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建安四年(公元一九九年),董承接到汉献帝的衣带诏,与种辑、吴子兰、王子服、刘备合谋反曹,次年初,事情即败露,董承等人俱被族灭,仅刘备幸免。建安二十三年(公元二一八年),耿纪、韦晃、吉本等起兵反曹失败,亦被杀。以上这些,就是《三国演义》写衣带诏事件的题材来源,但在很大程度上被罗贯中融会改编了。
按史书并未指明马腾是否参与过衣带诏事件,而《演义》却把马腾也列为奉诏讨贼的人物之一,大书特书,至于耿纪,吉本等人反曹与董承相隔十九年,两
者毫无关系,《演义》却由吉本的太医令身份,设想出投毒杀曹的故事,并为之改名为吉平;另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献帝起居注》,董承密谋反曹时,曾对王子服说:“昔吕不韦之门,须子楚而后高,今吾与子由是也。”王子服怕兵少事败,不敢答应,董承又说:“事讫,得曹公成兵,顾不足邪!”二人遂定计。这就可见,董承等人只是打着忠于汉献帝的旗号,进行政治投机,以壮大自己的势力,他们还企图夺取曹操的军队,由自己取而代之。换句话说,衣带诏事件只是董承集团和曹操争权夺力的一场内讧,并不存在忠奸之争。
资料来源:
我个人认为,凭借《先主传》上面的两句话不足以证明这个不是汉献帝的本意,也就是说衣带诏可能的确是有的。当然也可能是董承伪造的。这个是一次权力斗争到的确是这样的,忠奸问题么……如果真的有这个诏书,按照古人的标准,那忠奸立判,曹操犯上啊……但是现在的人没必要这样看,天下哪里是他们刘家的天下啊。
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初年,南诏第一代国王细奴逻随父蒙舍龙就牧耕于今巍山巍宝山前新村,由此发展崛起。
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细奴逻当上了蒙舍诏诏主,改国号为大蒙国,称奇嘉王。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皮逻阁完成了统一六诏的丰功伟绩,因“破河蛮”有功,皮逻阁被敕封为“云南王”。
次年,皮逻阁迁都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太和村)。南诏是具有相对独立的地方民族政权。
皮逻阁统一六诏后,南诏迅速强大,进而称雄于祖国西南地区。其后阁逻凤、异牟寻、寻阁劝、劝龙利晟、晟丰佑、佑世隆、隆舜、舜化贞,共传位十三代,历经250多年,几乎与整个唐王朝相始终。
南诏最强时期,其疆城包括今云南全省和四川、贵州、广西一部分,势力达越南、缅甸、老挝。南诏的崛起和发展,为巩固祖国领土完整、加快西南边疆的开发,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细奴逻(第一代王)细奴逻(公元617年-------674年)细奴逻,又名独逻、独逻消,南诏第一代国王,生于隋恭帝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唐太宗贞观年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登上蒙舍诏(南诏王)诏主之位,改国号为大蒙国。称奇嘉王,于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卒,在位26年,享年57岁。
细奴逻于唐贞观年,随父蒙舍龙居住在邪龙川(后改称蒙舍川,今巍山县)巍宝山前新村,躬耕发展。细奴逻之父蒙舍龙初为部落头人,为争夺资源,部落间时常发生战争。
蒙舍龙、细奴逻父子凭借优越的自然优势和自身的勇猛及智慧,在川南建立起较为强盛的以乌蛮部众为主、以蒙舍龙的名字名字命名的部落联盟——蒙舍诏。细奴逻当政后,任用武将郭郡矣,文臣波罗旁,“神明大士”杨波远,修文习武,发展经济,制定了效学唐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蒙舍诏发展的措施。
细奴逻时,相邻的蒙嶲诏力量比较大,时常出兵侵扰蒙舍诏。为此,细奴逻把都城修建于地势险要的垅玗图山,称垅玗图城,作为蒙舍诏政治、军事的中心,细奴逻多次成功地抵御了蒙嶲诏的进犯,巩固了蒙舍诏。
细奴逻在控制蒙舍川局势后,又修建了具有相当规模的蒙舍城(今巍山庙街镇古城村),这是南诏的第二个都城。唐永徽年间,今云南祥云和弥渡境内的大、小勃弄蛮发生叛乱,细奴逻奉唐朝之命,亲率蒙舍部众数千帮助左将军赵孝祖平叛,取得唐朝的信任。
趁此机会,兼并了富饶的白崖地区(今弥渡红岩),《南诏中兴二年画卷》中描述的张乐进求逊位指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细奴逻派遣其子逻盛率使团入唐朝见,正式归顺唐朝,得到大量赏赐。
自此,细奴逻年年派人入唐朝贡,与唐王朝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细奴逻赏罚分明,深得全诏部众的爱戴。
据说细奴逻的结发妻子叫蒙歘xu,她贤惠善良,对细奴逻的帮助很大。蒙歘去世后,细奴逻又娶了张乐进求的第三个女儿,也就是至今人们敬仰的“三公主”。
蒙舍诏在细奴逻的治理下,很快强盛起来。逻盛(第二代王)(公元634年----------公元712年)盛逻,又名逻盛炎,细奴逻之子,三公主所生,生于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于唐上元年(公元674年)即位,唐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卒,在位39年,享年78岁,谥号兴宗王。
逻盛即位后,任用张建成为相,辅佐朝政,并秉承父志,精心治理蒙舍诏,巩固和扩大疆域,继续于唐朝交好。武则天时,逻盛亲自到长安朝贡。
至姚州(今云南姚安)时,听到妻子生下盛逻皮的消息,说“吾且有子继承,身在汉地,死无憾矣”。到长安后,受到武则天接见,并大受恩奖。
逻盛时,不断地兼并蒙舍川南面、西面的地盘,扩大其统治范围,使蒙舍诏的力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壮大。逻盛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南诏王。
盛逻皮(第三代王)(公元672年-------公元728)盛逻皮,逻盛之子,生于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唐先天元年(公元712)即位,唐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卒,在位16年,享年56岁,谥号威成王。盛逻皮即位后,以老相张建成为国老,杨法律和尚为国师,治内安邦,于唐朝维持友好的关系。
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盛逻皮遣国老张建成率团入唐朝贡,盛逻皮被朝廷刺封为台登郡王,朝廷赐佛书给张建成。自此,云南始有佛书。
盛逻皮经唐朝钦准,在今巍山巍宝山为其祖父细奴逻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大土主庙。盛逻皮开发经营了今云南西部澜沧江以西一带,扩大了疆土。
盛逻皮为南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强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皮逻阁(第四代王)(公元697年-------公元748年)皮逻阁,又名归义,盛逻皮之子,生于唐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唐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即位,被唐玄宗李隆基刺封为云南王,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卒,在位20年,享年51岁。
皮逻阁即位时,南诏经济、军事的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已经超过同在洱海地区的其他五诏。皮逻阁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的蒙舍王。
他依附于唐朝,“当是时,五诏微,归义独强,乃厚以利啖剑南节度使王昱,求合六诏为一。制可。”
兼并了洱海周边五诏,收复了洱海周围的河蛮,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统一了洱。
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黄袍加身的事情在自己身上重演,通过一次宴请,成功削弱禁军力量的典故。
过程 干德元年(963年)春天,赵匡胤在退朝后留下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锋、赵彦徽、罗彦环诸高级将领饮酒。酒至半酣,宋太祖对部下们说“我非尔曹不及此。
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
此话令石守信等人大惊失色:“陛下何为出此言,今天命己定,谁敢复有异心。”太祖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将领谢恩:“臣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之。”
宋太祖借机表达了让他们放弃兵权,建议“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
第二天,各位大臣就称病请求辞职,宋太祖一一诏准。 人事任免 * 原任“侍卫都指挥使”兼“归德节度使”的石守信,改为“天平节度使”,保留“侍卫都指挥使”的虚衔; * 原任“殿前副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的高怀德,改为“归德节度使”; * 原任“殿前都指挥使”兼“义成节度使”的王审琦,改为实任“忠正节度使”; * 原任“侍卫都虞侯”兼“镇安节度使”的张令铎,改为“镇安节度使”。
结果 此番任免后,赵匡胤当年执掌兵权的拜把兄弟的禁军职务全部被解除,从此也不再授人。石守信虽然保留着“侍卫都指挥使”的头衔,却已没有任何实权。
秦昭王五跪得范睢。
引才纳贤是国家强盛的根本,而人才,尤其是高才,并不那么容易引得到,纳得着。秦昭王雄心勃勃,欲一统天下,在引才纳贤方面显示了非凡的气度。
范睢原为一隐士,熟知兵法,颇有远略。秦昭王驱车前往拜访范睢,见到他便屏退左右,跪而请教:“请先生教我?”但范睢支支吾吾,欲言又止。
于是,秦昭王“第二次跪地请教”,且态度上更加恭敬,可范睢仍不语。秦昭王又跪,说:“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这第三跪打动了范睢,道出自己不愿进言的重重顾虑。
秦昭王听后,第四次下跪,说道:“先生不要有什么顾虑,更不要对我怀有疑虑,我是真心向您请教。 ”范睢还是不放心,就试探道:“大王的用计也有失败的时候。”
秦昭王对此责并没有发怒,并领悟到范睢可能要进言了,于是,第五次跪下,说:“我愿意听先生说其详”。言辞更加恳切,态度更加恭敬。
这一次范睢也觉得时机成熟,便答应辅佐秦昭王,帮他统一六国。后来,范睢鞠躬尽瘁地辅佐秦昭王成就霸业,而秦昭王五跪得范睢的典故,千百年来被人们所称誉,成为引才纳贤的楷模。
【故剑情深】 其实,典故运用的时候一般都只用两个字「故剑」 《汉书。孝宣许皇后传》载:汉宣帝微时,娶暴室啬夫许广汉之女许平君,及登帝位,「平君为婕妤,霍将军有小女,与皇太后有亲,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军女,亦未有言。上乃诏求微时故剑,大臣知指,白立许婕妤为皇后。」 后遂以「故剑」喻称结发妻子。 典故运用 故剑动君心 南朝陈江总《怨诗》:“奈许新缣伤妾意,无由故剑动君心” 【芒刺在背】 《汉书。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霍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意为宣帝内心畏惧好像草木茎叶上的芒刺扎在后背那样。后用「芒刺在背」形容内心极度不安。 典故运用 背若芒刺 《三国演义》二零一回:“后得曹操,以为社稷之臣,不意专国弄权,擅作威福,朕每见之,背若芒刺。”(汉献帝言)
麻烦采纳,谢谢!
相传在公元前206年,刘邦为王,就国南郑南。韩信便到南郑投靠刘邦,虽经萧何多次的引荐,但是刘邦并不韩信加以重用,韩信伤心就此逃走。萧何听到韩信私自逃走的消息,在来不及禀报刘邦的情况下,亲自将韩信在青桥驿附近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反复陈述重用韩信的利害,因此说服刘邦,曰:“择良日,设坛场,具礼。”拜韩信为大将。
韩信,少事项羽未被重用,逃归刘邦,又未重用,再逃至现留坝县内的樊河边,夜间水涨不能渡,被萧何追回。萧何说服了刘邦,择良日,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
历史记载
韩信,淮阴人。秦末,农民起义军与六国旧贵族起兵反秦,韩信投奔项梁部下,项梁败后属项羽.公元前206年,刘邦为汉王,都南郑,韩信“亡楚归汉”投奔刘邦。同年,刘邦采纳萧何建议,拜韩信为大将。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载:“……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这儿说的“坛场”,即后人所称的“拜将坛”。《汉中府志》载:“拜将台,在南城下,相传汉高祖拜韩信为大将,筑此以受命。今址尚存。”
拜将之后,韩信率兵伐魏、举赵、降燕、定齐、灭楚,为刘汉王朝建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楚王,与萧何、张良称汉兴三杰。汉王六年,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降韩信为淮阴侯。汉王十一年,韩信被吕后计缚斩杀。
一代英杰早已长逝,但这座拜将坛却长存人间。1938年,冯玉祥曾在拜将坛立碑,上刻:“盖世勋名三杰并,登坛威望一军惊,”(碑石今已佚失)。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拜将坛的保护工作,拨出专款进行了维修。坛的四周菜畦碧绿,榆柳成荫,风景绮丽。拜将坛正以新的风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
陆绩六岁,作客归来。母性所爱,怀橘三枚。
汉陆绩,字公纪,吴郡人。其父康,曾为庐江太守,与袁术交好。绩六岁时,于九江见术,术出橘待之。绩怀其三枚,及归拜辞,橘堕地。术笑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
情到真处,小节亦关至行,况六岁之儿,一橘不忘母乎,真千古美谈也。今人席间怀果,欲娱其儿。夫一样怀归,盍易爱子之心以爱亲。怀物与儿,识者贱之,怀物奉亲,人皆敬之。奇哉陆郎,可以为法矣。
【白话解释】
汉朝末年间时候,有个姓陆名绩的,表字公纪,是吴郡地方的人。他的父亲名叫陆康,曾经做过庐江地方的知府,和袁术很要好。
陆绩年纪还只有六岁的时候,便会到九江地方去拜见袁术。袁术就拿出许多橘子来,给陆绩吃。陆绩暗地里把三个橘子装在袖子里,等到告别的时候,就向着袁术拜谢了一回。不料这三个橘子,扑陆的从袖子里跌到地上。
袁术笑着说,陆郎呀,你来做了小客人,竟暗地里藏了主人的橘子,不防他人笑你来偷橘子么。陆绩便双膝跪在地上,回答道,我母亲的性子,很喜欢吃这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想起带几只回去,给母亲吃。袁术听了这一番话,觉得大大的希奇。些东西。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8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