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肃,原名王玉纯,祖籍山东,1914年4月3日生于辽宁省新民县(现新民市)二区金太牛村(现归兴隆堡乡)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王肃有弟兄五人和一个妹妹。父母终日劳作,尽力省吃俭用,先后供几个男孩子上了村里的小学读书。王肃7岁时进了学堂。
王肃(1914——1946)原名王玉纯,辽宁省新民县人。
1937年9月参加革命,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晋察冀第三军分区政治部、二团政治部、独立大队等单位的宣传股长、科长、政治部主任、政委等职。
1945年11月初,随中央干部团赴东北,任黑河地区中心县工作委员会书记、黑河地区人民自治军司令员兼政委。
1946年6月12日,王肃同志在参加省委会议返黑途中,遭土匪袭击,因敌众我寡,边打边撤到瑷珲后獾洞屯边的草房内进行顽强抗敌。敌久攻不下,便将房子点燃,王肃同志在烟火中仍坚持战斗,直到弹尽火燃,英勇牺牲,年仅32岁。
王肃同志在黑河工作不足8个月时间,在极其艰苦险恶的环境下,领导完成了黑河地方建党、建政、建军的艰巨任务,为黑河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黑河市至今留有“王肃公园”和王肃电影院以示纪念。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 御狂马者不得释棰策也操弓不反檠. 弓不反于檠然后可持也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仕,必近于刑. 谤毁仁者憎怒士人必主于刑也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译文】
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说:「学习能够增长我们的能力吗?」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读书人如果没有能够指正自己缺点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对性情狂放的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则不能随便更换辅正的檠。树木如果以墨绳来牵引就能长得笔直,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导认真多问,没有什么学不成的。违背仁德专行恶事的人,随时要接受国法的制裁。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引三国魏王肃注《孔子家语》所附汉孔安国后序说:“《孔子家语》者,皆当时公卿士大夫及七十二弟子之所咨访交相对问言语也。既而诸弟子各自记其所问焉,与《论语》、《孝经》并时,弟子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出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之,名之曰《孔子家语》。”后来“《孔子家语》乃散在人间,好事者或各以意增损其言”,安国“于是因诸公卿大夫私以人事募求其副,悉得之,乃以事类相次,撰集为四十四篇”。《通考》还引孔安国之孙孔衍奏言:武帝时,“鲁共王坏孔子故宅,得古文科斗《尚书》、《孝经》、《论语》,世人莫有能言者。安国为改今文,读而训传其义。又撰次《孔子家语》。既毕讫,会值巫蛊事起,遂各废不行于时”。 这说明,《家语》是一部重要的记录了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但自宋代以来,《家语》被疑为是王肃的伪作,从而埋没了《家语》在孔子及其弟子研究中的价值。
原文: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
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
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翻译:孔子看见用网捉鸟的人,他捉到的都是雏鸟。
孔子问他说:“只有大鸟捕不到,这是为什么呢?”捕鸟人说:“大鸟容易受到惊吓,所以难以捕捉到,雏鸟贪吃,所以容易捕捉到。如果小雀跟从大雀,就捕捉不到了;但是如果大雀跟从小雀,也可以捕捉到。”
孔子回过头对弟子们说:“容易受到惊吓的大鸟就能远离祸害,喜欢贪食的雏鸟就容易忘记祸患,这是出自它们的本性啊,跟从不同的鸟是它们遭受祸福的原因。所以君子要谨慎选择自己跟从的人,借助年长者的谋虑来保全性命,仿效年轻人的愚蠢鲁莽,会有面临危险死亡的祸患。”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社会动乱,经济凋敝,美丽富饶的中原大地上,烽烟四起,战火纷飞,结果造成民不聊生,军阀混战,国家的一片大好河山,竟至满目疮痍。 为了各自利益纷纷登台亮相的英雄人物,不胜枚举。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三个军事集团,经过几十年残酷的战争,最终割据一方,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 面对战乱频仍,残破凋零的社会现实,有识之士也纷纷表现他们的才华,诸葛亮、司马懿等人有非凡的谋略,关羽、张飞等人有惊人的武功。而在政治思想领域内,却有一个鲜为人知的重要人物,他就是以研究传统经学为手段,以安邦治国为目的的一代经师——王肃。
希望您能采纳
如有疑问欢迎继续追问谢谢
《世说新语.汰侈》记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
“八百里”是状其善于奔驰。“驳”是骏马之称。后用为“气概豪迈”的典实。
例句: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王恺,字君夫,西晋时期外戚、富豪,曹魏司徒王朗之孙,名儒王肃第四子。晋武帝司马炎的舅舅,文明皇后王元姬的弟弟。曾得晋武帝之助与石崇斗富攀比,为时论者所讥讽。
王肃不仅在经典的注释上与郑学针锋相对,并取得官方学术地位。同时,为了进一步表明自己的思想观点,也为他的思想确立理论根据,他借“圣人”孔子及其子孙之口,伪造《孔丛子》、《圣证论》。这些言论虽然大多出自前人之书,看似抄录,却有不少改动,有许多他自己的话。他用圣人的话来立论,是儒家经典地位尊崇形式下的一种手段;是借圣人之口说自己想说的话。
他在《孔子家语》《孔丛子》中,从各个不同角度来论述治国思想、方法,以及用人等重大问题。而在尊崇孔子儒学的名义下,把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包含进去,成为新时代新思想的融合体,这也是王肃在学术上压倒郑玄,能够列于学官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反映出经学向玄学过渡的时代思想特色。
王肃除了注释经典,伪造《孔丛子》之外,他在政治生涯中,还针对时事,频频向统治者建议,又表现出儒家入世的积极态度。王肃的学术活动不仅使人们怀疑郑玄经学的权威性,更影响了王弼、何晏等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为维护传统的儒家学说,把道家的天道观和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融合到儒家中来,反映出汉魏之际的儒学向道家学说靠拢,可以说是学术风气转变的先导。[15]
政治主张
王肃曾以散骑常侍领秘书监近十年。当时魏武帝曹操置秘书令,由少府统管,此体制对发展图书事业多有不便,他出任秘书监一职后,上表认为:秘书职相比尚书、御史、谒者三台更为亲近君主,中书郎地位在尚书丞、尚书郎上,秘书郎就应该在尚书郎下,否则应该在侍御史之下;秘书郎俸禄都是四百石,升职应该等同于尚书郎,外出就应该任郡太守,这是陛下尊崇儒术的圣旨也。自王肃为秘书监后,才不属少府管理,提高了秘书监的地位,以致后世称此职为为美职。[16]
王肃一生仕宦,为帝王近臣,身居庙堂之高,言路通天,多有奏议,屡屡议政献策于内廷,为魏政权建设功绩颇显。其治国安邦的一系列政治主张,如“轻徭役”、“安百姓”、“慎刑罚”、“重信用”、“倡节俭”、“简宫室”等等,既是当时社会状况所必需,也体现了王肃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促进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这些主张,对东汉末遭受战乱、陷于民不聊生境地的老百姓是有益的,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安定起到了作用。[15]
王肃,字恭懿,琅邪临沂人。王肃年少时聪明善辩,阅读经籍史书,有着远大的志向。事奉萧赜,历任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等。王肃自称《礼记》《易经》是他的专长,但也没能通解它们的大义。他的父亲王奂及兄弟都被萧赜杀害,王肃从建业来投奔魏国。
高祖到了邺城,听说王肃到来,虚心接待他,召见他询问归顺的原因。王肃言辞敏锐,语义确当,善辩而有礼貌,高祖很同情他的遭遇。于是又说到治国的策略,王肃陈说安定的办法,谈吐文雅说理透彻,深合皇帝的心意。高祖赞叹且采纳了他的意见。促膝谈至日影偏移,未感到久坐的疲劳和时间的长久。于是又趁机说到萧氏有灭亡的先兆,有可以利用的机会,劝高祖大举南征。高祖谋取南方的心思于是变得更加急切。对王肃的器重与优待每日都在增长,亲王贵戚与旧臣都不能离间这种关系。
二十年七月,高祖因久旱不雨,停止三天膳食,百官上朝,被带到中书省。高祖在崇虚楼,派舍人问道:“我听说你们到来,但不能见你们,你们为什么而来?”王肃回答说:“臣见陛下停食已经三天了,群臣焦急担忧,不敢自安。臣听说尧时遇到过水灾,汤时遇到过旱灾,这是自然的规律,一定要等待圣人来救济世人,却不是因圣人的言行招致灾害。因此国家储备了九年的用粮,用来防备九年的灾变。臣又听说如果到了八月老天还不下雨,这之后君主才不进膳食。昨天郊野之外已经下了大雨,只是京城内下的雨稍微小些。百姓不缺一餐,陛下停食三日,臣民惶恐不安,无地自容。”高祖派舍人回答说:“过去尧遇水灾,汤遇旱灾,依赖圣人才拯救了百姓,朕虽位居万民之上,治国不及先王,今日的旱灾,无法补救抚恤,等待立秋以后,反思自责。”当晚降下了大雨。
高祖去世,临终下诏任命王肃为尚书令,与咸阳王元禧等一起任辅政大臣,征召王肃至鲁阳去处理事务。王肃到鲁阳后,就与元禧等一起参与谋划。由鲁阳至洛阳,沿途丧葬等事,交付王肃酌情处理,他忧心劳苦,筹划料理,超过了皇室的亲戚故旧。元禧兄弟都敬重而亲近他,上下堪称和睦。只有任城王元澄认为王肃是由偏远之地提拔上来的,一时之间在自己之上,认为是憾事。常对别人说:“朝廷把王肃安置在我上面还可以,而堂叔广陵,是宗室中年尊德高者,历任内外要职,为何突然令王肃位居他的上面?”王肃听到他的话后,常常降低身份回避他。不久王肃被任城王元澄奏章弹劾,说王肃谋叛,但诬告不久就被澄清了。
王肃在边塞尽心竭力安抚外邦,远近民众归顺,依附他的人多得像集市上的人一样。王肃诚恳地安置接纳,很受归附者的信任。王肃自身清廉喜好施恩,不爱好声色,始终廉洁简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但王肃的性情稍显轻佻,颇以功名自负,护着自己的缺点而自夸,很少推举别人,高祖常常提到他的这些缺点。
景明二年王肃在寿春去世,时年三十八岁。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2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