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马凭云宿,扬帆截海行。——孟浩然《寻天台山》
凝弦夜醉松亭月,歇马晓寻溪寺花。——赵嘏《送张又新除温州》
歇马傍春草,欲行远道迷。——李白《奔亡道中·其一》
晨登歇马岭,遥望伏牛山。——宋之问《适》
歇马傍川路,张灯临石楼。——李颀《龙门送裴侍御监五岭选》
野亭逼湖水,歇马高林间。——杜甫《暂如临邑,至山昔山湖亭奉怀李员外率尔成兴》
歇马独来寻故事,逢人唯说岘山碑。——李涉《过襄阳上于司空頔》
前山风雨凉,歇马坐垂杨。——许浑《雨后思湖上居》
前山风雨凉,歇马坐垂杨。——许浑《雨后思湖上居》
倦来聊歇马,随分此青山。——文天祥《竹间》
“老马识途”的典故源自战国时期韩国·韩非子《韩非子·说林上》,典故内容为:春秋时期,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蚁穴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山地,终于得到了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聪明才智,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
“老马识途”的典故告诉我们对于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耻的事,要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做事要动脑,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规律,不了解的事应向有经验的人学习。
“老马识途”本意为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他们不被现实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们学习。
扩展资料:
”老马识途“的近义词有:识途老马、轻车熟路、驾轻就熟、得心应手。
1、识途老马[shí tú lǎo mǎ]
出处:战国时期韩国·韩非子 《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译文: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春天出征的,到凯旋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
解释:比喻对某种事物十分熟悉的人。
2、轻车熟路[qīng chē shú lù]
出处:唐·韩愈《送石处士序》:“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译文:就如同四匹马驾驶着轻车走熟路,而历史著名驾御高手王良、造父也与他不相上下啊。
解释:赶着装载很轻的车子走熟悉的路,比喻事情又熟悉又容易。
3、驾轻就熟[jià qīng jiù shú]
出处:同“轻车熟路”。
解释:赶着轻车去走熟路。比喻承担熟悉、轻松的事。
4、得心应手[dé xīn yìng shǒu]
出处:春秋战国·庄子《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译文:正是因为(我)为人稳重,做事稳当,不着急,所以(我)可以随心所欲的控制我自己。
解释:心手相应,运用自如。多形容技艺纯熟。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老马识途(成语)
老马识途 出处《韩非子。
说林上》 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 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释义 “途”路。
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 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故事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 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
大军 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 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 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 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
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 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
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 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 个方向行进。
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 了回齐国的大路。
公元前663年,北方的山戎国(在今河北省东北部)侵略燕国。燕国的国君向齐国求救,齐国的国君齐桓公亲自率领大军去救助。 齐桓公的军队赶到燕国时,山戎国的军队已带着掠夺的财物,逃到东部的孤竹国去了。齐桓公命令军队继续追击敌人。山戎国和孤竹国的军队听说齐国的军队打来了,就吓得躲进了深山荒林中。齐桓公顺着敌人的踪迹攻进深山。最后,把敌人的军队打得四散逃奔。齐桓公取得了胜利,并把敌人掠夺的财物也夺了回来。
当他们要返回齐国时,这时他们却迷了路。因为齐军来的时候是春天,山青水绿,道路容易辨认。而返回去时已是冬天,山野白雪皑皑,山路弯曲多变。所以,走着走着就辨不清方向了。 这时,齐桓公手下的谋士管仲说:“大王,狗、马都有辨认道路的本领。我们挑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引路,就可以走出山谷。”齐桓公立刻让人挑选了几匹老马,放开缰绳,让它们在前随意地走,军队跟在马的后边。没有多久,在马的带领下,齐国的军队果然走出了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路。
原帖来自于网易社区:
马革裹尸 mǎ gé guǒ shī
【典故】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释义】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成语故事】东汉时期,北方匈奴发生动乱,大将军马援率军前去镇压骚乱,他英勇杀敌,大破匈奴,平定了边境的动乱,皇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他62岁时,匈奴又侵东汉,马援请求带兵出战说:“男儿当死于沙场,以马革裹尸还葬”,同年马援病死在军中。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释义:现在匈奴、乌桓还在侵扰北部边境,想请求攻击的。男儿应当死在边野,以战场马革裹尸还葬罢了,怎么能躺在床上安心享受儿女侍奉呢?
典故: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东汉名将马援,马革裹尸的典故也是由此而来。
在东汉时期,北边的少数民族经常进犯边境,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边境的老百姓苦不堪言。早期的时候,马援跟着光武帝南征北战,战果无数。东汉建立之初,边境发生动乱,马援直接请旨出击,大破进犯的敌军,刘秀也因此将他封为伏波将军。时光易逝,英雄迟暮。
在马援62岁的时候,北方的匈奴又来进犯,满朝文武议论纷纷,但是没人有能力担此重任,将匈奴驱逐出境。这种时候,马援怎么能坐视不理?要求率兵出征。
皇帝不能忍心62岁的马援再替自己去守卫江山,但是马援还是坚持到底,“老臣的筋骨还硬朗着,男子汉就应该为国战死在疆场之上,死后马革裹尸还,怎么能安心享受儿女侍奉而老死在家里?现在有这样的机会,老臣怎么能畏畏缩缩?”
皇帝无奈,只得答应。后来,马援在军中病逝,为祖国奉献自己最后的精力。身为马革裹尸的主人公,马援老当益壮、不畏生死的精神至今仍受到后人的景仰。
扩展资料
1、“马革裹尸”释义:
指用马的皮革把尸体包起来。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2、“马革裹尸”语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3、近义词:
以身殉国:为了效忠国家而牺牲自己的生命。以:用。身:生命。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将志》:“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一意而已。”
释义:见利不贪,看到美不过分,为了效忠国家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只有这一个想法而已。
4、反义词:
临阵脱逃:指临到作战时逃跑,也比喻人事到临头却退缩逃避。
出处:明·徐光启《疏辩》:“在法,初逃者从重捆打,再逃则斩矣;临阵脱逃,初次即斩矣。”
释义:按照法律,第一次逃跑的人被重重捆起来打,再逃就杀了;临阵逃脱,第一次就杀了。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刘备,三国时蜀主。
赵云在长坂坡救了刘备的儿子阿斗,来见他时,他故意将阿斗摔在地上,说,为了救你,差点伤了我一员大将。事出《三国演义》。
此语用来指那些虚假的笼络人心的行动。成语:虚情假意。
2.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徐庶北上归曹以后,心中仍十分依恋故主刘备和好友诸葛亮。尽管他有出众的谋略和才华,但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与刘备、诸葛亮为敌。
因此,徐庶在曹魏历时数十年,却从未在政治军事上有所作为,几乎湮没无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3.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建安十五年,刘备陪妻回家省亲,到江东见孙权时,提出让东吴让出江陵,孙权当时未正面答复。刘备回荆州后,鉴于江陵为荆州咽喉,势在必得,便有武装夺取的打算。
不久,周瑜病死,鲁肃为巩固联盟,建议将江陵“借”给刘备。孙权亲攻合肥虽已失败,但此时仍视曹操为主敌,仍需孙刘联盟,特别是鉴于若刘备从上游攻江陵,便不好防守这一事实,便将江陵借给了刘备,这就是“刘备借荆州”的历史事实。
4.诸葛亮吊丧——装模作样 话说诸葛亮三气周瑜之后,周瑜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既然生了周瑜,又何必要生诸葛亮呢?)而亡。孙权知道周瑜死后,非常伤心,并照周瑜遗书命鲁肃为都督,总领兵马。
诸葛亮得知此事后,与赵云引五百军乘船去巴丘吊丧。途中,诸葛亮知周瑜灵柩已到柴桑,便率部前往。
当诸葛亮一行来到柴桑后,周瑜部将想杀诸葛亮,但见赵云在其身旁便不敢下手。诸葛亮读了祭文后,伏地大哭,连鲁肃都很受感动。
其实,诸葛亮并不是因为周瑜的死而伤心,他是哭给周瑜的部下看的,真正目的是消除东吴的敌意,维持孙刘联合。 5.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赤壁之战时,孙权命周瑜为大都督对抗曹操.为了让使曹操上当,周瑜和黄盖决定使用苦肉计.于是在军事会议上,黄盖假装与周瑜意见不和,甚至出言不逊.于是周瑜大怒,下令将黄盖斩首,众将苦苦求情,周瑜便将黄盖处于杖刑,将黄盖打得卧床不起.这正是做给诈降周瑜的蔡中蔡和看的.于是阚泽为黄盖献诈降书,蔡中蔡和又恰好将这一假情报传回了曹营,曹操就相信了黄盖,之后赤壁之战爆发,诈降的黄盖开船来投降曹操,不料曹操中计,曹操的船团被黄盖的火船击中而着火,加上庞统的连环计和诸葛亮招来的东风,曹操军溃不成军,经过周瑜的奇袭后几乎全军覆没,甚至到了差点要被关羽所杀的地步.之后曹操惧怕周瑜,一直不敢南下. 周瑜打黄盖后来演变成一条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用以比喻两方面都愿意的事情 6.诸葛亮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话说生于公元一九○年,死于公元二二九年,马良之弟,蜀国将领。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省宜城)人。
马谡 地点街亭之战诸葛亮听说大哥司马懿要功打街亭诸葛亮就想了3天他想明了 得知司马懿是想他退兵 诸葛亮又想了一天要如可才能退了有理当时诸葛亮不知如可是好马谡就来找他马谡说要守卫街亭 以诸葛亮明知街亭是不能守卫的诸葛亮一直最想魏延去 诸葛亮一直想降魏延绩当时魏延知道街亭守不的就不想去了 以时日不多了之好让马谡去守因为诸葛亮知道马谡会说不会做的容才死了都不可惜 马谡就以为读了2 3本兵书就以为能胜司马懿 当时诸葛亮说了3次要马谡当道排兵 为什么要说3次不要说给马谡听 是说给全军听最后诸葛亮给了2W兵马谡守卫街亭 诸葛亮明知司马懿有20W兵知在街亭 2W对20W 诸葛亮明知马谡一定会打输又得知马谡排兵山上后来马谡真是打输了诸葛亮就光明正大地退兵了在退兵时有个小兵和诸葛亮说有魏兵要打来了诸葛亮得知打来的就是大哥司马懿 诸葛亮就大摆空城计给司马懿看以司马懿早知是空城就放走诸葛亮 后来马谡就回来请罪 诸葛亮说军令如山要斩马谡又说叫你当道排兵是当道排兵当时诸葛亮说当道排兵是好大升的是想给全军听好斩马谡马谡其实是诸葛亮的其子 诸葛亮心想要做到假情假意才能就挥泪斩马谡 什么是泪斩马谡就是做给全军和马谡看的 以后世人就当挥泪斩马谡是什么执法如山什么不念旧情什么顾全大局 其实是猫哭老鼠假慈悲。
迷魂阵位于阳谷县城北6公里处。
有大、小迷魂阵之分,相传是孙膑智斗庞涓的古战场。众多学者专家与军事研究者称其为战国故垒,是中国军事文化的活化石,是当今保留最好最完整的军事旅游村。
迷魂阵村建筑格局奇特,全村路径斜曲,由东西并列的两大块分成前后两街,中间折—个大弯,整个呈牛梭子形。房屋则随街道走向而建,斜度不一,定向各异,一条街的两旁都称堂屋(北屋)的,却正好差90度,犹如迷宫一般。
外来人入村,不论空间感(方向感)还是时间感都会产生错觉,正所谓“进了迷魂阵,状元也难认;东西南北中,到处是胡同;好像把磨推,老路转到黑”。 迷魂阵与孙膑阁在聊城阳谷,这两处一般被称为一处旅游观光地 迷魂阵 位于阳谷县城北十二华里处,是战国时期齐将孙膑大败魏国大将庞涓的古战场。
孙膑,战国时齐国人(今阳谷县阿城人),是我国和世界上著名的军事家。相传孙膑与庞涓同拜鬼谷子学习兵法,后庞涓为魏惠将军,忌妒孙膑的才能,骗他到魏国,处以膑刑(去膝盖骨),后孙膑秘密回到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在迷魂阵大败庞涓,从此名扬天下。
现在的迷魂阵村仍保留着原貌,外人进去分不清东西南北,进村后在弯弯的胡同里行走,不久便迷失方向,找不到出路,有的走来走去,又回到原路。当地留传着一首民谣:进了迷魂阵,状元也难认,东西南北中,到处是胡同,好像把磨推,老路转到黑。
战乱时期,兵匪闻其名不敢入村,后人感德建起了孙膑阁(文革时期被毁)和孙膑庙,现只剩下民国时期(1927年)一块万民感灵碑。阳谷县旅游局,把开发迷魂阵列为近期的目标之一,准备修建孙膑阁、八卦迷魂宫等景点。
届时,迷魂阵将以新的面貌欢迎广大游客的到来。迷魂阵周围道路通畅,当地火车站、汽车站都有直达旅游班车。
迷魂阵土特产有景阳冈系列酒、阿胶、景阳木雕。名吃有烧牛肉、武大郎烧饼、瓜达、大枣、炖鱼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