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叔猪肝、白头豕、三豕渡河、斗酒彘肩、饲豕如人等。
1、仲叔猪肝 《高士传》中闵仲叔,太原人。朋友见他家里没有菜吃,送给他生蒜。
他接受了却不吃。司徒侯霸曾把他征召来,可惜此人不问政事。
仲叔恨恨地辞官。老年生活贫困,想吃肉,向屠夫买一片猪肝。
屠夫不卖,安邑令听说了这件事,派人给他送肉。 仲叔知道了,感叹说:“我怎么能因为自己的口腹之欲,总是麻烦安邑呢?”于是离开去了沛县,至寿终。
2、白头豕 汉朝朱浮给彭宠信,责备他:“伯通,你太过自负了。以前有个人家生了一只白色的猪,觉得很怪异,打算献上。
到了河东,发现都是白猪,很惭愧地回家了。以你的功绩,在朝廷上说,也可以说是辽东的猪了。”
3、三豕渡河 子夏去晋国,路过卫国。有人说“晋师三豕渡河”,到了晋国,原来是“晋师己亥涉河”。
写错字之意。 4、斗酒彘肩 鸿门宴,樊哙到了以后,项羽赐酒给他喝,他拜谢后一饮而尽。
项王又赐给他猪肩肉,樊哙把盾放地上,拿刀在上面切着吃。 5、饲豕如人 列子在季咸死后觉得自己学问欠缺,学习玄学,追求无为。
给妻子烧火,忘记了什么荣辱,吃猪和人都一样,一样的有干净的、脏的。
出自《三十六计》扮猪吃虎,即装傻佯懵,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扮猪吃虎,蔡松坡戏瞒袁世凯。 世上有两种人,一是扮虎吃猪,一是扮猪吃虎。
扮虎吃猪的,其本身才能和地位太不相称,故不能不硬要装成威武的样子,显自己之威风吓唬下属。此种人正如郑板桥所指的“世间鼠辈,如何装得老虎”之流。
扮猪吃虎的则相反,本身是老虎样的英雄人物,为求达到一种企图,故意诈呆扮傻使人家上当。 子说过“大巧若拙”,孔子也说“大智若愚”,这是指有高等学术的人,要顺自然而成器,不强为造作,不施巧计不自炫其技,表面看来,一副笨拙样子。
这论调,在老子而言,是他老一套“无为而治”的观念;照孔子意思,则是“容貌盛德”不露锋芒的表现。但积极用到事物上的,这种独善其身的操守、待价而沽的态度,是不足为法的。
照道儒两家学说,其所要求的是什么事都要听其自然,静候发展的。这是缺乏了积极进取心,尤其在现代,诸葛亮的那套钓鱼手法已很难行得通,古代的民风淳厚,求贤的风气很盛,纵不会做到野无遗才,起码有才能的人不如今日这样被糟蹋,所以刘备会去“三顾茅庐”。
但现在行不行?就有“赛孔明”出现,也断不会有人枉顾而把饭碗送上门来,即使你日夜奔走于权贵之门,打尽恭,作尽揖,也不容易谋一枝之栖,还想有阔佬会屈驾过访不请教? 所以“大巧若拙”和“大智若愚”这种态度,只可以在米缸常满、荷包不空的时候作为自鸣清高的招牌,要在做事时就不可以这般消极,特别在开展争夺的时候,这态度更要不得,除非以退为进,佯示懦弱,暗施阴谋,故意装傻扮懵,使人莫测高深。俗语所说的“扮猪吃老虎”,真是画龙点睛、一针见血的经验之谈。
什么叫作“扮猪吃虎”呢?即是说猎人要捉老虎,在无法力擒的时候,就装扮成一只猪猡,学成猪叫,把老虎引出来,待走近时,然后出其不意,猝然向它袭击。这突击结果,虎纵不死也会带伤。
以此策略施于强劲的对头人,一样可以使用,在其面前,尽量把自己的锋芒敛蔽,“若愚”到象猪一样,表面上百依百顺,脸上展开微笑,嘴边抹上猪油,装出一副为奴为婢的卑躬样子,使他对自己不起疑心,一旦到了时机成熟、有隙可乘之时,才一下子以闪电手段,把他结果了,这就是“扮猪吃虎”的妙用。所谓“扮猪”,即孙子所说的“藏于九地之下”,“吃虎”是“动于九天之上”。
且看汉末的大司徒王允计害董卓时的手段,其奴颜婢膝之丑态,真的做到猪相十足。他以一个朝臣之尊,竟然去巴结董卓的干儿子吕布,先送笔大礼,引吕而登门答谢。
吕布说:“布乃一相府将,司徒是朝臣,何故错敬?”王允答:“方今天下别无英雄,惟有将军耳,允非敬将军之职,实敬将军之才也。”这马屁拍得恰到好处,弄得吕布飘飘然起来。
他再请董卓时,却又毕恭毕敬地吹捧:“允自幼颇习天文,夜观乾象,汉家气数已尽,太师功得震于天下,若舜之受禹,禹之继舜,正合天心人意。”又说:“自古有道代无道,无德让有德,岂过分乎?”喜得董卓笑到见牙不见眼,说:“若果天命归我,司徒当为元勋。”
看王允这副诌佞相、奉承话,确已到了为孔子所鄙视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地步,但在“求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施计要求之下,“吃虎”的猪相,却做得十分到家,所以到时机成熟的时候,便一反媚态,指责董卓喝道 :“反贼至此,武士何在?”从这两副早晚变化不同的脸孔,由妓女相变成屠夫相,可以看出凡任何一场斗争,定要经过一段艰苦的历程。古语有所谓“变生肘间”,俗话也说“吃完面反碗底”的,正说明人与人相处,就会发生利害冲突,也即经常有“扮猪吃虎”的阴谋发生。
所以,某些“英雄人物”,其对人之态度,绝没有信用可讲的,有的只有利害关系,所谓“刎颈交”者,只限于书呆子,但书呆子决不会是英雄人物。 书呆子之所以不能成为英雄,在于给仁义道德迷了心窍,脸皮太薄,而“英雄”的起码条件是说谎不脸红。
若说“刎颈交”可以维持真情的话,那项羽何至要自刎乌江,孙膑怎么会要装疯魔呢?相反的话,“扮猪吃虎”往往发生于为种“亲情”之间,古代如此,现代更甚! 古代“扮猪”扮得最像,“吃虎”吃得最彻底的,首推越王勾践。勾践于国破家亡的时候,不殉节以谢先王,还厚着脸皮归降吴王夫差,囚禁于石屋之内,受辱于强梁之下,身为奴,妻为婢,赤膊跣足,蓬头垢衣,扫牛栏,拾马屎,尝夫差之粪而取怜,甘言阿谀以求赦,这种“扮猪”精神,确是人所不能忍者。
一旦获释归越,便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阴谋复仇,行谋臣文种七策,一曰捐货币以悦其君臣(行贿求宠),二曰贵籴粟以虚其积聚(扰乱经济),三曰遣美女以惑其心志(行美人计),四曰遣之巧工良材,使作宫室以罄其财(引导荒淫),五曰遣之谋臣以乱其谋(渗入间谍),六曰离其谏臣使自杀以弱其辅(互相残杀),七曰积财练兵以承其弊(养锐待变)。这一套连环的“釜底抽薪”,居然把吴王夫差扳倒了,到夫差被俘时,勾践却现出凶神恶煞的本来面目,仗剑指着夫差说:“世无万年之君,你总难逃一死,嘿!还要我亲自动手不成?卒至夫差要自己下手。
由此。
关于猪的典故以往人们对牛年、马年等都说了许多好听的话,如“老黄牛”精神、“千里马”速度等等,对猪能说什么呢?我左思右想,想了许久,竟然想不出一个好听的词语来形容猪。
似乎猪给人的印象,就是丑、懒、脏、笨。确实,猪不雅观,眼小耳朵阔,头大鼻嘴长,脚短身体胖,臃肿怪模样。
因此什么“猪朋狗友”、“猪生狗养”、“猪狗不如”、“猪拖狗拔”、“猪嘴里吐不出象牙”、“猪鼻子插葱——装象”、“猪头三”等等词语,没有一个说得好听的。就连那个也有三十六般变化,能驾云使风的八戒也没个好形象。
他本是天篷元帅,因罪被谪,只因误投猪胎而生,就成了半猪半人的形体。他虽身粗力大,但好吃懒做,贪图女色,喜进馋言,并好用小手段占小便宜。
其实人们对猪是很不公平的。人们几乎三天两头要吃猪肉,还吃猪肝、猪肚什么的,猪的皮给人制革,猪的鬃给人制刷,猪胆还可以制药,猪心还可用来修补人的心脏。
猪可谓向人们作了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奉献了,可是人们还说它许多坏话。我们常说做人难,看来它做猪也难啊! 唐时有个猪龙的故事,说唐玄宗与安禄山一起饮酒,安禄山醉后睡觉,竟变成一个猪身龙首的怪物。
左右劝玄宗杀了他,玄宗说“此猪龙,无能为”,玄宗认为是猪龙,没本事的,不会出问题的。后来却发生了安史之乱。
安禄山作乱怎么也加上个猪字呢?大概猪有乱撞乱窜,会发猪颠风的特点吧。人们还说猪贪,《左传》中就有“实有豕心,贪婪无厌”的话。
豕,是古代猪的别称。后来,这豕心就用来比喻贪得无厌了。
这是因为猪的肚子大,吃得多给人留下的印象。在政治也有用到过猪字的,曾有人称袁世凯时的国会为“猪仔国会”,称那些议员为“猪仔议员”,因为那些议员非常贪婪,他们被袁世凯用金钱收买、利用,成了无耻的猪仔了。
由于猪是下等的,所以古人也有用猪来作谦词的。古人有称自己的儿子为“豚儿”的。
豚,指小猪,温州人叫猪豚。如《聊斋志异·青凤》中有“俄少年自外入,叟曰:‘此豚儿也’。”
也有称“豚儿犬子”的。 《韩非子》中有一则不错的教子故事:曾子的妻子要去市场,儿子哭着要跟去。
其妻说:“不要跟去,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妻子一回来,曾子就捕猪要杀。
其妻说:“不要杀猪,我是哄骗孩子的。”曾子严肃地说:“不能对孩子说谎,孩子不懂事,会跟大人学。
你骗他,是教他骗。这样教育是不行的。”
曾子就真的把猪杀了,烹给孩子吃。《吕氏春秋》中有一个三豕涉河的事故。
“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巳亥也。
’。”原来是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在传抄时写错了。
这就成了因字形近似抄写出现谬误的典故。这两则故事提到猪,并未说猪好坏,只是颇有趣味,故不妨一提。
还有因与猪某些方面相似的,也会带上一个猪字。如入药的真菌植物,有利水渗湿功效的猪苓,因其皮黑作块似猪粪。
又,长江中的扬子鳄,因鼻嘴特长,故俗称猪婆龙。 总之,平日说到猪,好听的词语不多,大多都是坏话。
但老辈人都说,猪年是个肥年,是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年。
二月初二吃猪头肉也有说法。自古以来,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后来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即其中之一。另据宋代的“仇池笔记”记录的一个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无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看起来猪头还真是一道佳肴呢,而且也是转危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标志。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烹饪,才能端上餐桌。“扒猪脸”有三种,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酱汁吃;三是卷煎饼吃。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猪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现代人带来了美容、健脑的效果。“二月二”吃现代“扒猪脸”,回味古代的餐饮历史,真是一种当代与历史交融的完美体验。
民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廿四节气之一的惊蛰。据说经过冬眠的龙,到了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所以古人称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又叫龙头节或青龙节。故这一天人们便到江河水畔祭龙神。
曾参杀猪的故事。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懦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是哄孩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妻子看到曾参把猪杀了,就说,“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的,你怎么当真呢。”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年纪小,不懂世事,只得学习别人的样子,尤其是以父母作为生活的榜样。今天你欺骗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会不再信任你,你看这危害有多大呀。” 曾子杀猪
曾子,又叫曾参,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深受孔子的教导,不但学问高,而且为人非常诚实,从不欺骗别人,甚至是对于自己的孩子也是说到做到。
在《尔雅·释兽》中,对猪是这样解释的:“彘,猪也。
其子曰豚。
一岁曰豵。”,所以,彘、猪、豚、豵就都是猪了。
自古以来,猪在中国人的家庭里是很有地位的。
在以象形著称的汉字的“家”中,在其宝盖头下的“豕”,代表的就是猪的形象。
由此可见,在过去国人的心目中,无猪是不成家的。
旧时讨老婆,取媳妇,家中养猪的多少,是爱情的重要砝码之一。
另外,汉字的“冢”,其意是坟墓,按照象形文字来按图索骥,是这样的:无猪者,是不能安心离开人世,或是难以成冢的。
猪,不仅是农耕文化下的主要家畜,国人还每每以猪自况,十二生肖里的猪,就是例子。
中国人一方面离不得猪,一方面又极其厌恶着猪。
比如骂人,就往往拿猪来作比喻:“你懒得像猪”、“愚蠢如猪”、“昏聩似猪”、“肮脏得像猪”等等。
扮猪吃虎,意思是:猎人要捉老虎,在无法力擒的时候,就装扮成一只猪猡,学成猪叫,把老虎引出来,待走近时,然后出其不意,猝然向它袭击。
这突击结果,虎纵不死也会带伤。 以此策略施于强劲的对头人,一样可以使用,在其面前,尽量把自己的锋芒敛蔽,“若愚”到象猪一样,表面上百依百顺,脸上展开微笑,嘴边抹上猪油,装出一副为奴为婢的卑恭样子,使他对自己不起疑心,一旦到了时机成熟、有隙可乘之时,才一下子以闪电手段,把他结果了,这就是“扮猪吃虎”的妙用。
所谓“扮猪”,即孙子所说的“藏于九地之下”,“吃虎”是“动于九天之上”。
成语搜索:
猪卑狗险 比喻卑鄙阴险的人。
猪突豨勇 豨:野猪。指拼命向前冲,不怕死的人(含贬义)。
猪朋狗友 比喻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坏朋友。
指猪骂狗 犹指桑骂槐。
猪狗不如 猪狗 :zhū ɡǒu 1.猪与狗。 2.詈词。谓人下贱如牲畜。
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 比喻吃东西狼吞虎咽,来不及细尝。也比喻看书做事贪多务得,实则无所收获
一龙一猪 比喻两个人高下相差极大。
死了张屠夫,不吃混毛猪 俗语。比喻少了某人或某种条件,照样能办好事情。
人怕出名猪怕壮 人怕出了名招致麻烦,就象猪长肥了就要被宰杀一样。
泥猪疥狗 比喻卑贱或粗鄙的人。
泥猪癞狗 见“泥猪疥狗”。
泥猪瓦狗 见“泥猪疥狗”。
牧猪奴戏 对赌博的鄙称。
冷水烫猪 1.比喻白出力,无效果。
老虎借猪,相公借书 相公:旧指读书人。比喻东西正合自己的心愿,到手后就据为己有。也比喻各有各的爱好。
急獐拘猪 1.见\"急张拘诸\"。
寄豭之猪 寄:寄存;豭:公猪。寄放在别人家的公猪。比喻私闯别人家淫乱的男子。
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 形容钱能通神,不管办什么事,都必须用金钱打点贿赂才能办成。
狗猪不食其余 食:吃。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形容人的品行极其卑鄙龌龊。
肥猪拱门 谓自己送物上门﹐使人意外得财。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