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经典故事 » 福州话(福州话的历史由来)

福州话(福州话的历史由来)

分类:经典故事 日期:2022-09-28 01:58 浏览:4 次

1.福州话的历史由来

福州话属于汉语的闽语分支,闽东语南片,是闽东次方言的代表,整个闽东地区代表性方言。闽语是汉语的八大方言之一,在唐末五代就已定型,福州话在福建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福州本地人把福州话称为平话,意思是“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 晋安语的由来,是西晋时期因中原人为了避难入到闽江中、下游所带来的语言,还可以叫它“晋安语”, 因当时所称福州“晋安郡”。

虽然福州话被定义为一种方言,但从语言学的定义来看,福州话同汉语标准语差别迥异,甚至无法被说闽语其他分支的人所理解。

2.福州话的由来

福州话属于汉语的闽语分支,是闽东次方言的代表。

在汉语各大语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汉语的八大方言之一,在唐末五代期间就已定型,在福建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福州方言是多来源的。其底层应当是古闽越族的语言。

魏、晋之前的早期移民带来古吴语和古楚语,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也明显地留存于福州话中。 福州方言是闽江下游的旧福州府“十邑”的共通语,整个闽东地区划代表性方言。

福州话是闽方言之一,闽东话的代表。闽方言是汉语方言的一支,分为闽东话、闽南话和闽北话。

福州方言流行于福州市和所辖的闽侯、长乐、福清、平潭、永泰、闽清、罗源等8县(市)以及古田、屏南、南平、福安、宁德、周宁、寿宁、柘荣、霞浦、福鼎等县(市)。覆盖面占福建省面积五分之一强。

在闽东方言区之外的浙江省泰顺县、平阳县、苍南县部分乡镇也有通行福州方言的。至于闽北地区如尤溪、建瓯、沙县、顺昌、将乐等,则以福州话为第二方言,从闽东方言区出去的华侨更是把福州话传播到世界各地。

福建由于历史上高山峻岭重叠,交通闭塞,形成地域的隔离,方言形成碎块型,往往造成涉一条溪或过一重山便有同音不同腔的现象。因此福州话中又分为福州本地腔和闽侯腔、长乐腔、福清腔、平潭腔、永泰腔、闽清腔、罗源腔等等。

在我国方言中,福州话不仅以其历史悠久而闻名,而且以语词丰富、语体多样、语流音变复杂而著称,使许多研究古汉语的专家为之神往。历史上由于中原文化数度入闽,因此福州方言在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与当时方产融为一体的过程中,既保存着上古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许多旧痕迹,又保存有不少中古汉语的一些特色,是保存中古音(或称唐音)最多的方言之一,许多古籍中可以看到的基本词汇一直为福州方言继续沿用至今。

如“筷子”叫“箸”,“儿子”叫“仔”,“锅子”叫“鐤”,“剪刀”叫“铰刀”等等。

3.福州话的历史有谁知道

福州话主要通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南部福建省的闽江流域中下游(包括其支流大樟溪和古田溪流域)至入海口一带,涵盖11个县市,分别是福州市区、闽侯、永泰、闽清、长乐、罗源、连江、福清、平潭、屏南和古田,海外福州华侨组织有称福州十邑同乡会。

中华民国台湾地区的马祖同样使用福州话。随着福州人向海外移民,福州话也传播到了东南亚、日本和美国等地的华人社区中,成为在海外影响力颇大的汉语之一。

福州地区远古时代,古闽人就在闽江沿岸生活劳作,创造原始文化。在战国后期,越国为楚国所灭,越王勾践的后裔无诸和繇遂带领部分越古臣民迁徙至福建,并很快与古闽人融合形成新的部族——闽越族,后一度形成南方最强大的闽越国。

公前110年闽越起兵反汉,汉武帝平息叛乱后,以闽越人民风彪悍且闽越之地山势险阻,将闽越人迁徙至江淮一带。后来,部分逃避迁徙的闽越遗民在故地重建家园,汉朝在此设立冶县(属会稽南部都尉)。

西汉时期,中原地区汉人第一次南迁入闽,并与闽越人逐渐融合,中原方言首次进入福州。 两晋时期战乱频繁,衣冠南渡,中原地区汉人第二次大规模入闽,中州古汉语也随之传播到福州地区(现代福州话仍保留许多中州古汉语痕迹),汉人与闽越人进一步融合,闽越族的名称逐渐淡出史书,汉人成为福州地区主要居民,中原方言再次渗透融合进当地方言。

唐初,中州陈元光父子入闽。唐末战乱频繁,中原地区汉人第三次入闽,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审知建立闽国,建都福州,进一步促进中原方言与当地方言的融合。

而福州话大致形成于唐朝,经过500多年,以闽江中下游为中心的福州话逐渐固定下来。 历经数次中原地区汉人入闽,带来不同历史层次的中原汉语,所以福州话中留有上古、中古汉语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许多痕迹(如福州话保存了大量古齐语的痕迹),福州话事实上是中原古汉语的流承。

1842年福州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福州话也引入了不少英语词汇(如福州话“硬币”叫“硼囝”peing iang,即英语“便士”的音译)。 在清朝末年以前,福州地区基本属于单语社会。

而随后的国民政府与中共都在福州大力推行国语(普通话),政府不鼓励甚至禁止市民在公共场合、媒体,尤其是校园中使用福州话。 几十年来国语运动事实上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理念之上,即政府认为,地方语和标准语是不可以和谐共存的。

而激进的语言政策导致福州话正在加速地步入濒危语言的行列,尤其在福州市区,由于学校长期使用普通话教学和不少家长认为说福州话对孩子成长有负面影响,加之外来人口涌入,越来越多的福州年轻人无法使用母语交流。 在马祖,福州话也面临同样的式微困境。

中华民国于2000年颁布《大众运输工具播音语言平等保障法》,保护福州话在公共场合的使用,并在马祖校园里实施当地本土语言教育。

4.关于福州话的俗语和言语

俚谚语 七留八留无离福州。

铁打延平府,纸糊福州城(南平难攻,福州易失)。见蛇不打三分罪。

食在在做赖赖工钱都还在。眠床下踢毽平平悬(床下踢毽子同样高,不分高低)。

七哥问八哥共汝差不多(保守者只求不比人差就行)。心肝搭搭,伓惊菩萨(问心无愧,不怕鬼神)。

田园日日去,亲戚淡淡行。风吹单条竹,饿死单身哥。

体得主人意,更是好功夫。赌钱输穷鬼,犬吠癞呆人。

死的去远远,生的要吃饭。接亲长长阵,拜堂剩两其(人)。

乌字上白纸,有性没处使。铁打延平府,纸褙福州城。

手里没把米,呼鸡都不理。汤水虽热总是水,饭粒虽冻会粘牢。

老虎虽坏不咬囝,铁匠不打刣(杀)囝刀。平生不作亏心事,半瞑(夜)开门心不惊。

三分人样七分装,七分人样不用装。看命先生半路死,地理先生没处埋。

走马仓山看走马,泛船浦内看番船。牛头马面是娘奶,胭脂粉面是别人。

文官把笔安天下,武将持刀保太平。孝顺必生孝顺囝,忤逆还生忤逆儿。

有缘千里能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还有其他短句如:城里灯笼乡下骨。

鸭牳装(打扮)死嘴总是扁的。瓦爿囝也中垫桌骹。

月光处处光。是金便赤,是银便白。

有心打石石会穿。和尚是人做的。

好鼓不用重锤。破鼓总会救得月。

九十九还要问一百。奶奶死钦钦磕磕(敲动法器发出的声音),老爷死寂寂寞寞。

有钱讲话响叮当,没钱讲话没人听。诸人囝十八变,上轿还(有)一变。

先是人情后是债。宁可敆(得罪)初一,不可敆(得罪)十五。

轻声讲重话,会急又没汗。鼓山戴帽,做土起饿。

雷打秋,晚没收。一百钱要使,一分钱要俭。

千赊不如八百现。江中虽大,船头会相碰。

财主困(睡)半暝(夜),穷人起五更。头过(道)参,二过(道)茶。

衙门有大小,法度总一般。俗语 十八岁见二十四代。

(不懂又乱说) 棺材料做牙签。(大材小用) 贼去了关门。

(亡羊补牢的意思) 安眠药落腹。(吃了定心丸) 鼓楼前拾柴配。

(喻好友关系) 没水泅九铺。(一铺十华里,喻人机灵,办法多) 斧头打凿凿打柴。

(一级给一级下任务,施压力) 过桥扔拐,船过水没痕。(忘恩负义) 企(站)高高山看凡间北子落难。

(袖手旁观,见死不救,见难不帮) 乌犬偷吃白犬当罪。(喻替死鬼) 头发青甲(相处)到头发白。

(夫妻白头到老) 有嘴讲别人,没嘴讲自家。(对己宽对人严) 鸭牳跟凤去飞。

(喻不自量力,无自知之明) 养鼠咬布袋。(吃里爬外) 衔饭等配(菜)。

(喻资金短缺,等着钱用) 开饭店怕大吃饭。(这种怕没理由,多余) 故(还)克(挤)中亭街。

(最挤的地方) 水口差到闽安镇。(一在上游,一在下游,相距太远了) 鼓山尾凉风。

(喻心宽,无后顾之忧) 盐瓮自生虫。(内部出奸细) 骑马连具(拄)杖。

(太小心,胆子过小) 做马夫挨打,做大王又挨打。(左右为难) 江中不去讨,碗里相争吃。

(喻不向外发展而在家里或内部争待遇、利益) 吃大猪料,叫猪囝声。(拿很高的待遇,只能做很少的事) 三十六扛箱拣了笔墨纸砚。

(运气欠佳,拣来拣去拣个最差的) 肖蛇多心思。(善愁多感或心眼多) 曹操多疑。

(喻疑心重的人) 程咬金三下斧。(做事没后劲) 去洪塘卖篦梳。

(洪塘是产篦梳的地方) 和尚寺借篦梳。(和尚光头哪会备篦梳) 羊死目伓克。

(不闭,喻不甘心) 一时韭菜一时葱。(变化多端) 上半瞑(夜)肖鸡,下半瞑(夜)肖鸭。

(反复无常) 下界爷爬横头桌。(小人一时得志) 府里又误县里又误。

(两头的事都没做好) 又浅又拍浅。(溢出,喻越穷越易遭损失) 犬囝抱过门限也要钱。

(意即什么都讲钱) 犬藉虎威。(藉势欺人) 刘伯温寻没主。

(找不到主顾) 没见严嵩先见严年。(要见官就要先见管家或秘书) 大王补库,弟子出钱。

(官府做事殃及百姓) 有天没日头。(太冤枉,太不合理) 手指做门闩。

(不顶用或没办法而为之) 有锣有鼓有得对。(兴趣相同,意气相投好做事) 刣死鸡救活鸡。

(放弃没希望的去救有希望的) 见了先生就看命。(不管有用无用都去问,都去做) 打落身(人工流产)以为做喜事。

(把坏事当好事看) 到你做岁(除夕)天没月。(做事落人之后总做不成) 歇后语 鼎边糊--一炆就熟 鼓楼前光饼--抢面 食马屎--诈癫 一嘴食胡椒--胡溜溜(很会撒谎) 鼓楼顶掏时辰牌--挨时度日(消极怠工) 有锣有鼓--有乇对(比喻互相配合、呼应) 猪肝保郎(搽抹)粉--伪装 扁担拍倒--一字平 一把米摔墙上--毛(没)一粒家(粘)粒(比喻毫不相干、毫无关系) 芋菩拍保长--差半长 猴戴帽--伓像人形 和尚寺借篦梳--找错门 相拍--算了拍 船里老鼠--堵(赌)里找食 鼎边糊--一炆(米浆从锅边均匀地倒过)就熟 半瞑(夜)拉屎--野(很)特(值) 道士收花彩--假客气 金胡蝇--屎腹 虎婆奶收生婆饲囝--十死九无活 借钱放债--假有钱 无尾虼蚤--伓好讨(难寻找) 郎机炮拍只只--无够本(不够本钱) 拍破破了其的热水壶--无胆 招姐戏中人做新妇出嫁--朦朦眩(乱乱地,晕头转向) 歌谣 月光光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

洪塘水深无得过娘子撑船来接郎。搓。

5.福州话的历史

福州方言是汉语的八大方言之一,在唐末五代期间就已定型,在福建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福州方言是闽江下游的旧福州府"十邑"的共通语,整个闽东地区划代表性方言。在今福州市所属的5区2市6县通行,今宁德地区所辖的2市5县也能听懂。在闽东方言区之外的浙江省泰顺县、平阳县、苍南县部分乡镇也有通行福州方言的。至于闽北地区如尤溪、建瓯、沙县、顺昌、将乐等,则以福州话为第二方言,从闽东方言区出去的华侨更是把福州话传播到世界各地。

福州方言是多来源的。其底层应当是古闽越族的语言。魏、晋之前的早期移民带来古吴语和古楚语,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也明显地留存于福州话中,近代普通话中的新词更是大量地进入福州话,甚至外国语如日语、英语等也都进入福州话,共同构成这一方言。

近300年来,福州话无论是在语音的声韵母、音变规律、字音的变读方面,还是在词汇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又是极其缓慢的。

正因为如此,福州话具有自己的特色。从音类来说,古时同一个音类的字在福州话中常有多种读法,这些不同读法往往反映不同时代的语音特点。从字音来说,一个字有几种读法现象在福州方言中是常见的,其中有的属于文白读,有的是因为在不同时代构词分别读为不同层次的音,有的是为区别字义而变读。从语言结构来说,由于语音系统自身条件及词汇语法的制约,福州话的语音包含着一系列的语流音变,包括变声、变韵、变调、轻声等。

本章收集福州方言中的一部分常用词、谚语、俗语、歇后语、歌谣,读者请用福州话细细品读,您会发现福州方言中的特殊韵味是妙趣横生。

6.福州有典故吗

福州100条地名典故 1、西门­ 西门是福州历代旧城中的明朝府城的城门。

­ 2、双抛桥­ 传说昔日有王氏男子与陶氏女子相好,父母不同意此门婚事,两人便于月夜在此桥投河自尽殉情自杀。不过标准的说法应该是说此桥原名“合潮桥”,原先下接两条河流,与之前的另外一座桥“发苗桥”合称“双抛”。

­ 3、茶亭­ 为了方便城里到台江的行人,有僧人在路上搭盖一亭免费送茶、供人休息。现在的茶亭小学门口的亭子就是这个传说中的茶亭啦!­ 4、洋头口­ 原来的台江有浦东、斗池、西洋、加洋等十八洋(“洋”是田地的意思),洋头口就是这十八洋的农田的路口,称之为“头”。

­ 5、达道­ 达道取的是“达文里”的“达”和“下道”的“道”二字组成,下道就是以前的内河小码头,中下层贫民很多都在这里运输做生意。­ 6、三叉街­ 三叉街就是下藤路、埔头下和埔尾三条路的交叉口。

­ 7、白湖亭­ 古代的时候这里有一个“白湖”,然后明朝的时候还盖了一个亭子,因此得名。结果现在湖也干了亭子也倒了。

­ 8、温泉路­ 温泉路这里当然是福州地区最著名的温泉聚集区了,旧时也有很多非常著名的澡堂,现在还有温泉澡堂和古三座澡堂。­ 9、旗汛口­ 清朝的时候北京旗营抽调官兵和家属,南下进驻福州城。

旗汛口就是兵营的大门口。­ 10、道山路­ 道山路因乌山上的“道山亭”而得名,乌山是道教胜地,上面还有纪念八仙吕洞宾的吕祖宫,山脚下还有纪念白玉蟾真人的白真人庙。

­ 11、南街­ 南街是旧时城里通往南城门的主干道,史称“南大街”,简称“南街”。­ 12、梅坞口­ 梅坞路曾在明朝时期广植梅树,绵延十里,因此得名。

可惜于明末毁于战火中了。­ 13、麦园路­ 麦园路则是在清朝乾隆年间的时候垦荒种麦的麦地,当然现在也没有了。

­ 14、排尾­ 闽王王审知曾经在这附近派兵组成“竹排营”,也就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意思。排尾就是“竹排营”最远的地方。

­ 15、鳌峰洲­ 这里曾经是一片沙洲地带。后来在康熙年间,福建巡抚张伯行将此地划归福州四大书院之一的鳌峰书院所有,因此得名。

­ 16、高湖­ 高湖可就不是湖了,原称是“高湖墩”,也就是小山、小土堆的意思。­ 17、螺洲­ 因为这里的地形很像一个青螺,加上有一座“螺女庙”,因此得名。

­ 18、浦东­ 前面“洋头口”的解释已经提到了,是“十八洋”中的一洋。­ 19、洪山桥­ 洪山桥在洪山附近,因此得名。

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的洪山古桥历经几次重修,虽已荒废但尚存有桥墩。因为地理位置的独特性,旧时的洪山桥光饼号称全福州最正宗的光饼。

­ 20、高峰桥­ 因附近的高峰桥而得名。高峰桥在湖头街附近,或者说是在西湖附近,目前依然还存在,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看看­ 21、古三座­ 古三座处于温泉中心地段,曾经有三口相连的浴池,这三口浴池称谓“三座”,加上是古代的,所以叫做“古三座”。

­ 22、仓前­ 仓前意为“盐仓前”,也就是以前存储盐的仓库。­ 23、龙潭角­ 龙潭角是仓山以前的古渡口,本名“龙潭窟”,相传古代有白龙居住于此地,而且还与四中里面的大庙山上的钓龙台和钓龙井相通。

著名的女神陈靖姑的传说也和此地有关,陈靖姑在此地为普罗大众祈雨,便有了目前依然存在的“陈靖姑祈雨处”。­ 24、上渡­ 上渡自然也是古渡口,是长久以来的木材集散地,运输闽北来的木材。

现在也变成了建材市场,倒很符合它的历史地位。­ 25、阳歧­ 阳歧在盖山镇,分为上阳歧和下阳歧,原来是因为此地位于高盖山的南坡,山南称“阳”,因此得名。

这里是著名的翻译家严复的出生地。­ 26、中亭街­ 我们知道解放大桥的前身是宋朝头陀王法助奉旨建造的“万寿桥”,也就是俗称的“大桥”。

建成后在中洲岛上建了一个亭子叫做“中亭”,后来又在北边筑了一座“泗洲亭”,由于交通方便,很快就形成了繁华的中亭街。­ 27、苍霞­ 苍霞为苍霞洲,古代是水域,后来淤积成为陆地。

苍霞寓意“仓山的晚霞”,也就是说在这里可以观赏倒映在闽江水中的仓山的晚霞,因此而得名。“苍霞晚照”是明代南台十景之一。

­ 28、五一路­ 五一路始建于1959年,于5月1日正式通车,因此得名。­ 29、十四桥­ 民国3年(1914年),福建巡按使许世英创办了福州的第一条公路,此路从水部门、王庄一直到台江万寿桥,沿途共计十四座桥。

十四桥也就是编号最后的一座桥。­ 30、前屿­ 古代时候是闽江当中的一座岛屿,隋唐之后闽江淤积成为田园,处在“后屿”这个地方的前面,因此叫做“前屿”。

­ 31、鼓山­ 鼓山是福州著名的旅游胜地,因为在它的顶峰有一块像鼓一样的巨石,每逢刮风下雨便会发出类似打鼓的声音,所谓的“石鼓名山”就是这个意思。­ 32、左海公园­ 我们通过左海公园来讲“左海”。

“左”是古时的“东”,“左海”也就是“东海”。这说。

7.福州有什么历史故事

郑长,正确的应该是叫郑唐或者郑堂,你都是听老一辈讲的哈,所以这个“堂”字在福州话里也是念“栋”哈 福州民间故事以四大故事为主,首先是作为福州人都听说过的“贻顺哥烛蒂”、“郑唐系列”,还有“捡茶记”和“红裙记”。

“郑唐系列”较有影响的有《郑堂烧火炮》。传说福州人放鞭炮的来历颇有渊源。

明朝时,居住在福州朱紫坊的诗人郑唐,由于他总是打抱不平,得罪了恶人,除夕这天,仇家找他晦气,就送给他一副棺材,郑唐不以为意,反而把棺材劈成小块烧火,再往上撒些盐巴,噼噼啪啪的非常热闹,他旷达地说“郑唐烧火炮,除死无大灾”,福州后人以此作为除夕夜放烟花、礼炮的由来。 ===========先介绍郑唐其人。

========== 郑唐,明朝 福州人氏。民间故事这么记载他:“郑唐县试中了秀才后,乡试就没了名,原因是他考试时很快把考卷写完,然后在卷末写诗画图,主考官看了十分生气,郑唐也不买账,从此他无意功名。

才智过人且狡诈无赖。对贪官污吏、为富不仁者及悍妇、地痞疾恶如仇,对邻居、乡里刻薄。

常施计榨取贪官们的钱财,屡屡得手。却没人奈何得了他。”

8.福州线面的典故

线面手工制作时间长达9小时,经和面、揉条、松条、串面、拉面等7道工序,具有煮时不糊,柔韧滑润,嚼不粘齿,牵丝缕缕的特点。

宋代名诗人黄庭坚的《过土山寨诗》:“汤饼一杯银丝乱,牵丝如缕玉簪横”,说的就是线面。福州线面始于南宋,至今有八百多年历史;民间对线面的制作流传着一段神话故事。

相传玉母娘娘的女儿九天玄女,为了给母亲贺寿,煞费苦心准备礼物,最后她用自己智慧和灵巧的手,精制了细如丝,长如发的线面。线面就是九天玄女指点创制的,所以福州的线面工人拜九天玄女为“切面始祖”.家里供牵九天玄女神像,神像旁悬挂对联,左边是:“金梭玉帛”,右边是“牵丝如缕”,横批是“巧夺天工”。

这么细的面,像丝线一样扎成一小束一小束,福州话里叫“指”。一碗线面用一指也就够了。

亲友远行之际,送上一指线面,两个鸭蛋,算是善祝善祷。所谓鸭蛋,谐音“压浪”,让出洋过海的一帆风顺,旅程平安。

“吃鸭蛋,讲太平”,就是这么来的。过生日时也要来这么一碗寿面,一般用鸡汤,称为“太平面”。

切面是万万要不得的,切面啊就是“切命”,多不吉利啊!线面以精面粉为原料,辅以精盐、薯粉(也可用米粉代替)、食油等手工拉制晾干后而成。线面粗细0.7毫米以内,有的能用1斤面粉制成6米长的线面近1000根。

福州线面具有煮时不糊,柔韧滑润,嚼不粘齿,牵丝缕缕等特点。煮食方便简单,将线面投入沸水锅中,待线面上浮后捞起,倒入炖好的羊肉、鸡肉、或猪上排汤中,调些福建老酒、葱花等,芬香味美。

福州风俗,过生日时要吃线面煮成的寿面,一般用鸡汤,再加上两个鸭蛋,称为“太平面”,象征着平安长寿。男婚女嫁,男方给女方送鸡、线面,此面叫喜面。

亲朋好友第一次临门畅叙友情,煮一碗线面招待,此面叫饷容面。外出远行,或迎送宾客,也要吃上一碗太平面,希望一路顺风和家居平安。

现在宾馆中也有烘线面的吃法。线面煮食简单,将线面投入沸水锅中,再沸即可操起,一抖水间盛入碗内,倾下早就炖好的羊肉/番鸭肉/上排等高汤,略调以本地产的黄酒,即成“羊肉面” /“鸭面” /“上排面”(线面本身是咸的,毋庸再用盐)。

福州人管这叫“泡”线面,一个泡字,活龙活现。线面在高汤中不乱不糊,一筷拈起,牵丝挂缕,咬上一口,柔韧滑润,带起高汤原汁原味的鲜美,怎一个好字了得。

福州线面以其精湛的制作技术,美妙的滋昧,风行于世,龙须线面两次被商业部评为优质产品,畅销海内外,尤为华侨所喜好。

9.福州话俗语知道的来几个

地牛转肩——地震

桃囝李囝吃死妮囝(意:桃子李子吃死孩子)

鼻屎当盐食——守财奴

对人讲人话,对骨讲骨话——左右逢源

乞食(乞丐)做排场——穷极发疯

一百只(福州话:个)吃饭,九十九当家——意见多

一把米摔着墙,没一粒胶拉(意:毫无关系。胶拉:粘着)

一竹篙拍翻一船人——以偏概全(拍翻:打翻)

一句话不益两个人(意:两人争执,第三者的公道话往往两面不讨好)

一代没好母,三代没好仔(意:母,作妻解。仔:儿子)

选自《罗星塔月刊》

十二月果子

正月瓜子众侬溪(啃)

二月白蔗胡西西(又松又甜)

三月枇杷出好世

四月厝容(杨梅)摆满街

五月桃仔红又红

六月荔枝矮(会)列侬

七月番石榴挂满树

八月龙眼巧玲珑

九月柿囝圆朱朱(园又园)

十月橄榄苦也甜

十一月尾梨卖好价

十二月红橘赶过年

月光光

月光光照尾梨

共哥有约月出来

没是奴家月出早

还是哥家月出迟

莫管月出早和迟

我看是哥不肯来

当日我哥未说亲

三十没月哥也来

10.福州话的简介

福州话又称平话(区别于“广西平话”,两者没有任何关系),雅称晋安语。

总使用人数: 超过一千万 语言系属分类: 汉藏语系→汉语→闽语→闽东语→福州话福州话属于汉语的闽语分支,闽东语南片,是闽东次方言的代表,整个闽东地区代表性方言。闽语是汉语的八大方言之一,在唐末五代就已定型,福州话在福建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福州本地人把福州话称为平话,意思是“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 晋安语的由来,是西晋时期因中原人为了避难入到闽江中、下游所带来的语言,还可以叫它“晋安语”, 因当时所称福州“晋安郡”。

虽然福州话被定义为一种方言,但从语言学的定义来看,福州话同汉语标准语差别迥异,甚至无法被说闽语其他分支的人所理解。 福州话主要通行于中国福建省的闽江流域中下游(包括其支流大樟溪和古田溪流域)至入海口一带,涵盖11个县市,分别是福州、闽侯、长乐、连江、永泰、闽清、罗源、福清、平潭、屏南和古田,海外福州华侨组织称福州十邑同乡会。

覆盖面占福建省面积五分之一。中国台湾省的“连江县”(马祖)也使用福州话。

今宁德地区所辖的部分县市(寿宁、柘荣、霞浦、福鼎)能听懂。至于闽北地区如尤溪、建瓯、沙县、顺昌、将乐等,则以福州话为第二方言,从闽东方言区出去的华侨更是把福州话传播到世界各地。

随着福州向海外移民,福州话也扩散到了东南亚和美国的华人社区中,成为在海外影响力颇大的汉语之一。 福州方言是多来源的。

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明显地留存于福州话中,其主要原因由汉代、晋代、唐代大规模移民,也有古齐语、古晋语的残留(如福州方言中有现代晋语中的切脚词),这些来源逐渐融合形成了现今的福州方言。近300年来,福州话在语音的声韵母、音变规律、字音的变读方面和词汇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又是极其缓慢的。

特色从音类来说,古时同一个音类的字在福州话中常有多种读法,这些不同读法往往反映不同时代的语音特点。从字音来说,一个字有几种读法现象在福州方言中是常见的,其中有的属于文白读,有的是因为在不同时代构词分别读为不同层次的音,有的是为区别字义而变读。

从语言结构来说,由于语音系统自身条件及词汇语法的制约,福州话的语音包含着一系列的语流音变,包括变声、变韵、变调、轻声等。日本不论是语言还是文化都受中国唐宋影响,而唐宋和东洋交流的过程中的通道便是福建(福建人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现日语里的词汇有许多都和福州话相近,放慢语速以逐词交流日语和福州话还是有共同之处,和闽南话的差异是同样道理,不过福州话和闽南话同是闽语,同源和语法一样,日语则有自己的发展。

历史福州地区远古时代,古闽人就在闽江沿岸生活劳作,创造原始文化。在战国后期,越国为楚国所灭,越王勾践的后裔无诸和繇遂带领部分越古臣民迁徙至福建,并很快与古闽人融合形成新的部族——闽越族,后一度形成南方最强大的闽越国。

公元前110年闽越起兵反汉,汉武帝平息叛乱后,以闽越人民风彪悍且闽越之地山势险阻为由,将大部分闽越人迁徙至江淮一带。后来,部分逃避迁徙的闽越遗民在故地重建家园,汉朝在此设立冶县(属会稽南部都尉)。

西汉时期,中原地区汉人第一次南迁入闽,并与闽越人逐渐融合,中原方言首次进入福州。 两晋时期战乱频繁,衣冠南渡,中原地区汉人第二次大规模入闽,中州古汉语也随之传播到福州地区(现代福州话仍保留许多中州古汉语痕迹),汉人与闽越人进一步融合,闽越族的名称逐渐淡出史书,汉人成为福州地区主要居民,中原方言再次渗透融合进当地方言。

唐初,中州陈元光父子入闽。唐末战乱频繁,中原地区汉人第三次入闽,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审知建立闽国,建都福州长乐,进一步促进中原方言与当地方言的融合。

而福州话大致形成于唐朝,经过500多年,以闽江中下游为中心的福州话逐渐固定下来。历经数次中原地区汉人入闽,带来不同历史层次的中原汉语,所以福州话中留有上古、中古汉语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许多痕迹(如福州话保存了大量古齐语的痕迹),福州话事实上是中原古汉语的流承。

1842年福州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福州话也引入了不少英语词汇(如福州话“硬币”叫“硼囝”peing iang,即英语“便士”的音译)。现状在清朝末年以前,福州地区基本属于单语社会。

辛亥革命之后在福州大力推行国语(普通话),政府不鼓励市民在公共场合、媒体,尤其是校园中使用福州话。几十年来国语运动导致福州话正在加速地步入濒危语言的行列,尤其在福州市区,由于学校长期使用普通话教学;甚至使用体罚的方式禁止学生在学校说福州话;和不少家长认为说福州话对孩子成长有负面影响,加之外来人口涌入,越来越多的福州年轻人无法使用母语交流。

2004年,东南快报记者对福州市区的20名学生进行随机调查,发现其中9人不会说福州话,占将近半数;受访者的学生中,没有一人会哼唱福州话童谣。近年来,政府和民间人士逐渐开始致力保护福州话。

2008年3月16日,福州电视台生活频道开设福州话节目《攀讲》栏目,此后数年,该栏目获。

福州话的典故

相关推荐:
  • 鸡鸣度关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自哪个典故)
  • 风气典故(林下风气成语故事)
  • 以慈带兵典故(慈不带兵义不养财出处)
  • 龙门桐典故(龙门的来历)
  • 及其典故(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26)
上一篇:虚的拼音_字学习 下一篇:固始段集齐山风景区旅游(旅游策划方案模板)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煮鹤焚琴典故(煮鹤焚琴的典故)
望海潮(秦观的望海潮这首词有什么典故)
台湾典故(台湾的故事传说)
不可不知的文学典故(不可不知的成语故事)
治军典故(中国古代七个治军严明的故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6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