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平城,明代名“拱极”城。清代改名为拱北城,始建于明崇祯十年,即一六三七年。建城的原意是屯兵以守卫京城。据《日下旧闻考》记载:“议者谓卢沟畿辅咽喉,宜设兵防守,又须筑城以卫兵。于是当桥之北(按:应为桥之东。该文,全把东西向误为南北向了),规里许为斗城,局制虽小,而崇墉百雉,俨若雄关……特设参将控制之。”
这段文字说的很清楚,此城方圆不过里许,但是建造的坚固而雄伟,只为驻兵之用,而不是为居民或商业集镇所建,实际上是一个大堡垒。明代在北方除大规模修补长城外,还修建几个这种专为驻兵的城,如锦州地区的“兴城”等。戚继光当年曾明确规定,象这样三里大的驻兵之城,应由一万户老百姓来供养。“拱极”城不过里许,大概有三千多户居民就能供养得起了。因其位于畿辅重地,故建造的“俨若雄关”。
清因明制,仍为驻兵之所,只是改为“拱北城”。那么“宛平''之名又从何而来呢?
辽时曾把唐称幽都的地方改名为“宛平”。明代初都南京,此地设。此平布政司”。改大兴府力北平府。及迁都北京,因系皇帝所在,永乐年问,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府内设二县,一为大兴,一为宛平。二县署均在城内,为畿辅酋邑。
明·沈榜在万历年间所著之《宛署杂记》,明确记载了宛平县署在北京城内,“北安门之西”,约在今交道口西一带; (大兴县胡同在今交道口东南)县辖范围为:“城内分土:前从棋盘街,后从北安门街以西”;以东则为大兴县界。城外分土,其西南界为“由卢沟桥六十里至稻田村,抵良乡界修。
这时拱极城尚未兴建,自然同宛平县署毫无关系。
清因明制,宛平县署仍在城内,与拱北城亦无关系,不过在县辖地区之内而已。
辛亥革命后,改府为尹,顺天府改称“京兆地方”。驻兵制度废,因城垣坚厚,有人提议把宛平县署移到这里,改北京城为市区,但是未能立即实行。一九一三年,曾强令县署迁移,但次年仍回到城内。至一九二八年,实行市县区域划分,宛平县划归河北省,宛平县署方正式迁到这里,但是并无值得称道的建设。当时民间有谚语:“卢沟桥最大的是风,最小的是城”。又说:“城里最多的是土,最少的是兵”。因为这城名为驻兵,但驻兵制度久已废弛,又无市政建设,故有此讽刺。
县署迁到这里仅九年,“七·七”事件发生,宛平城首当其冲,真是起了保卫祖国的作用。当时的河北省行政督察专员兼宛平县长王冷斋驻在城内,曾派员缒城而出,与日军交涉。此后不久,该城即陷入敌手。但是“七·七”伟大的全民抗战由此发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荣的一页,宛平县城由此名垂史册,为世界人民所纪念。
这就是宛平县城的简要历史及其名称的由来。从一六三七年始建至一九三七年抗战,恰恰为三百年。这三百年中。二百七十多年为兵营,八年沦入敌乎。目前城墙上尚有日军当时炮击的累累弹痕。这些弹痕在现在修城时已保留下来,并立牌说明。
宛平城是北京地区唯一保留完整的一座明代古城。最近修城时,发现有明代建城和清代修葺时用的城砖。这次重修时均仍用上了。这座名城,最大的纪念意义在于“七·七''抗战。为后世所景仰,应该认真保护。但是保与用应结合。所以不应随便派用场,进行一般旅游娱乐建设,而应就其历史价值纪念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以保卫祖国奋起抗战的实际例子,起团结爱国、建设精神文明的教育作用。
宛平城,明代名“拱极”城。
清代改名为拱北城,始建于明崇祯十年,即一六三七年。建城的原意是屯兵以守卫京城。
据《日下旧闻考》记载:“议者谓卢沟畿辅咽喉,宜设兵防守,又须筑城以卫兵。于是当桥之北(按:应为桥之东。
该文,全把东西向误为南北向了),规里许为斗城,局制虽小,而崇墉百雉,俨若雄关……特设参将控制之。” 这段文字说的很清楚,此城方圆不过里许,但是建造的坚固而雄伟,只为驻兵之用,而不是为居民或商业集镇所建,实际上是一个大堡垒。
明代在北方除大规模修补长城外,还修建几个这种专为驻兵的城,如锦州地区的“兴城”等。戚继光当年曾明确规定,象这样三里大的驻兵之城,应由一万户老百姓来供养。
“拱极”城不过里许,大概有三千多户居民就能供养得起了。因其位于畿辅重地,故建造的“俨若雄关”。
清因明制,仍为驻兵之所,只是改为“拱北城”。那么“宛平''之名又从何而来呢? 辽时曾把唐称幽都的地方改名为“宛平”。
明代初都南京,此地设。此平布政司”。
改大兴府力北平府。及迁都北京,因系皇帝所在,永乐年问,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府内设二县,一为大兴,一为宛平。
二县署均在城内,为畿辅酋邑。 明·沈榜在万历年间所著之《宛署杂记》,明确记载了宛平县署在北京城内,“北安门之西”,约在今交道口西一带; (大兴县胡同在今交道口东南)县辖范围为:“城内分土:前从棋盘街,后从北安门街以西”;以东则为大兴县界。
城外分土,其西南界为“由卢沟桥六十里至稻田村,抵良乡界修。 这时拱极城尚未兴建,自然同宛平县署毫无关系。
清因明制,宛平县署仍在城内,与拱北城亦无关系,不过在县辖地区之内而已。 辛亥革命后,改府为尹,顺天府改称“京兆地方”。
驻兵制度废,因城垣坚厚,有人提议把宛平县署移到这里,改北京城为市区,但是未能立即实行。一九一三年,曾强令县署迁移,但次年仍回到城内。
至一九二八年,实行市县区域划分,宛平县划归河北省,宛平县署方正式迁到这里,但是并无值得称道的建设。当时民间有谚语:“卢沟桥最大的是风,最小的是城”。
又说:“城里最多的是土,最少的是兵”。因为这城名为驻兵,但驻兵制度久已废弛,又无市政建设,故有此讽刺。
县署迁到这里仅九年,“七·七”事件发生,宛平城首当其冲,真是起了保卫祖国的作用。当时的河北省行政督察专员兼宛平县长王冷斋驻在城内,曾派员缒城而出,与日军交涉。
此后不久,该城即陷入敌手。但是“七·七”伟大的全民抗战由此发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荣的一页,宛平县城由此名垂史册,为世界人民所纪念。
这就是宛平县城的简要历史及其名称的由来。从一六三七年始建至一九三七年抗战,恰恰为三百年。
这三百年中。二百七十多年为兵营,八年沦入敌乎。
目前城墙上尚有日军当时炮击的累累弹痕。这些弹痕在现在修城时已保留下来,并立牌说明。
宛平城是北京地区唯一保留完整的一座明代古城。最近修城时,发现有明代建城和清代修葺时用的城砖。
这次重修时均仍用上了。这座名城,最大的纪念意义在于“七·七''抗战。
为后世所景仰,应该认真保护。但是保与用应结合。
所以不应随便派用场,进行一般旅游娱乐建设,而应就其历史价值纪念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以保卫祖国奋起抗战的实际例子,起团结爱国、建设精神文明的教育作用。
卢沟桥(Lugou Bridge) 亦作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丰台区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永定河旧称卢沟河,桥亦以卢沟命名。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统九年(1444年)重修。
清康熙时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
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 桥身两侧石雕护栏各有望柱140根,柱头上均雕有卧伏的大小石狮共501个(卢沟桥文物保护部门提供数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桥东的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特别是桥墩造法颇有特色,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个尖尖的船头,其作用为抗击流水的冲击。
桥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桥身的石雕护栏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头刻莲座,座下为荷叶墩,柱顶刻有众多的石狮。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数之不尽的石狮子。
民间有句歇后语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之辄不尽”的记载。许多游人试图搞清数目,但数来数去,眼花乱,最后只有作罢。
1962年有关部门专门派人搞了一次清点,逐个编号登记,清点出大小石狮子485个,至此,应该说是“谜团冰释”了。孰料,在1979年的复查中,又发现了17个,这样,大小石狮子的总数应为502个,今后是否还会发现,谁也不敢来划这个句号。
桥东为宛平县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建。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著名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名闻中外的卢沟桥》一文曾对这些雕刻精美、神态活现的石狮子有过极为生动的描绘:“……有的昂首挺胸,仰望云天;有的双目凝神,注视桥面;有的侧身转首,两两相对,好像在交谈;有的在抚育狮儿,好像在轻轻呼唤;桥南边东部有一只石狮,高竖起一只耳朵,好似在倾听着桥下潺潺的流水和过往行人的说话……真是千姿百态,神情活现。”
天下名桥各擅胜场,而卢沟桥却以高超的建桥技术和精美的石狮雕刻独标风韵,誉满中外,实属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观。
宛平城在卢沟桥东,全城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总面积20.8万平方米。明末崇祯十一年(1638年)开建,历三年而成,原为军营,后渐迁商肆民居,明清时称拱北城、拱极城。1928年12月,因宛平县已改隶河北省,故而将宛平县公署由北平市内迁至拱极城,从此改名宛平城。解放初期宛平县仍隶属河北,1952年重新划归北京,并撤销县级建置,其原辖地区先后划入丰台区、京西矿区(门头沟区)、房山县(区)、大兴县、海淀区,石景山区,其中宛平城归丰台区管辖。
“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盘踞于永定河西岸的日本侵略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强行要过卢沟桥到宛平城搜查,遭到了国民党二十九路军的拒绝。于是日本侵略军就大举武装进攻桥东,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
卢沟桥的狮子
传说,当年修桥的师傅刚刚造好卢沟桥,鲁班师傅恰好云游经过,他见桥上的狮子雕刻得精细可爱,就在每个狮子头上敲了一敲,这一敲可不得了,满桥狮子全活过来啦。见狮子活过来,鲁班师傅给它们定下个规矩:半夜无人的时候可以活动玩耍,但是,无论怎么跑,怎么跳,怎么藏,总不能离开这座桥。
卢沟桥石狮的特色有二,一为“不一样”,一为“数不清”。照理说桥上一共281根望柱,每根望柱上一只狮子,不是挺好数的吗?事实上并不然,因为大狮子的身上还躲着、趴着、背着各式各样的小狮子,因此增加了把它数清的难度。十年前,有人将大小狮子挨个编号数了一遍,共得485只,最近又有人不服气,再数了一遍,这一数竟然数出498只来,看样子把卢沟桥的狮子数清还真不容易。
有人对卢沟桥每一只石狮子的长相不一样感到新奇,其实,这些狮子要长得一样才怪呢,因为它们不是一个模子翻出来的,而是一只只刻出来的,所以狮子的表情丰富,姿态百出便成为自然的事了。
事实上,今天卢沟桥上的狮子并非出自同一个时代的。由于无定河喜怒无常,八百年来,每当河水暴涨一次,总有几扇栏杆被冲毁,连同望柱上的石狮也跟着葬身河底,所以历代在修缮桥面的同时便需新刻一些狮子来补充,如此冲了刻,刻了冲,日积月累,卢沟桥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座石狮雕刻艺术的博物馆了。
日本军队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自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所谓的军事演习。1937年7月7日深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居然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谎称有一名日军士兵于演习时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
七七事件(9张)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要求。日军立刻向卢沟桥一带开火,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予以还击。这便拉开了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日军自1931年占领中国东北后,为进一步发起全面战争,继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及日伪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今北京市)。中国守军和日军在卢沟桥激战,日本派大批援军,向天津、北京大举进攻。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战死。7月30日,中国军队因伤亡惨重被迫撤离天津,天津沦陷。
曾经受到日军重创的宛平城7月8日早晨,日军包围了宛平县城,并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进攻。中国驻军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官兵奋力反击。排长申仲明亲赴前线,指挥作战,最后不幸战死。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仅余4人生还,余者全部壮烈牺牲。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50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