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医缓和》译文 (成公十年)晋景公梦见了一个大恶鬼,披散着头发直拖到地上,拍打着胸脯跳跃着对他喊叫:“你杀了我的子孙,太不合正义了。
我向天帝请求报仇,已经得到准许了!”说罢就打坏宫门和寝殿的门闯了进来。晋景公非常恐惧,躲到了内室。
厉鬼又打坏了内室的小门。晋景公被惊醒了,召来桑田的巫师卜梦。
巫师说的情况和晋景公的梦境相同。晋景公问道:“会怎么样呢?”巫师回答说:“您不能吃到今年的新麦了。”
晋景公患了重病,向秦国求医,秦桓公派医缓去给他治疗。医缓还没到达晋国时,晋景公梦见病邪变成了两个儿童,一个说:“他是一位良医,担心会伤害我们,往哪里躲避他呢?”另一个说:“躲到肓的上边、膏的下边,能把我们怎么样呢?”医缓到了晋国,诊断后说:“病不能治疗了。
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用灸法攻治根本起不到作用,用针刺治疗效力够不着,药力也不能到达那里,所以不能治疗了。”
晋景公叹道:“良医啊!”给缓置办了丰厚的礼物让他回国了。 六月初七(注:此处是周历,夏历应为四月),晋景公想要尝尝新收的麦子做成的食物,就让甸人献上新麦,让馈人做成食品。
晋景公召来了桑田的那个巫师,将新麦做成的食物拿给他看后就杀了他。晋景公将要吃的时候,感到腹胀,便去上厕所,在厕所中由于气陷而死。
有个小宦官凌晨梦见自己背着晋景公升天了,到了中午,他就从厕所里背出了晋景公,晋国于是就把他做了陪葬的人。 (昭公元年)晋平公患病向秦国求医,秦景公派医和去给他诊治。
医和诊断后说:“病不能治了。这个病是因为过度亲近女色造成的,病人心志沉迷惑乱犹如中了蛊毒,是患了蛊病 '。
这个病不是鬼神作祟,也不是饮食不调,而是由于迷恋女色而丧失了心志。良臣将要死去,上天也不会保佑。”
晋平公问道:“女子不能亲近吗?”医和回答说:“要加以节制。先王的音乐,就是用来告诉人们做事要有节制的,所以有五音的节奏。
五音速度的慢快和声音的低高递相连及,就会奏出中正和谐的音乐。一曲终了,五音都降于无声,这时就不能再弹奏了。
在这时如果再弹奏的话,手法就会繁乱混杂,会奏出不中正的靡靡之乐,君子是不会听这种音乐的。万事万物也像演奏音乐的道理一样。
如果过度了,就要休止下来,不要因为过度而导致生病。君子亲近女子,要按照礼仪的规定进行,不要因为女色而使心志惑乱。
上天有六种气,降下来化生五种味道,表现为五种颜色,体现为五种声音,过度就会产生六种疾病。六种气叫做阴、阳、风、雨、晦、明,在时间上区分为四季,按次序排列为五行,六气过度就会造成疾病:阴气过度造成寒性的疾病,阳气过度造成热性的疾病,风气过度造成四肢的疾病,雨湿过度造成肠胃的疾病,夜晚活动过度造成心志惑乱的疾病,白天操劳过度造成心力疲惫的疾病。
女子,是男子的附属物,夜晚才能与之交合,过度亲近就会产生内热和心志惑乱的疾病。如今您亲近女色既不加以节制、又不按时,能不到这样的地步吗?!” 医和出来后,将情况告诉了赵孟。
赵孟问道:“谁称得上是良臣呢?”医和回答说:“说的就是主公您啊!主公辅佐晋国,到现在八年了。晋国国内没有动乱,与诸侯外交也没有失礼的事情,可以称得上是良臣了。
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大臣,荣享着国君的宠信和俸禄,担负着国家的重任,有灾祸发生了,却不能改变它,一定会受到它的祸害。如今国君到了因过度亲近女色而生病的地步,势将不能谋虑顾念国家大事了,灾祸哪一个比这更大呢?!主公不能加以阻止,我因此才说‘良臣将死,天命不佑’的话!”赵孟又问道:“什么叫做‘蛊’?”医和答道:“过度沉溺于令人心志惑乱的事所生的病叫‘蛊 ’;在文字上,皿和虫构成了‘蛊’;谷物中孳生的飞蛾也是‘蛊 ’;在《周易》中,长女迷惑了少男,就像大风吹落了山上的草木一般,同样叫做‘蛊’。
这些都是同类的事理。”赵孟叹道:“良医啊!”给他置办了丰厚的礼物,然后让他回国了。
晋侯梦大厉①,被发及地②,搏膺而踊③,曰:“杀余孙④,不义,余得请於帝矣⑤。”
坏大门及寝门而入⑥。公惧,入於室⑦,又坏户⑧。
公觉⑨,召桑田巫⑩,巫言如梦。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
(11) 公疾病(12),求医於秦,秦伯使医缓为之(13)。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14),曰:“彼,良医也。
惧伤我,焉逃之?(15)”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16),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17),达之不及(18),药不至焉(19),不可为也。”
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六月丙午(20),晋侯欲麦(21),使甸人献麦(22),馈人为之(23)。
召桑田巫,示而杀之(24)。将食,张(25),如厕(26),陷而卒(27)。
小臣有晨梦负公以登天(28),及日中,负晋侯出诸厕,遂以为殉(29)。
晋景公、晋平公病皆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和而来。缓不能治疗晋侯的梦癔,言说,“病入膏肓、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和也不能救治晋侯,还说道:“良臣将死,天命不佑。”晋皆称“良医”,厚其礼归之。自古以来,医者就被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未闻其声,未见其人,似乎只听说些微病人的症状就可知悉就里,定乎治与不治。所以相传扁鹊路过虢国,听闻虢太子昏厥而死,只问道:“其死何如时?”闻之“鸡鸣至今”,即胸有成竹地说:“臣能生之”。由此可以看见古人对医者的敬仰,对生命的敬畏。
晋景公因恶梦,且被巫人说破,惊惧自己不久将亡,活不到新麦成熟的时候。缓不能治,说出的理由恰好是晋侯梦中疾病幻化作的小儿之言,不能不心悦诚服。而和虽远在秦国,对晋平公惑以丧志,国将大祸分析得头头是道,让晋臣赵孟唏嘘不已,因此即使治不好病,也堪称良医。这足见结果往往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过程。
如此一来,很有些怀疑当今的医术了。只要是进了医院,无论自述症状如何,或矜持、或持重、或繁碌,医生多半先开出一长串的化验单来,各项高高低低的化验指标、英文名称和专业术语让病人捧之只觉高深莫测,惶惶然奉若神明般请教大夫。这样确似可以无形中提升医师的水平和专业似的。但是往往还是看不出什么,那就先开几天的药,吃吃看,再来。若干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花费之后带回家的药品,看看说明书,有些对症的。但有时会想,研究一下说明书,对照使用就行,看医生真麻烦。这就难怪“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全民共愤的话题了。
可是也怪,古时,医药不甚发达,但医学、药理甚至是朝廷的卫生行政组织还是颇具规模,相当缜密的,讲究大医精诚,既要医术高明,还需品德高尚。所以秦医缓和不用验血,视晋侯面色,即知病由和后果,还可预见之后的国力。玄妙吗?运乎于心罢。对疾病的掌握,对世情的认识,对人性的解读和对诸侯生活习性的了解,让缓、和超越了现代医学手段,故事流传至今。
不过,如果生病,还是一定要去医院的。藏病于己是愚昧,依托自救是自欺,当我们还不够自重的时候,必须倚重他人。同时,尊师重道,还是我等的本分。因此,无论遇上的是不是良医,重要的只是过程,不是吗?
晋侯梦见一个大恶鬼,披散长发拖到地上,捶胸跳跃,说:“你杀害我的子孙后代是不义的,我请求报仇已得到天帝允许了!”大恶鬼毁坏宫门和寝门而闯入。
晋侯畏惧,躲入内室,大恶鬼又毁坏内室的门。晋侯惊醒过来,召见桑田的巫人。
巫人的话跟晋侯的梦境同样。晋侯说:“怎麽样?”巫人说:“吃不上新麦了!” 晋侯病重,向秦国求医。
秦伯派医缓来治病。医缓还未到达,晋侯又梦见疾病变成两个童子,其中一个说:“他是个高明的医生,恐怕会伤害我们,该逃到哪里去?”另一个说:“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去,他能把我们怎麽样?”医缓到达,说:“病不能治了,它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灸法不能用,针刺达不到,药力也够不着,不能治了。”
晋侯说:“真是高明的医生啊。”给他办了丰厚的礼物馈赠给他。
六月丙午日,晋侯想吃麦食,令甸人献上新麦,馈人烹饪。召来桑田的巫人,把用新收麦子做好的食品给他看过,而后杀死他。
晋侯将要进食,感到腹胀,上厕所去,气陷而死。到中午,有个早晨梦见背负晋侯登天的小臣,把晋侯从厕所中背负出来,於是把小臣拿来殉葬。
晋平公向秦国求医,秦伯派医和去诊治疾病。医和说:“病不能治了,这叫做亲近女色,患的病有如蛊惑。
不是鬼神也不是饮食造成的,是因惑乱而丧失心志。良臣将要死亡,天命不能保佑。”
晋侯说:“女子不能亲近吗?”回答说:“要节制它。先王的音乐,是用来节制百事的,所以有五声的节奏。
或快或慢从本到末以递相连及,音声和谐就降息不奏。五声都降过(乐曲终了)以后,不可再弹奏。
如在这时再继续弹奏,会有繁杂的手法和不正之音,使心神动荡耳际烦乱,就失去和谐平止,君子是不听的。事情也是这样。
一到过度,就当休止,不要因此造成疾患。君子接近女色,是要用礼仪节制的,不是用以使心神惑乱的。
天有六种气象,降生为五味,表现为五色,应验为五声。一旦超过限度就会滋生六种疾患。
六气叫做阴、阳、风、雨、晦、明。它又区分为四时,依次有五行之节律,过度了就会造成灾祸:阴过度生寒疾,阳过度生热疾,风过度成四肢之疾,雨湿过度成腹疾,夜晚活动过度成惑乱之疾,白昼操劳过度则成为心疾。
女子其性属阳,其时主夜,亲近过度就会生成内热蛊惑的疾病。如今您不加节制不按时间,能不达到这种地步吗?”。
成语“病入膏肓”源于《左传》中的一段曲故。晋景公患了病,派人到秦国求医,秦国派一位名叫医缓的医生前去替他诊疗。医缓尚未抵达时,景公做了个梦。梦中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儿,一个说:“那人是名医,会伤害我们,往哪里逃呢?”另一个说:“我们在膈之上,心之下,‘膏肓’之处,艾灸、针刺和药力都难抵达,他怎能奈何我们呢?”医缓到来后,经过诊断,颇为难地对景公说:“病在膈之上,心之下,已入膏肓,不能采取攻伐的方法,药物也无济于事,无法治了。”后来景公果然不治而死亡。于是后人常用“病入膏肓”来指代病重难治。
然而,人体背部的膏肓穴,却可对“病入膏肓”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或针劳,须向膏肓及百劳”,是一句脍炙人口的针灸歌赋。百劳是督脉大椎穴的别名,在背部正中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膏肓即膏肓穴,在第四、第五胸椎间旁开三寸(约四横指)处,属足太阳膀胱经,是主治各种虚劳及慢疾患的要穴。当久病不愈,身体呈现羸弱消瘦状态时,最适宜取膏肓穴施灸,可以起到扶阳固卫、济阴安营、调和全身气血的作用,从而使身体恢复强壮。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说“膏肓能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由此可见,膏肓穴在虚劳证的治疗上,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背部有主一身阳气的督脉和贯穿全身的足太阳膀胱经。“背宜常暖”,历代医家在背部施行的擦背、捶背、刮痧、担脊、拔火罐等多种保健养生方法,都有一定的功效。背部除膏肓穴外,还有大椎、身柱、风门、肺俞等重要穴位。每次选用其中的2~3个施行保健灸(用艾条温和灸10~20分钟),隔天一次,坚持进行,能防治感冒、咳喘、小儿吐乳等多种病症,对维护心肺功能、提高抗病能力及促进健康长寿,均十分有益。 到了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发生了重要的变革。政治上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诸侯争霸。那时,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有100多个,为争夺霸主地位展开了激烈的战争。经过300多年的兼并战,诸侯国的数量大为减少,强国更强了,弱国更弱了。社会经济也破旧立新,生产力得到发展,贵族独占土地的制度逐渐打破,普通百姓得到了私有土地。科学技术也有明显的进步,人们使用铁制的农具开荒种地兴修水利;在《春秋》里,有了世界上最早对“日食”和“哈雷慧星”的记载。在思想界也发生了变革,两位著名的思想家出现了,一位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位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医学也有了重要的发展。这便是医学开始逐渐摆脱巫术的束缚,一步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专职医生出现在民间,负责宫廷医疗的高水平的医生也不乏其人。医缓就是当时最为著名的专职医生之一。
典故:
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国的使臣张仪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秦王愿意和大王结成兄弟之国。大王如果能同齐国断交,秦国愿献地六百里,两国永远和好。”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便一口答应下来,并派使者同张仪一起来到秦国,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刚入秦国境内,张仪就假装从车上摔下来,称病不出,拒绝会见楚国的使者。楚怀王见秦王迟迟不肯献地,以为秦王担心楚与齐的断交不够彻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骂齐王。齐王被惹怒了,坚决和楚国绝交,并且与秦国建立了联盟关系。当楚使再次向张仪索讨献地时,张仪却说:“哪有六百里地献给你们,一定是听错了,只有六里宽嘛。”楚怀王发觉上了当,决定发兵攻秦,结果受到秦、齐两国夹攻,楚国大败而归。接着,在蓝田交战中,楚国又被秦国打败,割给秦国两个城市。从此,楚国就一蹶不振。这就是张仪采用连横政策,帮助秦王离间敌国联盟,扩张秦国势力的典型例子。
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贸然进攻,结果被秦军打败。
原文: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耳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如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2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