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摸象máng rén mō xiàng
[释义] 佛经故事;传说几个盲人各自抚摸大象的身体;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所摸到的一部分就是大象;因此各人所说不一;争论不休。比喻以一点代替全面;看问题片面。
[语出]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洪进禅师》:“有僧问:‘众盲摸象;各说异端;忽遇明眼人又作么生?’”
[正音] 摸;不能读作“mē”。
[辨形] 盲;不能写作“肓”。
[近义] 管中窥豹 坐井观天 忐忑不安 六神无主
[反义] 洞察一切 仰视观察 悠然自得
[用法] 含贬义;比喻片面的工作作风。一般作宾语、定语、分句。
[结构] 主谓式。
盲人摸象 ( máng rén mō xiàng ) 解释:比喻看问题总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原文:有王告大臣:“汝牵一象来示众盲者。”……时彼众盲各以手触,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象类何物?”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萝菔①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②;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③;其触脚者言象“如臼”④;其触脊⑤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⑥,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注释:①【萝菔】:萝卜。②【箕】:簸箕,扬米去糠的器具。③【杵(chǔ)】: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木棒,用于舂(chōng)米等。④【臼(jiù)】:用石或木制成的舂(chōng)米的器具。⑤【脊】:这里指背部。⑥【瓮(wèng)】:一种盛东西的陶器,腹部较大。
原文出处
《大般涅盘经》三二:“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 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编辑本段译文概要
从前,有四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齿。他就说:“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个又大、又粗、又光滑的大萝卜。”高个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不对,不对,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他大叫起来。“你们净瞎说,大象只是根大柱子。”原来矮个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却嘟嚷:“唉,大象哪有那么大,它只不过是一根草绳。”四个盲人争吵不休,都说自己摸到的才是真正大象的样子。而实际上呢?他们一个也没说对。后以“盲人摸象”比喻看问题以偏概全。 “盲人摸象”的寓意是不能 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而应看全局才能了解事物的全面和真实情况 。
编辑本段相关来源
在久远年代以前,有一个很有智慧的国王,名叫“镜面”。在他的国家里,除了他一人信奉佛法的真理之外,臣民们却信仰那些旁门左道,就好像怀疑日月的光明,反而去相信萤火的微亮一样。因此,这位国王常常感到很苦闷,他想:“我总得想出一个办法来教育他们,使他们舍邪归正才好!” 有一天,国王突然召集他的臣子说:“你们去把国境内所有生下来就瞎了眼睛的人,找到宫里来吧!”于是这些臣子们便奉命分头在国内遍处找寻,隔了不多几天,臣子们都带着寻找到的瞎子回来了。镜面王很高兴地说:“好极了,你们再去牵一头象,送到那些盲人那里去吧!”许多臣民听见了这个消息都十分奇怪,不知道国王今天将要做些什么事,因此,大家都争先恐后的赶来参观。 镜面王在心里暗暗地欢喜:“真好,今天该是教育他们的机会了。”于是他便叫那些盲人去摸象的身体:有摸着象脚的,有摸着象尾的,有摸着象头的……。 国王便问他们:“你们看见了象没有?”盲人们争着说:“我们都看见了!”国王又问:“那么你们所看见的象是怎样的呢?” 摸着象脚的盲人说:“王啊!象好像漆桶一样。” 摸着象尾的说:“不,它像扫帚!” 摸着象腹的说:“像鼓呀!” 摸着象背的说:“你们都错了!它像一个高高的茶几才对!” 摸着象耳的盲人争着说:“像簸箕。” 摸着象头的说:“谁说像簸箕?它明明像一只笆斗呀!” 摸着象牙的盲人说:“王啊!象实在和角一样,尖尖的。” …… 因为他们生来从没有看见过象是什么样的动物,难怪他们所摸到的,想到的,都错了。但是他们还是各执一词,在王的面前争论不休。 于是,镜面王哈哈大笑地说:“盲人呀,盲人!你们又何必争论是非呢?你们仅仅看到了一点,就认为自己是对了吗?唉!你们没有看见过象的全身,自以为是得到了象的全貌,就好比没有听见过佛法的人,自以为获得了真理一样。”接着国王又问一般来参观的人说:“臣民们啊!专门去相信那些琐屑的浅薄的邪论,而不去研究切实的、整体的佛法真理,和那些盲人摸象,有什么两样呢?” 从此,全国臣民便舍邪归正,都虔诚地信奉佛教了!
编辑本段启发与借鉴
认识片面。“盲人摸象” 或“瞎子摸象”已成成语,意为由于只了解事物的局面,产生了认识上的片面性。人们在评论一个人、一部电视剧或一种社会现象,往往因为只看到局部而下结论,便造成了片面性。要避免这种现象,唯一的办法是多观察,多了解,不要轻易下结论。有人说外国的教育好,中国不行,这就是片面的见解:他去过国外吗?去过多少国家?全面考察过他们的教育吗?反之,他对中国的教育做过全面的调查吗?仅仅凭零碎的材料是不能下此结论的。
曹冲称象
有一次,吴国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十分高兴。大象运到许昌那天,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小儿子曹冲,一同去看。
曹操的人都没有见过大象。这大象又高又大,光说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么粗,人走近去比一比,还够不到它的肚子。
曹操对大家说:“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们哪个有办法称它一称?” 嘿!这么大个家伙,可怎么称呢!大臣们纷纷议论开了。
一个说:“只有造一杆顶大顶大的秤来称。”
另一个说:“这可要造多大的一杆秤呀!再说,大象是活的,也没办法称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块儿称。”
他的话刚说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大家说:“你这个办法呀,真叫笨极啦!为了称称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吗?”
大臣们想了许多办法,一个个都行不通。可真叫人为难呀。
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小孩,对曹操说:“爸爸,我有个法儿,可以称大象。”
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爱的儿子曹冲,就笑着说:“你小小年纪,有什么法子?你倒说说,看有没有道理。”
曹冲把办法说了。曹操一听连连叫好,吩咐左右立刻准备称象,然后对大臣们说:“走!咱们到河边看称象去!”
众大臣跟随曹操来到河边。河里停着一只大船,曹冲叫人把象牵到船上,等船身稳定了,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条道道。再叫人把象牵到岸上来,把大大小小的石头,一块一块地往船上装,船身就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刚才刻的那条道道和水面一样齐了,曹冲就叫人停止装石头。 大臣们睁大了眼睛,起先还摸不清是怎么回事,看到这里不由得连声称赞:“好办法!好办法!”现在谁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头都称一下,把重量加起来,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操自然更加高兴了。他眯起眼睛看着儿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们,好像心里在说:“你们还不如我的这个小儿子聪明呢!”
民间说法老公公和儿媳妇有一腿叫扒灰。有人解释说:扒灰要弯腰跪在地上,这样就把膝盖弄脏了。膝媳同音,脏了膝盖,隐义是脏了媳妇。所以老公公偷儿媳妇的隐喻的说法叫扒灰。中国是个男权社会,在这一点上可以表现得很明白:女人是男人的财产,只要嫁给那个男人,她就一辈子属于那个男人,这个权力神圣不可侵犯,无论是谁侵犯了,都会遭到舆论的谴责。因为舆论就是为了维护大家的共通私有利益。
扒灰文雅的说法是聚麀。母鹿的文雅的名字叫麀。聚是共的意思。说兽类没有人那些在性生活上的禁忌和伦理,没有社会原则的约束。认为兽类有乱伦的现象。其实这是人类的偏见和无知,即使是兽类,也有其社会等级,决不是人想象的那么简单。有时候骂人说他禽兽不如,那是高看人类了,和兽类比起来,人简直就是不堪说。
不过也有另外的说法,有一种说法是:庙里烧香的炉子里,焚烧的锡箔比较多,时间长了,形成了大块,和尚们就扒出来卖钱用。后来庙旁的人知道后,也来炉子里偷锡。因为锡媳同音,就引申为老公公偷儿媳的隐语。
王安石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也被人扣上了扒灰的帽子。说是他的儿子是个傻子死得早,儿媳妇很漂亮,王安石的老婆也死了,于是王安石就在家里的香炉里埋了一首情诗,儿媳在上香时发现了,也和诗一首埋在香炉里。于是两人走在了一起。清人有一个《吴下谚联》,是另一种说法,好像就是这个谣言的源头:王安石儿子死后,他给儿媳在后院另盖了一个房子居住,可能是担心儿媳红杏出墙,经常去监视,儿媳误会了,在墙上题诗说:风流不落别人家。王安石见到后,用指甲把这句诗给扣掉了。因为是石灰墙,所以说是扒灰。其实,这种事情,都是想当然罢了。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