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湛江市本地人称外省人叫“捞妹”、“捞仔”不是骂人,而是好称呼。
就这称呼的事宜,外地人可能是不清楚它原本的意思,就连本地人也不太清楚这种叫法的来源,为何有这种叫法?由何年而起,起源地又在哪里?事由应是在1949年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举南下解放湛江(湛江旧称广州湾,曾为法国殖民地)时,当时枪炮响,时局乱,在城里有不少人失业,湛江解放后,在1950年下半年至51年期间,政府组织起饮食业失业工人搞生产自救,在赤坎区南华广场上(原文具店,今天的天马药房)成立了“工人酒店”,开展了生产自救,当时赤坎埠范围不大,人口也不多,往来人员主要是集中在南华广场,九二一路及民主路一带,留守在湛江的解放军部队人员比较多,有的搞垦植开发,市民当时称解放军叫“大军”,大多数是北方人,所讲的话,本地老百姓不懂,市民也没几个会讲普通话的,南与北语言对话不是怎么好沟通,有时对讲互有引起笑话。 有一天,“大军”来到“工人酒店”找人问路和想到某个商铺买东西,但店里的工人都不会讲普通话,只有当时在酒店搞业务的吴自伟先生,他见识广,接触人多,稍微能听懂几句北方语,要规范地讲北方话就成了难题。
当有北方人来,都是他出面勉强应答,当讲到“老兄”的字句,他自己说得不那么准,走了调,讲成了“捞松”,虽然对北方语的“老兄”与“捞松”的谐音相似,但还是被同事取笑,他曾一度有了外号,也被称为“捞松”。 当时在湛江的大军很有纪律,对本地老百姓也很有礼貌,开口先称呼“老兄”,然后再问要办的事,就是这有礼貌“老兄”的叫称,后被人学讲得生硬不顺,发音不准,变了讲成“捞松”,并闹出了不少笑话,“老兄”变成了“捞松”了,从此以后,本地人把外省人统叫成“捞松妹”,“捞松仔”或“捞松佬”。
直到文化大革命后,减少一个松字,便叫成“捞妹”“捞仔”了,这样的称呼是本地方言简称,没有一点辱骂人的意思。我在国营企业工作了几十年,别人叫“捞妹”、“捞仔”,我从来也没听说过是骂人的,也没有鄙视外地人。
例如:要是在单位或家庭里因某些粗重工或其它事,而自己又干不了,开口就是请几个捞仔来帮忙,要是辱骂人的,又请人帮忙,哪有这个道理呢? 称呼“捞妹”、“捞仔”只是在湛江地区范围内流传(包括原湛江地区管辖的阳江、茂名、钦州、东兴、北海等)外省没有这样的称谓,就连本省内的广州、珠三角地区以及香港、澳门等地都不是这样称呼的,只是叫“北妹”、“北佬”等而已,这类称呼也不是辱骂人,只是一个地方人的习惯。
纯粹就是一个习惯性称谓,有什么歧视可说?如果这么都算歧视,广东绝对是个内斗得非常厉害的省份,今天也绝对不可能容纳这么多的外省人
"捞仔""捞妹",现在不单要来称呼外省人,甚至连本省人自己都称呼自己同省的做"捞仔""捞妹",虽然这个词现在已经被某些人扭曲成带有歧义的词,但即使是歧义,也不单用在外省人身上,不明白"捞"字起源的广东年轻人,是将"捞"泛指为"没文化""老土""没见识""呆头呆脑的",只要存在这几点他们认为的缺点,他们都会叫你做"捞",包括本地的人
同时"捞仔"在这班年轻人心中也可以说是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纯粹称呼,和老兄差不多,朋友之间见到面,就打趣说到"喂,捞仔(妹),吃饭没有"? "喂,捞妹,好久不见了,去哪里混了呀"?
其实就是这样,"捞"字在广东人心里就是这么纯粹平常,不单要来称呼外省人,也要来称呼本省人,甚至要来当作朋友死党间的称号
现在年轻人用字用词都非常随便非常不考究,要追究起来肯定要吐几升血,就如这个"捞"字,只是广东人没心思追究起源,认真追究起来,"捞"字本身就是个善意的褒义词,那么说,究竟是谁歧视谁,谁妖魔化谁?
现在年轻人时不时见到面都要讲句"死了吗,没见你很久啊",大家心知肚明都是一句善意的贬义关心,如果追究起来,这根本就是一句诅咒,那要不要请个律师告他诽谤?
心放宽些,自信够了,说什么都影响不到你的心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0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