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就是「虎卑势 狸卑身」这一个典故吧(原句:虎卑其势,将有取也;狸缩其身,将有击也)
老虎做卑下的姿势,准备袭击;狸弯屈身子,准备攫取东西。比喻养精蓄锐,准备袭击。
乃「卧薪尝胆」之其中一段历史,为伍子胥向吴王阖闾进谏所言,原文出自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
子胥曰:「何大王之言反也?夫虎之卑势,将以有击也;狸之卑身,将求所取也……今越王入臣於吴,是其谋深也……越王之崇吴,吴将为所擒也。惟大王留意察之,臣不敢逃死以负前王。一旦社稷丘墟,宗庙荆棘,其悔可追乎?」
板荡:动乱之世。
板荡识诚臣比喻危急动乱中能识别忠贞。出自唐朝李世民的《赠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唐高祖李渊在位后期,他的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为争夺帝位,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宫廷斗争。
在这场斗争中,萧瑀坚定地站在李世民一边,最后帮助他夺得帝位。“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是李世民对萧瑀的高度赞美和肯定,其中也不无感激之情。
这两句诗使用了比兴的手法。“疾风知劲草”是兴,为下文的立论张本。
同时,这一句兴中有比,以普通的自然景物为喻,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风平日丽的日子里,“劲草”混同于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诚臣”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们,其特殊性没有显现出来,因而不易鉴别。只有经过猛烈大风和动乱时局的考验,才能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坚韧的,什么样的人是忠诚的。
正是由于唐太宗这么一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在诗中引用了“疾风知劲草”,才使得这句话流传千古,成为了至理名言。
退避三舍拼音是tuì bì sān shè是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成语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敌国借兵,夺了王位。
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
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敌人。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敌人,别人恐怕不中用。”
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敌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
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
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
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
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
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
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
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么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
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
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
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
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
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回到半路上,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
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
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践音jiàn)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订立盟约。
这样,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霸主。这就是“城濮之战”。
1.袁克文,字寒云,袁世凯幼子,其女家宜,先其而逝,打算葬于天津西沽的桃花堤,因买坟地谋于朋友方地山,言语间,说出:何妨多买些地呢?不料一语成谶,一月后,竟猝死于天津。又言其作书署寒云之云,多用草篆,状若四十二,卒年亦四十有二,不亦巧乎?
2、黄侃,字季刚,章太炎弟子,侃50寿辰,其师赠以联云: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上联典出孔子读易,韦编三绝。下联典出:东汉蔡邕题曹娥碑: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乃褒扬侃能作好文章。未想,联中竟含“绝、命、黄”三字。当年,黄侃便因饮酒过量,吐血而死,这副对联,竟成谶语。
3、溥仪,末代皇帝,醇亲王载沣之子。登基时年仅3岁,接受百官嘲贺时,竟吓得大哭,父亲醇亲王安抚溥仪勿哭,竟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没想到一语成谶,溥仪登基不满三年,大清就亡了。
4、《纽约时报》女记者梅纳德曾在2003年出版的《底特律终结》(The End of Detroit)一书中预言:“到2010年,美国三大汽车厂之一将不能以现在的规模存在。”现在看来,这简直是一语成谶。通用从世界最大的汽车厂一步步走向了破产。
5、三国时期的枭雄曹操,忽一日梦见“三马同食一槽”。他开始担心日后曹魏天下为外姓之人篡夺,虽然他自己辛苦经营也是为了篡夺大汉江山,但他绝不容许别人效仿。他还认为“三马”即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而“槽”与“曹”谐音,也就是指他辛苦经营、草创未就的曹魏政权。于是,他意味深长的对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结果,一语成谶!魏朝满打满算不过才经历了四十六个春秋,终被“马”所“食”。而这匹“马”正是司马懿之孙、司马昭之长子司马炎,经过爷孙三代的共同努力,终于迎来了晋朝灿烂的曙光,实践了“三马同食一槽”的历史使命。尽管晋朝并不是有福气的朝代,但毕竟算是“开张”了。
正因为晋朝福薄祚浅,所以“一语成谶”的事情接踵而来。为西晋创建基业的司马懿[也就是曹阿瞒梦中的那匹老“马”],当他正在为子孙筹划天下时,意外的得知流传的谶书《玄石图》上有“牛继马后”的话。使得当年曹孟德的感受猛的向他袭来,使他忧心忡忡、食不甘味、夜不成眠。但他比曹操更有魄力,因为他果敢的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斩首”行动:他毅然决然的毒死了自己手下的将领牛金。之后,他自认为大患已除,日后晋之江山将永垂不朽,可是司马懿的一厢情愿并没有阻止历史巧合的演进……
很快,司马懿处心积虑,避之唯恐不及的事情还是如期而至了:司马懿之孙司马觐有妻夏侯氏,此妇浪荡成性,竟私下里与小吏牛氏私通怀孕,并于咸宁二年[276],在洛阳生一子司马睿,也就是后来东晋的第一位皇帝东晋元帝。
最终仍是一语成谶!尽管司马懿煞费苦心,仍无济于事。因此,东晋的皇帝都本该姓“牛”而非“司马”,而且姓“牛”的皇帝们在整个晋朝时代占据了近三分之二的时光,也就是说真正的“司马”氏政权在司马睿之前已经完结。当朝的大小臣工似乎也并不真的介意血脉的传承,而是笃信权力的威严。
更巧的是,此事出自“夏侯氏”之身,而曹操的祖姓即为“夏侯”。[原来,由于曹操祖上走“上层路线”的缘故,被很荣幸的赐予了一名显赫太监的“曹”姓。但后来此事不再是曹操的无上荣耀,而成了他的一大耻垢]真是无巧不成史:司马氏三代艰辛地夺了曹氏的政权,而曹氏又变着法儿的“颠覆”了司马氏的天下,到头来,还是牛氏捡了个大便宜,糊里糊涂的做了八十多年的“九五之尊”?!
似乎在历史的星河中真存在着某种冥冥的造化、天数,它们在创造或复制着无数的历史巧合与兴衰……
古代也有啊,你没有说明所以就随便列举了几个。
“仲毅”应该是指管仲、乐毅;丰京和镐京一起并称为“丰镐”(丰镐遗址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马王镇、斗门镇一带的沣河两岸,丰在河西,镐在河东。),是西周王朝的国都,历史上最早称为“京”的城市,也是中国最早期的城市,作为西周首都沿用近三百年;“炜烨”1.亦作“炜晔”。美盛貌。2.谓文辞明丽晓畅。
又:“仲毅”,考研数学辅导名师,有多年管理类、经济类等专业硕士联考数学讲课经验。
“时仲毅”,一位有四家企业的贵阳的老板。
难道这是赞美一位建筑老板的诗?
秦文 范雎说秦王
《国策·秦策三》
范雎至,秦王庭迎范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进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霸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菱夫,无以其口,膝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
“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向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秦王跪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明珠暗投
【拼音】:míng zhū àn tóu
【解释】:原意是明亮的珍珠,暗里投在路上,使人看了都很惊奇。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视。也比喻好东西落入不识货人的手里。
【出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臣闻明月之珠,夜光的璧,以暗投于道路,人无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
【近义词】:弃明投暗、明珠投暗
【反义词】:弃暗投明
【典故】西汉时期邹阳原在吴王刘濞手下做事,发现吴王想谋反,就改投奔梁孝王。羊胜对邹阳有偏见,就在梁孝王面前挑拨离间,邹阳被投入监狱准备处死,他给梁孝王写信说如果有人把“明月之珠”偷偷扔在路上,就会引起人们的警惕而不敢上前。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4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