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国古人很早就有了防火意识。《周礼》载:“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仲春二月,当天上的火星行将出现之日,宫廷中负责掌管用火的司员要敲着木铎走街串巷,以做好防火的宣传工作。唐朝皮日休在《人林屋洞诗》中曾说“腰下配金兽,手中持火铃”。诗句中的“火铃”就与木铎一样,只不过是铜质报更喊火烛的器具。
我国古建筑以木质为主,防火显得尤为重要。历朝历代除了立法外,各家各户还备有防火工具。普通人家常备有一口大缸,用于盛放生活用水和防火使用。有钱人家就不同了。唐朝,大户人家开始使用水袋灭火。水袋由马或牛皮做成,可装三四百斤水,袋口绑起来,插进一根去节的竹子,水就可以通过这根竹子流出来,出现火灾时,就由三五个壮丁抓着竹子,向着火点注水。水囊是宋代常用的灭火装备。水囊用猪或牛的膀胱做成,里面装着水,起火时,把水囊扔到着火点上以灭火。此外,北宋还有一种被称为“唧筒”的灭火装置,它既能汲水又能排水,在当时多用于灌溉。宋《武经总要》载:“唧筒用长竹,下开窍,如絮裹水样,自窍唧水。”值得一提的是,宋代还出现了专门的消防队。北宋时汴京(开封)设置了专门的消防机构,称为“军巡铺”。军巡铺的铺兵都经过严格的训练,救火时,铺兵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有运水的、有灭火的,还有救护居民的。除了救火,军巡铺还负责防火,每到夜晚,铺兵就要深入街头巷尾检查消防情况,并提醒居民注意防火。到了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主要街道都驻扎有“防隅军”消防部队。在这支部队里,有一套严格的奖惩机制:对于听从指挥并奋力救火的人,给予重赏;在救火过程中受伤的人,准以放假养伤;而玩忽职守或贪生怕死之徒,则依军法治罪。
消防小故事 、从望火楼到119
我国古代的“望火楼”,最早出现在宋代。当时望火楼下驻扎有部队,专门负责城中的救火工作,被称为“潜火队”。一旦城中发生了火灾,望火楼上专门负责了望的人立刻向楼下报警,军队就立即出动灭火。
当时南宋的都城临安就有20余处望火楼;甚至在一些村镇都建有望火楼。
望火楼到了清朝又叫“警钟楼”。1908年,上海的救火联合会集资兴建了当时我国最高的一座警钟楼,高约为35米。除了建警钟楼外,许多城镇还利用城门楼、钟鼓楼来了望火警。这些城楼、钟鼓楼大多建得很高,站在上面,可以把全城看的清清楚楚。
在武汉市汉口中山大道上有一座1909年建成的济水塔,当时是武汉最高的建筑,顶层用作了望火警。这“警钟楼”上有口钟,是专门用来报火警的。这钟可不能乱敲!城里依照街巷的分布划分了9个区域,发现哪里失火,首先要先敲钟30下,然后,再按那个失火地区的编号敲几下,通知人们前去那里救火。
除了敲钟外,塔顶还要挂红旗,通告人们发生了火灾。当然,晚上就必须挂红灯笼了。
“警钟楼”是当时最实用的火灾报警方式。直到电话出现,才为及时报告火警和受理火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故事北宋时,有个州的太守名田登,为人专制蛮横,因为他名“登”,所以不许州内的百姓在谈话时说到任何一个与“登”字同音的字。
于是,只要是与“登”字同音的,都要其它字来代替。谁要是触犯了他这个忌讳,便要被加上“侮辱地方长官”的罪名,重则判刑,轻则挨板子。
不少吏卒因为说到与“登”同音的字,都遭到鞭打。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到来。
依照以往的惯例,州城里都要放三天焰火,点三天花灯表示庆祝。州府衙门要提前贴出告示,让老百姓到时候前来观灯。
可是这次,却让出告示的官员感到左有为难。.怎么写呢?用上“灯”字,要触犯太守;不用“灯”字,意思又表达不明白。
想了好久,写告示的小官员只能把“灯”字改成”火”字。这样,告示上就写成了“本州照例放火三日”。
告示贴出后,老百姓看了都惊吵喧闹起来。尤其是一些外地来的客人,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真的以为官府要在城里放三天火呢!大家纷纷收拾行李,争着离开这是非之地。
当地的老百姓,平时对于田登的专制蛮横无理已经是非常不满,这次看了官府贴出的这张告示,更是气愤万分,忿忿他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什么世道!” 出处陆游《老学庵笔记》 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鞭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值上无效灯,许人人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日:“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释义允许当官的放火胡作非为,不允许老百姓点灯照明。比喻反动统治者能够胡作非为,老百姓的正当言行却受到种种限制。
据说康熙制伏火魔有两个高招儿,一是加强值班巡逻;一是对皇宫建筑进行防火改造。
每天傍晚夕阳落山之时,防范火班的大臣便带领太监对三宫六院进行巡逻,熄灭灯火,关闭门户,并轻轻呼唤"小心火烛"。防范火班的人员通宵达旦地巡逻,检查火烛,真正做到了防患于未然。
太和殿原本是宽九间、纵深五间的,周围还有挑檐外廊,这叫做九五之尊。后来高明的工匠总结历代火灾教训,把太和殿左右的廊子封闭了起来,加了两道防火墙,多出了两间房,就成了11间,这样一来,太和殿防火性能也大大加强了。
此外,康熙下令把三大殿中间的中和殿规制缩小,加大了太和殿同其他建筑的防火距离,安全系数增强了。与此同时,康熙还下令,皇宫之内一律禁止吸烟,违者削籍(相当于现在的开除公职)。
康熙当政,慎于防灾,终于造就了太平盛世。
08年2月,乌鲁木齐市德汇商场发生了大火,正是过年时间,消防干部和战士接到了命令,都返回了部队。
一个消防干部(记不起他的名字了)也同样接到了命令,他的母亲给他下了碗面条,他接到手机上的指令,说有任务,我要回队了。他的父亲知道孩子的工作性质,但好象预感什么,说吃了再走吧。
但他说没时间。肩上承担着人民的责任,让他奔向工作岗位。
“没时间”。这是他留给亲人的最好一句话。
在那场大火中,他失去了年轻的生命,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他的丧礼上,有许多不认识他的人积满了灵堂,都满含眼泪目送他。
这样的人才是我们应该敬仰的呀。
“喊火烛”的由来
我国古人早就有了防火意识。据《周礼》记载,仲春二月,当天上的火星行将出现之日,宫廷中负责掌管用火的司员要敲着木铎走街串巷,以做好防火的宣传工作,这便是我国喊火烛的由来。自西周始,历经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2000多年,民间喊火烛经久不衰。每到冬天,时近黄昏,街上就会传来一阵阵“笃、笃、笃,寒冬腊月,火烛小心,水缸满满,灶仓清清!”的呼喊声。这时,人们就会去看一看灶门口有没有火种,并将柴草拿净。古时没有钟表计时,人们把一昼夜分成几个时辰,每个时辰两个小时,又把一夜分为五更天,并有专人按时辰报更喊火烛,以敲打竹制响器发出信号。
/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7778
/i?kw=&sc=img&cl=2&tn=baiduimage&ct=201326592&pn=&rn=&lm=-1&ie=&rs2=&myselectvalue=&f=&pv=&z=0&from=&word=%B9%C5%B4%FA%CF%FB%B7%C0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2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