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座次,因为座次是分别尊卑的重要标志。《仪礼》、《礼记》都有关于座次尊卑的规定。如《仪礼·士昏礼》中的夫妻对席礼,夫坐东面西,妻坐西面东,这一座次就表示夫尊妻卑。
在封建官场中,是以官阶大小来分座次的,而座次的尊卑则是通过方向来表示的。如皇帝聚会群臣,最尊贵的皇帝座位是座北向南的。因此,古代常把称帝叫作“南面”,而把称臣叫作“北面”。大臣们一般面向北而坐,按官位高低以东往西排列。这样,官位高的居右,官位低的居左,这也是古代“右为上”的道理。
我国古代贵族的房屋一般都是堂室结构的,它座北朝南,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以“南向为尊”;而在室内,则以“东向为尊”。这是因为室一般是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故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座西面东,其次是座北面南,再次是座南面北,最后是座东面西。由于大量的日常活动一般皆在室内进行,因此,这种室内的礼节性位次尊卑影响也就更为广泛。
诚然,以上所说的只是位次尊卑最一般的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时代的变迁,位次尊卑也会有种种变化。如明人余继登的《典故纪闻》卷一所载:“至吴元年十月,太祖始令百官礼仪俱尚左,改右相国为左相国,余官如之。”
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仪礼》《礼记》都有关于座次尊卑的规定。如《仪礼·士昏礼》中的夫妻对席礼,夫坐东面西,妻坐西面东,这一座次就表示夫尊妻卑。在封建官场中,是以官阶大小来分座次的,而座次的尊卑则是通过方向来表示的。如皇帝聚会群臣,最尊贵的皇帝座位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代常把称帝叫作“南面”,而把称臣叫作“北面”。
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时代的变迁,位次尊卑也会有种种变化。如明人余继登的《典故纪闻》卷一所载:“至吴元年十月,太祖始令百官礼仪俱尚左,改右相国为左相国,余官如之。”大臣们一般面向北而坐,按官位高低从东往西排列。这样,官位高的居右,官位低的居左,这也是古代“右为上”的道理。我国古代贵族的房屋一般都是堂室结构,它坐北朝南,前堂后室。
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以“南向为尊”;而在室内,则以“东向为尊”。这是因为室一般是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故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后是坐东面西。由于大量的日常活动一般皆在室内进行,因此,这种室内的礼节性位次尊卑影响也就更为广泛。诚然,以上所说的只是位次尊卑最一般的形式。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许多事物都有尊卑之分,就连区分方向的东西南北,前后左右也不例外。
古代把南向视为至尊,而北向象征失败、臣服,宫殿庙宇都朝向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座北面南,做了皇帝又叫“南面称尊”,打了败仗,臣服他人叫“败北”、“北面称臣”。正因为南向如此尊荣,所以民间盖房谁也不敢取子午线的正南向,都得偏东或偏西一些,以免犯“讳”而获罪。
古人还以东为主、为首,以西为从、为次。后妃的住处分东宫、西宫,东宫为大、为正;供奉祖宗牌位的太庙,要在皇宫的东侧,现代汉语中的“东家”、“房东”,也由此而来。
古人还有尊“左”之风。尊左是尚东习俗的延伸,皇帝面南而座,其东就是左。
三国时东吴占据江东,也称江左。文左武右的仪制、男左女右的观念等等,都是尊左的反映。
《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古代车骑以左为尊位,空出左边的位置恭候别人,这叫“虚左以待”,就有尊重之意。上述崇尚与古代讲究阴阳和图腾崇拜有关,古人认为天、日、男、南为阳,地、月、女、北等为阴,太阳东升西降,东为青龙西诶白虎,所以古人尚南的同时也尚东。
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如江阴是指长江的南岸,河阳指黄河的北岸。古人认为面南而坐最吉祥,而以日出之方向为最尊贵,人朝南坐是,左手的位置正好是东方,所以以左为尊由此产生。
最尊贵的座次是面对大门的,如果几张桌子的话,就是以面对大门最远的桌子是最尊。 东 张良北亚父 南沛公项王、项伯 西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座,亚父南向座,沛公北向座,张良西向座。
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鸿门宴座次的形式 ,就属于这种室内礼节活动的形式。
项羽、项伯朝东而坐,最尊(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项羽不能让叔父坐在低于自己的位置上);范增朝南而坐,仅次于项氏叔侄的位置;刘邦朝北而坐,又卑于范增;张良面朝西的位置,是在场人中最卑的了。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而力量的悬殊,刘邦的处境已令人忧心。
再看项羽集团内部,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
中国古代礼仪形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就是“五礼”。
这“五礼”指的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作为人类祖先的圣贤唐尧、虞舜、夏禹等,他们本身都是讲究礼仪的典范。
传说尧年轻的时候十分敬重老年人,同辈之间,礼让三先。每次把打回的猎物平分给众人,自己拿最少的一份。
有时还把那最少的一份猎物再分送给年迈体弱的老者。他的德行受到众人的称颂,所以大家都推选他为首领。
虞舜讲究礼仪是历代的楷模。我国的《二十四孝图说》中第一篇《大舜耕田》,就是讲他躬耕历山,任劳任怨;供养父亲、继母和同父异母之弟的故事。
尧舜时期制定的礼仪经过夏、商、周这三个奴隶制社会国家1000余年的总结、推广,日趋完善得多了。周朝前期历经文王、武王、成王三个君主,重新“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政,而民和睦,颂声兴”。
周公还在朝廷设置礼官,专门掌管天下礼仪,把我国古代礼仪制度推向了较为完备的阶段。春秋时期的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年),他把“礼”推向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
他要求所有的人都要“克己复礼”,教育他的弟子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食”。总之,为了“礼”的需要,可以舍弃一切。
为了宣扬古代礼制,他不远千里,从鲁国到西歧向老子(李耳)学礼。到了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确立后,礼仪作为社会道德、行为标准、精神支拄,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此后历朝历代都在朝廷设置掌管天下礼仪的官僚机构,如汉代的大鸿胪、尚书礼曹,魏晋时的祠部(北魏又称仪曹),隋唐以后的礼部尚书(清末改为典礼院)等。同时,礼仪学著述越来越重要。
汉代把《周礼》、《仪礼》列为五经之一,是读书人的必修之课。西汉人戴圣在研究前人礼书著作基础上,编纂《礼记》一书,也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尔后,历代礼学研究者再在这些礼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先后出现了《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礼说》、《礼记集解》、《礼记集说》、《礼书通故》、《礼书纲目》等数以千卷的礼学著作,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中一门重要学科,对人类文明进步起着特有的作用。礼仪即礼节与仪式。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 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 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 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古代政治礼仪 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③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
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
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 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
左右尊卑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解释,诸多学者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考证和论述。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左右尊卑之争更成了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下面我来针对于不同的情况举不同的几个事例 左尊右卑:《左传》桓公八年:“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无与王遇,且攻其右,右无良焉,必败。
’”楚国以左为尊,左军的势力比右军的势力大,因而季梁建议进攻力量薄弱的右军。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以左为尊。
《明史》:“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1367)命百官礼仪俱尚左,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左右》:“唐宋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左右丞,皆以左为上……明六部左右侍郎、左右御史、左右给事中、左右布政使,仍以左为上。 由此可见,春秋、唐、宋、明、清等朝代尊左。
右尊左卑:《史记・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古时二十五户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于闾右。
《汉书・百官公卿表》:“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皆秦制,以赏功劳。”意思是爵位共二十级,第一级最低,第二十级最高,左庶长是第十级,右庶长是第十一级,左更是第十二级,右更是第十四级,由此可见,秦右尊于左,汉承前尚右。
《史记・项羽本纪》描述了鸿门宴的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羽最尊,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二人坐西向东;范增是项羽的谋士,地位仅次于项羽,坐北向南;刘邦更次之,坐南向北;张良最次,坐西向东侍。
由此可见,殷商、战国、秦、汉、元等代尊右 左右无尊卑:例如左史和右史,这都是是古代的史官名,只是分管的方面不同而已。 在《礼记・玉藻》记载:“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在《汉书・艺文志》记载“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由此可见,左右无尊卑的时候也是存在的 左与右,其实只是不同的2个方位,跟尊卑联系在一起,不过是人为赋予的含义。罗素曾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之本源”。
古往今来,由东到西,不同时代不同地点,左右的尊卑随之变化而变化,只要人们正确看待左右尊卑,这也不过是参差多态的一个符号和色彩。
1、“出其左右”未必是典故。
“出”有超出,高出的意思。
“左右”可以解释“”对人不直称其名,只称左右,以表示尊敬。
所以“出其左右”就是“超过他”的意思。
2、古人以右为尊,为上。
【无出其右】无人能超过他。语出《汉书·高帝纪下》:“贤 赵 臣 田叔 、孟舒 等十人,召见与语, 汉 廷臣无能出其右者。” 颜师古注:“古者以右为尊,言材用无能过之者,故云不出其右也。” 金 元好问 《恒州刺史马君神道碑》:“独君资禀聪悟,气量宏博,侪辈无出其右。”
补充: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右为尊似乎成为一种常识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称官职贬低为“左迁”。但是左右尊卑情况,各代并不完全一样,,考核史籍,情况如下:夏商周时,朝官尊左;燕饮、凶事、兵事尊右。战国时朝官尊左;军中尊右。秦尊左。汉代尊右。六朝朝官尊左,燕饮尊右。唐宋明清尊左,元代尊右。一般在喜庆活动中,以左为贵,在凶伤吊唁中,以右为尊。(《中国古代的左右尊卑》)”可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于左右的尊卑观念其实是很不同的。
不过,就上面那个问题,很多人想到的答案是乘车。《中国文史精华》P157,“至于乘车,情形有所不同,它是尊者居左。《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信陵君礼贤下士,‘从车骑,虚左,自迎赵夷门侯生。’”
为什么会尊右?我首先想到的是大部分人都是习惯使用右手的,会不会因此而使得人们对于右相关的事务更加关注?这种说法在唐朝孔颖达《左传·襄公十年》疏注中得到印证,“右便而左不便,故以所助者为右,不助者为左。”
在看到下面这个引注后,我有了另外一个想法。《逸周书.武顺》:“天道尚左,日月西移。”这是另外一个视角,在讲究天人合一的古代社会,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一也。但是这句话其实是有点问题的。在上面关于左右的论述中,左右是这样区别的:以坐北朝南者来看,左边就是东,右边就是西。但是在这个引注中,日月西移,也就是说“天道贵”西,那按照上面的方位而言,也就是“天道贵”右。但是在引注中却是“左”。笔误是不太可能了,可能的原因是两种区别左右的方式不同。前面是以坐北朝南的王者的视角辨明左右,而在这个例子中,辨明左右却是以面北的臣子的视角。或许,左右尊卑之“变”,并不是对于左右的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于左右所代表的方位的理解嬗变。
《明史》官职记载中有如下:“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命百官礼仪俱尚左,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李作右丞相时右为尊,李作左丞相时以左为尊。所以就这个变动而言,其实二人的位置和官职并未更改,只是就“左”与“右”的辨明方式进行了变动。
按照这种理解,前面提到的乘车尊左的问题也在此迎刃而解:乘车的左,其实是相对于乘车的人而言的,如果按照车面北而驻,其实车内的“左”正是西,也就是大部分人理解的“右”。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