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曹操带兵打仗,在行军的路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那就是,荒原百里,没有水源,将士们都干渴难忍,有的体弱的士兵,都被干渴的晕倒了,曹操看到这样的情形觉得非常难办。
于是,曹操就急步登上前面的山头,查看前方的状况,当登上山头的时候,曹操失望了,放眼望去,依然是没有人烟,哪来的水源,不过,一个灵机一动,曹操想到了办法。
他回过头,对正处于干渴中的士兵说:“将士们,翻过前面的那座山,就有吃不完的梅子”士兵们一听到梅子,想起梅子那酸甜的味道,口中都不由得流出了口水,于是,士兵们突然都有了力气,奋力向前前进。后来,他们终于到达了有水的地方,但是发现根本就没有梅子林。
扩展资料
〝望梅止渴〞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wàng méi zhǐ kě ,释义:意为梅子酸,人看见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借以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望梅止渴”之事表现出曹操的聪明才智,他能在大军断绝水源、士卒渴难忍的危急情况下,提及甘酸的梅子,不仅使士卒引起条件反射、暂解干渴之苦,而且也鼓舞了士气,“得及前源”。后以“望梅止渴”比喻虚偿所愿。从本文中可看出,曹操是一个机智聪明,善于思考,懂得变通的人。
人物简介: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
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望梅止渴
口干舌燥:口舌都干了。形容说话太多,非常干渴。作谓语、补语;指非常干渴。释义: 燥:干。出自三国·魏·曹植《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示例:
①那白氏心中正自烦恼,况且连歌数曲,口干舌燥,声气都乏了,为何肯再唱。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
②三天来,我走了很多路,口干舌燥,在沙漠里寻找行踪,把露水当作希望。 ——圣埃克絮佩里《人类的大地》第七章第六节“在沙漠中心”。
扩展资料:
口干舌燥的近义词:舌敝唇焦
释义:敝:破;焦:干。舌头破烂,嘴唇干焦。形容说话太多,费尽唇舌。也说“唇焦舌敝”。
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焦唇干舌,苦身劳力,上事群臣,下养百姓。”
示例:鲁迅《彷徨·孤独者》:“亲戚本家都说到舌敝唇焦,也终于阻挡不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口干舌燥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军队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一滴水喝。头顶烈日,战士们一个个被晒得头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干舌燥,感觉喉咙里好像着了
火,许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样子,鲜血直淌。每走几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体强壮的士兵,也渐渐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他策马奔向旁边一个山岗,在山岗上极目远眺,想找个有水的地方。可是他失望地发现,龟裂的土地一望无际,干旱的地区大得很。再回头看看士兵,一个个东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难得再走多远了。
曹操是个聪明的人,他在心里盘算道: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这么耗下去,不但会贻误战机,还会有不少的人马要损失在这里,想个什么办法来鼓舞士气,激励大家走出干旱地带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灵机一动,脑子里蹦出个好点子。他就在山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军队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曹操利用人们对梅子酸味的条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干渴的困难。可见人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畏惧不前,应该时时用对成功的渴望来激励自己,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
望梅止渴的主人公是曹操,典故如下:曹操第三次越巢湖伐吴,七月天气炎热,行军途经安徽省含山县梅山村,士兵口渴难熬,曹操是个聪明的人,他在心里盘算道: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这么耗下去,不但会贻误战机,还会有不少的人马要损失在这里。
于是曹操站在山道上指着前面遥远的地方说:“前有大梅林”,士兵争先恐后地前进,其实此山过去十几里是濡须河中游,很快有了充足的水源,士兵们虽然被骗依然很高兴,这就是大家耳熟能祥的“望梅止渴”成语。
扩展资料
寓意:曹操利用人们对梅子酸味的条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干渴的困难。可见人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畏惧不前,应该时时用对成功的渴望来激励自己,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
望梅止渴
拼音:wàng méi zhǐ kě
释义: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处: 宋沈括《梦溪笔谈·讥谑》:“ 吴人多谓梅子为‘曹公’,以其尝望梅止渴也。”意思是吴国的人多把梅子称之为,以此来尝试望梅止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望梅止渴
曹操行军途中,失去了有水源的道路,士兵们都很渴,于是他传令道:“ 前边有一片梅子林,果实非常丰富,又酸又甜可以解除我们的口渴。”士兵听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曹操)利用这个机会把士兵们带领到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望梅止渴是一个成语,读音是wàng méi zhǐ kě,原意是梅子酸,当说到梅子的时候,就会想到梅子酸而产生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自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魏武 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宋沈括《梦溪笔谈·讥谑》:“ 吴人多谓梅子为‘曹公’,以其尝望梅止渴也。”
扩展资料:
相关人物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后世纪念
关于曹操望梅止渴历史上对其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这是一种智慧,也有人说这是曹操奸诈之处。许多文人因探寻 “望梅止渴”的历史来到含山县梅山村,留下了不同看法的诗篇。
多年以来含山县文化研究会,含山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对本县望梅止渴遗址进行实地考察与历史研究,整理出一篇《含山县三国文化遗址调查》论文,2017年提交给“全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经专家反复对史料验证核实,论文编入由“全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都诸葛亮研究会”编著的论文集中。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望梅止渴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1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