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经典故事 » 双生太子典故(掷果盈车有什么典故)

双生太子典故(掷果盈车有什么典故)

分类:经典故事 日期:2022-09-25 13:15 浏览:4 次

1.“掷果盈车”有什么典故

掷果盈车的典故:

潘安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美男子,据说潘安因为长相惊艳而远近闻名,人们为了能够一睹潘安的美貌,而在潘安每一次出行的时候都会聚集来自大街小巷的人群围观。

在那些欣赏潘安美貌的人群当中,有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很多爱慕潘安的少女为了能够表达自己对潘安的仰慕,都会向他所乘坐的车上扔一些鲜花和水果,这就是掷果盈车的典故。

扩展资料:

潘安这个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才子,在仕途上却屡屡受挫。司马炎建立西晋后,22岁的潘安任太尉贾充的属吏,他做了一篇《藉田赋》被司马炎大加赞赏,却招致了朝中大臣的忌妒、

由于他们从中作梗,潘安十年没有升迁,安一生之中做官最高做到黄门侍郎,还做过多年的七品县令。

虽然怀才不遇,潘安还是勤政廉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此后在政坛屡升屡降,直到元康六年前后,回洛阳做京官,经常参与依附贾谧的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活动,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曾经恃才傲物的翩翩少年如今鬓发花白,饱尝宦海艰辛,学会了趋炎附势。为贾氏外戚集团进行文字煽惑。

精彩之笔,当数搞垮太子的阴谋,那个时候正是贾氏集团呼风唤雨的时候。贾南风想废掉太子,潘安也被搅入了这场阴谋之中。

一次太子喝醉了酒,潘安就被安排写了一篇祭神的文章,并让太子抄写。太子早已醉得神志不清,依葫芦画瓢地写了一通。

潘安拿到太子写的文章以后,再勾勒几笔,把它变成了一篇谋逆的文章,导致太子被废,太子的生母被处死。

虽不是策划者,但潘安在这起阴谋中显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太子死后,赵王司马伦以为太子报仇为名,联合另外七位司马家的皇族一起发动了兵变。

入宫除尽贾氏党羽,史称八王之乱,潘安从前就得罪过赵王,赵王司马伦夺权成功后,他立刻抓了潘安,并判了他一个灭三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潘安(掷果盈车)

2.“二进宫”出自什么典故

关于《二进宫》的典故

《二进宫》里有“昔日里有一个潘老丞相,李氏夫人替了皇娘,紫竹林内生太子,他的名儿万古扬”几句,很多人不知是用的什么典故。其实这是春秋战国时的一个故事。

在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京剧选编》第九集所收《二进宫》一 剧里,此处有个注解:“潘葛丞相——据传说周僖王(一说懿王)时,国舅梅伦争权,谋害苏皇后,丞相潘葛以自己妻子去替死。苏后安然 脱险,并在紫竹林生下太子。后苏后还朝,万分感谢潘葛。”

按:据钮骠先生介绍,王瑶卿先生及其弟子程玉菁、于玉蘅、罗玉苹当年在中国戏曲学校的授课,此处的唱词“潘老丞相”即为“潘葛丞相”。

此处关于潘葛丞相的故事,见于明传奇《鹦鹉记》。

现在的湘剧高腔戏中还有《潘葛思妻》一出,即全本《鹦鹉记》中的一折。在湘剧中由徐绍清饰演潘葛,剧情是:潘葛救了苏后13年后,潘葛诞辰,其子为其庆寿,使他怀念起自己的妻子,十分伤感。忽报苏后归来,所生太子已满13岁了。潘葛悲喜交集,喜见周僖王夫妻重圆、父子团聚;自己却形只影单,老泪纵横。

《川剧传统剧本汇编》第19集中也有川剧高腔的《白鹦鹉》一剧,是《鹦鹉记》的故事:周懿王时,白牙国进贡了白鹦鹉、温凉盏、醒酒毡三宝。时王妃苏英正有孕三月,遂立苏英为正宫,掌管三宝。懿王另一妃子梅妃嫉妒,同其兄梅伦定计,趁与苏英宴饮之际,故意损坏三宝,反诬苏妃失德,扭见懿王,苏妃被赐死。丞相潘葛知苏妃无辜蒙冤,乃以己妻李氏貌似苏妃而去替死。送苏妃至其侄苏敬处安身。苏妃在途中生下太子。梅妃占卜,知苏妃未死,命梅伦搜查潘府,无获。再遣人追杀,亦未果。苏妃将太子遗弃农家收养。十三年后,母子终于团聚,致书潘葛。潘正伤悼亡妻,惦念苏后,得书立即陈情懿王。王遂迎苏妃母子还朝,并传位太子,囚梅妃,斩梅伦。川剧常演的折子戏是《金殿还妻》。

3.盛唐李孟情的典故

太子的老婆自然不能泯然众人,所以武惠妃为儿子精挑细选了一个大美人,这位美女,就是各位众所周知的大名鼎鼎的杨贵妃——杨玉环。

所以,在故事的最初,杨玉环其实是唐玄宗的儿媳妇。

心机深重的武惠妃为了运作李瑁当太子,先后害死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

这可是个大工程,宫斗大家都熟悉,那是非常烧脑的。

武惠妃搞了这么大的事情,结果自己也难以承受,烧脑烧死了。

这样一来,不仅寿王李瑁失去了靠山,唐玄宗也因为失去了心爱的人而萎靡不振。

儿子失去妈妈虽然伤心,但是无法再找一个母亲;但是,丈夫没了妻子可要赶紧续弦。

只是唐玄宗口味很高,一直没发现心仪的对象。

终于在某一天,皇室成员在华清宫集体泡温泉的时候,唐玄宗惊喜的发现儿媳妇杨玉环拥有着无与伦比的丰腴之美。

4.断袖之癖典故的来历

西汉建平二年,有一天,汉哀帝下朝回宫,看到殿前站着一个人,正在传漏报时,哀帝随口问:“那不是舍人董贤吗?”那人忙叩头道:“正是小臣董贤。”董贤是御史董恭的儿子,在汉哀帝刘欣还是太子时曾当过太子舍人。

就是这一瞥,哀帝忽然发现,几年不见,董贤越长越俊俏了,比六宫粉黛还要漂亮,他不禁大为喜爱,命他随身侍从。从此对他日益宠爱,同车而乘,同榻而眠。

董贤不仅长得像美女,言谈举止也十足地像女人,“性柔和”、“善为媚”。

哀帝对董贤的爱之深,可用一个例子来说:据说,一天哀帝早晨醒来,见董贤还睡着,哀帝欲将衣袖掣回,却又不忍惊动董贤。可是衣袖被董贤的身体压住,不能取出,待要仍然睡下,自己又有事不能待他醒来,一时性急,哀帝竟从床头拔出佩刀,将衣袖割断,然后悄悄出去。所以后人把嬖宠男色,称作“断袖癖”。当时宫女都加以效仿而割断一只衣袖。待董贤醒来,见身下压着哀帝的断袖,也感到哀帝的深情,从此越发柔媚,须臾不离帝侧。 后人将同性恋称为“断袖之癖”,便是源出于此。

5.古代四大妖姬:褒姒、妲己、妺喜、骊姬都有什么典故

四大妖姬,是指中国古代四位著名的宠妃——妺喜、妲己、褒姒、骊姬。她们美若天仙,国色天香,深得君王的宠爱。一国之君为了她们无心朝政,甚至为她们做出一些危害江山社稷之事。

妺喜

妺(mò)喜,生卒年不详,亦作妺嬉、末喜 、末嬉,有施氏之女,夏朝最后一位君主夏桀的王后,四大妖姬之一。据说,妺喜是后世红颜祸水的第一例证。

典故:红颜祸水

据说,妺喜是后世红颜祸水的第一例证,此后在三代间陆续出现商代妲己、周代褒姒。因此,当越王勾践派范蠡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时,伍子胥进言说:"臣闻:夏亡以妺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夫美女者,亡国之物也,王不可受。"

妲己

妲己[dá jǐ],己姓,字妲,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有苏氏之女,帝辛的妃子。妲己乃是难得一见的美女,纣王沉迷于妲己的美色,荒理朝政,对她言听计从,到了“妲己之所誉贵之,妲己之所憎诛之”的地步,使商朝灭亡,最后被周武王所杀。

典故:淫乱

妲己,为中国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商纣王的宠妃。传说姓苏,不过有关苏的来源有不同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其父亲乃是诸侯苏护;另外一种说法是,妲己来自一个叫苏的部落。

根据《史记》的记载,妲己是有苏氏诸侯之女,乃一个美若天仙、能歌善舞、国色天香的美人,在商纣王徵伐苏部落时被好酒贪色的纣王掳入宫中,尊为贵妃,极尽荒淫之能事,酒池肉林等乃是纣王为博她欢颜而创,并为了讨好她发明炮烙之刑。后被周武王所杀。

骊姬

骊姬(?-前651年),或称丽姬 ,名不详,春秋时期骊戎国君之女,晋献公妃子,晋君奚齐的生母。

典故:骊姬之乱

骊姬姿色艳美。前672年,晋献公打败骊戎,骊戎求和将骊姬与其妹少姬献给晋献公。骊姬深得晋献公的宠爱,获立夫人,并生下儿子奚齐,而骊姬的妹妹少姬生子卓子。

骊姬以美色获得晋献公专宠,阴险狡诈,献媚取怜,逐步博得晋献公信任,参与朝政,但骊姬仍不满足,使计离间挑拨晋献公与儿子申生、重耳、夷吾的感情,迫使申生自杀,重耳、夷吾逃亡,改立自己所生之子奚齐为太子,史称骊姬之乱。

前651年,晋献公病危,嘱托大夫荀息主政,保护骊姬母子,辅助奚齐继位。晋献公死后,荀息遵旨立奚齐继位,骊姬为太后。但在丧礼过程中,里克杀死奚齐,荀息于是改立卓子为君。不久,里克杀害卓子和骊姬。

褒姒

褒姒[bāo sì](《史记》作襃姒 ,《列女传》作褎姒 ),生卒年不详,姒姓,褒国人,周幽王姬宫湦第二任王后,太子姬伯服的生母,周平王姬宜臼的后母。

典故:烽火戏诸侯

据《史记》记载,褒姒不爱笑,周幽王想出各种办法让她笑,但她还是不笑。周幽王设置烽火台和大鼓,有敌人来到就点燃烽火召集援兵。有一次,周幽王点燃烽火,诸侯都率兵赶来。诸侯到后却发现没有敌人,褒姒看到诸侯惊慌失措的样子,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非常高兴,因此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不在信用,渐渐不肯应召而来。后来申国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点燃烽火召集诸侯援救,诸侯却没有前来援救。犬戎最终杀死周幽王,俘虏褒姒,西周灭亡。

6.狸猫换太子的典故

北宋真宗年间,辽军大举攻宋,要塞澶州危急。

真宗皇帝率禁军主力增援,然而,大军到了黄河岸边,真宗却因畏怕危险,不敢过河,以寇准为首的主战派与以丁谓为首的主和派发生了激烈第争执,以致于寇准情急之下收拉皇帝的衣袖,造成局势失控,形成僵持。在这危急时刻,以一名叫李玉的王府诰命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打破僵局,促成皇帝渡河,保住了宋室江山。

李玉的美貌与智慧深深打动了真宗皇帝,而李玉对真宗也是情根深种,二人在寇准的撮合之下相爱了。然而,后宫的德妃刘娥,却是个阴险狡诈,妒心深重的人,当真宗决定将李玉迎纳入宫以后,她妒发入狂,用尽奸计欲置李玉于死地,李玉在真宗、寇准、陈琳等人的保护下数次死力逃生,但她宽容大度并不计较。

然而,刘娥却变本加厉,从只对李玉以人,最后发展到了弑君的地步。终于,刘妃的奸谋暴露在众人面前,然而,由于皇帝的软弱,和李妃的善良,他们再一次宽恕了刘妃。

终于,李玉怀孕了,刘娥表面上与李玉亲亲热热,暗地里串通丁谓等人精心策划了狸猫换太子的毒计,而此时皇帝和李玉却懵然不知。李玉临产了,皇帝亲眼看到她产下了妖孽,龙颜震怒, 寇准身死、李玉逃亡、皇帝陷入刘娥的控制之中,在这国家危难之际,包拯临危受命,他对整个案件的调查,揭露了刘娥用狸猫换太子的事实,最终使真太子当上了皇帝的故事.。

7.断袖、分桃的历史典故

“断袖”来源于西汉的董贤。西汉建平二年,有一天,汉哀帝下朝回宫,看到殿前站着一个人,正在传漏报时,哀帝随口问:“那不是舍人董贤吗?”那人忙叩头道:“正是小臣董贤。”董贤是御史董恭的儿子,在汉哀帝刘欣还是太子时曾当过太子舍人。就是这一瞥,哀帝忽然发现,几年不见,董贤越长越俊俏了,比六宫粉黛还要漂亮,他不禁大为喜爱,命他随身侍从。从此对他日益宠爱,同车而乘,同榻而眠。

董贤英俊潇洒,又是御史董恭之子,因而被选为太子舍人。哀帝在与他的交往中产生了爱恋,封他为董门郎,并封其父亲为霸陵令,迁光禄大夫。不久,董贤又被封为驸马都尉侍中,《汉书·董贤传》载,这时董贤“出则参乘,入御左右,旬月间赏赐巨万,贵震朝廷。”两人形影不离,同床共枕。有一次哀帝醒来,衣袖被董贤压住,他怕拉动袖子惊醒“爱人”,于是用刀子将其割断,可见其爱恋之深。哀帝还为董贤建造了一栋与皇宫类似的宫殿,并将御用品中最好的送给董贤,自己则用次品。他为了与恋人生生世世在一起,还为董贤在自己的陵墓旁边修了一座冢茔。《汉书·董贤传》载,哀帝还曾开玩笑地对董贤说:“吾欲法尧禅舜,何如?”吓得大臣们目瞪口呆。

分桃的出处,《韩非子·说难》记载:春秋时,卫国大夫弥子瑕受卫灵公宠爱。(他们都是男人哦!)有天,弥子瑕在果园里陪灵公游玩。他从树上摘下一个桃来,咬了一口,觉得甘甜可口,非常好吃,就立刻把剩下的递给卫灵公吃。卫灵公夸奖他说:"弥子瑕对我太好了!自己认为是美味的东西省下来舍不得吃,而给我吃。"可是,等到后来灵公不再喜欢弥子瑕,给国君吃剩余桃子的事就都变成了他的罪行了,并因此受到惩处。

8.偷梁换柱的典故

偷梁换柱 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 而后乘之①,曳其轮也②。

【注释】 ①句中的几个“其”字,均指盟友、盟军言之。 ②曳其轮也:“语出《易经,既济》纷。

既济,龄名,本卦为异卦相叠(离下坎上)。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离为火。

水处火上,水势压倒火势,救火之事,大告成功,故卦名“即济”。既,已经;济,成功。

本卦初九?《象》辞:“曳其轮,义无咎也。”意为,拖住了车轮,车子就不能运行了。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好比拖住了车轮,车子就不能运行了。己方抽其友方劲旅,如同抽出梁木,房屋就会坍塌,于是己方就可以控制他了。

【按语】 阵有纵横,天衡为梁,地轴为柱。梁柱以精兵为之,故观其阵,则知精兵之所有。

共战他敌时,频更其阵,暗中抽换其精兵,或竟代其为梁柱;势成阵塌,遂兼其兵。并此敌以击他敌之首策也。

【解析】 这则按语,主要是从军事部署的角度讲的。古代作战,双方要摆开阵式。

列阵都要按东、西、南、北方位部署。阵中有“天横”,首尾相对,是阵的大梁;“地轴”在阵中央,是阵的支枕。

梁和柱的位置都是部署主力部队的地方。因此,观察敌阵,就能发现敌军的主力的位置。

如果与友军联合作战,应设法多次变动友军的阵容,暗中更换它的主力,派自己的部队去代替它的梁柱,这样一定使它的阵地无法由它自己控制,这时,立即吞并友军的部队。这是吞并这一股敌人再去攻击另一股敌人的首要战略。

以上的这段按语,反映了封建社会里,军阀割据,所谓“友军”,不过只是暂时的联合而已,所以“兼并盟友”是常事。不过,从军事谋略上去理解本计,重点也可以放在对敌军“频更共阵”上。

也就是多次佯攻,促使敌人变换阵容,然后伺机攻其弱点。这种调动敌人的谋略,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探源】 偷梁换柱,指用偷换的办法,暗中改换事物的本质和内容,以达蒙混欺骗的目的。“偷天换日”、“偷龙换凤”、“调包计”,都是同样的意思。

在军事上,联合对敌作战时,反复变动友军阵线,借以调换其兵力,等待友军有机可乘、一败涂地之时,将其全部控制。此计归于第五套“并战计”中,本意是乘友军作战不利,借机兼并他的主力为己方所用。

此计中包含尔虞我诈、乘机控制别人的权术,所以也往往用于政治谋略和外交谋略。 秦始皇称帝,自以为江山一统,是子孙万代的家业了。

但是,他自以为身体还不错,一直没有去立太子,指定接班人,宫庭内,存在两个实力强大的政治集团。一个是长子扶苏、蒙恬集团,—个是幼子胡亥、赵高集团。

扶苏恭顺好仁,为人正派,在全国有很高的声誉。泰始皇本意欲立扶苏为太子,为了锻炼他,派他到著名将领蒙恬驻守的北线为监军。

幼子胡亥,早被娇宠坏了,在宦官赵高教唆下,只知吃喝玩乐。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南巡,到达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附近),突然一病不起。

此时,秦始皇也知道自己的大限将至.于是,连忙召丞相李斯,要李斯传达秘诏,立扶苏为太子。当时掌管玉玺和起草诏书的是宦官头儿赵高。

赵高早有野心,看准了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故意扣压秘诏,等待时机。 几天后,秦始皇在沙丘平召(今河北广宗县境)驾崩。

李斯怕太子回来之前,政局动荡,所以秘不发丧。赵高特此去找李斯,告诉他,皇上赐给扶苏的信,还扣在我这里。

现在,立谁为太子,我和你就可以决定。狡猾的赵高又对李斯讲明利害,说,如果扶苏做了皇帝,一定会重用蒙恬,到那个时候,宰相的位置你能坐得稳吗?一席话,说得李斯果然心动,二人合谋,制造假诏书,赐死扶苏,杀了蒙恬。

赵高未用一兵一卒,只用偷梁换柱的手段,就把昏庸无能的胡亥扶为秦二世,为自己今后的专权打下基础,也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故事】 吕后杀韩信,历史众说纷纭。

历史上的是非功过,不是一下子说得清楚的。这里并不想作什么评价,仅用此例,再次说明“偷梁换柱”的计谋,在历史上也往往发挥政治权术作用。

楚汉相争,以刘邦大胜,建立汉朝为结局。这时,各异姓王拥兵自重,是对刘氏天下潜在的威胁。

翦灭异姓诸王,是刘邦日夜考虑的大事。异姓诸王中,韩信势力最大。

刘邦借口韩信袒护一叛将为由,把他由楚王贬为淮阴侯,调到京城居住,实际上有点“软禁”的味道。韩信功高盖世,忠于刘邦。

当年楚汉相争,战斗激烈之时,谋士蒯彻曾建议韩信与刘邦分手,使天下三分。韩信拒绝了蒯彻的建议,辅佐刘邦夺得天下。

而今却落得这样的下场,心中怨恨至极。 公元前200年,刘邦派陈烯为代相,统率边兵,对付匈奴。

韩信私下里会见陈烯,以自己的遭遇为例,警告陈烯,你虽然拥有重兵,但并不安全,刘邦不会一直信任你,不如乘此机会,带兵反汉,我在京城里接应你。两个人秘密地商量好,决定伺机起事。

公元前197年,陈烯在代郡反汉,自立为代王。刘邦领兵亲自声讨陈烯。

韩信与陈烯约定,起事后他在京城诈称奉刘邦密诏,袭击吕后及太子,两面夹击刘邦。可是,韩信的计谋被吕后得知。

吕后与丞相陈平设下一计,对付韩信。 吕后派人在京城散布:陈烯已死,皇上得胜,即将凯旋。

韩信听到这个消息,又没有见到陈烯派人来联系。

双生太子典故

相关推荐:
  • 大舅(你大舅你二舅都是你舅,是什么典故)
  • 巫阳典故(从典故方面赏析杨亿的《无题》:巫阳归梦隔千峰,辟恶香销翠被空)
  • 战场(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
  • 张文远典故(三国之张文远)
  • 溯源典故(成语溯源原指谁的事)
上一篇:个人音乐会(音乐会活动策划方案) 下一篇:本科档案学(如何档案管理专业)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罗氏(罗姓的由来是什么?)
耳鸣(耳鸣有哪些民间说法)
相信有人在爱我们
礼仪(关于文明礼仪的历史典故)
经典故事200字(5篇感人的小故事200字左右)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31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