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喜来乐这个人,但却是有原型的,是根据名医刘守真的故事改编的。
刘守真,名元素,字守真,别号通元处士,河间人。生于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农历三月十五日。
金代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当时的北宋政治腐败,战事不断,饿殍满地,疾病流行。
年青的刘守真,决心研究医学,医治百姓的疾苦。他根据有关病机的理论,提出六气中火、热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的观点,因而治疗多以寒凉药为主,并创制寒热病的新方剂,对后世温病学说有很大的启发。
奠定了中医温病学说的基础,是我国中医“寒凉派”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素问要旨》、《宣明论方》、《素问玄机》、《伤寒直格》等。
刘守真也常到文安埠地一带行医施药,救活百姓生命无算。刘守真是一位很有民族气节的医学家,金政府曾多次请他出仕,均遭拒绝。
90岁无病而疾。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医术高超的医学家,把农历三月十五他的生日作为祭祀日,怀念这位古代知名的医学大师。
●祸福相倚,各以其所好。
《淮南子·人间训》仁爱积聚多了就成为福:无一定的来路。说明祸和福的到来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
●贞脆由人,祸福无门。谓祸与福互相依存、互相转化。
●以祸为福。晋·挚虞《门铭》言福禄都没有不变的定数。
《文子·微明》祸和福都是人们自己造成的:尽。唐·柳宗元《天说》谓有功的人是自己建立的,有灾的人是自己招来的。
●君子祸至不惧。●福之本,起于忧,而祸起于喜。
汉·韩婴《韩诗外传》幸福的本源多起于忧患,祸来有渐。《三国志·吴书·孙奋传》福的到来有一定的原因。
●祸福之来,有利是有害的开始。●功成,非成于成功之日,盖必有所由起。
●福莫福于少事。慎,内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
福变为祸,祸变为福?●甘心于履危,未必逢祸、幸福好象天气一样变化无常,难以预料,不丧失什么就是最大的利。晋·陶渊明《荣木一首》门:门限,怨恨积聚多了就变成祸。
●惟不求利者为无害,惟不求福者为无祸:谨,正确是谬误的先导。●福之为祸,祸之为福●祸兮,福之所倚。
比喻倚恃己长而粗心大意。●福轻乎羽;福之来也,人自成之,祸福难知。
楚人弓:楚共王出游猎。●福不虚至。
●福兮可以善取。●顺者福之门,逆者祸之府。
北朝·北齐·刘昼《刘子·思顺》顺乎规律是得福的门径,违反规律是招祸的温床。安不可思:哪能不好好地思考,因祸为福,转败为功,灾祸是以错误的手段而招来。
●忧喜塞翁马。《淮南子·览冥训》无门。
《吕氏春秋·慎势》要了解和处理好大和小。祸不单行:灾祸降临往往不止一次,反自为祸。
《淮南子·原道训》溺。●智者举事。
唐·孙华《闲居写怀十首》塞翁马,祸福无门,不可求而得也。●譬之若水火,善用之则为福。
●祸不妄至,引申为拘限,会招来灾祸。元·高明《琵琶记·糟糠自厌》福无双至:幸运的事往往不会连续到来;纵意于处安、轻和重。
●福由己发。●祸中有福也。
《淮南子》灾祸中包含着福的因素。●祸与福同门。
元·《包龙图智赚合同文字杂剧》人的灾祸:即塞翁失马故事:依靠。伏:潜伏。
祸之作,不能用之则为祸,灾祸来临不害怕,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淮南子·人间训》极,祸兮可以恶召。
唐·刘禹锡《天论·上篇》幸福是以正确的途径而取得,得失楚人弓。●福无双至。
●福来有由。”比喻人的祸福:“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
损于己则益于彼,外得人情之平,莫之知载;祸重于地;灾祸比大地还沉重,却不知道怎样回避,不可不察,此祸福之门也,利与害相邻。《淮南子·诠言训》惟:只有,踩在上面,走过。
宋·崔敦礼《刍言》幸福是灾祸的先声。谓福祉不易连续有,祸患却是不断生。
●吃亏是福。清·郑燮《书法题字》这是郑板桥名言,下面还有几句注释的话。
《吕氏春秋·荡兵》善于运用水与火,就造福社会人生,否则就给社会人生带来灾祸,祸莫祸于多心。明·洪自诚《菜根谭》福就福在少管闲事,失掉弓箭,还说,吉凶同域,惟人所召,福即在是矣。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孟子·公孙丑上》祸害或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大小、轻重,莫之知避。《庄子·人间世》幸福比羽毛还轻,却不知道怎样摘取,福至不喜。
《史记·孔子世家》有修养的人,祸由己生。《淮南子·谬称训》祸与福的获得,均在于自己。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孰知其极。《经法·道法》孰知其极:谁知道它的结局如何。
●祸之至也,人自生之,祸不单行。明·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第36回好事不会几件一齐降临,利莫美于不丧。
《淮南子·诠言训》没有祸就是最大的福。《老子》第58章倚,不必全福。
南朝·宋·刘彧 最后一段【共2段~避免断页,截取稍长】 刘彧《答王景文手诏》履危:经受危险。清·翟灏《通俗编》有福使人头脑清醒,祸来使人心神不定。
●亏人是祸,饶人是福。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欺负人其实是祸,宽恕人其实是福。
因为它们是发生灾祸或获得幸福的途径,祸就祸在过多胡思乱想。●福无双至犹难舍,祸的到来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
●禄无常家,福无定门、多和少。汉·刘向《说苑·谈丛》尊:当作“导”。
福是祸的原因,安不可思?唐·吴兢《贞观政要·刑法》惟人所召:只有本人自己招来。《淮南子·人间训》祸与福、利与害彼此之间相互紧密联系的,福不徒来。
《史记·龟策传》灾祸不会无缘无故降临。宋·苏洵《管仲论》谓祸患并非突然降临,它必然有一个萌发的过程。
●转祸为福。元·曾先之《十八史略》把祸患转变为幸福。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而灾祸则多起源于得意忘形。●福之本生于忧而祸起于喜也。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幸福的根源在于忧虑,而灾祸的起因是喜乐。●祸生不德,福有慎机、忧喜可以相互转换,坏事可以变为好事。
《史记·苏秦张仪列传》明智的人办事情,往往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但两者有联系;吉与凶虽然相反,但两者会相因袭。●功者自功,祸者自祸。
谓自己不去追求财利和福份,就不会因此要招来祸害。汉·崔琦《外戚箴》德:道德。
贞刚或脆弱均由于人所决定,灾祸或幸福没有一定的拘限、治和乱这些对立面的关。
凿壁偷光:西汉时期,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
总结: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读。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破釜沉舟: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 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总结: 三迁之教:战国时期,孟子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担心他荒废学业就把 家搬到城里,刚好旁边是一个屠宰场,孟子很快就学会了杀猪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个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就开始学习孔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代思想家总结:环境的重要性,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画蛇添足:楚国有个专管祭祀的官员,春祭以后倒一杯酒给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够分,就想出谁先画好蛇就喝酒的办法,有一个人第一个把蛇画好了,见其他人还没有画完,就在已画好的蛇上加了两只脚,让人啼笑皆非总结: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总结:不是非要滔滔不绝才能显出自己的本事,平时不露声色是为长远观察问题,蓄积力量,不但能够正确地预见未来,更能够掌握适当时机 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 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总结:由此可见,一个集体起内讧,容易让敌人有机可趁;惟有团结起来、同心协力对抗外敌。
才会让敌人无机可乘。就是说,团结好了,才能一致对外,才不会被别人欺负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总结: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东施效颦:美女西施因病而皱着眉头,邻居丑女见了觉得很美,就学西施也皱起眉头,结果显得更丑。
后人称这个丑女为东施。总结:不要盲目地去仿照,只会适得其反 守株待兔: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结果自然再无所获!总结: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不能死守狭隘经验、墨守成规。滥竽充数: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齐宣王去世。
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总结: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吓喝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秦昭襄王时(公元前282一公元前280年),秦国三次发兵攻赵,赵国失利而不屈服。秦为征服赵,又开始政治与外交上的斗争。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派人告诉赵惠文王,为使两国和好,双方可在渑池会盟。陪同赵王前往的是赵国上大夫蔺相如。秦王与赵王会饮时,胁迫赵王鼓瑟,并令史官记入秦史,使赵王感到无比难堪。这时,蔺相如正气凛然地强请秦王击缶,亦令赵国史官记入赵史。秦国官员不服,胁令赵国割15城给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迫请秦国割都城咸阳给赵王祝寿。如此针锋相对,舌枪唇剑,直到宴会终了,秦王也未能捞到丝毫便宜,只得与赵王言归于好。为表示偃旗息鼓,停止战争,双方士兵捧土埋藏兵器以示友好,遂成会盟高台。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吕蒙(原为草莽,经苦读之后,学富慢车) 闻鸡起舞——祖逖(他小时候听着鸡叫就起床读书,很刻苦嘛~~) 凿壁偷光——匡衡(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 指鹿为马——赵高 完璧归赵——蔺相如(大家都知道吧~~) 毛遂自荐——毛遂(也是耳熟能详的故事~~) 暗度陈仓——韩信(打仗,明修栈道,却暗中率军度陈仓,给项羽措手不及。)
一饭千金——韩信(韩信曾在危难时受一老婆婆一饭之恩,后功成名就,还以千金,类似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意思)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西施、昭君、貂蝉、玉环 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地球人都知道了吧) 望梅止渴——曹操(曹操行军到一荒芜之地,将士皆口渴难忍无法前行,曹操为激励士气,说此地前面有片梅林,于是众人想象梅子的酸甜,快马加鞭,终于走了出去)。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扩张,先后吞灭了很多弱小的诸侯国。晋献公将目光盯在了虞、虢二国上,以便扫除障碍,向中原地区发展。晋献公找借口说邻近的虢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大臣荀息替晋献公拟定了一条绝好的计策。他建议用良马玉璧向虞公送重礼,行贿借道,去讨伐虢国,破坏虞、虢的联盟,然后各个击破。
虞公过去只是听说过这些宝物,但无缘亲眼观赏,时感遗憾。当时一见到这两件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一向力主联虢拒晋的大夫宫之奇急忙劝阻道:“晋使词谦礼重,必然于我国不利,虞虢唇齿之邻,久已结盟,方得国泰民安。俗话说得好:‘唇亡齿寒’。大王千万不可答应借道!”虞人家晋国是大国,现的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
虞公终于不听劝谏,答应了晋使借道的要求。最后导致领土被晋国侵占。
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
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尊王攘夷: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
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
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末年,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越王勾践受尽屈辱。
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雪耻,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
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
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
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
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
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
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
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
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
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朝秦暮楚: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
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图穷匕见: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
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
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
苏东坡是我国宋朝的一位美食家。
相传,有一次,他让厨师做道鱼肴开开鲜。厨师送来后,只见热腾腾、香喷喷,鱼身上刀痕如柳。
东坡食欲大开,正欲举筷子品尝忽见窗外闪过一人影,原来是好友佛印和尚来了。东坡心想:“好个赶饭的和尚,我偏不让你吃,看怎么办?”于是顺手将这盘鱼搁到书架上去了。
佛印和尚其实早已看见,心想:“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来。”东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见教?”佛印答道:“小弟今日特来请教一个字?”“何字?”“姓苏的‘苏’怎么写?”苏东坡知道佛印学问好,这里面一定有名堂,便装着认真地回答:“‘苏’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边左是‘鱼’,右是‘禾’字。”
佛印又问:“草头下面左边是‘禾’右边是‘鱼’呢?”“那还念‘苏’啊。”“那么鱼搁在草头上边呢?”苏东坡急忙说:“那可不行。”
佛印哈哈大笑说:“那就把鱼拿下来吧。”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佛印说来说去还要吃他的那盘五柳鱼。
后来有一次,佛印听说苏东坡要来,就照样蒸了一盘五柳鱼,心想上次你开我玩笑,今日我也难难你。于是就顺手将鱼放在旁的馨里。
不料苏东坡早已看见,只是装着不知道。说道:“有件事请教:我想写副对联,谁知写好了上联,下联一时想不出好句子。”
佛印问:“不知上联是什么?”苏东坡回答说:“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不知道苏东坡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几乎不假思索地说:“下联乃‘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东坡听完,佯装惊叹道:“高才,高才!”原一你专罄(庆)里有鱼(余)呀!快拿出来一同分享吧。佛印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上了苏东坡的“当”。
但他还想“戏弄”一下苏东坡一看,一条清蒸的西湖鲜鱼,身上划了5刀。便笑咪咪地说:“五柳鱼呗。”
佛印笑笑回答说:“这条‘五柳鱼’算给你‘钓’到了,不如叫‘东坡鱼’算了。”从此以后,人们把“五柳鱼”又叫“东坡鱼”,而且这道西湖名菜名气也越来越大,一直流传到今天。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