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经典故事 » 禅宗我(求一个禅宗故事的出处高手进)

禅宗我(求一个禅宗故事的出处高手进)

分类:经典故事 日期:2022-10-29 12:59 浏览:1 次

1.求一个禅宗故事的出处 高手进

这是禅宗初祖达摩对二祖慧可的故事

达磨祖师于是将神光的名字改为慧可。

慧可禅师问道:“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祖师道:“诸佛法印,匪(非)从人得。”

慧可禅师听了很茫然,便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祖师回答道:“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禅师沉吟了好久,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

祖师于是回答道:“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禅师听了祖师的回答,当即豁然大悟,心怀踊跃。原来并没有一个实在的心可得,也没有一个实在的“不安”可安,安与不安,全是妄想。

2.禅宗小故事,谁能说上一个

给你找了几个放下

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走到一处浅滩时,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由于她穿着丝绸的罗裾,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

“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师兄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

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师弟继续前进。

师弟跟在师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悦,但他默不作声。晚上,住到寺院里后,他忍不住了,对师兄说:“我们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亲近女色,你今天为什么要背那个女人过河呢?”

“呀!你说的是那个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现在还挂在心上?”

二、还要我放下什么

唐代,严阳尊者问赵州禅师:“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大意是:在禅修的道路上,我抛弃了一切,下一步怎么做?

赵州禅师答:“放下吧。”

严阳尊者说,已经两手空空,还要我“放下”什么?

赵州禅师指示他:“放不下,那就把它挑起来!”

严阳尊者听到这里,忽然有所领悟。

三、洗钵去

唐代时,有参学禅法的僧人不远千里,来到河北赵州观音院(今柏林禅寺)。早饭后,他来到赵州禅师身前,向他请教,“禅师,我刚刚开始寺院生活,请您指导我什么是禅?”

赵州问:“你吃粥了吗?”

僧人答:“吃粥了。”

赵州说:“那就洗钵去吧!”

在赵州禅师话语之中,这位僧人有所省悟。

赵州的“洗钵去”,指示参禅者要用心体会禅法的奥妙处,必须不离日常生活。这些日常的喝茶吃饭,与禅宗的精神没有丝毫的背离。

四、一切都在

有好多天,一休和尚独坐参禅,默然不语。师父看出其中玄机,微笑着领他走出寺门。寺外,一片大好的春光。放眼望去,天地间弥漫着清新的空气,半绿的草芽,斜飞的小鸟,动情的小河……

一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偷窥师父,师父正在安祥打坐于半山坡上。

一休有些纳闷,不知师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过了一个下午,师父起身,没说一句话,打个手势,他把一休领回寺内。

刚入寺门,师父突然跨前一步,轻掩两扇木门,把一休关在寺外。

一休不明白师父的旨意,独坐门外,思悟师父的意思。

很快天色就暗了下来,雾气笼罩了四周的山冈,树林、小溪、连鸟语水声也不再明晰。

这时,师父在寺内朗声叫一休的名字。

一休推开寺门,走了进去。

师父问:“外面怎么样?”

“全黑了。”

“还有什么吗?”

“什么也没有了。”

“不”,师父说:“外面,清风、绿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

一休忽然领悟了师父的苦心。

五、磨砖作镜

道一十二岁时到南岳衡山,拜怀让禅师为师,出家当了和尚。

一天,怀让禅师看道一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参禅,于是便见机施教,问:“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图个什么?”

道一说:“我想成佛。”

怀让禅师拿起一块砖,在道一附近的石头上磨了起来。

道一被这种噪音吵得不能入静,就问:“师父,您磨砖作什么呀?”

怀让禅师:“我磨砖作镜子啊。”

道一:“磨砖怎么能作镜子呢?”

怀让禅师:“磨砖不能作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

道一:“那要怎么样才能成佛呢?”

怀让禅师:“这道理就好比有人驾车,如果车子不走了,你是打车呢?还是打牛!”

道一沉默,没有回答。

怀让禅师又说:“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如果学坐禅,禅并不在于坐卧。如果是学坐佛,佛并没有一定的形状。对于变化不定的事物不应该有所取舍,你如果学坐佛,就是扼杀了佛,如果你执着于坐相,就是背道而行。”

道一听了怀让禅师的教诲,如饮醍醐,通身舒畅。

3.禅宗的典故“先把杯子里的水倒掉才行”是什么意思

杯子是满杯子的水,只有把杯子里的水倒掉,才能装的下别的东西,学的到别的知识。做事要谦虚,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与知识。

这其实就是空杯心态。一代武学宗师,功夫巨星李小龙说:“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满,空无以求全。”

空杯心态就是对过去荣耀、挫折的一种舍弃,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否定,舍得之后才能获得更多,否定自己需要很大的勇气,但唯有如此才能找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找到应该努力的方向。一个人应该舍弃的东西很多,懒惰、得过且过的混日子思想自然是不行的、是最应舍弃的。

扩展资料

空杯心态就是要尝试归零的感受。

哈佛大学校长来北京大学访问时,讲了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一年,校长向学校请了三个月的假,然后告诉自己家人,不要问我去什么地方,我每个星期都会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

校长只身一人,去了美国南部的农村,尝试着过另一种全新的生活。在农村,他到农场去打工,去饭店刷盘子。在田地做工时,背着老板吸支烟,或和自己的工友偷偷说几句话,都让他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愉悦。

最有趣的是最后他在一家餐厅找到一份刷盘子的工作,干了四个小时后,老板把他叫来,跟他结帐。老板对他说:"可怜的老头,你刷盘子太慢了,你被解雇了。

"可怜的老头"重新回到哈佛,回到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后,却觉着以往再熟悉不过的东西都变得新鲜有趣起来。工作成为一种全新的享受。

这三个月的经历,像一个淘气的孩子搞了一次恶作剧一样。新鲜而有趣。更重要的是,回到一种原始状态以后,就如同儿童眼中的世界,一切都那么有趣,也不自觉地清理了原来心中积攒多年的"垃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够定期给自己复位归零,清除心灵的污染,才能更好地享受工作与生活。

4.禅宗禅宗的来历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

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古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为初祖。它源自于达摩禅、形成于惠能禅、盛兴于曹溪南禅。

禅宗学以“静中思虑”为修习的方法,以证悟本自心性,寻得佛心,故亦称“佛心宗”。此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仍有经典作为传法的依据,即《楞枷经》、《金刚经》等。

唐代时期禅宗大为盛兴,当时又分出“牛头禅”一派;至五祖弘忍时代,而又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禅宗得以迅速发展,以致后来成为中国佛教最大的宗派之一。 一、禅宗学的形成过程 中国禅宗的出现是与菩提达摩来中国弘传禅法联系在一起的。

南印度的菩提达摩于刘宋末或齐梁时代来华传“南天竺一乘宗”之禅法,被奉为中国禅宗的东土初祖。其传承则一直上溯至传佛心印的摩诃迦叶。

据说昔日在灵山法会上,大梵天王向释迦牟尼佛献上了一枝金色波罗花,世尊即“拈花示众”。大众不解其意,皆默然无语。

唯有佛陀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心领神会“破颜微笑”。世尊便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正法眼藏”的微妙法门传给了摩诃迦叶。

这就是禅门著名的“拈花微笑”的典故。禅宗根据此尊摩诃迦叶为印度初祖。

此后,历代祖师“以心传心”,传至菩提达摩为第二十八代。达摩来到东土以后,又依次传法于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此即称为“东土五祖”。

后来道信、弘忍之禅法,称为“东山法门”。其实,禅宗发展到“东山法门”之时,才真正算得上初期创立。

五祖弘忍门下,出现了惠能与神秀两位大弟子,禅宗又分化为惠能南宗和神秀北宗这两大基本派别。惠能被视为禅宗正脉,是达摩以来“以心传心”的第六代祖师,世人称为“六祖”。

六祖以后,南宗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惠能门下形成了荷泽神会、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三大系。

青原系和南岳系下又进一步演化出“五家七宗”,从而禅宗在全国形成了很大的规模。 禅宗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虽然,中国禅宗的各个支派都将达摩奉为开山立宗的祖师。

但实际上达摩并不是最早来华弘传禅法者。在达摩来华之前,禅宗学已在中土传播,根据《高僧传》和《续高僧传》的记载,在达摩以前或与达摩同时,从事禅宗经典翻译,或修持禅学、传授禅法者人数不少。

从历史上看,禅宗学在两汉时期就随着佛教的东渐而传入中土。一般认为,最早来华传译佛经的主要是安世高和支娄迦谶,他们在分别翻译小乘说一切有部的理论和大乘般若学的同时,也翻译出了数部禅宗经典,把大小乘禅法介绍到了中国。

由于安世高所传的小乘禅学理论和禅修方法都与当时社会上盛行的神仙道术相近,因而在中土最早得到了流传。随着魏晋玄学的盛行,大乘般若学和禅宗学才相继而发展起来。

早期大、小乘禅学的传播不仅使中土人士对佛教禅学的了解日益全面,也为日后达摩祖师的禅法展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化的禅学宗派的创立奠定了有利的条件。汉代得到流传的小乘安般禅,虽然也主张“止观双运”,但实际上发生影响的则主要是“凝心入定、坐禅数息”的形式与方法。

就整个汉魏时期而言,中土的习禅之风也并不是很盛行。随着大乘般若学的繁荣与兴盛,禅法逐渐走向与大乘义学相结合的道路,东晋时期的道安、慧远等人对般若与禅观的会通,鸠摩罗什及其弟子对般若禅的弘传,促使“禅智双运”成为时代的风气。

魏晋以来,各种禅宗经典的相继译出,又为依教修禅进一步提供了方便。晋宋朝时期的竺道生等人对心性论的发挥,则为自心真性的禅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通达禅学的佛陀跋陀罗对大乘禅法的系统介绍,使中国禅学得以不断的发展;佛陀跋陀罗以后僧稠、僧实等人弘扬禅学,终于使习禅之风盛行于中国的大江南北。 二、禅宗学的传承与发展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

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了新禅风的趋向,而菩提达摩则成为印度禅向中国禅过渡以及中国禅宗创立的关键性人物。他主张“藉教悟宗”,将“开悟”作为修禅的重点,这成为后来中国禅学和禅宗发展的方向。

初祖菩提达摩传法以《楞伽经》为“印心”。在达摩门下有以《楞伽经》相传授的楞伽师,他们的禅法也就被称为“楞伽禅”。

其中就有达摩的得法弟子,后来被奉为禅宗二祖的慧可。慧可继承了达摩禅法的特色,同时也有一定的般若思想,他对达摩的禅法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特别是他从体用一如的观点出发,强调了修行实践上的自度自证,自我解脱。 二祖慧可传法于僧璨,被奉为禅宗三祖。

据现在资料,僧璨作有《信心铭》一书,他在进一步强调不取不舍、绝言忘虑的基础上,发展了达摩禅法所要求的随缘而行,提倡一种放之自然、任性逍遥的修行生活,把佛教的“万法一如”、“即心即佛”与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理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达摩一系的禅法更加适应了中国人禅修的需要。 三祖僧璨传法于道信,被奉为禅宗四祖。

此后达摩系的禅法逐渐传至般若三论思。

禅宗我的典故

相关推荐:
  • 石台典故(石台县的历史名人)
  • 槽的历史典故(帮忙介绍一下乱七八糟的历史典故)
  • 金刀计典故(金刀计是什么计策,金刀计的历史典故是什么)
  • 礼的一些典故(关于礼的典故)
  • 元稹苏轼典故(苏轼的轶事典故)
上一篇:丘组词_词学习 下一篇:主卧门对床可以吗装修(卧室的床对着门,风水上好不好呢?)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婚姻忠诚典故(婚姻中最忠诚的到底是什么?)
鞭长莫及典故(“鞭长莫及”这一典故与谁有关?)
赢典故(关于智谋的成语典故)
爱产生美,真爱永恒
典故指鹿为马出自(“指鹿为马”的典故出自于哪?)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25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