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即使有大厦千间,而一个人有八尽的地方就足够睡觉了。
出自明代佚名的《增广贤文》。
原文:
架上碗儿轮流转,媳妇自有做婆时。人生一世,如驹过隙。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译文:
纵有良田一万顷,每天也只不过吃三升米而已;纵有宽大的房子一千间,晚上睡觉也只不过占用八尺的地方。
橱柜里的饭碗轮流替换,今日的媳妇早晚会当成婆婆。人生一辈子,如马驹跃过裂缝一样快。纵有良田一万顷,每天也只不过吃一升米而已;纵有宽大的房子一千间,晚上睡觉也只不过占用八尺的地方。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第一条。
扩展资料
《增广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
《增广贤文》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其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谈人及人际关系,二是谈命运,三是谈如何处世,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
典故
《宋史》中,赵抃与包拯同传,二人曾同在御史台任职。赵抃为殿中御史,职司宫禁之狱,工作中不避权贵,因此赵抃得称为“赵铁面”。
赵抃出身贫寒,二十七岁中进士,经历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官至殿中御史,参知政事、太子少保等京职,亦先后出任河南、四川等多处地方官员。赵抃一生恪守“良田万顷,日进两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的座右铭,所任官职很多是令人眼红的肥差,但他始终能做到心无贪念,廉洁为官,从不为自己谋私利。
至和元年(1054年),赵抃任职殿中御史伊始,便上书了《论正邪君子小人疏》。他认为为政之道的关键在于用人,用人之道的关键在于中央官职,帝王要善于分辨忠奸。
宰相陈执中纵容家属殴打丫鬟致死,宋仁宗有意包庇,赵抃却先后上书二十多次要求对此严格执法并罢免陈执中。同时还弹劾了对此事不闻不问的谏官张择行和反对罢免陈执中的谏官范镇,并由此引起了与范镇长达一年多的论辩。最终结果是陈执中被贬,赵抃自身也被流放到外地。
更为民间熟知的是赵抃“一琴一鹤”治理蜀地奢靡之风的故事。1058年,朝廷任赵抃为成都转运使,掌管当地财政,监察地方官员,兼管边防、治安和巡察等,是州府以上的行政长官。成都地处边陲,天高皇帝远,各级官员大都目无法纪,放纵无忌,大吃大喝,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当地百姓对此敢怒而不敢言。
赵抃到任后,从访察民情人手,他挑了个十字街头最热闹的茶馆,一边品茗一边留心听起来。从众人议论中,赵抃了解到,在四川各级地方官员中,存在着严重的用公款请客送礼的奢靡之风。逢年过节是共喜,新官上任是接风,归官离任须饯行,州县间有喜事要致贺,出了倒楣事情还要慰问压惊。长官家里的庆寿、婚嫁、丧葬、营宅、置田,属员都得有所表示。如此等等已成为四川吏治中民愤极大的一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吏治久废,惰习日积,越发坚定赵抃整顿吏治的决心。他对大家说,这次他向皇上主动请缨来成都,就是要碰一碰各级官员中的腐化问题,为百姓伸张正气。他提出了“三廉”的施政理念:“首先就要廉于自身,从自己做起;其次还要廉于职务,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谋私利,要干净干事;最后要廉于社会,提倡节俭,反对奢靡。各位可以相信,我不会随波逐流,更不会同流合污!”
赵抃言之凿凿,说到做到。从上任那天起,他就一一谢绝了为他举行的接风宴请,更不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他自己这样做了后,要求各级州官也必须照此实行,禁绝官员间名目繁多的各种馈赠和酒礼。对于那些敢于顶风违抗的官员,赵抃绳之以法,严惩不贷,并且从成都推向各地,连穷城小邑也不放过。经过这样雷厉风行的惩治,成都地区一些恶吏悚然,乡亲父老惊喜相慰,蜀风为之一变!
入川时,赵抃只带了一个随从,牵着一匹马,马上的行囊中有一架琴,一只白鹤。两年多后,赵抃奉调回京,依旧两袖清风,行具简朴,带着来时的一琴一鹤。因此现代常以“一琴一鹤”形容为官清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增广贤文
其实这词应该为“床笫之事”。
“床笫”音“chuáng zǐ ” 释义:(1).床和垫在床上的竹席。泛指床铺。
【出处】:《周礼·天官·玉府》:“掌王之燕衣服、衽席、牀笫。” 郑玄 注:“笫,箦也。”
《后汉书·安帝纪》:“帝自在邸第,数有神光照室,又有赤蛇盘於牀笫之闲。” 【示例】:清 赵翼 《惊闻心馀之讣》诗:“预乞碑铭如待死,久淹牀笫本长眠。”
释义:(2).指闺房之内;枕席之间。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牀笫之言不逾阈,况在野乎?非使人之所得闻也。”
《宋书·恩幸传论》:“况 世祖 之泥滞鄙近, 太宗 之拘挛爱习,欲不纷惑牀笫,岂可得哉!” 南朝 梁 沈约 《恩幸传序》:“挟朋树党,政以贿成,鈇钺疮痏,构於牀笫之曲;服冕乘轩,出乎言笑之下。” 【示例】: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三:“ 蔡卞 之妻 七夫人 ,颇知书,能诗词, 蔡 每有国事,先谋於牀笫,然后宣之於庙堂。”
释义:(3).指男女房中之事。 【出处】: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侠女》:“向云‘可一不可再’者,以相报不在牀笫也;为君贫不能婚,将为君延一线之续。”
“优孟衣冠”的故事:
春秋时代,楚庄王宫廷有位艺人优孟,楚国宰相孙叔敖深知优孟是位贤人,十分礼遇他。孙叔敖一生清廉,没有储蓄多少家产,因而在临终前嘱咐儿子: 我死后,你必定贫困。到时你可以拜见优孟,就说你是孙叔敖的儿子。 果然,不到几年的光景,家境日渐萧条,生活贫困。
优孟听说前相国孙叔敖死后,他的儿子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觉得过意不去,就穿戴孙叔敖的衣冠,模仿他的音容笑貌去见楚王,楚王即景生情,优孟趁机讲述孙叔敖儿子的现状,楚王深受感动,就重封孙叔敖的儿子。
扩展资料
“优孟衣冠”成语解释:本义指古代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宋元以后,比喻戏曲艺人、演员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也指登场演戏。
1、史料记载:
《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有一个叫孟的杂戏的艺人常以谈笑旁敲侧击地劝说楚王。楚相孙叔敖死后,儿子很穷,孟就穿戴了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庄王,神态和孙叔敖一模一样。
庄王以为孙叔敖复生,让他做宰相。孟以孙叔敖的儿子很穷为辞,并趁机对楚王进行规劝,庄王终于封了孙叔敖的儿子。后来就用"优孟衣冠"比喻假装古人或模仿他人。
2、秦腔剧目:
《优孟衣冠》:秦腔剧目,李约祉编剧,陕西易俗社首演。
剧情介绍:楚国令尹孙叔敖死后,妻与子生活无着。孙子野外挖菜,偶遇优孟之女,二人一见钟情。优孟与楚王扮演叔敖故事,楚王感动,封优孟为相,安置叔敖妻子,优孟之女遂于叔敖之子婚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优孟衣冠》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
六尺巷牌坊
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铁算盘。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宰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 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
六尺巷牌坊2
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惟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张英的行为正应了那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吴家的一半,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
谯水击蛟
曹操十岁那年,在龙潭中游泳,突然遇到一条凶猛的鳄鱼攻击,但曹操毫不畏惧,沉着地与鳄鱼周旋。鳄鱼无法下口,于是逃掉了。曹操回家后,没有向家人提起鳄鱼的事。后来,有个大人看见一条蛇而恐惧畏缩,曹操大笑,众人询问,曹操以实相告,无不惊叹少年曹操的胆略。
行刺张让
曹操曾私入中常侍张让的府邸试图行刺,张让发觉,派人追捕,曹操挥舞着手戟,从庭堂一路打将出来,张让的卫士无法接近他,曹操且战且退,退到垣墙边时,纵身一跳,逾墙而出。
望梅止渴
有次曹操带兵出征,途中找不到有水的地方,士兵们都很口渴。于是曹操叫手下传话给士兵们说:“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们听后,嘴里都流口水。他们凭借着这个,得以到达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割发代首
有一次,曹操率军经过麦田,下令说:“士卒不要弄坏了麦子,有违反的处死!”军中凡是骑马的人都下马,用手相互扶着麦子走,未想曹操的马竟然窜进了麦地,招来手下的主簿来论罪,主簿用春秋的典故应对说:自古刑法是不对尊贵的人使用的。曹操说:“自己制定的法律而自己违反,如何能统帅属下呢?然而我身为一军之帅,是不能够死的,请求对自己施予刑法。”于是拿起剑来割断头发投掷在地上。
绝妙好辞
曹操曾经途经曹娥碑下,杨修跟随着(曹操)。石碑的背面题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问杨修说:“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杨修)回答说:“知道。”曹操说:“你先别说,等我想一想。”走出三十里远的时候,曹操才说:“我已经知道了。”命令杨修单独写出他所知道的。杨修写:“黄绢,有色的丝织品,写成字是‘绝’;幼妇,少女的意思,写成字是‘妙’;外孙,是女儿的孩子,写成字是‘好’;齑臼,受辛之器,盛纳五辛的器具。五辛的另外一种解释是葱、蒜、椒、姜、芥。这说的是‘绝妙好辞’的意思。”曹操也写下了自己的想法,和杨修是一样的,于是叹道:“我的才能不如你。"
分香卖履
曹操临终前,留下《遗令》说:“吾婕妤妓人,皆著铜爵台.于台堂上施八尺床篔帐,朝晡上脯糒之属.月朝十五辄向帐作妓.汝等时时登铜爵台望吾西陵墓田.”又云:“馀香可分与诸夫人.诸舍中无所为,学作履组卖也
后以“分香卖履”喻临死不忘妻妾,唐朝诗人罗隐在《邺城》中写到:“英雄亦到分香处,能共常人较几多。”宋朝才女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曾言:“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先说陈藩,字仲举,汝南郡平舆人,汝南就是今天的河南驻马店一代。这个人是大大的有名。后汉书里有传,官做到了太傅,封高阳乡侯。也就是说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主要领导这一级。这个人在政治上很有作为,这里先按下不表,我们主要是要讲他的为人。《世说新语》里说他是:“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这个评价是相当高的了。在中国的历史上。读书人能够得到如此评价的人寥寥无几,用现在的话就叫做道德行为的典范,很是不平常。
再说徐儒。徐稚,字孺子。江西丰城人。《后汉书》说他:“少学文经学,兼通天文历算。家贫务农自食其力,公府征辟皆不就。时称“南州高士。”中国历史上的高士都几乎是这个样子:学问大是肯定的,关键要“公府征辟皆不就”,这样才能是名声远播。不过真的谁来喊都不去,也不可能。诸葛亮不就是把自己卖了个好价钱吗?徐儒虽然是个高士,史上也未见有三分天下的功绩,让他青史留名的还是陈蕃。作为尚书被贬的陈蕃一到豫章,首先“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其求才急迫之心可见一斑。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简直就是一分钟都等不了的样子。朝廷重臣如此对待一介徒有虚名的文人,正是那个年代的文化氛围。
黄香扇枕温席
黄香,字文强,汉代江夏人,从小对父母孝顺。9岁时,母亲去世,哀痛至极,为母守孝三年。夏季天气炎热,其父因思念其母无法入睡,他就用扇子扇凉枕席。冬季天气寒,他先用身体暖热被褥,才让父亲上床休息。“黄香扇枕温席”的故事就世代流传下来。
郭巨埋儿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
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卧冰求鲤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
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
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
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东床快婿 东晋时期,郗鉴武将奉旨平叛,立了大功,被封为“太尉”。
在朝廷里除了文官丞相王导,就数他这武官太尉了。 郗鉴有个女儿,年方二八,生得人有人才,貌有貌相,郗鉴爱如掌上明珠。
郗鉴要为女择婿,郗鉴觉得丞相王导家子弟甚多,听说个个都才貌俱佳,郗鉴希望能在王丞相家子弟中择婿。 一天早朝后,郗鉴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
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就命管家,带上厚礼,来到王丞相家。
王府的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来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郗府管家看来看去,感觉王府的青年才俊个个都很好。
最后,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
郗鉴说:“哈哈,我要选的就是他了!”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这“东床快婿”所指的王羲之后来成了大名鼎鼎的书法家,被后人称之为“书圣”。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
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父亲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
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扩展资料:
黄香介绍:
黄香(约68年—122年 ),字文强(一作文疆),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人。东汉时期官员、孝子,是“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故事的主角。黄香年方九岁时,便知事亲之理,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后任郎中、尚书郎、尚书左丞。
又升任尚书令,任内勤于国事,一心为公,晓熟习边防事务,调度军政有方,受到汉和帝的恩宠。后出任魏郡太守,于水灾发生时以自己的俸禄赏赐来赈济灾民。不久被免职,数月后在家中去世。其子黄琼、曾孙黄琬,都官至太尉,闻名于天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香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1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