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红的故事
“六红的故事”说的是王献臣儿子一夜豪赌,一把骰子将拙政园输给了徐氏。古代笔记,记录了这件事情。据说,当时徐少泉拿一千两银子与王献臣的儿子赌博,约定撒出去骰子上六点的颜色是红色的人获胜。赌了许久,等到他输得差不多了,徐不泉就招呼妓女进酒,而且器乐合奏。等到他开始疲倦的时候,徐少泉就要他以拙政园来赌,并暗暗地拿出六面都是六点红色的骰子一掷,只见骰子的六点都是红色,在座所有的人都惊奇得大叫,因为一般是绝不可能的事。王献臣儿子不知是作弊,惘然若失,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于是拙政园就输给了徐少泉。后来王献臣的儿子一蹶不振,家道败落,到了孙子一辈穷得以吊丧为业。
归田园居掌故
王心一死后,子孙继承此园,康熙三十五年(1696),其曾孙遴如命画工柳遇作《妆雪堂图》,沈德潜为之作记。
据《闻见偶录》、《红兰逸乘》载,康熙五十二年(1713)冬,有虎自太湖来,窜至园中,伤了二十余人。官兵至园中捕虎,园内仿峨嵋栈道之山石,在打虎时被枪炮攻毁。后把虎驱赶至了园帝一间茅屋中,才将虎击死。园中乱石塞途,游人莫入。
至嘉庆年间,王氏子孙中落,园也渐渐荒废。嘉庆二十二年(1817),园中包山石为吴县潘奕隽所得。石古朴可爱,移置撷芳亭外,题曰“米友”,潘奕隽作八分书,请汤警斋镌于其上,并作诗记之。
诗仆商山子
乾隆初年,拙政园中部归太守蒋棨所有,名“复园”。商山子就是蒋氏家中的奴仆。他本姓薛,从小出生很苦,年满十二岁时,就卖身为奴,伐木、沽酒,样样学着做。后来当了小主人的伴读书童,一边侍候笔砚,一边跟着学习。过了十余年,经他不断努力,解吟诗、好书画,学问超过了主人,自号“商山子”。袁枚曾作《商山子歌》赞美他的学问和品德。
乾隆三年(1738),蒋棨会亲友于园中,请洞庭叶震初绘《复园嘉会图》,图中二十九人,商山子为其中之一。
七十余岁时,他自绘小象,袁枚、蒋立崖刺史皆有题咏,潘奕隽也曾作诗以赠。
忠王李秀成在见山楼
据范烟桥老先生于1960年向钱正讲述,忠王李秀成住在见山楼的一些故事。
清咸丰十年(1860)农历四月十二日(公历6月2日),太平军进苏州,以拙政园作为忠王府,忠王李秀成就入住在“见山楼”上。
这座见山楼,独立在水池中,三面环水,只有西边通连陆地,当年东北边的那座曲桥还没有建造,因此十分安全。如有刺客潜入楼下,找不到上楼的楼梯和通道,这是见山楼与众不同之处。真正的上楼通道,却在意想不到的外边爬山廊上,只要这里站上岗哨,就可以保证忠王的安全。
忠王入住以后,每天早上总是在楼上梳洗。无意中,被北面围墙外的农民发现。那时围墙外有高高的荒墩,听到消看书,一早都有一些农民站在高墩上,看那个穿着黄色袍服的太平军将领梳洗。日子一长,忠王和农民搭起话来,农民也把一些情况说给忠王听。
一天,有个农民告诉忠王,说在山塘街上,有个虎丘农民,挑了一担青菜到山塘街上去卖,碰到一个太平军,强买去这担菜,只给了很少的钱。忠王听了,大为震怒,立刻下令追查。结果查明,这个太平军不是从广西打出来的老兵,而是不久前在南京清军南大营中投顺过来的清兵,旧习气没有改掉,确实用低价强买了农民的一担青菜。忠王下令,在山塘街斩首示众,严令部下,一律公卖公买,违令者斩。
为了保护百姓利益,忠王将山塘街划为“贸易区”,不论军民人等,一律公平买卖,从此生意兴隆。忠王还下令,在山塘河上的“白姆桥”、“新桥”等通向山塘街的每座桥上,装上栅栏门,不准太平军随便进入山塘街,以保证贸易街上正常的经营。老百姓对忠王十分感激,自动发起,建造了一座牌坊,上面军上“民不能忘”四个大字,以表示对忠王的爱戴。可惜这座牌坊在清兵攻下苏州时被毁掉了。
在西汉时期,大儒学家董仲舒在年少时就读书非常刻苦认真,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常常快到黎明前才睡,然后鸡一叫,就又来读书,总共也睡不到三小时。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他三年没有进过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总是读书。
有人劝他出去走走,不要老跟家里读书,他回答:“我不去玩,只顾读书,就算我出去,也只是和其他人讨论诗书。”后来他成为有名的高等博士,公开聚众讲学,弟子遍布四方。
他的弟子又收了弟子,后来的弟子有的甚至没见过他的面。他治学专心到这种程度,后来用以形容埋头读书,足不出户。
扩展资料
一、人物介绍
董仲舒通过总结继承先秦时期儒家学说的主要政治思想,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一系列重要哲学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董仲舒认为古人制定的治国理念是保证社会进步的绝对必要条件。这些理念是圣人根据天道提出的,必须认真遵循。
上天高高在上隐藏自己显示自己的威严,同时给人们降下仁爱,突出体现了其君权神授的理念,所以君主作为承天命而管理国家的人。
二、词汇解析
1、拼音:mù bù kuī yuán
2、释义:窥:观赏。园:花园。原指汉代董仲舒专心治学;三年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后用以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的学习精神。
3、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4、近义词:专心致志、全神贯注
5、反义词:心猿意马 、心不在焉
6、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白话文:三年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埋头苦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目不窥园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董仲舒治国理念的大一统情怀
轶事典故:相传,崔护赴京赶考,名落孙山,因离家遥远,选择留在京城,准备来年再考。清明节这天,他去郊外游玩,走到都城南门外一处庄园,欲讨口水喝。崔护上前敲门,一个姑娘从门缝问道:“谁呀?”崔护报出了姓名,说:“我一个人出城游玩,酒后干渴,特来求点水喝。”女孩让他进园坐下,然后进屋端来一碗水。
她自己则靠着桃树,站在那里地看着客人喝水,姑娘羞红的脸在桃花的映衬下艳丽之极。崔护心生爱慕,以"花开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相逗,她默默地含羞不语,面颊泛红。谈话间,两人时而含情凝视,良久之后,因男女授受不亲,崔护只好依依不舍起身告辞,叹着气怅然而归。
第二年清明节,他忽然思念起那个姑娘来,就直奔城南庄园,只见门庭庄园及桃花依旧,但是大门上了锁,于是便在左边门扉题下这首《题都城南庄》,失落而返。过了几天,崔护难抑思念之情,又去城南庄园寻找那位姑娘,却听见门里有哭声。
敲门后,有位老人出来,得知是崔护,哭着说:“是你害死了我的女儿。”崔护又惊又怕,不知所措。老人接着说:“我女儿知书达理,尚未嫁人。可自从去年清明节之后,她经常神情恍惚、若有所失。今年清明节那天,陪她出去散心,回家时看见了门上的题字,进门她便病倒了,好几天没吃没喝就死了。”
崔护听后十分悲痛,入内哭拜。他进去后,姑娘仍躺在床上,崔护抬起她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哭着祷告说:“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不一会儿,姑娘奇迹般睁开了眼睛,死而复生。老人大为惊喜,便将女儿许配给了崔护,成就两人天作之合,有情人终成眷属。
《题都城南庄》是唐代诗人崔护的作品。
原文: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译文:去年冬天,就在这扇门里,姑娘脸庞,相映鲜艳桃花。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扩展资料
全诗四句,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
“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
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题都城南庄
鲜为人知的颐和园趣闻
祝寿祈福,翁山易名
万寿山的命名,是在230多年以前,乾隆为他母亲“孝圣”皇太后祝寿时决定的。万寿山原名翁山,相传有一老人在山麓曾挖出一个石翁,所以取名翁山。到了明朝嘉靖年间,石翁遗失了,但翁山这个名字却一直流传着。公元1494年(明朝弘治七年),皇帝的乳娘助圣夫人罗氏,曾在翁山之阳背山面水修建了一座规模不小的圆静寺,其旧址即今日颐和园内排云殿所在的地方。公元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正值“乾隆盛世”,这一年正好是乾隆的母亲钮祜禄氏“孝圣”皇太后60岁生日,乾隆为了表示他的一片孝心,于这一年将翁山改为万寿山。
慈禧游湖,荷灯点缀
慈禧重修颐和园后,昆明湖备有大小龙舟数艘,专供慈禧游湖消夏。每次乘船至昆明湖时,她先到南湖岛上的龙王庙烧香拜佛,以求龙王保佑她水上游玩平安。尤其是夜游昆明湖,根据季节的不同,在湖中放置大量的荷灯,并用荷灯组成不同的图案,长廊和沿湖岸一线的石栏杆上都要挂上各种花灯。千万盏灯笼上下辉映,人在湖中巡游,观赏园中夜景,长廊似飞龙展姿,湖面像龙宫放彩,确实十分有趣。1924年,颐和园辟为公园后,先后在昆明湖中增设了一些普通游船,供一般游人乘坐游览。
排云而出,寿协仁符
“排云”二字出自晋朝诗人郭璞“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诗句。排云殿比喻似在云雾缭绕中的仙山琼阁正排云而出,神仙即将降临。此殿是在大报恩延寿寺遗址上修建的。慈禧修颐和园时准备把排云殿作为她的寝宫,但是在落成时,据说慈禧得了一场病,她考虑到排云殿上边就是佛香阁,佛门净土,怕靠得太近触怒了佛祖,才把乐寿堂建成了常年居住的寝宫,而排云殿只是每年十月做寿时使用。十月初十,慈禧皇太后万寿庆辰,皇上要早起到排云殿行礼,慈禧身着礼服从乐寿堂上轿,经长廊到排云殿下轿步行到东暖阁休息。
风景如画的颐和园有很多名胜。十七孔桥旁边的铜牛尤其吸引着中外游客,无不为它的精美造型和栩栩如生的神态赞不绝口。
关于这头铜牛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哩!话还得从慈禧太后扩建颐和园时谈起。
慈禧建颐和园时,她想学天上的王母娘娘,于是传下手谕:颐和园要修成“天上人间”。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既然有天河,当然就还要有牛郎和织女了。于是在八方亭下面的昆明湖边上,安置了一头铜牛,用来象征牛郎;在石舫的旁边又建了一座织女亭。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扭向西北,正冲着织女亭所在的方向。以昆明湖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织女”的阵势。
从此以后,这头“铜牛”就这样朝朝暮暮望着“织女”。有一年的七月七,也就是天上的牛郎会织女的日子。这头铜牛突然活了。它离开了原来的位置,一步一步地走到湖里,然后朝着织女亭的方向游过去了。怎奈昆明湖太大了,这头铜牛游到一半便沉到了湖底下,再也出不来了。
有人将这件奇事禀报了慈禧。她起初不信,亲自到十七孔桥一看:铜牛果然不见了。怎么办?“天河”边不能没有牛郎呵!于是又派人仿照过去的铜牛赶制一只,安在原来的地方。怕它还会跑,又用铁链子将它锁上。
赶到了第二年的七月七,这第二头铜牛又动了起来,眼看铁链子也锁不住了。慈禧忙差手下几个保镖的壮汉前去将它拉住。这几个壮汉用尽全身力气拼命拽着“牛”尾巴。由于用力过猛,“咔嚓”一声,尾巴拉断了。这时候又有人找来了更粗的铁链子,七手八脚总算将铜牛锁住了。从此昆明湖边上便留下了一只断了尾巴的铜牛。不过,这已经是第二只了。头一只呢?至今还在昆明湖底下哪!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1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