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期,洛阳南面有一大片烟波浩淼的湖水,周围青山苍翠,芳草萋萋。人们在山上放牧,在湖里打鱼,过着平静的生活。村里有个勤劳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听到从地下传出“开不开”的奇怪声音,回到家,便把这件事告诉给母亲。母亲想了想,便告诉他,如果再听到的话就回答:“开!”谁知一声未了,天崩地裂,龙门山倾刻从中间裂开,汹涌的湖水从裂口倾出,奔腾咆哮地绕过洛阳城,一泻千里流向东海。水流之后,无数清泉从山崖石罅中迸出,蓄为芳池,泻为飞瀑。两山的崖壁上则出现了无数蜂窝似的窟隆,窟隆内影影绰绰全是石像,有的眉清目秀,有的轮廓不清,千姿百态,蔚为奇观。从此,龙 门石窟便名扬天下了。
其实,龙门石窟的产生自有其历史缘由,但这则神话传说,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也赞美了龙门石窟巧夺天工,精妙绝伦的雕刻艺术。
龙门位于洛阳市南13公里处的伊水河畔。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状若门阙,因而古称“伊阙”。诗人们留下的“中断若天劈,凿山导伊流”、“峥嵘两山门,共扼一水秀”诗句,是极好的写照。又因地处隋唐“龙庭”所在都城的正南,故亦称“龙门”。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这样评价:“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首,是洛阳最好的风景区。伊阙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和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古时洛阳南面的门户和屏障。 ,龙门石窟风景名胜区主要由龙门石窟、香山寺和白园等组成。这些景点或山青水秀,曲径通幽;或奇峰怪石,流泉飞瀑,令许多游人流连忘返。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与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11月30日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级旅游区。龙门东西两山为地质史上“古生代”石灰岩,.石质坚硬,不易风化,宜于精雕细刻;又因近于魏、隋、唐帝都,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山势天成,风景秀丽,气候温和,北魏、隋、唐时王朝又崇佛热衷建造石窟,佛教发展迅速,洛阳曾长期是佛事活动的中心,所以龙门造像应运而生。它开创于北魏(约公元3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北宋诸朝,其开凿时间达400余年。据不完全统计,现有佛龛2300多个,佛像11余万尊,塔70余座,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仅2厘米。这些大小不一的佛龛如蜂巢一般,密布在东西两山的崖壁上,南北绵延达1000多米,数量之多,艺术水平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龙门石窟艺术表现出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特点,它是北魏王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地区先进而深厚的汉文化相融合、碰撞开凿而成。因此,从开创之始,就具有世俗化、中国化的趋势。而有别于西部、北部、西南部的石窟艺术。
日照龙门崮端午节活动:
6月20日—8月30日期间,龙门崮景区将举办第二届夏日狂欢节,推出“舞韵龙门”大型水上实景演出、水上极限运动极致演出、夏日狂欢啤酒音乐节、杂技演出、传统文化展示、穿越时空六大主题活动,为游客奉上精彩的节日大餐;鲁南最大水上乐园——龙门水上乐园将于8月欢乐开启。
龙门崮风景区地处风光秀丽的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龙门崮山。景区东距日照市区28公里,自然风光怡人。石人、石鸡、龙门石、试心石、情侣石,石石有故事;天洞、仙女洞、望海洞、仙螺洞、文心洞,洞洞皆传说。龙门崮植被茂盛,品种繁多,苹果、山楂、大枣、柿子、李子、梨等经济园林遍野,苍松叠翠,郁郁葱葱;芙蓉、国槐、柞树等生态林遍布与屋峦沟壑中,春华秋实,林茂果香;山下湖光潋滟,流水潺潺,更增添了龙门崮的秀美与灵气。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龙门崮神话传说和民间典故颇多。据说刘勰年少时因家中贫困,常到龙门崮鸡鸣寺中读书,在文心洞静心炼文,后著成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龙门崮山顶处一悬峭壁,其顶端有三块立耸立的巨石,似石门门,有一神秘圆洞,就是久传盛名的“龙门”。相传,很久以前一年适逢二月初二,这天上午突然电闪雷鸣,石破天惊,龙门崮悬崖峭壁的三石门徐徐而开,一条巨龙从门中腾空而起,这便是东海龙王鳌广,后来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此情景恰巧被山脚处一牧羊人发现,被龙王点击成石,而永远与山相伴。此外还有李半仙墓、凤凰落垛不落崮、孙悟空学艺、神茶等传说、遗迹等50多个,个个美丽动听,令人遐思。
龙门石窟并不是武则天开凿的,但是武则天开凿了最大的部门
龙门石窟,始创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4年)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诸朝500余年大规模营造,使大大小小的窟龛像蜂窝一样,密布在伊水两岸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余。就其营造史看,规模最大的开窟造像活动有两次,北魏孝文、宣武和孝明三帝是第一次,计有35年左右;唐太宗、高宗、武则天和玄宗四帝是第二次,计110多年。这两次是开窟造像的高潮,历时计150余年。据1962年龙门文武保管所统计:两山现存窟龛 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最大的造像高达17米多,最小的仅2厘米;造像题记和碑碣3600块左右,佛塔40余座。北魏造像占三分之一,全部在西山,其代表洞窟为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石窟寺和魏字洞等。唐代造像几乎占三分这二,大部分也在西山,武则天时转移到东山,最有代表性的洞窟为潜溪寺、奉先寺、万佛洞、看经寺等。龙门石窟在雕刻艺术史上占有非常主要的位置,巨大的造像是东方雕塑的典型。特别是石窟中的飞天,或在流云中自由翱翔,或手捧圣果凌空飞舞,或奏乐高歌,或布撒花雨,姿态轻盈,神情优雅,令人叹为观止。在龙门石窟的题记碑刻中,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和唐代著名书法家诸遂良书写的《伊阙佛龛之碑》等,都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很久以前,黄河泛滥。
舜启用鲧的儿子大禹继承父业,治理洪水,禹的治水办法是疏浚。玉帝命自已的小女儿下凡,化做涂山女,嫁给大禹为妻,帮他一起治水。
大禹疏浚黄河之洪水至山西省河津西北,陕西省韩城东北,分跨黄河两岸,形状如同门阙之山崖壑口,终将洪水疏导,此壑口称之禹门。居住在黄河中的鲤鱼却被冲出禹门,骤然跌出了十多丈深的大瀑布,鲤鱼们也无法溯流而上,返回故乡,因此鲤鱼向大禹夫妇抗议著。
涂山女笑了:「我去请奏玉帝,能跃上豁口者,马上化为飞龙,腾云上天,跌坏额鳃的,只能怨自己生来就是凡品啦,也别捣乱了…。」从此,每逢暮春季节,就有无数金色鲤鱼循著黄河逆流而上,聚在禹门下,奋力跳跃,偶有一跃而过者,便化为苍龙,腾飞九天之上。
化龙飞升的禹门叫「龙门」,「一跃龙门,身价百倍」意即如此。 科举时代,参加会试获得进士功名的,也被称作「登龙门」。
传装中,常以龙头鱼身的鳌鱼来表现「鲤跃龙门」的典故。本堵表现滚滚江浪中,鲤鱼在禹门下吐津迫,而跃过禹门成龙的鳌鱼,展翅欲飞冲天的模样。
一种说法是,在滇池岸边,有一对真挚相爱的青年男女,男捕鱼,女织网,生活的很幸福,小伙子为了表达对姑娘的爱意,驾小舟到海子中为她采取海菜花,结果一去不返。一天又一天,姑娘思念着小伙子,悲恸欲绝,昼夜长哭,眼泪流了五百里,最后泪尽而逝,身躯化为湖滨山峦,长发则散于草海之内,从此,这山便称为睡美人山。还有一种说法,是很久很久以前,西山还是西山,滇池还是滇池,但滇池那时候水很清,而且下面有神灵,传说从西山跳下去就能到达传说的神的所在,就能永生,就能快乐的生活。很多情侣在受到各方面压迫,不能走到一起,就约定一起去西山跳滇池,多少年,有多少人上去,有男的跳,女的没跳,女的跳,男的没跳,或者两个人都没跳,这些两个或者一个下了西山,结果当然是分手。终于有一天,有一对情侣双方非常的相爱,毅然爬上龙门,跳了下去,结果他们没掉进滇池,而是被浮云托上了天上,做了龙门的门神,他们恩爱的过着神仙眷侣的生活,也憎恨那些爱情不专一的人们,践踏龙门的神圣。
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也从此不让人跳龙门了。当上了西山的情侣一路走来,如果门神发现他们有一方对爱情不忠,就会让他们分手,如果去了西山,下山分手,那不是坏事情。
另有一种说法是西山是断情崖,而且是个千年不变的断情崖,更是一个不变的诅咒!
千年前美丽而善良的姑娘和她心爱的男子在龙门相遇相知相爱,却又在龙门分开,永远天各一方。男子为了功名利禄抛下美丽的姑娘远去他乡。美丽的姑娘回到龙门哭干了泪(化为如今的滇池),心碎成灰,纵身跳下龙门,长眠西山脚下,成为如今的睡美人。姑娘纵身之即痛下了可怕而忧伤的诅咒:路经此崖之情必断!也许是上天看到听到了美丽姑娘的心痛和绝望,让这个可怕的诅咒永远的留在了西山!从此以后,西山龙门成了断情崖!
所以,对于情侣来说,西山的这些传说,在人们心里不自觉地起到了“心理暗示”的作用,认为西山有“情人分手”的寓意。
正是因为这些,西山这座美丽的山峦,恰恰饱含着对爱情的追求,对爱情的赞美。“情侣去西山就要分手”这种说法,在当代,以其说是一种没有根据的迷信,在风之末端眼里,还不如说是现代社会里,现代人情感变化速度加快的一种反映。而当我们面对西山自古以来的爱情传说和一系列事实,怕是应该好好对比、思考我们自己对爱情的态度。或许,这才是西山在爱情问题上对我们的真正启示!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