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尊王攘夷: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末年,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越王勾践受尽屈辱。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雪耻,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1、自相矛盾 有个人卖矛和盾。
他说盾最牢固,又说矛最锐利。有个人问他用矛来戳盾会如何?他答不出来,古人称其为自相矛盾。
2、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创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
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干的大臣死后,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呼,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存心部署演出蜀地的歌舞。刘禅侍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十分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3、卧薪尝胆 话说吴国与越国打仗,吴王夫差战败,其后他每天睡在干柴上,每天吃苦胆,最终以弱胜强,打败了越王勾践,这就是有名的卧薪尝胆 4、画饼充饥曹操在征讨张绣时军队饥渴难耐,这时曹操登上高山观望声称前边有梅林,渡过军队哗变的危机,后人称这次事情为画饼充饥5、闻鸡起舞晋代的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以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祥,我偏不这样想,我们干脆之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怎么?”刘琨欣然赞同。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中断。
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完成了他报效国度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足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6、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围住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计划领导20名门客前往完成这项任务,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
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 平原君到了楚国立刻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无果。
这时,毛遂对楚王说:“咱们今日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尽管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求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刻允许发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
7、舌战群儒东汉末年,刘表过世,刘琮投降曹操,情势对刘备与孙权极为不利。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一起前去东吴去说服孙权联合抗曹。
诸葛亮在孙权的殿前先后把张昭,虞翻、步陟、陆绩的投降主义驳得体无完肤,孙权终于赞同联刘抗曹 8、凿壁借光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明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明,让光明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许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以为很奇怪,问他为啥这样,他说:“我但愿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9、刻舟求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也可称为途经江的人),把佩戴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匆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本来的地方。10、叶公好龙 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十分喜好龙。
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 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好龙,就来到叶公家访问他,长长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观望。
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 都变色了,匆忙躲起来。本来,叶公喜好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11、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急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
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麽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呀?」他答复说:「我宁肯信任尺码,也不信任自己的脚!」 12、自相抵触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
(他)歌颂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牢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歌颂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锐利,关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
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大概同时存在的。
13、守株待兔 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一天,他在地里干活,突然看见一只兔子箭平常地飞驰过来,撞在棵大树上蹬蹬腿就死了。
这个农夫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他拎着兔子一边回家了,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
结果,等了一天啥也没等到。他却不甘愿,从此,每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14、悬梁刺骨 孙敬字文宝,十分喜爱学,早晚多不。
水一战(韩信)
完壁归赵(蔺相如)
负荆请罪(廉颇)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
卧薪尝胆(勾践)
纸上谈兵(赵括)
指鹿为马(赵高)
三顾茅庐(刘备)
东窗事发(秦桧)
如鱼得水(刘备)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庐(诸葛亮)
图穷匕见(荆柯)
草木皆兵(苻坚)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一饭千金(韩信)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
画龙点睛(张僧繇)
江郎才尽(江淹)
精忠报国(岳飞)
胸有成竹(文与可)
1、自相矛盾 有个人卖矛和盾。
他说盾最牢固,又说矛最锐利。有个人问他用矛来戳盾会如何?他答不出来,古人称其为自相矛盾。
2、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创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
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干的大臣死后,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呼,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存心部署演出蜀地的歌舞。刘禅侍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十分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3、卧薪尝胆 话说吴国与越国打仗,吴王夫差战败,其后他每天睡在干柴上,每天吃苦胆,最终以弱胜强,打败了越王勾践,这就是有名的卧薪尝胆 4、画饼充饥曹操在征讨张绣时军队饥渴难耐,这时曹操登上高山观望声称前边有梅林,渡过军队哗变的危机,后人称这次事情为画饼充饥5、闻鸡起舞晋代的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以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祥,我偏不这样想,我们干脆之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怎么?”刘琨欣然赞同。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中断。
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完成了他报效国度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足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6、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围住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计划领导20名门客前往完成这项任务,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
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 平原君到了楚国立刻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无果。
这时,毛遂对楚王说:“咱们今日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尽管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求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刻允许发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
7、舌战群儒东汉末年,刘表过世,刘琮投降曹操,情势对刘备与孙权极为不利。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一起前去东吴去说服孙权联合抗曹。
诸葛亮在孙权的殿前先后把张昭,虞翻、步陟、陆绩的投降主义驳得体无完肤,孙权终于赞同联刘抗曹 8、凿壁借光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明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明,让光明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许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以为很奇怪,问他为啥这样,他说:“我但愿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9、刻舟求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也可称为途经江的人),把佩戴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匆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本来的地方。10、叶公好龙 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十分喜好龙。
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 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好龙,就来到叶公家访问他,长长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观望。
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 都变色了,匆忙躲起来。本来,叶公喜好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11、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急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
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麽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呀?」他答复说:「我宁肯信任尺码,也不信任自己的脚!」 12、自相抵触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
(他)歌颂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牢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歌颂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锐利,关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
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大概同时存在的。
13、守株待兔 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一天,他在地里干活,突然看见一只兔子箭平常地飞驰过来,撞在棵大树上蹬蹬腿就死了。
这个农夫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他拎着兔子一边回家了,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
结果,等了一天啥也没等到。他却不甘愿,从此,每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14、悬梁刺骨 孙敬字文宝,十分喜爱学,。
1、自相矛盾有个人卖矛和盾。
他说盾最牢固,又说矛最锐利。有个人问他用矛来戳盾会如何?他答不出来,古人称其为自相矛盾。
2、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创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
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干的大臣死后,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呼,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存心部署演出蜀地的歌舞。刘禅侍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十分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3、卧薪尝胆 话说吴国与越国打仗,吴王夫差战败,其后他每天睡在干柴上,每天吃苦胆,最终以弱胜强,打败了越王勾践,这就是有名的卧薪尝胆 4、大材小用 南宋末,金国不断南侵。
辛弃疾参加了抗金义军。辛弃疾到了京城,皇帝只安排他做镇江府知府。
不久,这位爱国英雄在忧愤中病逝。 后来,人们以“大材小用”作成语,比喻才能高,职位低,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5、划粥割齑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十几岁时,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辞别母亲,只身来到应天府书院,拜当时著名学者感同文为师,学习经邦治国的知识,立志报国为民。
在应天府书院期间,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划粥割齑),当作一天的饭食。
(1)山公启事: 晋代山涛任吏部尚书,擅于擢拔人才,每有官缺,均先亲自选题数人,写成奏章,密启皇帝选录,然后公奏,故举无失才,时称为“山公启事”。
见《晋书.卷四十三.山涛传》。后用以称扬荐贤举能,知人明鉴。
唐.张九龄.《奉和吏部崔尚书雨后大明朝堂望南山诗》:“山公启事罢,吉甫颂声传。”唐.李商隐.《赠宇文中丞诗》:“人间只有嵇延祖, 最望山公启事来。”
后遂用“山公启事、名贤启事、山公启、山涛启、山公鉴、山涛鉴、山公识”等称扬荐贤举能,知人明鉴。 ( 2)龙阳泣鱼: 《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馀鱼而涕下。
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出涕?’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
’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
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趋王。
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之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后遂以“龙阳泣鱼”为失宠之典。 (3)仙山楼阁: 《史记.封禅书》:“自威(齐威王)、宣(齐宣王)、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
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
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
唐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后因称仙人所居住的仙境为“仙山楼阁”。多用于形容奇异不凡或美妙空幻的境界或景象等。
(4)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后因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形容统治者为所欲为,却限制人民自由。
亦泛指自己任意而行,反而严格要求别人。 (5)千金市骨: 花费千金,买千里马的骨头。
比喻招揽人才的迫切。战国时郭隗以马作喻,劝说燕昭王招揽贤士,说古代君王悬赏千金买千里马,三年后得一死马,用五百金买下马骨,于是不到一年,得到三匹千里马。
比喻若能真心求贤,贤士将闻风而至。见《战国策.燕策一》。
(6)骂坐灌夫: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与丞相田蚡有隙。
在一次列侯宗室为田蚡贺喜的酒宴上,使酒大骂临汝侯(灌贤)和程不识以泄怒。后遂用“灌夫骂座、使酒骂座、骂座”指酗酒任性而骂人,亦表示刚直不屈,不谀权势;用“骂座灌夫”指刚直不屈的人。
(7)漱石枕流: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孙子荆(孙楚)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王济),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
’”孙楚认为归隐一定要做到枕流洗耳,一去俗尘;漱石砺齿,远离人间烟火。后用“枕流漱石、枕流、漱石、枕石、枕石漱流”等借写隐居或闲逸生活,或称品质的高洁无尘。
(8)曾母投杼: 指曾参的母亲听到“曾参杀人”的传闻接连三次,便信以为真,投杼而走,谓流言可畏。《战国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
’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
……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后遂用“曾母投杼、三告投杼、投杼、曾参杀人”等比喻流言可畏,使人迷惑、相信;用“谗言三及、三至之谗”等比喻受诬枉。 (9)骑鹤上扬州: 唐无名氏《商芸小说》:“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赀财,或愿骑鹤上升。
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
几个人在一起各言其志,有的想做高官,有的想发财,有的想骑鹤上天成仙,其中一人则想三者兼而有之。后遂用“骑鹤扬州、扬州骑鹤、扬州跨鹤、扬州鹤、腰金骑鹤、缠腰骑鹤、腰缠万贯、十万缠腰”等指做官、发财、成仙三者兼而有之,或形容贪婪、妄想,或写得意之事及得意之态。
(10)望帝啼鹃: 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臣子,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后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元.关汉卿《窦娥冤》:“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清天。我不要半星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
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后遂用“望帝、望帝魂、杜宇、杜宇魂、杜魄、杜宇魄、蜀王魄、蜀帝魄、古帝魄、蜀鸟”等指杜鹃鸟;用“子规啼血、杜鹃啼血”等指杜鹃鸟的哀鸣。
常用以描写哀怨、凄凉或思归的心情。 (11)断送老头皮: 宋苏轼《东坡志林》卷六:“昔年过洛,见李公简,言真宗既东封,访天下隐者,得杞人杨朴,能为诗。
召对,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曰:‘唯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躭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
隐士。
1、滥竽充数
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
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2、刻舟求剑
战国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做事很死板,书上怎么写的他就怎么做,甚至遇到事情别人怎么做的,他也学着怎么做,从没想过变通一下。
有一次,他经过山林,看见一樵夫在砍柴。忽然,樵夫一不小心.斧头从手上飞脱,掉进山谷里去了。樵夫不慌不忙地在斧头落下的地方做了一个显眼的记号,然后从旁边的小路绕下山去,对照着山上的标记,很快在草丛里找到了斧头。这位楚国人对樵夫仰慕不已。
这位楚国人喜爱剑术,总是随身佩带一把宝剑。一天,他搭乘一条渡船过江。他立在船舷边,江两岸景色令人目不暇接。船行至江中,陶醉于美景的他不小心,让那把宝剑滑落到江里去了。
只见他紧盯着剑掉下去的地方发呆。旁人劝他赶紧跳下江去打捞,这位楚国人却笑着摇摇头.他眼前浮现出樵夫刻记号的一幕。接着便镇定地说:“别慌张!我自有妙法。”
只见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记号,并且自言自语道:“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船继续前行,待船家停船时,这位楚人站起身,面对惊讶的目光,从容不迫地脱了衣服,从船舷边所刻记号处跳人水中。他在水中捞来捞去,怎么也捞不到那把剑,于是浮出水面抚摸着船边的记号,如梦游般喃喃着:“我的剑明明是从这儿掉下去的,怎么找不到了呢?” [2]
3、杞人忧天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4、掩耳盗铃
范氏灭亡了,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他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5、叶公好龙
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警示人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
围魏救赵
wéi wèi jiù zhào
[释义] 指攻击敌人后方;迫使进攻的敌人撤回兵力的战术。魏、赵:战国时的国名。
[语出] 《三国演义》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辨形] 魏;不能写作“味”。
[反义] 围城打援 声东击西
[用法] 用于军事。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连动式。
[例句]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出来抢粮;我们便用~的办法;打他的县城;鬼子就急忙撤回。
[英译] save the Zhao by besieging the capital of the Wei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