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
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主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知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
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古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斋 王使人问疾,医来。主 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古 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斋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主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
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之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古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知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
’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斋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
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以有为也。
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恒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斋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
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古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
’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
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知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古 曰:“不待三。”
斋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知 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古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
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主 曰:“此则距心之罪也。”知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
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
斋 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主 孟子谓蚔蛙曰:“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似也,为其可以言也。
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古 蚔蛙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斋 齐人曰:“所以为蚔蛙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主 公都子以告。知 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斋 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王驩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
知 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斋 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主 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知 充虞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
严,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
斋 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
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吾闻之: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斋 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主 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仕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斋 齐人伐燕。
主 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知 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
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
’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知 燕人畔。王曰:“吾甚惭于孟子。”
古 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斋 王曰:“恶!是何言也!”主 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
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之。”古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斋 曰:“古圣人也。”
主 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知 曰:“然。”古 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斋 曰:“不知也。”
主 “然则圣人且有过与?”知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
《孟子·公孙丑下》绰绰有余成语典故绰绰有余【释义】绰绰:宽裕的样子。
形容才智或金钱财物充裕。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下》。
蛙是战国时齐国的谏官。有一天,孟子见到了他,对他说:“你做了几个月谏官,却始终没有提过建议,看来你不适合做这样的官。”
蛙知道齐王的脾气很不好,怕说了也不起作用,就很少劝谏,现在经孟子这么一说,才感到自己没尽到职责。于是,他向齐王辞去了谏官。
这件事让齐国人知道了,纷纷议论说:“孟子替 蛙考虑得不错,但为什么不替自己好好考虑一下呢?他屡次向齐王进言,齐王不用,他却厚着脸皮不走,这难道不是嫉妒么?”有人把这些议论告诉了孟子,孟子满不在乎地说:“我听人说,一个有官职的人,如果没尽到职责,就应该辞官;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进言未被采纳,也应该离去。而我呢?既无官职,又无进言的责任,我的进退岂不是绰绰有余吗?”。
公孙丑在《孟子》一书中记其言颇多,有公孙丑上下两章,6000多字。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注:“公孙丑,孟子(轲)弟子,齐人也。孟子未尝得政,丑设词以问之。”
著名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即公孙丑与孟子的对话,记录于《公孙丑章句·下》。这些名言至今沿用,可见公孙丑是很有学问的人。
补充:公孙丑和他的老师孟子一样,终生都没有做过官,因为当时已经进入战国时期,各大国都采用法家的思想,开始变法,富国强兵,而儒家的思想在这种礼崩乐坏的大环境下,早已不吃香了。何况孟子还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言论,除了空谈,哪个诸侯肯用他这一派的人呢?不过到了后来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孔孟讲究“仁”“礼”的一套又被历代皇帝所采纳。
到了北宋,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公孙丑被追封为寿光伯。他死了一千多年才显赫了一把。
公孙丑上·第一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感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者也。
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倍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上·第二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动心。」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
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
昔者曾子谓子让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曰:「敢问夫子之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
今有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曰:「□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
』然则夫子既圣矣乎?」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夫圣,孔。
原文:
“敢问夫子恶乎长?”①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②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元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 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③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4)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⑤,心勿忘,勿助长也。元若 宋人然:宋人有闵(6)其苗之不长而揠(7)之者,芒芒然(8)归,谓其人(9) 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11)苗者也;助之长 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
阐释: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清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孟子在向公孙丑阐述浩然之气时指出我们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
这则故事的意义在于“心勿忘,勿助长。未尝至纤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程颢讲的“真诚用心去做,是提醒人要下决心,但又不是矫揉造作。”
《孟子》卷六 滕文公下
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纳,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於士,不得受於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矙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矙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子路曰:‘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已矣。”
翻译:孟子说:“古时候,不是诸侯的臣下,不去谒见诸侯。段干木越墙躲避(魏文侯的来访),泄柳关门不接待(鲁穆公),这么做都太过分了。如果主动来见,这样也是可以见见的。阳货想要孔子来见他,又怕被说成不懂礼数。(按礼节规定,)大夫赠赐礼物给士,(士因故)不能在家接受礼物,(事后)就应该前往大夫家拜谢。阳货探听到孔子不在家时,给孔子送去一只蒸熟的小猪;孔子也探听到阳货不在家时,才上门拜谢。当时,阳货先(送了礼物来),孔子哪能不去见他呢?曾子说:‘耸起肩膀,装出笑脸,去巴结人,真比大热天在地里干活还难受。’子路说:‘明明合不来还要交谈,看他脸色羞惭得通红的样子,这不是我能理解的。’由此看来,君子所要培养的道德操守,就可以知道了。”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按:车,古文;舆,今字。
车又音居,是故,子舆、子车、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中文名: 孟轲 外文名: Mencius 别名: 孟子,子舆,子车,子居,亚圣 民族: 华夏族 出生地: 邹(今山东邹城市) 出生日期: 公元前372年 逝世日期: 公元前289年 职业: 学者,思想家 主要成就: 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 以后就称为“亚圣” 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代表作品: 《孟子》 所处时代: 战国 孟子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
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父名激,母邹氏。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就学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
学成以后,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生平阅历 孟子像(20张)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父名激,母仉氏。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因而从鲁国迁居邹国。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
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不敢去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韩诗外传》载有孟母“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孟母“三迁”和“去齐”等故事。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有一种说法是,孟子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孟子出生时子思已逝世三十载。
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就连孟子自己也曾说:“予未得为孔子之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孟子 离娄下》)无论是否受业于子思,孟子的学说的确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孔子逝世后,儒家分为八派) 编辑本段 历史地位 孟子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
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
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
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身后荣誉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汉书·楚元王传赞》说:“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
唯孟轲……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甚至有一首讽刺孟子的打油诗:“邻家焉有许多鸡?乞丐何曾有二妻?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2]。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朱元璋曾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并诏告天下说孟子的不少言论“非臣子所宜言”。下令将孟子逐出文庙。
次日钱唐上疏力争劝阻,加之天文官也上奏文星暗淡无光,于是朱元璋又下一道谕旨:“孟子辩异端,。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5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