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铮铮罗稷南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小说《堂吉诃德》中主人公堂吉诃德骑的马叫罗稷南,翻译家陈小航怎么会用它作为自己的笔名呢?这里就不能不先介绍一下陈小航的简历。陈小航是云南顺宁人,生于1898年。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曾任十九路军总指挥抗日名将蔡廷锴的秘书。1932年5月,在上海抗击日军的十九路军被蒋介石调到福建从事反共内战。1933年11月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陈铭枢、蒋光鼐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反蒋派,在福州成立反蒋抗日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1934年1月在蒋介石进攻下失败。
陈小航在任蔡廷锴秘书时,甚得蔡的赏识,两人交谊深厚,陈也竭力支持蔡的积极抗日。蔡文化水平不高,凡自己起草命令,必请陈过目,并在文末写明,“请陈秘书修理修理”,这说明蔡对陈的信任。在福建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后,蔡曾派陈去苏区谈判共同抗日事宜。当时毛泽东曾设宴款待陈小航。由此可见罗稷南早在三十年代初就同毛泽东见过面,有过交谈。这些情节我都是听罗稷南亲口讲的。
在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失败后,陈小航就脱离十九路军,在上海从事进步文化工作,曾任《读书生活》出版社经理,并与人合办《民主》周刊。
德国梅林的《马克思传》、俄国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双城计》等外国名著在我国流传甚广,读者不 少。
而将它们翻译介绍到中国的著名翻译家罗稷南却鲜为人知。罗稷南(1898〜1971年),云南凤庆人。
他原名陈强华,罗稷南 是他的笔名,来源于西班牙塞万提斯名著《堂吉诃德》主人公堂吉诃 德的坐骑罗稷南提,去掉提音而得。 所以以此为笔名,意在要做人民 大众的一匹马。
罗稷南少有壮志,中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被选送入北京大学攻 读哲学系。在北大期间,参加了“五四”运动,接受马列主义,倾向革 命。
1923年毕业后,回云南东陆大学任教,并在昆明一中兼职。因 宣传马列主义而被国民党当局监视,遂到广东、福建,后任厦门大学 校长。
大革命时期,投身北伐。“九一八”事变后,任19路军总指挥 部秘书和军部首席代表。
1933年11月,参加19路军组织的福建人民政府,还代表福建人民政府到江西苏区签订“抗日反蒋协定”,受 到毛泽东、朱德接待。次年,19路军失败后到上海坚持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与马叙伦、郑振铎、周建人、许广平等积极参加爱国进步 活动,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反动行径。 1936年陈强华开始翻译前苏联文学作品,使用罗稷南、尊闻的 笔名,从此走上翻译的道路。
他一生翻译了大量的世界文学名著,已 出版的有20多部,共800余万字。其中包括小说、戏剧、传记文学、回忆录、文艺评论等。
新中国成立后,罗稷南曾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 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等职。 他长居上海,毛泽东每到上海,总要找他 交谈。
罗稷南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于1971年在上海含恨去 世。1979年,上海文艺界举行追悼会,为其平反昭雪。
德国梅林的《马克思传》、俄国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双城计》等外国名著在我国流传甚广,读者不 少。
而将它们翻译介绍到中国的著名翻译家罗稷南却鲜为人知。 罗稷南(1898〜1971年),云南凤庆人。
他原名陈强华,罗稷南 是他的笔名,来源于西班牙塞万提斯名著《堂吉诃德》主人公堂吉诃 德的坐骑罗稷南提,去掉提音而得。 所以以此为笔名,意在要做人民 大众的一匹马。
罗稷南少有壮志,中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被选送入北京大学攻 读哲学系。在北大期间,参加了“五四”运动,接受马列主义,倾向革 命。
1923年毕业后,回云南东陆大学任教,并在昆明一中兼职。因 宣传马列主义而被国民党当局监视,遂到广东、福建,后任厦门大学 校长。
大革命时期,投身北伐。“九一八”事变后,任19路军总指挥 部秘书和军部首席代表。
1933年11月,参加19路军组织的福建人民政府,还代表福建人民政府到江西苏区签订“抗日反蒋协定”,受 到毛泽东、朱德接待。次年,19路军失败后到上海坚持斗争。
抗曰 战争胜利后,与马叙伦、郑振铎、周建人、许广平等积极参加爱国进步 活动,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反动行径。 1936年陈强华开始翻译前苏联文学作品,使用罗稷南、尊闻的 笔名,从此走上翻译的道路。
他一生翻译了大量的世界文学名著,已 出版的有20多部,共800余万字。其中包括小说、戏剧、传记文学、回忆录、文艺评论等。
新中国成立后,罗稷南曾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 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等职。 他长居上海,毛泽东每到上海,总要找他 交谈。
罗稷南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于1971年在上海含恨去 世。1979年,上海文艺界举行追悼会,为其平反昭雪。
《想起鲁迅》 2011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去世七十五周年。
1946年,鲁迅逝世10周年的时候,作家范泉在他主编的《文艺春秋》月刊10月号上推出了一个纪念特辑,以“要是鲁迅先生还活着”为题,邀请15位知识分子笔谈。茅盾、田汉、施蛰存、臧克家、萧乾等纷纷提笔,所答均紧扣当年6月内战全面引爆之时局,好几位作家谈到李公仆、闻一多的遇刺,郭沫若、马叙伦的挨打,认为鲁迅如果活着,也难逃厄运。
当然,先生生活在那个时代也无疑是幸运的。 我在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中,窥到了这样一个细节:1957年7月,毛在上海接见各界代表人士。
席间罗稷南(民进学者,翻译家)问了毛一个问题,“如果鲁迅今天还活着,他会怎么样?”毛回答:“要么被关在牢里继续写他的,要么一句话也不说。” 由此可见,每过一个阶段,每隔几个时代,人们都热衷于把鲁迅先生搬出来,问上一卦,先生对这个时代怎么看?貌似也只有鲁迅能够比中国人更看得清中国,貌似也只有鲁迅先生才是与时俱进的。
( 文章阅读网: ) 我没有时间去鲁迅公园。 但我清晰的记得,在公园鲁迅纪念馆安静的展厅里,由照片和实物凝结的先生的一生。
展厅的最后一个主题是鲁迅生命的最后时刻——从鲁迅逝世前13天和青年木刻家的温馨合影;到去世前3天仍在续写的遗作《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再到辞世前一天,病体难支,写给好友内山完造,拜托他请医生的珍贵遗墨;之后是那张令人不忍正视,取掉了全副假牙,脸颊塌陷的遗容照片;最后,是那面曾经覆盖在鲁迅遗体上,绣着沈钧儒手书的“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色大旗。 在观众留言簿上,《有声的中国》和《野草题辞》中的两段话常被引用: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
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 …… 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如果有一天,我去鲁迅纪念馆瞻仰先生,我想把下面这段话写在留言簿上: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最早将狄更斯的作品介绍到中国的译者是林纾,这个不懂英文却"译"过不少作品的人曾译过《快肉余生述》(《大卫·科波菲尔》,商务印书馆1908年首版)等5部狄氏小说,都被认为是不错的译本,对其在中国的影响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双城记》虽不在其中,但作为狄氏晚年最重要的作品,自然不会被遗漏,也很快有了中译本———1928年,常年和林纾合作的魏易译成该书,取名为《双城故事》,但只作为自刊书出版。
1949年前,《双城记》先后被奚识之、"海上室主"、许天虹、罗稷南等人翻译过,最知名的要算罗译本,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还有三联书店、上海文艺和上海译文等几家出版社将它重版,其中译文社1983年的那一版受到很多读者的推崇。
《双城记》见证了法国大革命期间英法两国的一段历史,结构紧凑、细节丰富、内容深刻、文字考究,翻译起来不容易。虽然在"文革"以后,它的中译本出现了几十个,但除去简写和改写本外,在读者中较有影响的只有三种:
一是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的张玲、张扬译本,据了解出版社本打算约请译者张玲的父亲、著名翻译家张谷若担纲,只是老先生腾不出时间,译者便自告奋勇应承下来,和其夫用时三年完成译本,后来译文社在1998、2003年又分别将其重版;
二是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的宋兆霖、姚暨荣译本(2000年重版);
三是译林出版社1996年版的孙法理译本(1999年重版)。
外貌: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其他: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白话小说:《狂人 父亲:周伯宜(1861~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秀才,闲居在家。
因肺结核而死。 母亲:鲁瑞(1858~1943)当地举人鲁希曾孙女,思想颇为开通,出身于绍兴平桥村一户官宦人家,没念过书,但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二弟:周作人(1885-1967),暮年译《希腊神话》 三弟:周建人(1888-1984),曾任浙江省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日记》、小说:《故乡》,散文诗集、杂文集:<<野草》《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
出生地: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至三十八岁,使用20年代,我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正值鲁迅先生在北大任教,有幸得到他亲自教诲,他讲授的《苦闷的象征》等课程,使我受到很大教育。
他提出“艺术的出路是为大众服务;创作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作品的使命就是要站在大 鲁迅为笔名。 与周作人和周建人成为“周氏三兄”。
祖父:周福清(1838~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此时正在北京任内阁中书。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