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功名前程而离乡远行,遍访名师或“游山玩水”
如韩愈、柳宗元、苏轼、王安石等“唐宋八大家”,均有丰富的远游经历。
南宋诗人巩丰《送汤麟之秀才往汉东从徐省元教授学诗》,描绘了古代学子远行求学的心态和不易:“士游乡校间,如舟试津浦;所见小溪山,未见大岛屿;一旦远游学,如舟涉江湖……”
负笈游学:背着书箱,去外地求学。形容不知劳苦的求知态度。笈:书箱;游学:到外地求学。
扩展资料:
古代游学人物:
古代游学标志性人物是先秦时的孔子,可以说孔子开了中国游学风气之先。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周游各诸侯国长达14年之久,一生遍及卫、陈、鲁、宋、郑、蔡、楚诸国,现在好多地方都有孔子遗迹,就是这个原因。
不只孔子,先秦时期的“子”级人物无一不是“游”出来的,墨子、庄子、孙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全都是著名“游士”。
到汉魏时,读书人游学之风更为盛行。
这一时期,最典型的人物是二十四史之首《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司马迁20岁即开始远游各地名山大川,从当时的京城长安出发,出武关(今陕西商县东),经南阳,在南郡(湖北江陵)渡江,抵达长沙,来到屈原自尽的汨罗江江边,凭吊诗人……历时数年,司马迁把大半个中国都“游”了。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古人是如何“游学”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负笈游学
北海炳春,少立志操,寒苦自居,负笈游学。
翻译是:北海的炳春从小树立志向德操,安于寒苦,背着书箱游学。
出自《晋书·王裒传》。
【解释】笈:书箱;游学:到外地求学。背着书箱,去外地求学。形容不知劳苦的求知态度。
王裒 (wáng bāo)(?—311)字伟元,城阳营陵(今山东昌乐)人。东汉大司农郎中令王脩之孙,司马王仪之子。西晋学者,因父为司马昭所杀,不臣西晋,三徵七辟皆不就,隐居教授,善书。因王裒至孝,其去世后,为纪念王裒及其母,后人将其墓地以北的一座山丘命名为“慈母山”,将流经山下的河流称为“孝水河”,将其陵墓所在之地称为“慈埠”,既今山东省安丘市慈埠镇。其墓址位于镇中心以东约50米处,现为县级保护文物。其母之墓居左,墓前有石碑一座,王裒之墓居右,两座墓上均植有苍松,四季常青。
1. 意思:“负笈游学.”负笈的意思是背着书箱.古人到外地读书,一般是要带着书箱去的,所以,“负笈”又借指到外地求学.
2. 拼音:fù jí yuǎn yóu
3. 造句:
1 陈茫先生则以亲身经历,极为风趣地讲述了凯撒旅游集团在德国的创业与发展故事,阐述了自己负笈远游,到德国学习工作,最终融入德国社会的历程。
2 赵明诚负笈远游是李清照作诗风格变化的一个因素。
3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醉花阴”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4婚后不久,她在丈夫赵明诚负笈远游时所作《醉花阴》。
5 关于李清照和赵明诚新婚不久即劳燕分飞之事,学术界历来的观点是:“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fù jí 负:背着(指负重) 笈:书箱。
《晋书·王裒传》:“负笈游学。”指的是背着书箱到远处去求学的意思。
负笈(负笈) (1).背着书箱。形容所读书之多。
汉 桓宽 《盐铁论·相刺》:“故玉屑满箧,不为有宝;诵诗书负笈,不为有道。” 马非百 注释:“负笈,背着书箱。
这里‘负笈’与‘满箧’对文,是说所读的书多得要用所背的书箱来计算。” (2).背着书箱。
指游学外地。《后汉书·李固传》“常步行寻师” 李贤 注引 三国 吴 谢承 《后汉书》:“ 固 改易姓名,杖策驱驴,负笈追师 三辅 ,学‘五经’,积十馀年。”
唐 白居易 《相和歌辞·短歌行二》:“负笈尘中游,抱书雪前宿。” 孙中山 《中国之革命》:“ 满清 之昏弱,日益暴露,外患日益亟,士大夫忧时感愤,负笈於 欧 、美 、日本 者日众。”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