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二岁的使臣甘罗 战国时代,秦始皇派刚成君蔡泽出使燕国,百般游说.经过三年的努力,燕王喜答应归附秦国,并且派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表示永不叛秦.秦国也打算再派张唐前往燕国,做燕国的国相,企图与燕国联合夹攻赵国,扩大河间的土地.因为张唐赴燕中途必须经过赵国,所以秦王又让张唐顺便访问赵国.最好能游说赵王把河间一带的城池割让给秦国,不动刀兵,避免劳师靡饷. 张唐受命以后,就拜访丞相吕不韦说,因自己进攻过赵国,怕报复.吕不韦很不高兴.甘罗闻讯找到吕不韦,自告奋勇前去劝说张唐.吕不韦见他小小年纪很不以为然,最后还是同意甘罗前去劝说张唐.甘罗让张唐与白起比战功,再让张唐比较范雎与吕不韦的权势,最后以白起不敢出征攻赵被范雎逐出咸阳死于杜邮的故事,威胁张唐,使之如梦初醒答应下来,但他终因惧怕赵王报复而没去.吕不韦准备奏请秦王派别人去,甘罗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就到秦王那里毛遂自荐,秦王见眼前的这个小孩儿这么有胆量,这么有魄力,又听相国吕不韦谈到过他的行事,心中已有几分欢喜.便任命做使臣.给他十辆马车,一百人听他吩咐. 甘罗一行来到赵国都城邯郸.赵王听说秦国使臣来到,急忙出城迎接.出乎众人的意料,从车上走下的是位少年.经过一番舌战,赵王对这个十二岁的孩子非常佩服. 赵王十分畏惧秦国的武力.他知道秦国既然派人来讨要城池,是非给不可的.他命人把河间一带五座城的地图和户口交给甘罗,又用十分隆重的礼节款待甘罗等人.临别的时候,赵王又把甘罗送出都城亲自扶他上车,还赠给他黄金百斤,玉璧一双.甘罗不仅圆满地完成了使命,而且满载而归. 秦王对甘罗的表现大为赞赏,破例封他为大夫;不久又提拔他为上卿,把当年封给他祖父甘茂的土地全部赐给了他. 勇斩双头蛇的孙叔敖 2.孙叔敖是战国时的小英雄. 孙叔敖少年时家境贫寒,母子相依为命,苦度荒年.十三岁的孙叔敖,有一次上山砍柴,在茂密的草丛中.遇见一条大蛇,长着两个脑袋.此巨毒蛇比鹅蛋还粗,好几尺长.孙叔敖逃跑下山,他思忖:曾听乡里人传说人见双头蛇要被毒死.可是,自己逃跑下山,也免不了一死.此双头毒蛇依然存在,乡里人再上山来,遇见此祸害岂不是也要死掉吗?逃跑回家也是死,反不如拼死一搏,为乡里人除此祸害. 孙叔敖砍了一根双杈树枝,迈步登上山来寻找双头蛇.那双头蛇听得脚步声,双头坚立恶视来人,张开大嘴形似吞食,探头猛扑过来.孙叔敖跨步往上冲,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左手举着双杈树枝引逗双头蛇大嘴,右手高举砍柴板斧,猛剁双头蛇.左腿离蛇太近被蛇尾紧紧缠住,疼痛难忍.经过一场人与双头蛇的搏头,终于将双头蛇砍死在山坡上.孙叔敖挖了一个坑,将剁死的双头蛇深深的葬理了. 后来,孙叔敖长大成人,由于他的学识品德好,做了楚国的令尹.他还没正式上任,老百姓就已经很信赖他了. 浪子回头的周处 3.西晋时期,大兴清谈之风.但周处比较正直肯干实事. 周处原是东吴义兴(今江苏宜兴县)人.年青的时候,长得个子高,力气比一般小伙子大.他的父亲很早就死了,他自小没人管束,成天在外面游荡,不肯读书;而且脾气强悍,动不动就拔拳打人,甚至动刀使枪 义兴地方的百姓都害怕他. 义兴邻近的南山有一只白额猛虎,经常出来伤害百姓和家畜,当地的猎户也制服不了它.当地的长桥下,有一条大蛟(一种鳄鱼),出没无常.义兴人把周处和南山白额虎、长桥大蛟联系起来,称为义兴“三害”.这“三害”之中,最使百姓感到头痛的还是周处. 一次,周处知道了人们闷闷不乐的原故.便跟人们说:“这样吧,既然大家都为‘三害’苦恼,我把它们除掉.” 过了一天,周处果然带着弓箭,背着利剑,进山射死了老虎.又过了一天,周处换了紧身衣,带了弓箭刀剑跳进水里杀死了蛟. 这件事使他认识到,自己平时的行为被人们痛恨到什么程度了. 他又痛下决心,离开家乡到吴郡找老师学习.那时候吴郡有两个很有名望的人,一个叫陆机,一个叫陆云.周处去找他们,陆机出门去了,只有陆云在家. 周处见到陆云,把自己决心改过的想法诚恳地向陆云谈了.他说:“我后悔自己觉悟得太晚,把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掉.现在想干一番事业,只怕太晚了.” 陆云勉励他说:“别灰心,您有这样决心,前途还大有希望呢.一个人只怕没有坚定的志气,不怕没有出息.” 打那以后,周处一面跟陆机、陆云学习,刻苦读书;一面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他的勤奋好学的精神受到大家的称赞.过了一年,州郡的官府都征召他出来做官.到了东吴被晋朝灭掉以后,他就成为晋朝的大臣. 突围搬兵的荀灌 4这是晋朝时的故事. 襄阳城被敌军包围了.城里的粮食快吃完了,箭也快用光了.主将荀崧几次叫人突围出去请救兵,都被敌军堵了回来.眼看城就要被攻破,荀崧焦急万分. 当时荀灌只十三岁,问道:“爸爸,您有啥难事,能告诉我吗?” 荀崧叹了口气,说你是女孩子,告诉你有什么用呢? 您不说我也知道,荀灌眨着聪明的眼睛,说:“为突围求救的事着急.爸爸,您快写信,让我去送吧.” “你去”?荀崧摇摇头,“那怎么行啊!” 荀灌见爸爸不同意,她抽出宝剑,舞了一回.其实,她虽年纪小,但平日苦练武艺、锻炼身体,早已把各。
抗金名将岳飞(一) 1103年,岳飞生于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一个农家,出生之时有大鸟飞鸣掠过屋顶,故取名飞、字鹏举。
少时家贫,日间耕田割草,晚上以柴照明念书习字,尤喜读兵书。岳飞体魄强健、寡言淳厚、刚直义气且勇力过人,十几岁已能拉300斤硬弓、960斤腰弩,能左右开弓射箭,枪法“一县无敌”。
岳飞20岁入伍,投奔真定(今河北正定)安抚使,但不久因父丧回乡,两年后,再投河东路平定军。1126年,金军攻汴京,朝廷风雨飘摇,钦宗弟赵构以“天下兵马大元帅”名义招募义勇民兵,岳飞投其帐下,因率百骑斩杀金军几千有功,被升为秉义郎。
不久,赵构改派岳飞至老将宗泽麾下,赴澶州援救汴京,自己却视望不前,待金军1127年4月攻入汴京将徽、钦二宗及后妃、大臣等三千人和无数财宝掳走北归后遂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高宗任命宗泽为开封知府兼东京留守,听信宠臣黄潜善等劝说,反“战”而主和。
岳飞上书怒斥议和力主回击,反被以“越职”罪免去职务。 三个月后,岳飞投奔河北路招抚使张所,颇受赏识,曾在王彦统辖下抗金,渡河收复新乡。
因与王彦不和,转战汴京,再次投奔宗泽,在黄河以南连续战胜金军。次年,曾24次上书高宗请求还都的老将宗泽忧愤成疾,临终三呼“渡河!”而亡,岳飞随接替东京留守的杜充南下,退往建康(今江苏南京市)。
1129年冬,金军由兀术(即宗弼,金太祖阿骨打第4子)统率大举南侵,渡江攻入建康。高宗辗转逃往海上,仅率臣八九人,乘楼船飘泊于温州、台州一带。
岳飞奉命收复建康,先率部在城南牛头山埋伏,深夜派百名黑衣战士混入敌营,使金军于梦中,互相残杀,又伺机捕捉敌人哨兵,获知敌北撤路线,火速赶往静安镇,横刀跃马冲入敌军,往来翻飞击毙敌军无数,乘胜进驻建康后,升任通(今江苏南通)、泰(今江苏泰州)镇抚使。岳飞由此崭露头角。
1130年,金扶植汉奸刘豫割据河南、淮北建立伪齐政权,使其牵制南宋以缓和宋对金的直接威胁。放回降臣原宋御史中丞秦桧,让他劝诱高宗称臣行南北分治。
同时由兀术率主力征服川、陕,以断南宋兵粮之援。 南宋相应在江淮之间有防,派岳飞防守江州(今江西九江)至江陵(今湖北江陵)一线,岳飞先平定叛军、游寇及农民起义,收编精兵,以后三次主动出击大获全胜。
第一次在1134年,岳飞率军从江州出征,收复伪齐占领的襄阳等六州之地。在随州(今湖北随县)岳飞的16岁长子岳云,手握各重80斤的铁锤力夺头功。
在襄阳,岳飞慧眼识破敌人以骑兵布防江岸,以步兵摆阵阔野的破绽,令部将以手持长枪的步兵攻敌骑兵,使其阵脚大乱,互相争挤夺路,落入江中。又以骑兵将敌步兵杀得丢盔卸甲,击溃伪齐主力。
仅三个月即顺利收复六州,保住了长江中游,打通了通往川陕之路,扭转了南宋的被动局面,增强了军民抗敌的勇气和信心。32岁的岳飞被破例提升为清远节度使,又进封武昌郡开国侯,享受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同等的宋朝最高殊荣。
由于高宗严令不得越界追敌扩大事态,岳飞只得率军回鄂州(今湖北武昌)驻防,期盼着“何日请缨提劲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年底,金、齐联军进逼庐州(今安徽合肥),高宗“御札”岳飞东下解围。
牛皋等13骑先遣,略展“岳”字旗,已使敌军心动摇,待援军赶到又追杀敌军30余里,以至百里外的兀术大营也闻风北逃。 1135年夏,岳飞率军镇压洞庭湖地区杨么起义,被朝廷封为开国公。
岳家军由于收编起义军人数猛增。次年,岳家军第二次北上出击,收复洛阳西南险要之地,夺取烧毁伪齐粮秣,逼近黄河。
因朝廷不供军粮,功败垂成。虽升职太尉,壮志难酬,填《满江红 》抒怀: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
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137年,金下令取消节节败退的伪齐,以归还河南、陕西为条件诱使南宋议和称臣纳贡。1139年元旦,秦桧代高宗向金使跪拜称臣、接受金朝皇帝诏书,达成和议。
岳飞坚决反对,上表称“和好不可恃”,并四次奏辞因和议而赏封给他的官衔,遭秦桧忌恨。 果然,金军于1140年5月撕毁和约,四路伐宋。
高宗大惊失色,不得不下令各军分别抵抗。岳飞第三次出击,令所部一支分路进攻河南,一支重返河北,自己率主力从正面向汴京推进。
40多天,先后收复陈州(今河南淮阳)等重镇,从三面形成对汴京的包围圈。7月初,岳飞以少数轻骑驻守郾城,每天派小股人马向金军挑战。
兀术由小路进军至城北20里处与岳家军相遇。 岳飞命岳云先闯敌阵,苦战几十回合,获胜。
兀术遂以有“常胜军”之称的“铁塔兵”、“拐子马”袭来。“铁塔兵”是金兀术侍卫亲军,由三千余头戴双层铁盔、身披重甲的骑兵组成,每推进一段,后面便置障碍,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正面冲锋时,犹如一道铁墙。左右两翼配备轻骑兵一万五千,常在战斗最激烈时突然出击,称“拐子马”。
待敌军临近,岳飞指挥经过专门。
邱少云
在金化以西三九一高地的反击战中,出现了一位为着胜利、保全整体而牺牲自己的伟大战士邱少云。
十月十一日,邱少云和他的战友奉命到
离敌人阵地很近的地方去潜伏,等到第二天傍晚发起战斗,以便突然地去消灭敌人。
他们潜伏的地方是在敌人盘踞着的三九一高地的山坡上,又没有荫蔽身体的地形和树木。昨天,从这里飞起一只野鸡,还惹得敌人打了半天枪炮呢!现在要他们在这样一个地方荫蔽二十多个钟头,不让敌人发现,这是极不容易的事情。在战士们出发以前,部队首长特地对他们讲:"你们这次去潜伏,要靠巧妙的伪装,要靠沉着,更重要的是要遵守潜伏纪律。那怕有人被敌人子弹打中了,也不能暴露目标。"战士们同声回答说:"请首长放心,为了祖国,为了胜利,为了中朝人民,在任何情况下也要潜伏好,完成战斗任务。"
天黑以后,战士们秘密地摸到了潜伏地。他们三个一组,四个一组的分散开来,潜藏在茅草中。每个人从头到脚都插上了野草,伪装得像山坡上的草一样,凉风吹过,人身上的草和地上的草一同摆动,显不出一点儿痕迹。他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从地堡枪眼里伸出来的敌人机枪筒和了望孔缩头缩脑向外张望的面孔,有时,敌人讲话的声音也能清楚地听到。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到第二天十一点钟的时候,敌人盲目发射的一颗燃烧弹突然落在邱少云身边,并且烧着了他身上的野草。这时,他要站起来是完全可以扑灭身上的火苗的。但是,邱少云深切的懂得,要是这样做,就会被山顶上的敌人发觉,潜伏在这里的几十位战友就有被消灭的危险,原定的战斗计划也就不能完成。我军阵地上的指挥员看到潜伏地冒起了烟火,连忙命令炮兵向敌人轰击,扰乱敌人的注意力。这时候,邱少云还是没有爬起来扑灭自己身上的火焰。火焰已经延烧到了他的头上。在这个生死关头,邱少云紧握着压满子弹的冲锋枪,看看前面不远的敌人,很想冲上去和敌人拼了,但是他没有这样做。烈火继续在燃烧着,烧烂了邱少云的皮肤。邱少云忍受着难以想像的肉体痛苦,咬着牙,把两手深深地插入泥土。然后猛地抬起头来,用微弱的声音向离他最近的战友李士虎说:"胜利是我们的,但是我不能完成爆破任务了,这个任务交给你去完成吧!"说完,他又痛苦地把被烈火烧着的身体更紧地贴到地上,一直到牺牲时,也没动一下。
烈火烧了二十多分钟,直到邱少云牺牲后,烈火才熄灭了。
我们的英雄--邱少云就是这样地以超人的意志力,为祖国、为整体、为胜利而忍受了肉体的苦痛,以至到最后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
潜伏在这一片草丛里的几十位战士,都亲眼看到了这件事情的经过。烈火烧在邱少云身上,就像烧在他们的心上。他们被邱少云的伟大精神感动得流出了热泪。但是他们也和邱少云一样,为了不暴露目标,也不能够去救援自己的战友。他们忍受着心灵上的痛苦,等待着战斗时刻的到来。
和邱少云相距三公尺远的李士虎脸上也被烈火烧起了血泡,只是他在来时因过河把全身棉衣湿透了,身上才没有被烈火烧着。当烈火燃烧着邱少云的时候,他一直眼睁睁地看着他,看到了邱少云的头发烧着了,棉衣烧着了,他听到邱少云的皮肤被烈火烧得嗤嗤地发响,他闻到了邱少云的身体被烧成枯焦的气味,他眼睛里冒着火星,急得咬破了嘴唇,几次本能地想爬起来去扑灭战友身上的火,但是他和邱少云一样,和潜伏在那里所有的战友们一样--想到了整体,想到整个战斗的胜利。于是,他忍受着内心的痛苦,焦急地期待着复仇的信号。
邱少云是伟大的战士。而邱少云的战友,也不愧为我们祖国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子弟。他们深深地领会了、并且在最最艰危的情况下执行了军事上的信条--光荣地牺牲个体、争取整个战斗的胜利。
勇士们盼望的时刻终于来到了。敌人的地堡被我军暴雨般的炮弹炸得粉碎。突击队的战士们从草从里发起了攻击。李士虎飞快地跑到烈士邱少云身旁,用大衣盖住他的遗体,然后抱起烈士遗留下来的冲锋枪和爆破筒,高喊着"为邱少云烈士复仇啊!"他箭一般地冲过两道敌人的铁丝网,把爆破筒塞到敌人一个地堡枪眼里,在一声巨响中,敌人和它的地堡一同消灭了。接着,满山响着"为邱少云烈士报仇"的声音,满山是爆炸敌人地堡的闪闪火光,满山是杀敌的枪声。不到十五分钟,勇士们占领了敌军阵地,取得了歼灭李伪军一个加强连的胜利。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1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