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范仲淹断齑画粥的故事
断齑画粥
释义
原指分开碎腌菜,划分凝结的粥块,按量分顿来吃,形容生活十分清苦。
出处
宋·释文莹《湘山野录》:“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如此者三年。”
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从小就是个好学的孩子,因家贫无力上学,只好到寺院的僧房去读书。他每天一边干杂活一边读书,常常学习到深夜。寺院的主持见他小小年纪如此勤奋好学,就推荐他去南都学舍读书。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不分昼夜地苦读。求学的五年中,为了节省时间,他甚至没有脱衣服睡过觉。
因为贫穷,范仲淹连吃顿饱饭都不容易。每天晚上,他都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固成块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下饭。有一天,范仲淹的同学来看望他。这个同学是官宦子弟,家中很富有。他见范仲淹生活这么艰苦,还能坚持认真读书,心里十分佩服,回家后就向父亲讲了这件事。他的父亲也很欣赏范仲淹勤学的精神,就派人给他送去很多好饭好菜。
过了几天,这位同学又来看望范仲淹,发现父亲送来的饭菜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都已经发霉了!他生气地责问范仲淹:“都说君子不吃小人送来的食物,你是不是看不起我,所以才不吃我家送来的东西?”范仲淹赶紧表示歉意说:“不是我不感激令尊大人的厚意,只是我每天已经习惯吃粥。如果吃了好饭菜,我会变得贪图享受吃不下粥,就会去浪费时间考虑吃的问题。”这位同学听了他的话以后很受震撼,对范仲淹更加佩服了。
范仲淹曾在长白山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读书吟诵。其时范仲淹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半盂醋汁,吃完继续读书。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刻苦努力读书,此事后来传为佳话.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范仲淹到睢阳应天府书院求学。范仲淹珍惜书院的学习环境,昼夜不息地攻读.范仲淹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之子看他终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给他。他竟一口不尝,听任佳肴发霉。直到人家怪罪起来,他才长揖致谢说:“我已安于过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日后怕吃不得苦。”
范仲淹
范仲淹年轻时,由于家境清贫,上不起学,就一个人跑到一个僧舍中去读书。每天晚上,他用米煮一盆稀粥,等到第二天早晨凝固成块,然后用刀子划为四部分,早晚各取两块做主食。没有菜,他就切上几根野菜茎,加点盐凑合着吃。后来,有个南京留守的儿子,看到范仲淹每天吃两次稀粥充饥,很受感动,便告知了父亲。这位留守就让儿子送些饭菜给范仲淹。后来留守的儿子发现范仲淹并没有吃,饭莱都放坏了,便很不高兴地问为何不吃?范仲淹诚恳地答谢:“我并非不感激令尊的厚意,只因我平时吃稀饭已成习馈,并不觉得苦。现在如果贪图这些佳肴,将来怎么能再吃苦呢?”。之后,他依旧以稀粥当饭。终于学问过人,倍受世人的称赞。
喝粥的起源:黄帝始烹谷为粥。
这句话出自周书,意思是黄帝最早将谷物煮做了粥。
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粥的踪影伴随始终。最早见于周书:黄帝始烹谷为粥。
中国的粥在四千年前主要为食用,2500年前始作药用。
扩展资料:
进入中古时期,粥的功能更是将“食用”、“药用”高度融合,进入了带有人文色彩的“养生”层次。
宋代苏东坡有书帖曰: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也极力推荐食粥养生,认为能延年益寿,曾作《粥食》诗一首:“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从而将世人对粥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范仲淹年幼时家境贫寒,无法上学,但他读书心切,只好到寺院的一间僧房中去读书。?
在寺庙读书期间,他将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常常读书通宵达旦。
由于家贫,他的生活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这就是“划粥”。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这就是“断齑”。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断齑划粥”的典故即由此而来。
范仲淹的艰苦生活,被当地留守官的儿子知道后,深为同情,便从家里送来了好菜好饭,范仲淹表示感谢,收下了饭菜。
几天之后,留守的儿子来看范仲淹之时,看见自己送给他的饭菜还在那里,都已经坏了,大惑不解。范仲淹解释说:“您赠我好饭菜,实在感激不尽,但我平时吃稀粥惯了,并不觉得怎样苦。现在我如果贪食这些东西,吃好的食物惯了,我将来怎么办呢?”
留守的儿子回家后,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
这样的日子,范仲淹一过就是三年。正是凭着“断齑划粥”这股苦读的劲头,他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古人食粥,原因多种多样,穷人食粥,富人食粥,文人食粥,帝王将相也食粥,食粥又食出很多情趣来。
古人有的是为了变换饮食习惯,养生健身或显示身份而食粥的。苏东坡喜爱豆粥,说:“沙瓶煮豆软如酥。”
有天晚上,苏与友吴子野游玩,夜晚甚饥,吴劝之吃白粥曰:“能推陈换新,新粥益胃”。白粥不但能充饥,而且有养生之功效。
南宋词人刘克庄是“说与厨人稀作粥”,不是无米,是求新换味。南宋诗人范成大吃粥是“镂姜削桂浇蔗糖,甘滑无比胜黄梁”。
南宋诗人杨万里爱煮梅花粥而食:“脱蕊收将熬粥吃。”陆游更会吃粥,曰:“只将食粥致神仙。”
他认为吃粥可以长寿,可以作神仙,难怪他一生饱经风霜,还活到86岁高龄。古代宫中食粥则是隆重的礼遇。
那个“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汉宣帝,诏令儒生诵读《楚辞》时,“每一诵即与粥”。唐朝皇帝也以“防风粥”赐给文人学士,据说白居易有幸吃过,“食之口香七日”。
关于帝王食粥也颇有逸趣:晋元康九年,惠帝司马衷时,“天下荒馑,百姓饿死,帝闻之,曰:‘何不食肉糜?’”糜者,粥也。老百姓米都没有,何能吃粥。
吃惯了肉糜的惠帝却说老百姓没米粥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一言而贻笑天下。而更多的古人食粥,是出于无奈,为了填饱肚子,延续生命,度饥荒以待丰年。
宋朝范仲淹,早年家贫,在外求学多年,每天就是两餐米粥充饥,“断机划粥”传为佳话。清朝龚自珍赞之曰:“家贫志不移,贪读如饥渴。
划粥僧舍中,学问得渊博。”清人赵翼的《檐曝杂记》有两首《白粥诗》,其一曰:“天旱年来稻不收,至今煮粥未曾稠。
人言箸插东西倒,我道匙挑两岸流。捧出堂前风起浪,交来庭下月沉钩。
早间不用青铜照,眉目分明在里头。”其二曰:“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熟商量。
一升可作两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
莫言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长。”读来令人心酸。
想那赵翼也曾在朝为官,后辞官治学,始能接近民众,由此能见其当时家境窘迫;而普通老百姓呢,简直就无法生活下去,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啼饥号寒,苦不堪言,粥恐怕也没得吃了。
传说朱元璋在当皇帝之前,在一次战役中,跑到一个破庙,当时饥饿难耐,一个士兵最后在老鼠洞里找到了些粮食,做了粥给朱元璋喝。数数正好八样。最后,朱元璋当上了皇帝,他记起当年的往事,就把那救命粮叫做八宝粥了。后来,人们觉得很好吃,也流传下来了!
农历12月8日为中国腊八节,民间有食腊八粥的习惯。腊八粥也叫八宝粥,相传腊八节是佛祖“成道”之日,佛寺要仿效牧女献糜的故事,取8种香谷和果实制粥供佛,故名八宝粥,腊八粥制法简单,营养丰富,味道香甜。到了宋代,民间争相效仿,广为流传,成为一道深受人民喜爱的美食。
腊月初八被佛教界奉为佛成道日,寺中僧尼常以糯米、芝麻、苡仁、桂元、红枣、香菇、莲子等8种食物合煮“八宝粥”,邀请周围山民共进圣餐,并施舍给民家老幼分食,以示对佛祖的敬奉。其后渐成民间自煮八宝粥(称腊八粥)食用。形成了吃“腊八粥”风俗。
每逢农历12月8日,古代寺院要取香谷和果实等杂煮成粥糜敬佛,民间也效法在腊月初八煮这样的粥吃,以消灾除病。宋代杭州民间的腊八粥是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和米煮成的。明清时各地盛行吃腊八粥。
腊八粥名义上要凑满八样原料,但也不拘泥,少者四五样,多者十几样均可。有些地方的腊八粥,是糯米、红糖和18种干果、豆子掺在一起熬煮的,十分隆重。用莲子、银杏、花生、红枣、松子加上姜桂等调料掺入大米煮成腊八粥,取其有温暖手足、滋补身体的功效。也有用豇豆、金针、木耳、豆腐、茨菇等煮成的腊八粥,这些是“细腊八”。普通人家吃的腊八粥,在米中掺入青菜、黄豆、蚕豆、豆腐、胡萝卜,荸荠煮成,是所谓“粗腊八”。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有些产玉米的山区,逢到腊八,以玉米代替稻米,做成“腊八麦仁儿”吃。农家风俗是每到腊八这天,都要做一顿腊八粥吃。腊八粥,就是尽家中所有,凡是好吃、能吃的东西,都可适量地放一点在锅里,黄豆、绿豆、豇豆、豌豆、地蛋、山芋、胡萝卜及小麦粉、玉米粉、高梁粉、大麦粉等,杂七杂八煮成一锅粥。常说吃得全,长得全。
腊月,就是一年到了,一年到头一定要把五谷杂粮、各种蔬菜吃全了,这样才能有全面的营养。这是祈求人体安康,合家兴旺之意!其次是吃得全,收得全,过了腊月,就到了新的一年,吃腊八粥时,把当年地里长出来的五谷杂粮,各种蔬菜都吃到,什么都不嫌弃,表明农家对土地上收获到的一切都是爱惜的,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什么庄稼都能长得好,都能获得丰富.
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经修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不再苦行。
这时遇见一个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复了体力,便端坐在菩提树下入定,于十二月八日“成道”。
夏历以十二月为“腊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称作“腊八”。中国汉族地区,将这一天作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于是“腊八”成了佛教节日。
<>说:“腊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羞,以申供养。”寺院在这天举行诵经,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和果实等造粥供佛,名为“腊八粥”。
早在宋代,每逢十二月初八日,东京开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宝五味粥,即“腊八粥”。孟元老<>记载,十二月初八日,各个寺院送七宝五味粥让门徒斗饮,称之为“腊八粥”,又称“佛粥”。
宋代大诗人陆游诗中说:“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也说的是腊八送粥之事。
“腊八粥”不仅为僧侣享用,民间也很盛行。周密<>说:“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
<>说:“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也说,十二月八日,民间作腊八粥,以米果杂成,多者为胜。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说,天竺国十二月十六日为腊,而<>以十二月为腊月,所以八日为腊八。
李福<>诗说得很详尽:“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
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尼多好事,踵事增华饰。
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之不能食。
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吞声泣。
问尔“泣何为”?答言“我无得”。此景亲见之,令我心凄恻。
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极。
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
此志虚莫偿,嗟叹复何益!安得布地金,凭仗大慈力。眷焉对是粥,跻望蒸民粒。”
这首<>,写得悲凉凄切。诗人看到荒年民不聊生,对饥民寄予深切的同情。
虽然当时官方在开元、瑞光两寺设粥厂救济贫民,但杯水车薪,根本无法解决灾区的困境,“腊八粥”未必真能作功德。 腊八粥的习俗,已非佛门所有。
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夏历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
范仲淹曾在长白山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读书吟诵。
其时范仲淹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半盂醋汁,吃完继续读书。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刻苦努力读书,此事后来传为佳话.真宗大中祥符四年,范仲淹到睢阳应天府书院求学。
范仲淹珍惜书院的学习环境,昼夜不息地攻读.范仲淹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之子看他终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给他。他竟一口不尝,听任佳肴发霉。
直到人家怪罪起来,他才长揖致谢说:“我已安于过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日后怕吃不得苦。”。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2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