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峙,忻州地区辖县。
位于省境东北部,东隔太行山与河北省阜平县为邻。辖3镇17乡。
面积2 368平方公里,人口23万。县府驻城关镇。
西汉置卤城县,故治在今城关东50公里固伏村,属代郡。又置霍人县,故治在今城关东1.5公里圣水头村东古城坡,属太原郡。
新莽改卤城为鲁城,东汉复旧,霍人县废入卤城县,改属雁门郡,建安中年废。晋复置霍人县,故治在今城关东30公里代堡,属雁门郡,永嘉年间废。
隋开皇十八年(598)于霍人县故治置繁峙县,初属代州,后改属雁门郡。大业十二年(616)繁峙县徙治今原平市境。
唐武德七年(624)蔚州自今阳曲县境徙治此,八年又徙治今忻州市境。武周圣历二年(699)繁峙县归治今城关南1.5公里杏园村东旧城,属代州。
五代北汉于城关东南40公里冶子场置宝兴军。金贞祐三年(1215)升繁峙县为坚州,隶太原府。
元隶冀宁路。明洪武二年(1369)改坚州为繁峙县,属太原府,八年改属代州。
万历十四年(1586)县治徙石龙岗,即今城关。民国初年属雁门道,道废后直属省。
1949年属忻县专区。1958年属晋北专区。
1961年复属忻县专区。1967年属忻县地区。
1983年属忻州地区。 金朝胥持国:字秉钧,山西繁峙人。
“经童”出身,章宗(1190--1201)时官至“尚书右丞”,谥号为“通敏”。胥鼎:胥持国之子,字和之。
大定进士,宣宗(1213--1222)时官至“平章政事”封“英国公”。
西汉置定襄郡,郡治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之北,定襄郡下有定襄县,在今呼和浩特东南。据《史记正义》,按古代谥法,“辟地为襄”,“辟地有德,襄”。把和林格尔一带名为定襄,表示这个新建制的地区安定了。据嘉庆《一统志》,后汉末由内蒙古呼和浩特和凉城间侨徙今治。唐武德四年(621年)于今治置定襄县。
北魏侨置繁峙县于石城县境,繁峙县故治在原平县南板寺村。据《崞县志》称,故治在县南五十里之繁峙村。板寺即繁峙之讹。据《迁城记》:“繁峙,雁门塞下邑也。城于山麓,群山环而拱之,故曰繁峙。”
西汉置广武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避太子讳改广武县为雁门县。唐置代州。代,本古国名。明洪武三年(1373年)改代州为代县。县因州名。
春秋属晋,为霍人邑。
战国属赵,称藿人。秦属代郡。
西汉置卤城县,新莽改卤城为鲁城,东汉复旧,霍人县废入卤城县,改属雁门郡,建安中年废。 晋复置霍人县,故治在今城关东30千米代堡,属雁门郡,永嘉年间废。
北魏侨置繁峙县于石城县境,繁峙县故治在原平县南板寺村。隋开皇十八年(598)于霍人县故治置繁峙县,初属代州,后改属雁门郡。
大业十二年(616)繁峙县徙治今原平市境。唐武德七年(624)蔚州自今阳曲县境徙治此,八年又徙治今忻州市境。
武周圣历二年(701)繁峙县归治今城关南1.5千米杏园村东旧城,属代州。五代北汉于城关东南40千米冶子场置宝兴军。
金贞佑三年(1215)升繁峙县为坚州,隶太原府。元隶冀宁路。
明洪武二年(1369)改坚州为繁峙县,属太原府,八年改属代州。万历十四年(1586)县治徙石龙岗,即今城关。
民国初年属雁门道,道废后直属省。 抗战时期属晋察冀边区一专署。
解放战争时期属察哈尔省浑源专署。1949年属山西省忻县专区。
1958年11月代县与繁峙合并,属晋北专区。1961年繁代二县分置,复属忻县专区。
1967年属忻县地区。1983年属忻州地区。
2000年属地级忻州市。
简介 图片 五
台
山 中国佛教及旅游胜地。位于忻州市五台县和繁峙县之间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和“世界五大佛教圣地”2008入选《2008中国文化品牌报告》历史年鉴一书五台山景区图。2008年12月山西五台山荣获“中国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之首。在人民网举办的“改革开放30周年30个最受关注”的系列评选中,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再次榜上有名,成为改革开放30年来最受关注的30个景区之一。 平
型
关 平型关坐落在横涧乡平型关村的瓶形岭上,属国家保单位。始建于明代,有明清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维修。平型关四周群峰挺拔,关口狭窄,地势险要,为古今兵家必争之地,是中国九大名关之一。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115 师在这里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激战,歼敌千余人,取得抗战以来的第一大胜仗。平型关呈正方形,现北城门保存尚好。 岩
山
寺 岩山寺原名灵岩寺,位于繁峙县城南峪口五台山北麓天延村。创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元、明、清屡有修葺。岩山寺坐北朝南,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寺内正殿已毁,现存建筑主要有南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其它殿四间,禅房三间,垂花门一座,钟楼一座兼做山门。除南殿外,其余均为晚清到民间年间的建筑。与永乐宫壁画堪称山西壁画的“双壁”。 公
主
寺 公主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杏园乡公主村,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魏,为北魏城信公主逃避红尘之苦出家修行而建。现存殿堂为明代建筑。该寺建筑完整,规模宏大,寺内壁画技艺精湛,栩栩如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永乐宫壁画并称“南北双珠”。1986年8月18日经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又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岩山寺位于五台山北麓,繁峙县城东南40公里天岩山北麓 天岩村,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创建于金正隆三年 (1158年),坐北朝南,现存建筑有山门、钟楼、东西配殿、南 殿、禅院等。南殿为文殊殿,现存金代彩塑8尊。
殿内四壁现存 壁画98.1平方米,完工于金大定七年(1167年),由金代宫廷 画师王逵所绘。内容以佛教经传故事为主。
西壁所绘为释迦牟尼 生平故事,东壁为须阇提太子割肉孝养父母的故事,北壁绘一组 塔院和500商人航海遇难获罗刹女营救的故事,南壁绘有殿阁楼 舍和供养人像。壁画中间有反映民俗风情的酒楼、婴戏、牛耕、磨面、舂米图,也有表现宫廷生活的太子出游、宫女倦睡图,画 面构图严谨,人物神态逼真,反映了宋、金时期中国社会生活情 况,为中国金代壁画中的优秀作品,与永乐宫壁画一起被称为山 西寺观壁画的“双璧”。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5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