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食周粟》
商末,民不聊生。
周兵起,行至半途,有人立,拦于路前,相誓言称:“商乃正王,欲举兵,为不义,劝回。否,必隐退山林老矣!”
周不顾,自行,双人暗去。
终一日,商亡周起。
再些时,现一林处,裸死两老,皆言:“当日者,耻食周粟,故死也!”
未尝想,普天之地,莫非王滨。今食果于周,死林于周,非粟耳?
此两人,伯夷、叔齐也。
《惩前毖后》
周武王灭商后第二年,因病去世。他的儿子姬诵继位即周成王,而此时的周成王还是个毫不懂事的少年。面对刚打下来的江山和年幼无知的侄儿,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代行天子之事,替成王摄政。此举引起管叔和蔡叔(周武王的堂兄弟)的猜忌,他们牢骚满腹,四处造谣,许多人信以为真,连年少的成王也充满疑虑,对周公旦的行为产生怀疑。
管叔和蔡叔在嫉妒和权力欲的驱使下和商纣王之子武庚,举旗反叛,发动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管蔡之乱”。消息传来,周王室上下十分惊恐。成王虽然年少,但也知道情况严重,完全依赖周公。经过大家的商议和安排,最后决定由周公亲自率领大军迎敌。经过三年苦战,赢得了胜利,武庚在战斗中被打死,管叔被诛杀,蔡叔成了俘虏,流放到人烟稀少的蛮荒地区。
大军回师那天,周成王亲自到城外去迎接周公,满脸歉疚地说:“予其惩前而毖后患。
成语“惩前毖后”从此而来。惩:警戒;毖:谨慎。意思为:要从以前的错误中吸取教训,防止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
周王姬昌死后,他的第二个儿子姬发在丰京继位,称为武王,并将自己的父亲西伯昌追称为文王. 周武王拜姜尚为军师,用对待父辈的礼仪尊重他.武王还团结自己的兄弟周公旦、召公奭(shì)等,使全国上下一条心,厉兵秣马,积蓄力量,准备起兵灭商. 数年后,武王率军东进.但他没有公开打出灭商的旗号,相反却仍以商朝属国的名义,让军队在前面抬着自己父亲的木牌位,大旗上书写着西伯昌的名号,而自己也不称王,只称太子发.武王的这种做法,显然是为了对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形势进行一次虚实试探. 武王的军队东进渡过黄河来到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果然许多商朝属国的诸侯们纷纷赶来汇合,表示支持.但武王考虑到纣王在商朝还有一定的号召力,纣王的叔父比干、兄弟箕子、微子等一批商朝的贵族大臣们还在竭力维护这个摇摇欲坠的政权,觉得灭纣的时机尚未成熟,因此,只在孟津进行了一次观兵演习,与诸侯们联络了一下感情,便带兵回到了丰京. 这时纣王的昏庸暴虐却更加变本加厉了.有天早晨,纣王在鹿台上与妲己一起观赏风景.此时正是隆冬天气,他们看见远处的淇水边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赤着脚在蹚水过河.前面的老人走得很快,好像不太怕冷,而后面的年轻人却缩手缩脚,一副十分怕冷的样子.为什么年轻人反倒不如老年人?纣王觉得奇怪.妲己说,这是因为那老人的父母生他时很年轻,因此他的骨髓饱满、精血旺盛;而这年轻人则相反,是一对老年夫妇所生,因此他的骨髓先天就不饱满.纣王不信,就命武士立刻去将两人抓来,当场砍开他们的脚胫骨看个究竟.还有一次,纣王为了与妲己打赌在鹿台下路过的一个孕妇肚里的孩子是男是女,又让武士马上剖开了她的肚子. 大臣箕子见纣王实在闹得不像话,进宫去劝谏.纣王一怒之下,下令将箕子剃了光头,关到后宫做奴隶.比干去为箕子说情,纣王竟命武士将他剖胸剜心,说是要看看他这个装假正经的圣人到底长了几个心眼.微子看到纣王实在无药可救了,他不愿亲眼目睹商朝的灭亡,就带着家眷逃离了朝歌,隐居起来了. 周武王得知商朝王室的情况,知道纣王已经众叛亲离,商朝的气数已尽,于是便正式出动了复仇大军.武王的军队有兵车三百乘、精兵五万人,由周武王和军师姜尚统帅,一路向东进发. 周军正在前进,忽然被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拦住了去路.武王和姜尚上前一问,才知道两人一个叫伯夷,一个叫叔齐,是北方的孤竹国人,原是仰慕武王的德政前来投奔的,听说周军要去灭商,认为臣子不能犯上,因此要武王罢兵.姜尚见是两个不识时务的迂老头,便不和他们争论,只叫士兵将他们拉开后,便命令军队继续前进了. 周军于当年年底来到黄河边.黄河正好封冻,大军踏冰渡河,顺利地抵达孟津.四方诸侯闻讯,也都纷纷带了军队赶到孟津与周军会师. 第二年初,周军的五万精兵与号称八百路诸侯的联军浩浩荡荡地继续东进,二月上旬便抵达了朝歌附近的牧野(在今河南汲县).周武王在牧野与各路诸侯誓师.誓师大会上,武王历数了纣王的暴政与罪状,宣布自己是奉天命出师伐纣,同时规定了作战的纪律——不准抢劫骚扰百姓,不许杀害俘虏,勇敢杀敌者有奖,临阵逃脱或后退者处死. 誓师以后,伐纣大军便以高昂的士气准备进攻朝歌.这时纣王才着慌起来,连忙组织军队抵抗.但朝歌的守城军队不多,他只好临时抱佛脚,将城内的大批奴隶和前几年与东夷的战争中抓来的俘虏统统武装起来,开往前线.纣王亲自率领这支号称有七十万人的杂牌军,来到牧野与武王的联军对阵. 两军在数量上虽然很悬殊:联军总共不超过十万人,而纣王的商军有七十万,但联军精神抖擞、士气旺盛,而纣王军队中的奴隶和俘虏则恨透了这个暴君,巴不得他失败.更加可悲的是,纣王到这时还耍小聪明,他让奴隶和俘虏们冲在前面,自己的士兵只在后面压阵督战.于是,两军一接触,战场上便出现了戏剧性的场面——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纷纷举着戈矛,调转身去, 杀向纣王自己的军队.商军的前队倒戈,再加上周军的勇猛冲杀,纣王的军队顿时土崩瓦解,溃不成军.纣王在几个亲信的保护下返身逃进朝歌,还未来得及关闭城门,周军已潮水般冲了进来. 纣王见大势已去,便逃到鹿台上,点火自焚而死.商朝就此灭亡. 周武王灭纣以后,在离丰京二十五里外的沣水东岸,建造了一座气势宏伟的新都,定名为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宣布自己为天子,并尊他的祖宗古公父为太王,祖父季历为王季,父亲西伯昌为文王.从此便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
楚子问鼎是我国古史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宣公三年》;以后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里也记载了这件事,文字与前者虽有些差别,但内容是一致的。
楚子是春秋时代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是楚穆王的儿子,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1年在位。据古史记载,庄王即位之初,不理朝政,终日沉湎于饮酒作乐之中。他对人们自夸说,有一只神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后经申无宇等大臣的规劝,终于奋发起来,而一鸣惊人他在位时期,楚国非常强盛,为了和晋国在中原争霸,他先后对陈、蔡、郑、宋等国用兵,又乘攻伐洛水流域的陆浑之戎的机会,陈兵东周边境,炫耀武力。周定王赶紧派大夫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庄王别有用心地问王孙满周王朝九件鼎的大小和重量情况。王孙满追溯了九鼎的历史后,十分严肃地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这就是楚王问鼎的故事。
楚庄王所问的周朝的九个鼎,是周朝国家社稷的宝物,统治权力的象征,占有它意味着占有王权,失去了它就意味着未去了王权。
王孙满的答话中曾提到,九鼎最早属于夏王朝,“贡金九牧,铸鼎象物”,九鼎可能是象征着九州。以后“桀有乱德,鼎迀于殷”,“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周成王建东都洛邑时,又“定鼎于郏郦”,表明了对九鼎的重视。文献记载说明了夏、商、周几个王朝政权的更替,是以夺到了前代的鼎,作为象征的。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了一件武王时代的利羧,殷腹上铸铭文,钯载周武王伐商的历史,铭文有“越鼎,克昏,夙有商”7个字,已故古文字专家唐兰先生认为,“越鼎”就是夺到了鼎,也就是周人夺取了商王朝的政权。
周定王时,周王朝已严重衰落,所谓“天子微诸侯僭,大夫强,诸侯胁”就是这一历史情况的写照。这时强大的楚国自有取周而代之的企图。楚庄王问鼎,就显示了他对周王朝的轻蔑,是公然地向周王朝挑战。而周大夫王孙满为了维护当时早已风雨飘摇的奴隶制政权,自然是不允许楚庄王问鼎之轻重的,必然要声嘶力竭地说些硬气话,说“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意思是周政权还可以维持下去,还可以成为天下的共主,并警告庄王,鼎的大小与轻重是不能随意问的。所以,后来人们就把“问鼎”比喻成图谋王位。但今天“问鼎”一词的含义已经更为广泛,一般把有雄心壮志、想得到更高的位置称作“问鼎”。
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之。太公曰:‘此义人者。
’扶而去之。 《史记·伯夷列传》 大概的情形是这样的: 纣王荒淫无道,政苛刑酷,百姓怨声载道,诸侯众叛亲离。
周武王统一西北地区以后,亲率兵将四万五,兵车三百辆讨伐商纣。诸侯齐会于孟津,共商破敌大计。
孟津当时是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重要渡口,也是通往朝歌(今河南安阳一带)的要道。当周武王设坛盟誓、挥师北渡的时候,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赶来,跪拜马前。
指责武王说:“你父亲死而未葬,就动干戈,这能算孝吗?你作为商朝的臣子,竟敢发兵讨伐天子,这能算忠吗?”武王左右的兵将要杀掉他们,姜太公马上制止说:“他们也算是有义气的人呵!”说罢,让人把他们推开了,武王率领队伍,直发朝歌。 牧野(今河南淇县一带)一战,武王大胜,攻克朝歌,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周朝。
秦武王(公元前329年—公元前307年),嬴姓,名荡,秦惠文王之子,又称为秦武烈王、秦悼武王。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死,武王即位,身高体壮,有神力,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
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武公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两眼出血,胫骨折断,到了晚上,气绝而亡,年仅23岁。
《芈月传》预告片里的秦武王举鼎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9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