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氏起源: 一、姓氏源流 裴(Péi)姓源出有三: 得姓始祖:伯益 1、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
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伯益的后裔有个叫飞廉的,他的裔孙被封于苹邑(今山西省闻喜县东),称为苹氏,至六世孙为苹陵,他在周僖王时被封为解邑(山西省蔺猗西南)君,他就去掉邑字,改加衣字,表示已经离开了苹邑,称为裴姓。 2、源于周朝秦国,以邑为氏。
秦国先公非子被周孝王封于秦,史称秦非子。秦非子的后代中有人被封为侯爵,并被封为裴乡(今山西省闻喜县的裴城)的首领,称裴乡侯,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
他的后世子孙便已封邑为姓,称裴姓。 3、源于春秋时晋国,以地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载,晋平公将颛顼的一个裔孙封到裴中(今陕西省岐山县北)那个地方做首领,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他的后代遂以“裴”为姓,称裴姓。
得姓始祖:伯益。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时贤士伯益的后裔。
根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载,裴姓是伯益的后代,被封于非(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后代因此以非为氏,后来他们的后裔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为裴,称裴氏。而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裴姓原为嬴姓,是伯益的后代,秦时的非子之孙被封为裴乡侯,子孙因此以裴为氏,即山西闻喜的裴氏家族。
而《唐书·宰相世系表》上也记载,非子的孙子受封于非乡,后代因以封地为氏,后来徙离封地,就去邑旁从衣旁为裴。因此,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时贤士伯益的后裔。
伯益是颛顼帝的子孙,善于调驯鸟兽,被虞赐姓为嬴,后又佐禹治水,建立大功。距今大约2650年以前的周朝时,伯益的后裔出现了一位裴陵,因立功被周天子封为解邑君,食采于现在河南省洛阳县南方的解邑,于是,他的家族也自然地从非乡搬到解邑,并且改姓为裴。
然后,裴氏先人又以解邑为中心,往其他地方搬迁,繁衍至今,分布于全国各地。望族居于河东郡,即现在的山西省夏县北部。
裴氏后人尊伯益为裴姓的始祖。
裴氏的起源: 1、源于嬴姓: 其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之支孙封pei(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因以为氏。
周僖王时,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以“裴”为姓。后裴氏分为三支,分居河东、燕京、西凉等地,但考其谱系源流,皆出于闻喜之裴氏,故有“天下无二裴”之说。
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裴氏家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
2、源于周朝: 源于周朝秦国,以城邑为姓,秦国先公非子被周孝王封于秦,史称秦非子。秦非子的后代中有人被封为侯爵,并被封为裴乡(今山西省闻喜县的裴城)的首领,称裴乡侯,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
他的后世子孙便已封邑为姓,称裴姓。 3、源于春秋: 源于春秋时晋国以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载,晋平公将颛顼的一个裔孙封到裴中(今陕西省岐山县北)那个地方做首领,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
他的后代遂以“裴”为姓,称裴姓。
一、名人辈出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名声显赫。
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国历史上也实属罕见。据《裴氏世谱》记载,裴氏家族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专使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驸马21人,荫袭46人,进士117人(其中可知文武状元11人、榜眼2人),贤良7人,辟举65人,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谥59人,乡贤30人,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公主20人,贤节8人等,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
有“儒林丈人”裴秀、“玉人”裴楷、“言谈之林薮”裴頠、“史学三裴”裴松之、裴骃、裴子野、“三河领袖”裴骏、“独立使君”裴侠、“直臣”裴矩、“儒将之雄”裴行俭、“四大尚书”裴伷先、裴敦复、裴漼、裴宽、“力赞中兴”裴冕、“社稷良臣、股肱贤相”裴度······这一个个名字光耀史册。二、业绩卓著裴氏家族人才济济,名流辈出,在政治、军事、外交、科学、文化等多方面有不凡的建树,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重大影响。
翻阅厚厚的两卷《裴氏世谱·列传》,从汉到清,近二百人的传记,每一个人都在中国历史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要记述完他们的业绩,恐怕得写一部巨著。裴氏人物灿若群星,不胜枚举。
裴秀创“制图六体”,奠定了中国古代制图学的理论基础,使古老的制图学具备了数学的科学依据。这一理论在他之后一直运用了1400多年,直到明朝末年。
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教授称他为“中国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学者托勒密并称为世界古代地图史上东西相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裴頠着《崇有论》,独树一帜地提出“无不能生有”,“有”是万物存在变化之基础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从而使他成为西晋时期与玄学贵无论分庭抗礼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家。
裴松之注《三国志》,三倍于原著,并开创了史注的新体例,宋文帝览后赞曰:“此为不朽矣!”其子裴骃补注《史记》,着《史记集解》八十卷,是《史记》问世后第一家大型综合性的注本,与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合称为《史记三家注》。松之曾孙裴子野撰《宋略》二十卷,《宋书》的作者沈约见而叹曰:“吾弗逮也!”唐代刘知几说:“世之言宋史者,以裴《略》为上,沈《书》次之。”
裴政主持修编《开皇律》,“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同撰著者十有余人,凡疑滞不通,皆取决于政。”
《开皇律》的问世,为后世立法奠定了规范格式。《唐律》、《宋刑统》皆出其源。
王夫之说:“今之律,其大略皆隋裴政所定也,政之泽远矣,千余年间,非无暴君酷吏,而不能呈其淫虐,法定故也。”裴蕴实行“貌阅法”,检括户口,控制人口,增加财税,使隋朝“资储遍于天下”,为前代所罕见。
裴世清于大业四年(608年)率领访日使团出访日本,开创中日邦交之先河。裴寂鼎助李渊起兵,建立唐朝。
高祖李渊对裴寂说:“使吾至此者,公之力也。”他对裴寂言无不从,称其为“裴监”而不呼名,贵震当世。
裴行俭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数次平定突厥,是唐初著名军事家。同时,他还是一位书法家,工于草隶,他曾说:“禇遂良非精笔佳墨未尝辄书,不择笔墨而研捷者,余与虞世南耳。”
裴垍慧眼识人,先后荐举过李绛、崔群、韦贯之、裴度、李夷简,这些人后来都相继成为宰相,声名卓著。史曰:“裴公鉴裁,朝无屈人。”
裴度平定淮西之乱,历任宪、穆、敬、文四朝宰相,身系国家安危,时局重轻者二十余年,史称“中兴贤相”。白居易称赞他“中台一品高,勋业过萧曹。”
文宗也赐诗曰:“注想待元老,识君恨不早。我家柱石衰,忧来学丘祷。”
裴启作《语林》、裴鉶撰《传奇》,分别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志人小说和将小说定名为文体的作品。《语林》还被称为“裴氏学”。
裴让之善赋诗,时称“能赋诗,裴让之。”裴兴奴是琵琶演奏家,与曹纲齐名。
曹纲善运拨,声若风雨,不事弹弦。兴奴善拢捻,不拨稍软。
时人赞道:“曹纲有右手,兴奴有左手。”裴旻善剑舞,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三、经久不衰裴氏自周僖王(公元前681年——前677年)时,有个叫陵的被封为解邑君,他又把“pei(上非下邑)”字去“邑”从“衣”,即成“裴”姓,到《裴氏世谱》最后一次续修的清光绪六年(1880年),前后经历了2500多年。在这上下二千多年里,裴氏代有人才出。
特别是自汉至宋,裴氏家族将相辈出,仕宦者如林,独领风骚千余年。在汉代,裴氏出宰相3人;三国时的魏,有宰相1人;晋时,有宰相7人;北魏时,有宰相9人;北齐时,有宰相1人;唐代时,裴氏出宰相多达33人;以后,逐渐势弱,后梁时,有宰相1人;后晋时,有宰相1人;宋时,有宰相3人。
在裴氏最盛的唐朝,裴氏更是权倾朝野近三百年。除了33位宰相,他还有尚书38人,侍郎27人,大将军31人,裴氏还有18人娶了皇帝的女儿为妻。
无怪乎,柳宗元曰:“惟裴氏之卿,世服大僚,观唐宰相世系,独先裴氏列史。”欧。
裴氏家族”探源 1、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
伯益的后裔有个叫飞廉的,他的裔孙被封于苹邑(今山西闻喜县东),称为苹氏,至六世孙为苹陵,他在周僖王时被封为解邑(山西蔺猗西南)君,他就去掉邑字,改加衣字,表示已经离开了苹邑,称为裴姓。 2、源于周朝秦国。
秦国先公非子被周孝王封于秦,史称秦非子。秦非子的后代中有人被封为侯爵,并被封为裴乡(今山西闻喜县的裴城)的首领,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
他的后世子孙便已封邑为姓,称裴姓。 3、源于春秋时晋国。
晋平公将一个贵族封到裴中(今陕西岐县)那个地方做首领,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他的后代遂以"裴"为姓,称裴姓。
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
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 中国“宰相村” 中国“宰相村”即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距县城25公里。
它以历史上声名显赫的裴氏家族的人文历史资源和新建的一系列景观,于1995年农历三月三,正式向海内外游客开放。 闻喜裴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
其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之支孙封(非邑)乡,因以为氏。周僖王时,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以“裴”为姓。
后裴氏分为三支,分居河东、燕京、西凉等地,但考其谱系源流,皆出于闻喜之裴氏,故有“天下无二裴”之说。闻喜裴氏家族自秦汉,历魏晋,至隋唐而极盛,五代以后,余芳犹存。
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独无仅有。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附马21人,公主20人等,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中国“宰相村”由此而得名。
追溯裴氏家族经久兴隆的原因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总结了三条,即联姻、世袭与自强不息。裴氏家族历史上共出过附马、皇后、太子妃、王妃、公主、荫袭95人。
由联姻、世袭所结成的封建裙带关系,这无疑是促成裴氏人物显露头角的优越条件,但并不是主要原因。对于公侯将相数以千计的裴氏家族来说,起决定作用的原因在于他们重视教育,自强不息,顽强拼搏。
“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是裴氏家风的主要特征。裴氏曾有家规,子孙考不中秀才者,不准进入宗祠大门,谨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知义”。
裴柏村至今仍保留着重视教育的传统,几乎家家门楼上都有“耕读传家”的大字。 人物 自汉、魏,历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在中华大地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裴氏家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仅隋唐二代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名臣就不下数十人。其中著名的政治家有裴秀、裴楷、裴蕴、裴矩、裴他、裴让之、裴政、裴寂、裴胄、裴度、斐枢等;军事家有裴行俭、裴茂、裴潜、裴叔业、裴邃、裴骏、裴衍、裴宽、裴果、裴文举、裴镜民、裴济等;法学家有裴政;外交家有裴矩、裴世清等。
隋朝文林郎裴世清,是个九品小官,正史甚至没有给他立传,但他却是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代表国家,率领访日友好使团出访日本的外交大臣。隋大业三年(607年),日本国派遣使者小野妹子访隋,次年3月到达长安。
裴世清受隋炀帝诏命,率隋朝使团一行13人回访日本,并晋见了日本天皇,献上了文物及国书。他携带的这份国书在日本的《日本书记》太籍中被保存下来,成为永久的历史见证,为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关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名臣裴矩(547-627年),是供职于周、隋、唐的三朝元老,为政廉谨,颇负清名。他先后任民部侍郎、内史侍郎、尚书左丞、史部尚书等职。
隋炀帝时,裴矩受命赴张掖(今甘肃)主管与西域各国开展贸易之事。在与各国商人接触中,他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大量宝贵资料,编撰成《西域图记》3卷。
书中不但以大量的文字介绍了西域44国的国情,还绘制了许多地图,标出了从敦煌到达地中海的3条大道,其中中道和南道,即为历史上有名的“丝绸之路”。 唐开国元勋裴寂,在隋末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之际,高瞻远瞩,顺天顺人,鼎助李渊起兵晋阳,建立了李唐王朝。
唐宰相裴耀卿(681-743年),致力于整顿漕运,保证了南粮北调的水道畅通,解决了唐王朝沿续了几十年的关口粮荒问题,开元年间传为佳话。 一代贤相裴度,更是世代传颂,名垂青史。
在唐代政治家中,裴度的名字完全可以与唐初的名相魏征等人相提并论。他从青年时代便胸怀壮志,正气凛然。
其一生的最大功绩就是竭尽毕生精力去一次次地削平藩镇割据势力,特别是在平定淮西藩镇吴元济叛乱中,立场坚定,力挽狂澜,功绩卓著,使唐朝又一度取得了统一,出现了“元和。
敬宗自从掌管国史,记事曲从迎合、曲直不正。当初,虞世基与敬宗的父亲许善心一起被宇文化及杀害,封德彝当时为内史舍人,完全看到了当时的情况,因此对人说:“虞世基被诛杀,世南伏地而行请求替兄受死,善心被处死,敬宗手舞足蹈用来求生。”人们以此为话柄,敬宗非常怨恨这件事,到了为德彝立传的时候,大肆强加他的罪恶。敬宗女儿嫁给左监门大将军钱九陇,其人本来是皇家的奴隶,敬宗贪图财物与他联姻,于是为九陇曲意陈述他的门阀,给他妄加功绩,并把他提升到与刘文静、长孙顺德同卷。敬宗为儿子娶尉迟宝琳的孙女为妻,得到很多贿赂的财物,到做宝琳的父亲尉迟敬德的传时,完全为他隐去各种过失罪过。太宗做《威风赋》用来赐给长孙无忌,敬宗做传时却改写是赐给尉迟敬德。白州人庞孝泰,是少数民族部落首领中的平庸之辈,率兵跟随出征高丽,高丽知道他懦弱,袭败了庞孝泰。敬宗又收纳了他的珍贵物品,做传时说他屡次打败贼众,斩杀俘获敌贼数万人,汉将中骁勇强健的只有苏定方与庞孝泰了,曹继叔、高伯英都在他们之下。虚假美化与隐匿丑恶到了这个程度。起初,高祖、太宗两朝的实录,其中由敬宗所撰写的,很多都是详细、真实的,敬宗又总是以自己的爱憎曲意进行删改,评论群言尤其是这样。然而从贞观以来,朝廷所撰修的《五代史》及《晋书》、《东殿新书》、《西域图志》、《文思博要》、《文馆词林》、《累壁》、《瑶山玉彩》、《姓氏录》、《新礼》,敬宗都总揽其事,前后所得赏赐,多得记也记不清。
许敬宗的奸佞之举,在其去世后不久就被人揭发。诏令刘仁轨等改修国史,后来唐朝又数次修编国史,都未提及许敬宗,佐证了许敬宗肆意删编的内容已经荡然无存。今天后人所见的《旧唐书》等已鲜有许敬宗篡改的内容了。 但许敬宗的各种丑行却通过唐代国史、两《唐书》、《资治通鉴》等一代代流传下来,警醒后人要“淡泊守节、克己修身”。 敬宗好色无度。他的长子许昂很有文才,历任太子舍人的职务,许昂的母亲裴氏很早就去世了。裴氏的婢女有姿色,敬宗宠爱她,让她做继室,假姓虞氏。许昂平素与她私通,以下淫上一直通奸。敬宗发怒废黜了虞氏,加给许昂以不孝的罪名,上奏朝廷请求把许昂流放到岭外。显庆年间,上表请求朝廷让许昂回来,任虔化县令,不久就去世了。
敬宗奢豪,曾经造飞楼七十间,让妓女在上面骑马而走,以为戏乐。 咸亨三年许敬宗病逝。这名前宰相之死,对于武后在朝中的势力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打击。而糟糕的还不止于此。在为许敬宗商议赠谥的时候,朝臣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太常博士袁思古建议上谥号为“缪”,含义为“名与实爽”,乃是一个恶谥,还得到了户部尚书戴至德、太常博士王福畤的附和。——戴至德,正是太子李弘的心腹干臣。这样的谥法当然不能令许敬宗一系的人满意。于是唐高宗诏令在朝五品以上官员公议,议来议去,给许敬宗上了一个“恭”的谥号,意思是“既过能改”。
人物简介 [编辑本段] 诸葛瑾,(174-240)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经鲁肃推荐,为东吴效力。
胸怀宽广,温厚诚信,得到孙权的深深信赖,努力缓和蜀汉与东吴的关系。吕蒙去世后,诸葛瑾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守公安。
孙权称帝后,诸葛瑾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 个人资料 [编辑本段] 字 子瑜 古名 诸葛瑾 生卒 174 — 241(68岁) 终属 吴 籍贯 徐州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 容貌 面长似驴 官至 大将军 父亲 诸葛珪 兄弟姐妹 诸葛亮 诸葛均 曾效力过的势力 吴 历史传记 [编辑本段] 诸葛瑾,诸葛亮之兄,经鲁肃推荐,为东吴效力。
胸怀宽广,温厚诚信,得到孙权的深深信赖,努力缓和蜀汉与东吴的关系。吕蒙去世后,诸葛瑾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守公安。
孙权称帝后,诸葛谨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 演义记载 [编辑本段] 诸葛瑾,诸葛亮之兄,经鲁肃推荐,为东吴效力。
胸怀宽广,温厚诚信,得到孙权的深深信赖,努力缓和蜀汉与东吴的关系,曾于刘备伐吴之际出使求和,但未成功。 历史年表 [编辑本段] [200年] 诸葛瑾汉末避乱江东。
孙权的姊婿在曲阿向诸葛瑾请教问题,大惊其才,向孙权推荐,与鲁肃等一起为宾待,后为孙权长史,转中司马。 [215年] 孙权遣诸葛瑾使蜀通好刘备,与其弟诸葛亮在公馆见面,没谈私事。
[219年] 跟从吕蒙讨关羽,封宣城侯,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守公安。 [222年] 刘备东伐吴,吴王求和,诸葛瑾给刘备做书曰:“陛下老远来至白帝,就是因为吴王侵取荆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
不肯讲和,此小人之心。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
陛下若抑威损忿,计可立决,不复咨之于诸将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於反掌。”
时或言瑾别遣亲人与备相闻,权曰:“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 同年 升左将军,督公安,假节,封宛陵侯。
曹真、夏侯尚等围朱然于江陵,诸葛瑾以大兵为之救援。瑾性缓,推道理,无破敌之术,兵久不解。
转年春天,河水化开,潘璋等作水城于上流,瑾进攻浮桥,真等退走。虽无大功,也用保全师顺利入境为功。
同年 孙权称帝,封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241年] 诸葛瑾去世 死前嘱咐买棺服,办丧事要简约。
诸葛瑾墓 [编辑本段] 诸葛瑾墓在常州市郊北港乡连江桥下塘。诸葛瑾(174-241),字子瑜,三国时诸葛亮之兄,佐吴孙权多年,拜为大将军,领豫州牧。
墓为土墩,占地约五亩。高4-5米,墓前原分左右两墩,一为印墩,一为剑墩,清道光年间,曾在墩下锄得篆文"诸葛子瑜之墓"小玉碑,出土汉代玉锁、玉猪及铜镜、陶瓷器皿等。
今墓已不存,土地为北港砖瓦厂使用。 历史评价 [编辑本段] 早期的袁氏家族虽盛极一时,但最终灰飞湮灭,随之而来的是以中原曹氏、江东孙氏为代表的寒族势力的崛起,并且得以三分天下。
同时,随着政权的更替,一些新兴的家族也随之发展壮大,成为三国中的一些主要势力。而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大概要算是琅琊诸葛氏了。
三国时人韦昭就在其《吴书》一书中指出:瑾为大将军,而弟亮为蜀丞相,二子恪、融皆典戎马,督领将帅,族弟诞又显名于魏,一门三方为冠盖,天下荣之。 一、性格 诸葛瑾(公元174-241年),字子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
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见《三国志•诸葛亮传》)”。虽说也算得上是名门望族出身,但到了诸葛瑾父亲诸葛珪这一代已经是明显没落了。
尽管如此,诸葛瑾还是演习了后汉时期很多年轻学子的传统,“少游京师,治《毛诗》、《尚书》、《左氏春秋》”。约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母亲章氏去世,诸葛瑾“居丧至孝”,并且“事继母恭谨,甚得人子之道”(以上两处均见《三国志•诸葛瑾传》注引《吴书》)。
但不久诸葛瑾的父亲诸葛珪也病故,一家人顿时失去了依靠。不得已,诸葛瑾一家只好投奔叔父诸葛玄。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诸葛玄被任命为豫章太守,诸葛亮及弟弟一起随同叔父前往,而诸葛瑾却没有随行。现代的一些专家、学者大概有两种说法:其一认为:这时的诸葛瑾同继母一起去了江东避难。
这种观点目前在史学界比较普遍。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诸葛瑾离开的时间在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兴平二年(公元195年)。
持这种观点的有田余庆的《秦汉魏晋史探微》、王永平的《孙吴政治与文化史论》、陈文德的《诸葛亮大传》等。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时的诸葛瑾同继母一起留在家乡琅邪,直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才避祸江东并得到孙权赏识,成为孙吴集团的一员。
余明侠的《诸葛亮评传》、袁仲仁《诸葛亮文选译》、黎东方《细说三国》等。 从《三国志•诸葛瑾传》中就可以找到一个答案: (孙)权又怪校尉殷模,罪至不测。
群下多为之言,权怒益甚,与相反复,惟瑾默然,权曰:“子瑜何独不言?”瑾避席曰:“瑾与殷模等遭本州倾覆,生类殄尽。弃坟墓,携老弱,披草莱,归圣化,在流隶之中,蒙生成之福,不能躬相督厉,陈答万一,至令模孤负恩惠,自陷罪戾。
臣谢过不暇,诚不敢有言。” 从这一段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诸葛。
闻喜裴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其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之支孙封pei(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因以为氏。周僖王时,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以“裴”为姓。后裴氏分为三支,分居河东、燕京、西凉等地,但考其谱系源流,皆出于闻喜之裴氏,故有“天下无二裴”之说。 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裴氏家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独无仅有。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驸马21人,公主20人等,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中国“宰相村”由此而得名。
自汉、魏,历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在中华大地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裴氏家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仅隋唐二代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名臣就不下数十人。其中著名的政治家有裴休、裴楷、裴蕴、裴矩、裴他、裴让之、裴政、裴寂、裴胄、裴度、裴枢等;军事家有裴行俭、裴茂、裴潜、裴叔业、裴邃、裴骏、裴衍、裴宽、裴果、裴文举、裴镜民、裴济等;法学家有裴政;外交家有裴矩、裴世清等。
【出处】 汉·李陵《答苏武书》:“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示例】 李商隐《祭裴氏姨文》:“椎心泣血,孰知所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