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时凿壁偷了谁家的光:凿壁偷光。出自西汉匡衡在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的借邻舍的烛光读书。而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2.宿昔不梳:出自《子夜歌》其一:宿夕不梳头,丝发披两肩。腕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夜里睡觉不梳头,发丝披在两肩上。温柔得在郎君的膝上伸展,没有哪一处地方不惹人怜爱。
3.红袖添香:出自清魏子安《花月痕》第三十一回:从此绿鬓视草,红袖添香,眷属疑仙,文章华国。旧指书生学习时有年轻貌美的女子陪读。
4.三月 一路烟霞 莺飞草长 :出自清人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下面思乡做铺垫。
5.一缕青丝一生珍藏:头发是古代女子感情的载体,青丝,就是情丝。一缕情丝,总是要以所爱的男子为寄托,犹如藤萝之依附乔木。在古人笔记中传世的爱情故事处处可见古代女子以秀发相赠、以身心俱陈的笃定情长,而这些故事大都以男人的背信收梢。
6..桥边红药叹夜太漫长:出自姜夔的《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红药”是指红色的芍药花。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附近盛产红芍药花。这几句是说,想桥边的红芍药,还是一年一度地盛开着,可它们是为谁生长为谁开放呢?
7..叹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出自纳兰性德《浣溪纱》: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读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意思是说所有的这些事,在当时看来却是很平常的事。
8..庐州月光,梨花雨凉: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写到“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后人形容女子落泪亦有“梨花带雨”,这里是说作者心目中的女子因作者离乡感到思念牵挂而落泪。
你也喜欢这首歌吗?我超喜欢的,也超喜欢vae!
出自《淮南子-时则训:季夏之月》。
《季夏之月 》的译文:
季夏这个月,太阳运行在南方朱雀七宿的柳宿中,黄昏时在东方苍龙七宿的心宿中,早晨在西方白虎七宿的奎宿中。这个月以丙丁日为主,天帝是炎帝,神仙是祝融。动物以羽虫为主,音以徵音为主,律吕中林中为主,数目为七。味道以苦味为主,含臭味焦味,祭祀以灶神为主,祭品以肺脏为主。这个月凉风吹起,蟋蟀居住在屋檐下,鹰乃学飞调节高低,腐草中变化出节肢虫。
天子在明堂右边房间处理政务,乘坐红色车辆,坐驾是红色骏马,车辆要载红色龙旗,要穿红色衣裳,佩戴红色玉饰,食用豆和鸡,器皿要使用高而粗大的器物。
这个月,命令主管渔业官员,捕捞鲨鱼及鳄鱼,进献海龟及团鱼。命令守园林的官员收入木材及芦苇。
这个月,命令四监大夫联合各县聚集草料,以养育准备祭祀的牲畜。命令民众无不共同出力,以供养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神灵,以祭祀宗庙社稷之灵,为民众祈祷福祉。
这个月,命令女官印染彩色布帛,制作华丽衣裳文绣要显著,必然以旧法制作,不能有差错,黑黄苍赤各种颜色,无不需要质量优良,不许欺诈,以供给郊祭庙祭使用的祭祀礼服,以及显著的旗帜,以区别贵贱等级制度。
这个月,树木正在茂盛,于是命令主管园林的官员进入山中察看树木,不要砍伐。不可以大兴土木工程,不可以联合诸侯,不可以起兵动众,不要举办大事,以摇动阴阳二气。不要发布命令而干扰农时,以妨害神农提倡之事。这个月水患昌盛,命令农官巡视防水工程,举办大事就会遭受天降灾殃。
这个月,土地湿润天气暑热,大雨时行,要烧掉野草让其受雨水,利于杀死野草,就像热水煮过,可以作为田土肥料,还可以美化疆土。
施行应时政令,这个月甘雨就会三次来临,三旬会有两天。
季夏施行春季政令,那么谷穗籽粒就会脱落,国人多有风寒咳嗽,人们就会迁徙。施行秋季政令,那么丘陵低地就会发生水灾,禾稼不会成熟,妇女就会多有病灾。施行冬季政令,那么寒气就会不按时,鹰隼就会早早蛰伏,四方边民就会进入城堡。
中央为土,长夏以戊己日为主,天帝是黄帝,神仙是后土。动物以倮虫为主,音以宫音为主,律吕中以黄钟之宫音为主,数目为五。味道以甜味为主,含臭味香味,祭品以心脏为主。天子居住在太庙太室,乘坐大车,坐驾是黄色骏马,车辆要载黄色龙旗,要穿黄色衣裳,佩戴黄色玉饰,食用稷和牛,器皿要使用圆形有盖的器物。《季夏》,主要论述的是夏季的第三个月的天象情况,以及统治者的行为规范。首先说明了季节特征,希望统治者聚集草料,以养育准备祭祀的牲畜,并准备各色布帛,各种祭祀礼服。
羲和
①帝俊妻。 《山海经;大荒南经》:“东海之外(原作“东南海之外”,“南”字衍,从《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引删),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原作“日浴”,从宋本、吴宽抄本改)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此生日之羲和,传又为日御。《楚辞;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洪兴祖补注云:“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云:“爰(yuan 二声)止羲和,爰止六螭(chi 一声)是谓悬车。”又《洞冥记》卷四云:“东北有地日之草,西南 羲和望舒有春生之草……羲和欲驭,以手掩乌目,不听下也。食草能不老,他鸟兽食此草,则美闷不能动矣。”至于《书;尧典》“乃命羲和,敬授人时”,《世本;作篇》“羲和作占日”等,则均神话之历史化。 ②主日月之神。 《山海经;大荒南经》郭璞注:“羲和盖天地始生,主日月者也。故《(归藏)启筮(shi 四声)》曰‘空桑之苍苍,八极之既张,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职出入,以为晦明。’又曰:‘瞻彼上天,一明一晦,有夫羲和之子,出于旸(yang 二声)谷。’”
望舒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为月驾车的女神。屈原《楚词;离骚》有记载:“前望舒使先驱兮”,王逸注:“望舒,月御也。”洪兴祖补注:“《淮南子》曰:‘月御曰望舒,亦曰纤阿(e 一声)。’”望舒又名“纤阿”。“纤阿”,御月者。见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阳子骖(can 一声)乘,纤阿为御。”集解:“纤阿,月御也。”索隐:“纤阿……美女姣好貌。又乐产曰:‘纤阿,山名,有女子处其岩,月历数度,跃入月中,因为月御也。’”都来用作月亮的名称,也作:明舒、素舒、圆舒。
蟾宫折桂,也有一此传说和掌故。其中以明初宋濂的《重荣桂记》所叙最详。
文章说江西庐陵周孟声与其子学颜都是读书人,在当地很有名气。其家在吉水泥石村,院内有棵大桂树,枝叶繁荣,树荫可遮盖二亩地面。元末动乱中房屋被焚毁,树也被烧死,树枝被砍做烧柴,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到明初天下安定,老树干竟发出新芽,不几年,便又郁郁葱葱。有人说,此树经火之后,外焦内枯,现发新芽,事出反常,恐非好兆。也有人说,草木无知,却得风气之先。当年寇准病故,人们为凭吊他插下的竹枝竟都生笋,田氏兄弟闹分家,其家的荆树无故枯萎,兄弟和好不分,树又复荣,可见周家又将复兴。不入,学颜之子仲方考中进士,人们就都认为此树重荣是祥瑞了。祥瑞之说本出迷信,牵强附会的以自然现象解释社会现象,毫无可取,但从老树重荣中,亦可看到桂的顽强生命力。
汉晋以后,又有月中桂树的传说盛行,《太平御览》引《淮南子》云:“月中有桂树”。到了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则进一步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有一位吴刚因学仙术违规被罚在月宫砍桂,每砍一斧,桂树的创伤就会立即愈合,因此吴刚常年在月宫砍桂而始终砍不倒树。关于月中桂树的传奇故事被古人演绎附会得五花八门,尤其以唐宋两代为盛。月中桂树又被命名娑罗树、骞树,月中桂树的果实每年四五月后飘落人间,称“月中桂子”。反映了古人对月中桂树的确深信不疑,文人学士每当中秋望月,吟诗作服,都把月中桂树、桂子作为常用的典故。因有月中桂树的传说,所以人们又称月亮为“桂月”、“桂宫”、“桂窟”、“桂轮”等。在古希腊,人们常以月桂树叶编成冠冕,奉献给英雄或诗人,以表示崇敬。后来在英国还有“桂冠诗人”的称号,开始是大学授予,到英王詹姆斯一世时,便成为王室御用诗人的专称。月桂属樟科长绿乔木,春季开花,原产地中海地区,与中国桂相近但不同科。中国也有桂冠之说,是以带桂枝编制的,取其清香高洁。三国时魏国繁钦的《弭愁赋》中有“整桂冠而自饰,敷綦藻之华文”之句,意思是编织桂冠来打扮自己,铺排像锦绣一样华美文字。因为桂清香高洁,人们早就用它来形容、评价人物。汉武帝曾问东方朔,孔子和颜渊谁的道德最高尚,东方朔说:颜渊的道德是高尚的,但他只像一山桂花,独自芳香,孔子的道德像春风一样浩荡,天下万物都受其化育熏陶。 在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场,每年秋闱大比刚好在八月,所以人们将科举应试得中者称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红楼梦》第九回仲林黛玉听说贾宝玉要上学了,就笑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以蟾宫折桂比喻科场得意,也表现出古代人民对月亮的美好向往。
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
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因而后世的人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无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天咫》。 传说之二 吴刚又叫吴权,是西河人。
炎帝之孙伯陵,趁吴刚离家三年学仙道,和吴刚的妻子私通,还生了三个儿子,还生了三个儿子,吴刚一怒之下杀了伯陵,因此惹怒太阳神炎帝,把吴刚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
而吴刚的妻子对丈夫的遭遇亦感到内疚,命她的三个儿子飞上月亮,陪伴吴刚,一个变成「蟾蜍」,一个变成「兔」,一个不详。 见《山海经》 传说之三 南天门的吴刚和月亮里的嫦娥很要好,但他经常挂著与嫦娥相会,而疏於职守。
玉皇大帝知道后,一气之下,就罚吴刚到月亮里去砍一棵叫月亮树的大树,如果吴刚不砍光这棵月亮树,便不能重返南天门,亦不能与嫦娥相会。 吴刚砍啊,砍啊,从冬天砍到夏天,足足砍了半年,眼看快要将树砍光,玉帝却派乌鸦来到月亮树旁,"唰"的一声,把吴刚挂在树上的上衣叼去了。
吴刚马上放下斧头,去追乌鸦。衣服追回后,吴刚回到树旁一看,只见被砍下的所有枝叶又生到树上去了。
从此,每当吴刚快要砍光大树的时候,乌鸦就站在树上哇哇大叫,吴刚只要停下斧头,望它一眼,大树便会重新长出枝叶。 这样,年复一年,吴刚总是砍不光这棵月亮树。
而只有在每年八月十六那天,才有一片树叶从月亮上掉落地面上。要是谁拾获这片月亮树的叶子,谁就能得到用不完的金银珠宝。
传说之四 吴刚伐桂酿天下第一美酒——桂花酒 吴刚每天伐树不止,千万年过去了,那棵神奇的桂树依然如旧,生机勃勃,每临中秋,馨香四溢。吴刚知道人间还没有桂树,他就把桂树的种子传到人间。
古时候在杭州的两项山下,住着一个卖山葡萄的寡妇,她为人豪爽善良,酿出的酒,味醇甘美,人们尊敬她,称她仙酒娘子。一年冬天,冰封雪冻,清晨,仙酒娘子刚开大门,忽见门外躺着一个骨瘦如柴、衣不遮体的中年男子,看样子是个乞丐。
仙酒娘子摸摸那人的鼻口,还有点气息,就慈心大发,也不管别了怎么议论她,把他背回家里,先灌热汤,又喂了半杯酒。 那汉子慢慢苏醒过来,激动地说:谢谢娘子救命之恩。
我是瘫痪人,出去不是冻死,也得饿死,你行行好再收留我几天吧。 仙酒娘子为难了,因为常言道,寡妇门前事非多,像这样的汉子住在家里,别人会说闲话的。
可是再想想,总不能看着他活活冻死、饿死啊!终于点头答应,留他暂住。 果不出所料,关于仙酒娘子的闲话很快传开,大家对她疏远了,到酒店来买酒的一天比一天少了。
但仙酒娘子忍着痛苦,尽心尽力照顾那汉子。后来,人家都不来买酒,她实在无法维持,那汉子也就不辞而别,不知所往。
仙酒娘子放心不下,到处去找,在山坡遇到一位白发老人,挑着一担干柴,吃力地走着。仙酒娘子正想去帮忙,那老人突然跌倒,干柴散落满地。
老人闭着双目,嘴唇颤动,微弱地喊着:水,水……荒山坡目哪来水呢?仙酒娘子咬破中指,顿时,鲜血直流,她把手指伸到老人嘴边,老人忽然不见了。 一阵清风,天上飞来一个黄布袋,袋中贮满许许多多小黄纸包,另有一张黄纸条,上面写着: 月宫赐桂子,奖赏善人家。
福高桂树碧,寿高满树花。采花酿桂酒,先送爹和妈。
吴刚助善者,降灾奸诈滑。 仙酒娘子这才明白,原来这瘫汉和担柴老人,都是吴刚变的。
这事一传开,远近都来索要桂子。 善良的人把桂子种下,很快长出桂树,开出桂花,满院香甜,无限风光。
对那些心术不正的人,种下的桂子就是不生根发芽,使他们感到难堪,从此洗心向善。 大家都很感激仙酒娘子,是她的善行,感动了月宫里管理桂树的吴刚大仙,才把桂子酒向人间,从此人间才有了桂花与桂花酒。
当年,吴刚的妻子缘妇由于内心负疚,便叫三个儿子,一个叫鼓、一个叫延、一个叫殳斨,飞往月亮,陪伴他们名义上的爸爸,度过那漫长无尽的清冷岁月。吴刚的三个儿子叫鼓的变成了“蟾蜍,叫延的变成了小兔,叫殳斨的变了叫“不详”天癸。
从此殳斨开始制作箭靶,鼓、延开始制造钟、磬,制定作乐曲的章法。所以寂寞的广寒宫时常仙乐飘飘。
后世,唐明皇漫游月宫的时候把这些游乐曲记录下来,回到人间,创作了《霓裳曲》。传说唐明皇漫游月宫的时候,吴刚还接见了他呢!只不过当时他面容疲倦,而且他的斧头已经生满了黑锈,破旧的衣袖也因为没有人缝补而破烂不堪罢了。
明·瞿汝稷曾集录大量禅宗的公案、语录,汇编成《指月录》三十二卷。
书名中的“指月”屡见于经论,即以手指指向明月。《圆觉经》说:“修多罗(了义经)教,如标月指。”
“指”喻经教中的一切语言文字,“月”喻佛法的真实义谛。简言之,“指”与“月”喻言与义、相与性的关系。
《大慧语录》卷二十谓:“古人云,见月休观指,归家罢问程……归到家了,自然不问程途;见真月了,自然不看指头矣。”“指月”的目的,要人观月,而不是观指。
同样,经教中的万言千语,要人悟道见性,而不是执著名相,纠缠字句。 只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而不能见性,便误解了“指月”的含义。
《楞伽经》卷四说:“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著名字者,不见我真实。”又《大智度论》卷四三说:“如人以指指月,愚者但看指不看月。
智者轻笑言:汝何不得示者意?指为知月因缘,而更看指不看月!”“指为知月因缘”,这就是说,语言文字指归义理,而语言文字本身只是善巧的符号,并不等于义理。正如《楞严经》卷二所说:“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
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
又如宋·余靖《寄题宝峰山玩云亭》诗:“指月犹为幻,玩云应强名。”既然“指”——语言文字只是“善巧方便”,那么,“当须见月亡指,不可依语生解”(《大慧语录》卷十九)。
反之,为了见“月”,也要借助“指”的方便。宋·慧日《进〈大慧语录〉奏札》强调了“指”——经教的重要性。
他说:“窃以佛祖之道,虽非文字语言所及,而发扬流布,必有所假而后明。譬如以手指月,手之与月初不相干,然知手之所指,则知月之所在。
是以一大藏经教为世标准,于今赖之。”综合“指月”两方面的关系,才能完整地理解佛教关于“不即文字,不离文字”的旨趣。
禅宗还将“指”的意义从语言文字扩大到某些动作,如棒喝、扬眉瞬目、竖拂子之类,所谓“曹州竖拂子,还如指月”(《五灯会元》)。 进一层而言,不但“指”不可执著,“月”也不必执著。
如宋·宝臣《注〈入楞伽经〉》卷 四谓:“第一义者,是自证圣智三昧乐境。因言而入者,非即是言,是言如标月指。
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若复见月”云云,出于《圆觉经》。
远古的时候,天上曾有十个太阳,晒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枯,老百姓苦得活不下去。
有个叫羿的英雄力大无比,他用宝弓神箭,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最后那个太阳一看大势不妙,连忙认罪求饶,羿才息怒收弓,命令这个太阳今后按时起落,好好儿为老百姓造福。
羿的妻子名叫嫦娥,美丽贤慧,心地善良,大家都非常喜欢她。
一个老道人十分钦佩羿的神力和为人,赠他一包长生不老药,吃了可以升天,长生不老。羿舍不得心爱的妻子和乡亲,不愿自己一人升天,就把长生不老药交给嫦娥收藏起来。
羿有个徒弟叫蓬蒙,是个奸诈小人,一心想偷吃羿的长生不老药,好自己升天成仙。
这一年的八月十五,羿带着徒弟们出门打猎去了。天近傍晚,找借口未去打猎的蓬蒙闯进嫦娥的住所,威逼嫦娥交出可以升天的长生不老药。
嫦娥迫不得已,仓促间把药全部吞下肚里。马上,她便身轻如燕,飘出窗口,直上云霄。由于嫦娥深爱自己的丈夫,最后她就在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停了下来。
听到消息,羿心如刀绞,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进月亮也进,他退月亮也退,永远也追不上。羿思念嫦娥,只能望着月亮出神。此时月亮也格外圆格外亮,就像心爱的妻子在望着自己。
第二年八月十五晚上,嫦娥走出月宫,默默地遥望下界,思念丈夫和乡亲们。她那美丽的面孔,使得月亮也变得格外圆格外亮。
羿和乡亲们都在月光下祭月,寄托对嫦娥的思念。从此年年如此,代代相传。由于八月十五正值中秋,就定为中秋节。
以此为准!
寓意
作者:晏殊 朝代:宋 体裁:七律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注释](1)油壁香车:古代妇女所坐的车子,因车厢涂刷了油漆而得名。(2)峡云:巫山峡谷上的云彩。(3)溶溶:月光似水一般地流动。(4)淡淡:轻微的意思。(5)伤酒:饮酒过量导致身体不舒服。(6)萧索:缺乏生机。禁烟:指寒食节禁烟火。(7)鱼书:指书信。
[译文]坐在油壁香车里的美丽女子再也见不到了,她就像峡上之云,行踪不定。院落里,梨花沐浴在如水一般的月光之中;池塘边,阵阵微风吹来,柳絮在空中飞舞。这几天寂寞得很,喝多了酒伤了身体,又是寒食禁烟日,更感到眼前一片萧索景象。我写好一封信,想寄给她,但不知如何才能够送到?你看水这般远,山这般长,到处都是高山远水阻隔,怎能送到此信!
典故出自《六祖坛经》。
无尽藏尼对六祖惠能说:“我研读《涅槃经》多年,劫仍有许多不解之处,希望能得到指教。”惠能对她说:“我不识字,请你把经读给我听,这样我或许可以帮你解决一些问题。”
无尽藏尼笑道:“你连字都不识,怎谈得上解释经典呢?”惠能对她说:“真理是与文字无关的,真理好象天上的明月,而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并不就是明月,看月也不一定必须透过手指,不是这样吗?”
于是无尽藏尼就把经读给了惠能听,惠能一句一句地给她解释,没有一点不合经文的原义。文字所记载的佛法经文都只是指月的手指,只有佛性才是明月之所在。
扩展资料:
《六祖坛经》是一部以惠能讲经为核心、经惠能弟子以及其他僧俗在200多年间集体完成的著作。
《六祖坛经》是惠能一生说法的记录,六祖文化的思想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在他讲述的《六祖坛经》之中。
《六祖坛经》的中心思想强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觉悟解脱,其核心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其书认为,在修持上反对公式化的修行模式,寄禅法于日常行住坐卧的生活之中;是惠能在修持上回归于佛陀之本怀。
反对形式化的受戒仪规,主张“无相戒”;即心戒,是惠能在持戒上回归于当初佛陀制戒的本怀。
在教义上反对经院化的繁琐义理研究,宣扬关注现实人生的佛法;从教义上回归了佛陀当初创教之本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指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祖坛经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