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4年,秦将王翦大破楚军。次年,秦军攻到蕲(今安徽宿县东南)南,项羽的祖父项燕兵败被杀。一说自杀。楚国灭亡之后,项羽与弟弟(一说堂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县(今江苏苏州)。羽年少时,项梁曾教他读书,项羽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梁又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梁大怒!籍曰:“读书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学武不过能敌得过一人,籍要学便学万人敌!”
于是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项羽力能扛(读音gāng,音“钢”)鼎(霸王举鼎一词的由来),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我可以取代他)。”
秦二世元年(前二〇九),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即大泽乡起义),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此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带领八千吴中(今湖州)男儿反秦起义军,登上了历史舞台。
诸葛亮事迹 诸葛亮故事 三顾茅庐 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
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来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
途中,遇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到达茅庐,只见亮弟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
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
[ 三顾堂: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隆中对》的纪念堂。] 隆中对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
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
他想寻找个好助手。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
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音chú),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
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 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 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
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
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
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
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
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
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
后来,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宝鸡市岐山县境内,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56公里,北距岐山县城25公里。
高20余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盘山,北临渭河,东西两面为河流冲的深沟,形势险要。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
是三国时诸葛亮最后一个战场。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由汉中出发,穿过秦岭,进驻五丈原。
初来乍到,粮草不济,先屯田练兵,待机伐魏。魏将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神机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贸然出兵。
双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战,诸葛亮不得不引诱魏兵入葫芦沟作战,并放火烧断谷口,欲大败魏将司马懿未料一场大雨,魏军死里逃生。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军败退。
当司马懿进兵诸葛亮指挥作战的地方时,看到蜀军阵地之险要,惊叹道:“天下奇才也。”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这里修建了寺庙。
据当地民间传说,诸葛亮去世时,一颗明星从天而降,所以才起这个名字。当年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称“诸葛田”。
当年诸葛亮设军帐指挥作战的地方还留有半米高的城墙残迹,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近100米。当地群众给这个小城堡起名“豁落城”。
在豁落城南边的秦岭山坡,有一块平展的石头,上面似有棋盘线条。据说当年诸葛亮在这里下过棋,所以这座山得名“棋盘山”。
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诸葛锅”,铁锅上铸有汉代隶书文字。五大原如今是一片农田,游客来这里总想找一找古战场的遗迹和传闻。
在农田的中间有一道河湾,当地叫落星湾,湾中的村子叫落星堡。 五丈原北端有诸葛亮祠,创建于元初年,明清曾重修。
祠内献殿内两侧墙壁上有一幅幅三国故事画,如古城会、空城计、三战吕布等。壁画下镶嵌着40块青石,石刻岳飞手书《出师表》,字迹苍劲有力。
石前有明太祖朱。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汾阳。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连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在《满江红》里倾泄着满腔热血,他背刺“精忠报国”的情怀深深地打动着我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
关天培是广东水师提督。鸦片战争期间,英军进攻虎门,关天培率兵奋起反抗。他亲自点燃火炮,轰击敌人。当英军拥上炮台时,关天培拔出腰刀,同敌人搏斗。他受伤数十处,最后战死在炮台上。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聂士成率部镇守天津,7月5日聂军与义和团合力围攻紫竹林租界,与敌激战八昼夜。7、8日间美、法等国援军赶到租界内,9日凌晨八国联军6000人开始向驻守八里台的聂军反扑,由于兵力悬殊,聂军陷入联军重重包围之中,聂士成沉着指挥,与联军激战2个多小时,后因弹药匮乏,聂士成率部突围至八里台附近,此时聂士成双腿均已负伤,营官宋占标劝他退下,聂士成奋然横刀跃马挺立桥头督战,并向左右说道“此吾致命之所也,逾此一步非丈夫矣!”话音未落,一发炮弹在附近爆炸,聂士成腹部被弹片击中,肠子流出体外数寸,聂士成依旧岿然不动,这时又被子弹洞穿头部、胸部,聂军门血流遍体,壮烈殉国。
右北平一带没有匈奴兵进犯,可是常有老虎出来伤害人。李广只要听说哪儿有老虎,总亲自去射杀。老虎碰见他,没有不给射死的。
据说,有一次,李广回来晚了,天色朦胧,他和随从一面走,一面提防着老虎,忽然瞧见前面山脚下草丛里蹲着一只斑斓猛虎。他连忙拿起弓箭,使尽全力射了过去。凭他百发百中的箭法,自然射中了。
手下的兵士见他射中老虎,拿着刀枪跑上去捉虎。他们走近一瞧,全楞了,原来中箭的不是老虎,竟是一块大石头,而且这支箭陷得很深,几个人想去拔也拔不出来。大伙儿真是又惊奇,又佩服。
李广过去一看,自己也纳闷起来,石头怎么能射得进去呢?他回到原来的地方,对准那块石头又射了几箭,箭碰到石头,只迸出火星儿,却再也射不进去了。但就是凭这一箭,人们都传说飞将军李广的箭能射穿石头。
湖北红安---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红安,位于鄂东北大别山南麓。
总面积1798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115.2万亩,耕地51.9万亩。全县总人口为61.68万人。
县城距武汉112公里,距黄州130公里。京九、京广铁路联络线从县南穿过,加快了红安与外地的联系和交流。
红安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她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是鄂豫皖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革命战争年代,红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了14万英雄儿女的生命,查明登记在册的烈士有22552人。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任国家主席,走出了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等223名将军,其中被授予上将军衔的8人,中将军衔的13人,少将军衔的58人,是全国将军人数最多的县,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将军县”。
红安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摇篮,也是孕育将军的摇篮红安(原名叫黄安)是闻名中外的“将军县”(同时也被誉为“将军城”)。这里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孕育了两位共和国的主席——董必武(代主席)、李先念,以及韩先楚、陈锡联、秦基伟、王诚汉、周世忠、谢富治等223位将军。
徐向前、叶剑英、许世友、徐海东、陈赓、陈再道、刘华清等我军一代高级将领都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在我军历史上有五支红军部队在红安成立、重建和改编。
从1927年到1949年的22年革命斗争中,红安有14万优秀儿女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10大军区,其中8大军区的司令员或政治委员由红安籍将军担任。
后来10大军区改为8大军区,先后又有6大军区的司令员或政委是红安人。红安,一个山区小县,一个赫赫有名的“将军县”,一个孕育将军的摇篮,一座熠熠辉煌的“将军城”,这不仅是一个“中国之最”,而且也一个“世界之最”。
两位国家主席董必武.李先念建国后红安籍授衔将军上将8名:曾任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的郭天民,曾任解放军总后勤部第一副部长的周纯全,曾任.中央军委顾问的王建安,曾任.中央军委常委的韩先楚,曾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的秦基伟,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锡联,曾任成都军区司令员的王诚汉,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谢富治。中将12名:曾任南京军区顾问的刘飞,曾任广州军区顾问的詹才芳,曾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的张仁初,曾任北京军区顾问的徐深吉,曾任解放军二炮政委的李天焕,曾任国家一机部副部长的徐斌洲,曾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的张天云,曾任解放军工程兵副司令员的胡奇才,曾任公安部副部长的王近山,曾任北京军区顾问的吴先恩,曾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聂凤智,曾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的刘昌毅。
少将52名:程儒珍、韩卫民、袁克服、金世柏、罗厚福、李世炎、耿锡祥、黎锡福、邹国厚、徐绍华、贺键、熊应堂、程悦长、殷国洪、卢燕秋、张天恕、郑国仲、况玉纯、秦光远、陈美藻、李定灼、江波、刘福胜、赵鹤亭、马忠全、闵学胜、戴克林、戴克明、程启文、罗应怀、甘思和、胡正平、汪运祖、何德庆、张志勇、涂锡道、张竭诚、詹少联、谢正荣、周世忠、江腾蛟、高厚良、肖永银、肖永正、肖志贤、吴世安、吴振挺、张潮夫、伍瑞卿、何辉燕、黄立清、吴杰。 徐向前元帅曾为红安题词:“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
红 安 将 军 谱 上将 按姓氏的汉语拼音排列(A-Z) 陈锡联 郭天民 韩先楚 秦基伟 王建安 王诚汉 谢富治 周纯全 中将 按姓氏的汉语拼音排列(A-Z) 胡奇才 李天焕 刘 飞 刘昌毅 聂凤智 王近山 吴先恩 徐斌洲 徐深吉 詹才芳 张仁初 张天云 少将 按姓氏的汉语拼音排列(A-Z) 陈美藻 程启文 程儒珍 程悦长 戴克林 戴克明 甘思和 耿锡祥 韩卫民 何德庆 胡正平 黄立清 江 波 金世柏 黎锡福 李定灼 李世焱 刘福胜 卢燕秋 罗厚福 马忠全 秦光远 吴林焕 吴世安 吴振挺 萧永银 谢正荣 熊应堂 徐绍华 姚运良 袁克服 张竭诚 张天恕 赵鹤亭 郑国仲 周世忠 邹国厚 军事将领 按姓氏的汉语拼音排列(A-Z) 陈海清 程 彪 戴季英 戴修福 邓运兴 董绍明 杜少刚 方和明 黄从述 黄宏儒 黄宏伸 黄 华 金仕华 康启华 来显吉 李振华 李 质 林凯成 刘 敏 刘友海 卢光合 罗映臣 罗映清 马友才 梅宏德 闵学文 倪忠珍 潘阳泰 秦 振 阮官华 阮官清 石世良 陶 励 涂其友 汪进先 汪立勇 王汉臣 王积功 王进前 王兴友 王佑林 吴昌恒 吴大奎 吴大胜 吴茂福 吴庆海 席绍先 熊心乐 熊友刚 熊志生 徐洪才 徐青山 杨辉明 杨家泰 杨世忠 杨兴忠 杨子明 曾传六 曾 琨 詹浩生 赵绍明 郑炳礼 郑 强 郑维孝 郑 重 钟光国 周光坦 祝顺鹏 邹 德 邹新华 另附(红安的将军真正授衔的只有79人,不过加上一些在解放时期相当于部级干部加起来一共有223人,还有在解放时期牺牲的军级干部. 所以说红安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的这个观点没有什么问题.) 《一代性情战将——王近山《亮剑》李云龙原型》 从朝鲜战场上归来,王近山曾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后被任命为北京军区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副部长。1955年,刚刚不惑之年的他又被授予中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偏偏打这时起,王近山触上了巨礁。将军的耿直,天生养成的不屈不挠的个性,以及感。
晋文公的名字叫重耳,是春秋时期的另一位霸王。可是在他做
国家元首之前,经历了许多坎坷,曾因受鲡姬的迫害而在外面
流浪了十九年之久。他流浪时有很多人跟随他,介之推就是其
中的一个。重耳登基当了晋文公之后,大封群臣,论功行赏,
那些昔日站对了路线的随从个个得了高官厚禄,可不知为什么,
文公偏偏把之推忘到了脑后。
这事如果换了别人肯定早就跳高跺脚了,可之推是何等人?!
他非但没有介意,反而说服老母,跟他一块儿住进深山,免得文
公找到他们。
如果不节外生枝,文公一时半会大概真的想不起之推了。可是
之推有个邻居,深深为之推的高风亮节所感动,冒着生命危险,
写了一封小字报,偷偷贴在朝门上。这封小字报很快到了文公
手里,他一读,不由大惊失色:“哎呀!朕咋把救命恩人之推
给忘了呢?当年流亡到卫国的时候,朕没有东西吃,是他把大
腿上的肉切下一片给朕充饥呀!朕饮水不忘掘井人,一定要厚
厚赏他。”
于是,文公派人到山上去找之推。只见那里杂草丛生,荆棘遍
野,而且山外有峰,峰外有山,找了半天,连之推的影儿都没
看着。文公不甘心,一口气找了好几天,仍然没有下落。
直到有一天,文公忽然心生一计,他叫来小兵,让他们放火烧
山。他的如意算盘是:火一烧,之推为了救老母,一定会背着
她跑出来,这不就成了吗?哪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把整座山
都快要烧焦了,之推也没有露脸。火灭了以后,卫兵们在山顶
的一棵柳树下,找到了之推和他老母的尸首。文公见状,放声
大哭,悔之已晚。
文公吩咐把他们俩藏在山的侧面,又令农夫们开荒山,造农田,
并把荒上改名为介山,纪念介之推这位重友情、轻功名的贤士。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