分我杯羹
解释:杯:一杯。羹:肉汁。分给我一杯肉羹,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典故:语出《史记·项羽本记》:“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 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 大意: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担心长期对峙下去对他不利,于是抓了刘邦的父亲,扬言刘邦不投降就杀了他父亲炖成肉羹吃,刘邦听说后说我们两人是结拜兄弟,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如果杀了的话就分一杯羹给他。项羽听从项伯的劝告没有动手杀人。后谓从他人那里分享利益为“分我杯羹”。
注音:fēn wǒ bēi gēng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状语。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实行了严格的“分食制”,这是由“周礼”决定的,这种文明在元朝以后传给当时还落后的欧洲。当时实行“分食制”要有很大的空间,西方的城堡没有中国的宫殿大,就把中国的案几连排起来,成了长长的西餐桌。
相反如今称誉于“分食制”的西方,曾经恰恰是“共食制”的首创者,法国人喝汤,曾经是一桌人围着一个大盆子,一人捧起喝一口,喝完放回去,下一个再捧起喝,大伙儿轮着喝的,连汤匙都不用。而一直实行“分食制”的中国人,最后在清朝时才在外来文化的推动下完成了“共食制”的归化。
至于民间,孟光给梁鸿齐眉举案的典故至少说明了东汉时期在夫妻之间还是实行分食制的。
jpkc.whu.edu.cn/jpkc2009/zggds/Course/。/20090324095737433.pdf
是一历史学学生写的关于汉朝分食制度探讨,可以参考。
更加详细的资料就没有了,可能要去专业图书查找。
韩信出生于淮阴,小时候家里很穷,但他酷爱读书习武,不但才华出众,而且武艺高强。
韩信年少时父母相继去世,无依无靠,生活十分贫困。由于他平日只知读书练武,缺乏挣钱生活的本领,只得靠有个远亲的亭长收养,一直在他家吃住。
韩信一连在亭长家吃了几个月的“白饭”,然而,亭长的老婆是个心眼小的人,她非常凶恶,容不得韩信,动不动就开口辱骂。韩信血气方刚,不能忍受这种欺侮,便忿然离去。
由于生活所迫,韩信只得每天来到淮水河畔捕鱼捉虾,到集市上去卖,然后换点油米回来度日,每逢刮风下雨,天寒地冻,韩信捕不到鱼虾,只好饿着肚子,生活十分艰辛。
韩信在淮水边捕鱼捉虾谋生,常常看到有位老奶奶在河边漂洗纱絮,人们都称她“漂母”。漂母每天看见韩信饿得有气无力,很怜悯他,就将自己的饭分一半给韩信吃,韩信遇上了这位善良的老人,心里万分感激。
一天,韩信与老人一同吃饭,韩信说:“您老人家这样待我,这恩情我终生不忘,倘若日后有出人头地之日,韩信一定好好报答您!”老奶奶听了这番话后十分生气,她说:“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的,谁指望你以后的报答。不过,像你这样的男子汉连自己都不能养活,真没出息!”韩信听了老人的责怪,羞愧万分,丢下手中的饭碗,头也不回地走了。从此,韩信便投奔项梁。
韩信投奔项梁后,在楚宫中当了个小兵。项梁死后,项羽当上了楚王,项羽见韩信作战勇猛顽强,便封他做了个小官。
韩信胸怀韬略,腹隐机谋,他善于用兵,打起仗来有勇有谋,百战百胜。可是却得不到项羽的重用。楚汉相争时,韩信又改弦易辙,投奔汉王刘邦,他辅佐刘邦,打败项羽,为汉王朝一统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刘邦封韩信为“淮阴侯”。
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一直不忘漂母的分食之恩,他派人打听到漂母的下落后,亲自带上礼品和千金到漂母家,报答漂母当年的大恩大德。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就餐方式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我们拿的是筷子,实行群食制,而他们拿刀叉,实行的是分食制。
据说,当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前夕,曾在白宫练习拿筷子,对这两根小棒棒大伤脑筋。当然,用具问题毕竟是次要的,关键在于分食制和群食制这两种不同的进餐习惯关系到人身安全健康,不可等闲视之。
谁都知道,外国人吃西菜,一道一道都是每人一份,你吃你的,我吃我的,保持每个人的独立性,也保持清洁卫生,这是分食制的最大优点。但我们中国人,主要指汉族人,大概唐宋以后开始有了长桌、方桌(八仙桌)、圆桌,于是设宴请客或家庭吃饭围坐在一起,各执筷匙,合吃菜肴、羹汤;如遇好吃的,正如“大雨落幽燕,白浪淘天。”
这种吃法叫做群食制,它的优点在于热闹有趣,特别是一家人边吃边喝,有说有笑,气氛较好。但如果从卫生上来审视的话,那就大有问题了,因为每个人的筷子和汤匙,经过口部接触后,不可避免地要把分泌物带到食品上,如果分泌物中有病菌或病毒的话,那就无形中起到交叉感染的作用。
俗话所说“病从口入”,正好说明许多传染病是从不分彼此的群食制中传播开来的。群食制不但不清洁卫生,而且也有碍观瞻,为文明人所不齿。
梁实秋在《雅舍谈吃·八宝饭》一文中谈到大盘八宝饭上桌,若是以群食制的吃法,大家“用小匙直接取食,再把小匙直接放在口里舔,那一副吃相就令人不敢恭维了”。其实,岂止吃八宝饭如此,就是吃其他肴馔也应该分而食之,各吃各的,才文明雅观。
至于有的人为了客气,用自己的筷子夹着鸡鸭鱼肉放到别人的碗里,那更是越俎代庖,多此一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重大宴会中开始推行分食制,特别是改革开放,通过电视直播的教育,分食制逐步自上而下走向民间。
目前,国人的分食制大致可分两种形式:一种是高档筵席,虽然仍坐圆桌,但每桌的服务员至少有两三人。上菜时,先由为首的服务员把菜端到桌子中央,让宾主观赏,并稍作介绍,然后把菜端回来,在席旁分割成一份一份,再分配给每一位入席者。
若是羹汤,则用小盅每人一份,吃罢把餐具收去。这种分食制比较完善,但餐具更换频繁,服务员比较辛苦,人手少难免有手忙脚乱之虞。
另一种:只须餐桌上配备公筷公匙,由入席者自行分食,这种方式比较简便,完全可以在家庭里推行。可是,群食制在中国吃了一千多年,已经形成一股强大的习惯势力,极难改变。
很多有识之士曾经呼吁过倡导过,但收效甚微。直至目前,餐饮业中实行分食制的还是少数,至于家庭里面更是寥寥无几,主要障碍就是怕麻烦,说穿了,就是为了多洗一些餐具而已。
最近,非典型肺炎肆虐,闹得全世界不宁,尤以我国遭殃最深最重。现在医务界一致认为,防范非典必须从日常生活做起,虽然还没有证据表明非典病人通过食物传播其病原体,但已经证明接触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是可以感染的。
也就是说,群食制的进餐方式仍是传播非典的一个渠道。所以专家们再次呼吁:进食最好使用公匙公筷,实行分食制。
这也提醒国人,分食制是大势所趋,中国人的就餐革命是迫在眉睫了。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是一成语典故。 出 自 《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用 法 复句式;作定语、分句;含贬义
示 例:我们新时代的青年绝不能做~的书呆子。
近义词: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反义词:孜孜不倦、不辞辛劳
歇后语:侯门的小姐,王府的少爷
灯 谜:孔子的弟子
含义:要懂得融会贯通,把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注重实践。
原文
子路从而后(1),遇丈人(2),以杖荷(3)蓧(4)。子路问曰:“子见夫子(5)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6),孰(7)为夫子?”植(8)其杖而芸(9)。子路拱(10)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11)而食(12)之。见(13)其二子焉。明日(14),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释:
1.从而后:跟随在老师后面。从,跟从。
2.丈人:对年长的人的尊称。
3.荷:扛。
4.蓧:音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5.夫子:此指学生对老师的尊称。
6.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的是自己,分是粪;不,是语气词,意为:“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清人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四“助语用不字例”中指出,此两句中的“不”为语助词,而不是否定副词,指出丈人在这里是自言“只勤四体,只分五谷,哪有功夫去管你所说的夫子”,并说:“若谓以不勤,不分责子路,则不情甚矣,安有萍水相逢,遽加面斥者乎?”。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说子路手脚不勤,五谷不分,此观点如见朱熹所著《集注》中所说。我们以为,子路与丈人刚说了一句话,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并且就如清人俞樾所说,两个人是初次见面,按礼节来说,人不会对初次见面之人说斥责之语,并且两人无怨无仇,所以没有可能说出斥责子路或者其口中所说的“夫子'的话。所以,我们一般都是同意第一种说法,第二种说法仅供参考。
7.体,四肢,手足。
8.植:与“菑”是音近义通字,有“插”义,是为 【插】译。
9.芸:通“耘”,除草。
10.拱:拱手。
11. 黍:音shǔ,黏小米。
12. 食:音sì,动词作使动用,给。。吃。
13.见:音xiàn,动词用如使动,使。。拜见。
14.明日:第二天。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游学,落在了后面,在子路急忙赶路的时候遇到一位挑着农具的老农,子路便上前问他:“你看到我的老师了吗?”老农说道:“春种夏收是为时节,现在大家都在劳作,你的老师不是应该带着你一起劳作,你在哪里找你的老师呢?”子路觉得老农的话很有道理,便对老农表现出很恭敬的态度。老农见子路是知书达理之人便让子路留宿,在自己家里款待子路。
第二天一早,子路继续赶路,见到孔子之后把遇到老农的经过告诉孔子。孔子说:“这一定是一个有修养的隐士。”便叫子路为他引荐去见过了老农,之后。
子路叹息道:”有才能而不作为算是不义吧。就算明白事理,也是只懂得小节啊;所谓大义,可不能够丢弃的。洁身自好,独善其身,是忘记了大义。君子应该以成为国之栋梁为目标而造福一方。独善其身的做法只能明白大道而已,是不能弘扬正道的,哎,我已经知道那位老人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了。“
〖典源〗
《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侯韩信为布衣时,贫而无行。从人寄食,人多厌之。“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忘报乎!’”后信为楚王,“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恩报一饭事多有:如春秋晋有灵辄报赵宣子,见《左传·宣公二年》;伍子胥投百金于濑水,见《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等。伍子胥事与韩信事有所相类,俱受餐于漂母,惟为子胥进食的漂母投水而死,子胥后报以百金,与韩信事有异。后人言漂母恩惠,多取韩信事。
〖释义〗
韩信年少家贫,受餐于漂母,及其达志以后,投千金以为报答。后遂
①以【一饭千金】【千金一饭】(李群玉“益愧千金少,情将一饭殊”)【千金答漂母】【千金答浣纱】【漂母恩】【漂母食】(陆游“漂母能分食,偷儿肯恕毡”)【漂母惠】【漂母餐】(李白“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等谓施恩赐怜,急人之难。
②用【漂母】指惠施的人。
③用【食依漂母】(陆游“食非依漂母,菜不仰园官。”)【淮阴饥】(杜挚“食其处监门,淮阴饥不餐。”)【韩信贫】(李白“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等谓贫困或有本领的人处于厄境。
一人一合一口酥出至《三国演义》,原文为: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
译文:还有一天,塞北进贡给曹操一盒酥。曹操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放在案头。杨修见到了,竟然取勺子和大家将酥吃完了。
曹操问其原因,杨修回答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怎么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呢?”曹操虽然喜笑,而心里却厌恶杨修。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罗贯中著长篇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 一合酥
百度百科-杨修之死
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3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