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龙泉窑青釉刻花牡丹纹瓶,在匀称的瓶体上,刻划枝茎缠绕的牡丹花,以篾划的细密线表现花筋叶脉,肩、颈部以覆莲瓣纹作衬饰,整器上花纹满布,层次分明,主题纹样丰满鲜明,是北宋龙泉青瓷的代表作。
浙江武义北宋元丰六年(1083)墓出土的龙泉窑青釉五管瓶, 肩、腹部作塑贴花边装饰,展现了北宋早期龙泉青瓷器型与装饰特点。南宋中期的龙泉青瓷,釉色多淡青,釉质晶亮透明,多为刻花,篾纹渐少。
青瓷器类新增多种式样的炉、盆、渣斗等,器物底部厚重,圈足宽阔浅矮,造型淳朴稳重。浙江松阳县南宋庆元元年(1195)墓出土的青釉弦纹盖瓶,胎厚色灰白,釉薄透体,细密的层层弦纹规整清晰,展现了南宋中期龙泉青瓷特点。
南宋晚期的龙泉青瓷, 胎色白,釉色青翠的梅子青釉或粉润如玉的粉青釉,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此时期的器类更为丰富,有各式碗、盘、碟、盏、盆、壶、渣斗等日用品和文房用具砚滴、水注、笔筒、笔架、棋子与佛前供用的各式香炉,还有八仙塑像等等。
突出的器物是,模仿古铜器和玉器造型的青瓷鬲、觚、觯、投壶、琮等古雅之品。早期的刻划装饰已消失,堆贴、浮雕装饰大增。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南宋龙泉窑青釉蟠龙纹盖瓶,在瓶的粗颈上环绕一条蟠龙,盖顶塑贴鸟形钮,小鸟翘尾、低首,似在垂视那神奇的龙,釉色青润如美玉。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南宋龙泉窑青釉凸花葫芦瓶,瓶体的上、下部位,分别凸起折枝花和缠枝花,一色的粉青釉遮盖其上,衬出花枝的鲜嫩,展现了南宋龙泉青釉的美妙。
在烧白胎青瓷的同时,龙泉窑还为南宋皇室烧造仿官窑的黑胎青瓷,在窑址遗存中有为数不多的黑胎青瓷残品。
在龙泉,只要提起龙泉窑,人们就会争着说:“在几百年以前,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俩在大窑烧瓷器,生一烧的叫哥窑,生二烧的叫弟窑,他们生产的瓷器是龙泉窑中最好的。
这种哥窑、弟窑之说,在龙泉的一部分群众中比较流行。这是由明清的文献记载和传说造成。
文献中有关哥、弟窑的资料迄今所见最早谈章生一、生二和龙泉哥窑的是(明·陆深)写的《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段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天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陆深,字子渊,上海人,卒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成书时间应当早于卒年。
其次是明嘉靖四十年著的《浙江通志·卷八 地理志》;处州……系南七十里曰琉华山……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为业。相传旧有章一、章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主琉田窑造青器,粹美冠绝当世,兄曰哥窑,弟曰生二窑。
价高而微课逐厚,自后器之出於琉田者,已麄陋利微,而课额不减,民甚病焉。……元末章溢隐居于此,筑室曰苦斋。
明嘉靖四十五年郎瑛《七修类稿续编·卷六》:哥窑兴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系,南宋时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
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问紫足,今少见焉。
惟士派细薄、釉水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圾破。龙泉窑至今温、处人称为章窑。
问国初先正章溢,乃其裔云。清顺治《龙泉系志·古迹》:生二章青器,章姓生二民,不知何时人,当主琉田窑,凡瓷器之出于生二窑者极其青莹,纯粹如美玉,然今人家亦鲜有者,或一瓶一体,动博十数金。
厥兄民章生一,所主之窑,其器皆浅白断文,号百圾碎,亦观绝当世,今人家藏者尤为难得。世人称其兄之器,曰生二章云。
其它如明代的《遵生八笺》、《清秘藏》、《留留青》和清乾隆、光绪编的《龙泉系志》、雍正编的《浙江通知》,以及《南窑笔记》、《陶说》、《景德镇陶録》等等都有龙泉窑弟窑的记载,同时民间哥、弟窑的传说,也给当地群众有较大的影响。综合文献的内容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处州人。
年代:《浙江通志》未详何时人?《龙泉系志》不知何时人?《春风堂随笔》宋时。《七修类稿续编》南宋。
《天工开物·陶埏》:宋元时龙泉琉华山下有章氏造窑,出款贵重,古董所谓哥窑器者即此。窑名: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一所陶者叫哥窑、哥哥窑;弟日生二窑,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
龙泉窑至今温(州)处(州)人称为张窑。瓷器的特点。
哥窑:胎土坚细,质颇薄,如铁者次;惟哥窑稍易得,盖其质厚耐藏。釉青色,浓淡不一;惟米色、粉青两种,汁纯粹者贵。
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最下,有紫口铁足,多断纹、火粹纹,隐裂如鱼子,号百圾碎,古哥窑色好者类官。龙泉窑器,土细质厚,色甚葱翠,妙者兴官窑争艳。
生二所陶者,极其精莹纯粹无暇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龙泉窑妙者兴官哥争艳但少纹片紫骨铁足耳。
器质厚实,极耐摩弄,不易茅蔑。对哥、弟窑的浅见在明清的文献中,对哥窑、生二窑的评价很高,而且在南宋后期龙泉窑蓬勃发展,生产白胎厚釉和黑釉厚釉两类高级瓷器,即文献中所说的哥窑、生二窑的瓷器,龙泉窑的声誉大大提高。
但是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从南宋后期到明代早中期的三百多年间,没有关于章生一、章生二在龙泉琉田主持瓷窑,生产高级瓷器的记载。一直到明晚期嘉靖年间龙泉窑开始衰落时才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俩在琉田主烧瓷器的记载。
而且嘉靖四十年著的《浙江通志》是根据传说而记载的,还不知章生一、生二是何时人?清代编著的《龙泉系志》也不知是何时人。同时文献中介绍的哥窑;质厚耐藏,釉色淡白、米色,浅白断纹等与传世哥窑瓷器不同,而与龙泉的黑胎厚釉青瓷明显不同,介绍的内容事实不符,不可考。
从大量的实地考古资料和各博物馆的实物,以及文献资料告诉我们,龙泉窑在南宋前期继续生产厚胎薄釉刻划花瓷器,到了南宋后期龙泉大窑的部分瓷窑学习吸收南宋官窑先进的制瓷工艺,生产黑胎厚釉和白胎厚釉两种精美的瓷器,瓷器的胎釉配方,造型设计,施釉方法和装窑烧成都是模仿南宋官窑的。在封建社会,为了维护帝王的尊严,官窑生产的御用瓷器民间是不许仿制的,更不能把全部制瓷工艺无保留的传播给民窑。
但是在封建社会常常是上有好者,下必风然从之。那些云集在浙江的官僚贵族梦寐以求的想用与皇宫相同的瓷器,所以先后在龙泉大窑、溪口瓦窑垟设立官窑,生产与郊坛下南宋官窑类同的瓷器,供他们使用。
大窑的仿官窑瓷根据南宋官窑制瓷工艺,烧制出少量的南宋龙泉仿官瓷,这类黑胎青瓷釉色墨绿,釉层光滑整洁不开片,在胎釉配方中再作调整,又创造性地生产了白胎厚釉青瓷。这类青瓷釉色青翠,犹如翡翠美玉,同时釉层光滑整洁不开片,更加实用。
这两类青瓷深得宫廷和官僚的喜爱,在临安京城、皇宫遗址和绍兴市攒宫宋六陵墓地都有大量出土。说明宫廷在南宋后期除实用官窑瓷器外,还使用白胎厚釉青瓷,所以南宋。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龙泉窑青釉刻花牡丹纹瓶,在匀称的瓶体上,刻划枝茎缠绕的牡丹花,以篾划的细密线表现花筋叶脉,肩、颈部以覆莲瓣纹作衬饰,整器上花纹满布,层次分明,主题纹样丰满鲜明,是北宋龙泉青瓷的代表作。
浙江武义北宋元丰六年(1083)墓出土的龙泉窑青釉五管瓶, 肩、腹部作塑贴花边装饰,展现了北宋早期龙泉青瓷器型与装饰特点。南宋中期的龙泉青瓷,釉色多淡青,釉质晶亮透明,多为刻花,篾纹渐少。
青瓷器类新增多种式样的炉、盆、渣斗等,器物底部厚重,圈足宽阔浅矮,造型淳朴稳重。浙江松阳县南宋庆元元年(1195)墓出土的青釉弦纹盖瓶,胎厚色灰白,釉薄透体,细密的层层弦纹规整清晰,展现了南宋中期龙泉青瓷特点。
南宋晚期的龙泉青瓷, 胎色白,釉色青翠的梅子青釉或粉润如玉的粉青釉,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此时期的器类更为丰富,有各式碗、盘、碟、盏、盆、壶、渣斗等日用品和文房用具砚滴、水注、笔筒、笔架、棋子与佛前供用的各式香炉,还有八仙塑像等等。
突出的器物是,模仿古铜器和玉器造型的青瓷鬲、觚、觯、投壶、琮等古雅之品。早期的刻划装饰已消失,堆贴、浮雕装饰大增。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南宋龙泉窑青釉蟠龙纹盖瓶,在瓶的粗颈上环绕一条蟠龙,盖顶塑贴鸟形钮,小鸟翘尾、低首,似在垂视那神奇的龙,釉色青润如美玉。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南宋龙泉窑青釉凸花葫芦瓶,瓶体的上、下部位,分别凸起折枝花和缠枝花,一色的粉青釉遮盖其上,衬出花枝的鲜嫩,展现了南宋龙泉青釉的美妙。
在烧白胎青瓷的同时,龙泉窑还为南宋皇室烧造仿官窑的黑胎青瓷,在窑址遗存中有为数不多的黑胎青瓷残品。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宋代六大窑系,因其主要产区在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明清,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
龙泉窑釉色苍翠,北宋时多粉青色,南宋时呈葱青色,没有开片在器皿转折处,往往露胎呈现胎色,瓷釉厚润,装饰上很少刻花、划花,而流行用贴花、浮雕,例如在盘中常堆贴出双鱼图案,在瓶身上贴出缠枝牡丹图案。
宋代瓷业鼎盛,除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大名窑外,山西省平阳的平阳窑、陕西省耀州的耀州窑,福建省建安的建窑,江西省吉州的吉州窑,也都烧制相当好的瓷器。
磁州窑在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是北方最大窑业中心,很受日本重视,历代都有大量的瓷器销往日本,日本人也把瓷器叫磁器,是有其原因的。
南宋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龙泉设窑厂,生一所烧的窑名“琉田窑”,又名“哥窑”;生二所烧的窑名“龙泉窑”,又名“弟窑”。
在今浙江省龙泉市境内,故名。窑址有大窑、金村、溪口、松溪等多处,北宋时有20多处,到南宋时有窑址40多处,其中以大窑、金村两处窑址最多,质量也最精。
从出土的标本来看,它始于五代,盛于南宋和元,而衰于明,终于清代康熙年间,有近800年的烧瓷史。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
北宋中晚期是龙泉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胎体较为厚重,但造型规整,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产品多生活用具为主,有碗、盘、杯、壶、瓶、罐等,在装饰工艺上有刻花、划花和蓖纹。图案有花卉,飞鸟、鱼虫和婴戏纹等。
南宋时期龙泉窑得到空前的发展,龙泉青瓷进入鼎盛时期。这时,曾在唐和五代盛极一时的越窑青瓷业已凋凌,唯有龙泉青瓷质量显著提高,驰名中外的粉青,梅子青釉瓷器就是在南宋龙泉窑中烧制成功而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顶峰。从窑址的瓷片来看产品有白胎(灰白)和黑胎厚釉两大类。其中白胎青瓷约百分至九十几,黑胎青瓷只是少量的,但质量很好,胎簿釉厚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与南宋郊坛下官窑瓷器有许多相同之处,这应是南宋绍兴元年至绍兴十九年时及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南宋朝廷令地方州府为宫廷代烧的官窑瓷器。
南宋龙泉窑器型有碗、盘、盆、碟、盏、壶、罐、渣斗、水注、水盂、笔筒、炉、琮、投壶、瓶等应有尽有。
元代龙泉窑比宋时扩大了好几倍。浙江省、瓯江两岸的窑址已发现有200多处,元代龙泉窑瓷器的特点是造型大多胎体厚重,除继续生产宋时的器型外,创新品种有高足杯、菱口盘、荷叶盖罐、环耳瓶、凤尾樽等。质量不如南宋,胎质粗糙,釉面光亮者多,温润如玉者少,装饰技法上有划花、印花、贴花、堆花、镂刻、点彩等。纹饰题材丰富,有云龙、飞凤、花鸟、鱼虫、八仙、八吉祥、杂宝等,个别有文字装饰。
在龙泉窑的精湛技艺和精美的釉色及高超的质量影响下,除浙江境内多处窑址如大窑、金村、溪口、大白岸、小白岸、梧桐口、笔架山、项户、道泰、山头窑、松溪、马垃力、安福口、安仁口、大方、大棋、下村、武溪等300余处外,还有江西、福建两省的多处窑址也仿烧龙泉青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龙泉窑系。这在宋、元民窑瓷器中是屈指可数,名列前茅的。
龙泉窑因在今浙江龙泉县,故名,属我国南方青瓷系统。
创造于北宋早期,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至明代中叶以后渐趋衰落,传世的龙泉青瓷下限至清康熙年间,烧造历史达七、八百年之久。北宋时期的龙泉青瓷,胎骨较厚,胎土淡灰,底足露胎处见赭褐色窑红,胎微出烧,釉的玻化程度好,釉层透明,釉表光泽很强。
装饰花纹较简练,常见纹样有鱼纹、蕉叶、金枝、荷花等。装饰风格趋于奔放。
处于南宋鼎盛时期的龙泉青瓷,形成了自已独有的艺术风格,显示了独特的魅力。南宋龙泉青瓷的造型亦形成自已的风格,稳重大方,浑厚淳朴而又不失秀媚,器型丰富多样,装饰普遍采用刻花和堆塑法,颇具艺术匠心。
元代龙泉青瓷烧造量大,风格与南宋迥异:器型高大、胎体厚重;胎色为白中带灰或淡黄;釉色为粉青带黄绿,光泽较强,釉层半透明;装饰手法多种多样,有刻、划、印、贴、塑等,以划花为主,花纹粗略,线条奔放,纹饰以云龙、飞凰、双鱼、八仙、八卦、牡丹、荷叶等为多见。此外,还大量出现汉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铭。
明代龙泉青瓷走向衰弱,器物胎体厚重,制作粗糙,胎色为灰黄,釉层厚,透明度高,釉表光泽强,釉色有青灰、茶叶末、灰黄等几种,装饰以釉下刻花为主,亦有模印人物故事的装饰方法。宋代龙泉青瓷是青瓷工艺的历史高峰。
其青瓷的釉色与质地之美,亦如巧夺天工的人造美玉,全世人为之倾倒。那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龙泉窑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轨迹呢?朱伯谦先生在《龙泉窑青瓷》一书中曾将龙泉窑的发展归纳为开创、发展、鼎盛和衰落四个阶段:魏晋和五代十国是开创时期,瓷窑少,生产时断时续,处于就地销售断断续续的生产阶段;北宋至南宋前期是发展期,瓷窑发展快,逐渐形成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南末后期至元代是鼎盛期,瓷窑迅速发展,青瓷质量大大提高,产品畅销国内外广大市场;明清是衰落期,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龙泉窑处境艰难,瓷窑不断地倒闭减少,至清代晚期结束。
如果说这四个阶段勾勒出了龙泉窑发展历史的整个脉络,那么,龙泉窑发展史上的三次辉煌期则是连贯发展脉络的重点和要点。开创年代至今通常的说法是龙泉窑开创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有说始于五代或者宋代的。
在古文献中,关于龙泉窑的开创年代的记载极少,目前所见最早的记载是成书于南宋绍兴三年( 1133)庄绰的《鸡肋编》 “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
宣和中,禁庭制样需索,龙泉青瓷益加工巧。”庄绰曾在包括浙江在内的南北各地郡县做官,交游甚广,见闻颇丰。
他在上述文中清楚地描述了处州龙泉县是五代吴越钱氏所贡青瓷的产地。“宣和中”,龙泉窑已成为朝廷青睐的宫廷用瓷生产窑场。
正因为朝廷向其订烧青瓷,使得“龙泉青瓷益加工巧”。过去,许多学者在引用此条文献时并不认可“五代秘色瓷出龙泉”的观点。
然而,在乾隆二十七年( 1762)修的《龙泉县志·大事记》中又提到“五代贞明五年( 919年)龙泉金村、刘田等地制瓷作坊已具规模”,这说明在有限的古文献中,至少有两处提到了五代以前,龙泉就已经开始烧造瓷器的事实。 五代北宋龙泉境内山岭连绵,森林茂密,瓷土等矿藏资源极为丰富,又居于瓯江—卜游,不仅具备充足的原料、燃料和水资源,还有便利的水路运输,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早在三国两晋时期,当地的老百姓便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吸取瓯窑、婺州窑等周边窑场的制瓷技术与经验,开始烧制青瓷,但当时烧制的青瓷非常粗糙,窑业规模也不大。这一状况到了五代和北宋早期,却出现了突然的变化,这一时期也被称为龙泉窑青瓷的“迷惑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器物就是淡青釉瓷器。这种淡青釉瓷器,器形规整,釉面均匀光洁,透着淡淡的青色,有些还经过刻划修饰,与粗糙的早期龙泉青瓷相比似乎缺少过渡,与后来著名的梅子青、粉青相比似乎也不存在承启关系,这在整个龙泉青瓷发展史上未免显得有些突兀,因而也成了一个“迷惑”。
据笔者实地考查证实,当时这类淡青釉的烧制地点主要是在龙泉金村一带。明代陆容《菽园杂汜》曾载:“青瓷初出于刘田,去县六十里。
次则有金村窑,与刘田相去五里余。外则白雁、梧桐、安仁、安福、绿绕等处皆有之、然泥汕精细,模范端巧,俱不若刘田”,刘田也叫“琉田”,即今大窑,是龙泉窑的传统制瓷中心。
但笔者认为是先有金村后有大窑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大窑至今还尚未发现有烧制淡青釉瓷器的迹象,而淡青釉瓷片在金村则随处可见。从这一点来看,金村制瓷在当时是很辉煌的,金村地狭靠河,因此初期时运输十分方便。
后来制瓷业规模扩大,金村狭窄的地势便不适应当时的发展。而地势开阔的刘田离金村仅五华里,于是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制瓷业的新中心。
龙泉窑的突然兴起很可能和龙泉窑为宫廷烧造“贡品”有关。当时江南一带属于吴越国的钱氏王朝统治,钱氏王朝一直奉行与中原修好的策略,于是瓷器成了重要的“贡品”。
有关专家在考古搜集时曾找到这样一件淡青釉罐,其外壁釉下写着“天福元年,重修窑炉,试烧官物,大吉”。天福元年也就是公元936年。
龙泉窑是宋代著名的瓷窑之一。
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
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
龙泉窑的釉和胎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成分及相应的烧造工艺。龙泉窑不同时代胎色的呈色、质地的粗疏和细腻、釉的色泽和质地,都不尽相同。
扩展资料:龙泉窑始于西晋,北宋时已初具规模,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制瓷技艺登峰造极,梅子青、粉青釉达到了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传统龙泉窑中的哥窑与官、汝、定、钧等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
龙泉窑的青瓷技艺推动了各地瓷窑的发展。从南宋至明代,福建、广东沿海和江西一带的瓷窑纷纷烧造出类似龙泉青瓷的产品。
龙泉窑青瓷在国外也有重大影响,宋元时期就大量出口。陈桥驿在《龙泉县地名志序》中说:"从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东非沿海,……,无处没有龙泉青瓷的踪迹。
"龙泉青瓷在宋元时达到高峰,明代生产规模不减,但质量下降,至清代逐渐衰落,晚清后曾一度停烧,仅有少数窑口从事仿古生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龙泉窑。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因其主要产区在龙泉市而得名。南宋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龙泉设窑厂,生一所烧的窑名“琉田窑”,又名“哥窑”;生二所烧的窑名“龙泉窑”,又名“弟窑”。
龙泉窑瓷器釉色苍翠,北宋时多粉青色,南宋时呈葱青色,没有开片在器皿转折处,往往露胎呈现胎色,瓷釉厚润,装饰上很少刻花、划花,而流行用贴花、浮雕,例如在盘中常堆贴出双鱼图案,在瓶身上贴出缠枝牡丹图案。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
来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1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