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 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用法: 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含贬义
英文: the pot calling the kettle black
故事: 战国时,梁惠王向孟子请教为什么人口不增长的原因,孟子说:“你是关心百姓的疾苦,但你喜欢打仗,不少百姓死于战争。打比方说战争中潜逃50步的士兵讥笑逃100步的士兵,逃跑的本质是一样的。”梁惠王表示将要停止打仗
这个君主是宋襄公,你所说的这次战争称为“泓水之战”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夏,宋襄公出兵伐郑,郑文公向楚国求救,楚成王接报后,没直接去救郑国,却统领大队人马直接杀向宋国。宋襄公这下慌了手脚,顾不上攻打郑国,带领宋军星夜往国内赶。
待宋军在泓水边扎好营盘,楚国的兵马也来到了对岸。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楚军到此只是为救郑国。咱们已经从郑国撤军。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咱们兵力小,不能硬拼,不如与楚国讲和算了。”宋襄公却说:“楚国虽然人强马壮。可缺乏仁义。我们虽然兵力单薄。却是仁义之师。不义之兵怎能胜过仁义之师呢?”宋襄公又特意做了一面大旗,并绣有 “仁义”二字。要用 “仁义”来战胜楚国的刀枪。
到了第二天天亮,楚军开始过河。公孙固向宋襄公说:“楚军白日渡河。等他们过到一半,我们杀过去,定能取胜。”宋襄公却指着战车上的“仁义”之旗说:“人家连河都没渡完就打人家,那算什么仁义之师?”等到楚军全部渡完河,在河岸上布阵时。公孙固又劝宋襄公说:“趁楚军还乱哄哄地布阵,我们发动冲锋,尚可取胜。”宋襄公听到此话不由骂道:“你怎么净出歪主意!人家还没布好阵,你便去打他,那还称得上是仁义之师吗?” 宋襄公的话才说完,楚军已经布好阵,列队冲了过来。宋军大乱。宋襄公冲在最前面,却陷进了敌阵,被箭射中大腿。由于宋襄公是个讲仁义的人,对待下属十分好,所以他的属下都拼死保护他。
那杆“仁义”大旗,早已不知丢在何处去了。
打一次表示有人骂你 打两次表示有人在想你, 打三次表示有人爱上你了, 打四次表示你感冒了 为什么一看见太阳就容易打喷嚏? 有的人一见到阳光或灯光就鼻腔发痒,容易打喷嚏。
还有人在想打喷嚏而又打不出来的时候,看到强光后一下子就打了出来。光是靠眼睛看到的,喷嚏是鼻子打出来的,可谓风马牛不相及的两者,在这个问题上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我们对打喷嚏的内部结构做一简单的说明。
打喷嚏的现象是指在将进入鼻腔的异物(如灰尘、细菌、花粉等)驱赶时出现的一种无意识的“反射”。异物进入以后,位于鼻粘膜上的三叉神经向作用于肺部的呼吸肌肉发出指令,猛烈地排出空气将异物驱除出境。
那么,为什么在遇有强光时也打喷嚏呢?其实,我们还不能够完全获知其中的奥妙。由于它并不是什么重要的疾病,人们还没有全力以赴地加以研究。
在欧美一些国家,有人开始着手对起因于阳光的反射性喷嚏进行研究,陆续提出了一些假设的说法。 目前可信度较高的说法是,眼睛和鼻子的知觉受到同一条三叉神经的支配,所以,对于强烈刺激的防御反应混淆在一起引起了喷嚏的出现。
具体说来,从眼睛进入的强烈阳光,鼻腔误以为对自己的刺激,故以喷嚏的形式欲将其异物驱逐出去。据有关统计,因阳光而出现的喷嚏反射多发于不满3岁的婴幼儿。
在发育中的婴幼儿的身上,各种神经中枢的分工还达不到大人的详细程度,所以容易对一些来自外界的刺激混淆不辨。 还有人在拔眉毛的时候容易打喷嚏,其理由与强光的刺激相仿。
而拔鼻毛时容易流眼泪的现象正好是与之相反的例证。当鼻子受到刺激的时候,眼睛产生了防御反应,于是,流出眼泪欲将异物冲洗出去。
喷嚏反射,俗称"打喷嚏"或"打嚏喷",是鼻黏膜受刺激所引起的防御性反射动作。但是在传统的民间风俗中,它曾被当作某种异常行为或事物发展趋势的征兆,而对此种种解释,更令人有如堕云雾之中的感觉。
一说打喷嚏就是有人在思念。此说有《诗经·终风》和相关的解释为证。
如陈子展先生认为,这首诗采自民俗歌谣,属于男女打情骂俏一类的题材,诗云"寤言不寐,愿言则嚏",当解为"醒来了可睡不成,我思念了就喷嚏"。在他之前,汉郑玄对此的笺注是:"我其忧惮而不能寐,女(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
"似该译作你也以同样的心情思念我,我就打喷嚏了。又宋苏轼《元日》诗云:"晓来频嚏为何人?"既可照郑玄的笺注来理解,也可照陈子展的直译来理解。
惟虽有思念或被思念的区别,但属于亲情之思则无疑。至今农村常有这样的现象:小孩打了个喷嚏,妈妈说"外婆在想你了",接下来便计划回娘家探亲--正是以喷嚏为有人在思念我的征兆。
一说打喷嚏就是有人在"说我"。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四:"今人喷嚏不止者,必噀唾祝云:'有人说我',妇人尤甚。
"宋马永卿《懒真子》卷三:"俗说以人嚏喷为人说。"因为有人说我而要吐口水念咒语,可见这个"说我"应理解为"说我坏话(或闲话)"。
元康进之《李逵负荆》杂剧中,有住在梁山泊附近的两个光棍冒充宋江、鲁智深,强抢卖酒老汉王林的女儿满堂娇,等到真相被梁山好汉揭穿并准备惩罚冒名行凶者时,光棍连打喷嚏道"打嚏耳朵热,一定有人说",--也是以喷嚏为有人在说我坏话或闲话的征兆。 一说打喷嚏是好事将至的吉兆。
如《燕北录》记:"戎主太后喷嚏,近侍臣僚齐声呼'治夔离',犹汉人呼'万岁'也。"直到今天,有些人还保留着类似的习俗:旁人打喷嚏,他马上喝彩祝吉:"好!长命百岁!" 也有说恰恰相反--打喷嚏是坏事要来的不祥之兆,旁人所谓"长命百岁",不是祝吉,而是及时禳解以祷平安,意义近似洪迈笔下的"必噀唾祝"。
如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记,元旦五鼓时,人们如果睡在床上打喷嚏,就必须马上起床,否则便会患病。起床,便是一种补救措施。
对这种说法,早就有人质疑:如果喷嚏是不祥之兆,理该打嚏者本人及时设法补救,何以要等旁人祝祷禳解呢?所以亦有人推测,可能是古人以为闻人打嚏对自己有妨碍,所以必须说点什么以消灾。类似的风俗,在其他一些国家也有。
一说应以打喷嚏的时日来占验事情的发生以及吉凶。如明履靖《占验录》称,打喷嚏,子日表示有酒食口福,丑日表示忧疑连连,寅日表示有外事牵连,卯日表示大吉大利,辰日表示有结婚或相会之事,巳日表示有口舌是非的发生,午日表示有喜事登门,未日表示无凶无吉,申日表示平平而已,酉日表示有客人将至,戌日表示有人在相思着你,亥日表示被人牵挂……听起来颇似兵家的"十面埋伏",凶吉祸福,被人思念,口舌是非,全说到了。
有无缘故因果的解释?没有。 从上述诸说及所引资料可知,以打喷嚏为兆验的习俗,至少在《诗经》时代就已经有了,也许还可以追溯到更久远。
《汉书·艺文志》上载有《嚏耳鸣杂占》十六卷,到隋唐时已基本亡失,所以唐宋及以后人杜撰的各种杂占书,未必能作为探索这一古老风俗起源、形成的原因以及文化隐义的可靠根据。而它在民间传承的过程中,又可能经过种种变异,殊非原貌,因而产生出种种解说,不少相关的资料记载也可引申出。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