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
这个“龙”,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组成了一个完整龙形的“苍龙七宿”。每年二月春风吹过之后,黄昏时分,代表龙角的“角宿”从东方地平线上开始显现;之后升起代表龙颈的“亢宿”。
直到接近子夜,代表龙胸和前爪的“氐宿”也出现了。这便是“龙抬头”。就好比从“潜龙勿用”转换到“见龙在田”,它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耕开始。
和所有的节日一样,人们会在特殊的时间节点从事一些有特殊意义的活动来纳吉迎祥。而对应着龙抬头,在二月二之日,俗民行剃头之事,并称之为“剃龙头”。
“二月二”就这样在民俗生活的自觉选择中,成为了一个剃头的吉日。对现代社会来说,成年人剃头已非禁忌,但剃头时间的特殊性并未完全消失。如果考察整个新旧年更替期间的民间习俗,我们会发现关于“剃头”,有着一个张弛错落的内在节奏。
二月二龙抬头的典故如下: 1、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
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见民间人家的哭声,看见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
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
到次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传说有误,武则天是唐朝时期人物,玉米是明朝才传入中国的,那时哪里来玉米种子?) 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民间形成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 2、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
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
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明代已见此俗。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
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明人于奕正、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记载:“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
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古时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
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农谚“二月二,龙抬头”,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
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
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
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二月二”还有一种说法叫春龙节。
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载。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
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
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
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
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
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这一天,其它习俗也很多,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不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从科学角度看,农历二月初二还是“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所以,古时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
因此,盛行于我国民间的春龙节,在古时又称“春耕节”。据说,这一天如果还没有醒的话,那轰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明代已见此俗。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明人于奕正、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记载:“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古时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农谚“二月二,龙抬头”,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二月二”还有一种说法叫春龙节。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载。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这一天,其它习俗也很多,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不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从科学角度看,农历二月初二还是“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所以,古时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于我国民间的春龙节,在古时又称“春耕节”。据说,这一天如果还没有醒的话,那轰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
阳历的月份分大月和小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
可是唯独2月份却只有28天,有的年份又是29天,这是为什么呢? 说来很可笑,这个规定是十分荒唐的。 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儒略•凯撒着手制订阳历时,本来规定每年12个月,逢奇是大月,31天;逢偶是小月,30天。
2月份逢偶,也应该是30天。但这样算下来,1年就不是365天,而是366天了。
所以必须设法在1年中扣去1天。 在哪一个月里扣去1天呢? 那时候,按照罗马习俗,许多判处死刑的犯人,都是在2月里执行的,所以人们认为这是一个不吉利的月份。
既然1年里要扣去一天,那么在2月份里扣去1天,让这个不吉利的月份少1天好了。因此,2月份就成了29天。
这就是儒略历。 后来,奥古斯都继儒略•凯撒做了罗马皇帝。
奥古斯都发觉儒略•凯撒是7月份生的,7月份是大月,有31天。奥古斯都自己是8月份生的,8月份偏偏逢偶是小月,只有30天。
为了和儒略•凯撒表示同等的尊严,奥古斯都就决定把8月份也改为31天。同时把下半年的其他月份也改了,9月份和11月份,由原来是大月改为小月;10月份和12月份,由原来是小月改为大月。
这样又多出来一天,怎么办呢?依旧从不吉利的2月份内扣掉。于是,2月份就只有28天了。
2000多年来,人们所以沿用这个不合理的规定,知识一种习惯罢了。世界各国研究历法的人,已经提出许多改进历法的方案,想把历法改得更合理些。
农历二月十二,传说是百花生日。
清代蔡云诗咏:“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期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是花神。”
人们喜爱花,便赋予花种种传说,《镜花缘》中的百花仙子,人人才华横溢,巾帼不让须眉。说到对花的的钟爱,莫过于骚人墨客了,他们玩味和吟咏百花,因而便有了十二月花神之说。
一月兰花屈原:亲手在家“滋兰九畹,树蕙百亩”,他赞兰“幽而有芳”,并经常佩戴兰花,把爱国热忱寄情兰花。 二月梅花林逋:终生无官、无妻、无子,隐居西湖孤山,植梅为妻,畜鹤为子。
他咏梅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誉为神来之笔。 三月桃花皮日休:他专门写了一篇《桃花赋》,赞扬桃花为“艳中之艳,花中之花”,并以古代许多美人作比拟,使人见了桃花,便不由自主地兴起“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句)的联想。
四月牡丹欧阳修:他曾遍历洛阳城中19个花园,寻赏牡丹佳品。他的《洛阳牡丹记》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牡丹的专著,他推宠牡丹“尤为天下奇”。
五月芍药苏东坡:他称赞“扬州芍药为天下之冠”,出任扬州太守后,看到官方举办百花会,损害芍药,滋忧百姓,便下令废除了百花会。 六月石榴江淹:他作《石榴颂》说:“美木艳树,谁望谁待?……照烈泉石,芳披山海。
奇丽不移,霜雪空改。” 七月荷花周濂溪:他的《爱莲说》一文,高度赞美其品格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誉其为“百花中惟此独灵”的花卉。 八月紫薇杨万里:他有一首《紫薇诗》,其中有“谁道花无百日红,紫薇长放半年花”句,道出了紫薇优于百花的特色。
九月桂花洪适:他对桂花情深意切,咏诗道:“风流直欲与秋光,叶底深藏粟蕊黄。共道幽香闻十里,绝知芳誉亘千乡。”
十月芙蓉范成大:他写有《携家石湖拒霸》、《窗前木芙蓉》等诗赞美芙蓉,他晚年退居故里苏州,随地就势筑亭建榭,遍种芙蓉。 十一月菊花陶潜:弃官归隐后,以种菊写诗自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千古名句。他是第一位颂扬菊花为“霜下杰”的人。
十二月水仙高似孙:他的水仙花前赋后赋,洋洋千余言,将水仙花描绘的十分美丽可爱,他以水仙花寄托爱情,直把水仙神化了。
农历二月十二,传说是百花生日。清代蔡云诗咏:“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期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是花神。”人们喜爱花,便赋予花种种传说,《镜花缘》中的百花仙子,人人才华横溢,巾帼不让须眉。说到对花的的钟爱,莫过于骚人墨客了,他们玩味和吟咏百花,因而便有了十二月花神之说。
一月兰花屈原:亲手在家“滋兰九畹,树蕙百亩”,他赞兰“幽而有芳”,并经常佩戴兰花,把爱国热忱寄情兰花。
二月梅花林逋:终生无官、无妻、无子,隐居西湖孤山,植梅为妻,畜鹤为子。他咏梅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誉为神来之笔。
三月桃花皮日休:他专门写了一篇《桃花赋》,赞扬桃花为“艳中之艳,花中之花”,并以古代许多美人作比拟,使人见了桃花,便不由自主地兴起“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句)的联想。
四月牡丹欧阳修:他曾遍历洛阳城中19个花园,寻赏牡丹佳品。他的《洛阳牡丹记》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牡丹的专著,他推宠牡丹“尤为天下奇”。
五月芍药苏东坡:他称赞“扬州芍药为天下之冠”,出任扬州太守后,看到官方举办百花会,损害芍药,滋忧百姓,便下令废除了百花会。
六月石榴江淹:他作《石榴颂》说:“美木艳树,谁望谁待?……照烈泉石,芳披山海。奇丽不移,霜雪空改。”
七月荷花周濂溪:他的《爱莲说》一文,高度赞美其品格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誉其为“百花中惟此独灵”的花卉。
八月紫薇杨万里:他有一首《紫薇诗》,其中有“谁道花无百日红,紫薇长放半年花”句,道出了紫薇优于百花的特色。
九月桂花洪适:他对桂花情深意切,咏诗道:“风流直欲与秋光,叶底深藏粟蕊黄。共道幽香闻十里,绝知芳誉亘千乡。”
十月芙蓉范成大:他写有《携家石湖拒霸》、《窗前木芙蓉》等诗赞美芙蓉,他晚年退居故里苏州,随地就势筑亭建榭,遍种芙蓉。
十一月菊花陶潜:弃官归隐后,以种菊写诗自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千古名句。他是第一位颂扬菊花为“霜下杰”的人。
十二月水仙高似孙:他的水仙花前赋后赋,洋洋千余言,将水仙花描绘的十分美丽可爱,他以水仙花寄托爱情,直把水仙神化了。
农历二月初二,是俗称龙抬头的日子。据易经中的说法,这一天之前,虽然已属春天,但还蛰伏着,称之为“潜龙在渊”。这一天之后,阳气上升,春意隐约可见,故曰“见龙在田”。顾名思义,龙出现了,一切都开始崭露头角。到了这一天,北方的迎春花开始露出笑脸,仿佛在告诉人们:春天真的来了。
相传当年女皇武则天自立周朝,面南称帝。玉帝遂降旨龙王三年不许周界有雨。龙王心慈,不忍见生灵受苦,甘犯天威,降了一场大雨,玉皇大怒,将其拿下治罪,压于山下。后因百姓日日为其祈祷,感动玉帝,将龙王释放。这一天刚好是二月二。于是,以后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的典故。
二月二日的节日
农历二月二日,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猪头肉,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为什么在“二月二”要吃猪头肉呢?
在民间,曾有这么一个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 ,甚感腹饥,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熏熏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 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 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 王中令吃着美馔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 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俗语还说:“哪有提着猪头找不着庙门的 ”这其中道理更是不言而喻。人若怀才不遇,不必气馁,早晚必会找 到能够理解你,而又肯接受你的人。看起来“二月二”吃猪头是古代 留下的传统,是吉祥兆头的标志。
农历二月初二,被民间认为是“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又叫春龙节。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唐代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怒了玉皇大帝,下令三年不得向人间降雨。管天河的龙王听到民间人家凄惨的哭声,不忍心让百姓受灾挨饿,便偷偷地降了一场大雨。玉帝知道后,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了碑,上面写道:
“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报答救命之恩,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醒悟过来: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大家商量好,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在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真的开花了,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为人间兴云降雨。从此以后,二月初二就成了春龙节。
二月初二这一天,许多地方有这样的习俗,人们一早起来就爆玉米花,炒豆子,边炒边念叨:“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天吃的食物也很讲究。吃春讲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饺子叫吃“龙耳”;吃馄饨叫吃“龙眼”。有的地方还要煮猪头。这一切都是为了唤醒龙王,祈求龙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
“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谚语,实际上反映了季节与农时的变化。此时节气已到了“惊蛰”前后,天气变暖,百虫苏醒,雨季即将来临。农民准备下田耕作,所以有的地方也把“二月二”叫做“上工日”和“春耕节”
花朝节农历二月初二举行,是广西宁明、龙州一带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花朝节是纪念百花仙子的节日,传说她降于这天。她喜欢木棉树,因为它长得挺拔粗壮,春来满树红花,鲜艳 如火。所以她常栖木棉树上,佑护大地百花灿烂,人间安宁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