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禅师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行人之间难免磕磕碰碰,禅师也被行人撞了好几下。
他继续向前走,远远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旁边有个路人说道:“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 禅师也觉得非常奇怪,等那个打灯笼的盲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 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禅师更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你甚至都不知道灯笼是什么样子,灯光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 盲人说:“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禅师非常震动地感叹道:“原来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别人!” 盲人沉思了一会儿,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 禅师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 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别人碰撞过?” 禅师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
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撞到我了。” 禅师顿悟,感叹道:“我辛苦奔波就是为了找佛,其实佛就在我的身边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点灯照亮别人的同时,更照亮了自己。
这就是助人为乐的道理。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别人也就等于帮助自己。
「灯」是光明与智慧的表徵,亦为十种供养之一。祈望透过燃灯的说明和意义,能点燃您心中的「自性灯」。灯是智慧、光明的表徵;燃灯供佛始以佛说灯是光明与智慧的表徵,是佛门中重要的供养具之一。在佛前燃灯,是用以标帜佛的智慧波罗蜜。
《无量寿经》说:「为世之灯明,乃人间最胜之福田。」
《菩萨藏经》中也说:「百千灯明,忏除悔罪」,因此在佛前点灯,是藉着佛的智慧之灯所放出的光明,照破我们的无明,使我们心生慧解,成就我们的智慧波罗蜜。
《大集经》中就这么说过:「因为有许多众生心行无明愚痴,佛见了,乃教他们同修智慧,令人人点燃智慧之灯。」
《华严经》也说:「慧灯可以破诸闇。」
《菩萨藏经》中说:「燃点十千灯明,以忏灭众罪业」,十千即是万。
人们生活在三界里,举心动念莫不在造业,特别是无始以来的无明,若非有大智大慧,真不能照破。因此点灯供佛,藉助佛的智慧明灯引燃我们的心灯实在是必要的,而且必须恒常持续不停。尤其在这末法时代里,众生根性不仅普遍驽钝,而且造罪亦重。因此藉着佛的慧灯,照破陷身痴迷的自我,以求智慧。
传灯的意义
很多人都听说过“传灯”这个词,尤其是在佛教当中,《景德传灯录》《东域传灯录》《延宝传灯录》《传灯法师列传》《天圣广灯录》《靖国续灯录》《道明联灯录》《嘉泰普灯录》等等等等,以传灯命名的典籍非常多,为什么以“传灯”命名呢?
《般若经》中说:“诸佛弟子凡有所说,一切皆承佛威神力,与诸法性常不相违。依所说法,精勤修学,证法实性,故佛所言如灯传照。”这是佛经当中记载关于传灯的最初概念,即把佛法一代代的传承下去,传法于他人,如同灯灯相传、心心相印,故名传灯。法能破暗,如灯能照明。将法传下去,如同把解脱的光明传给弟子,以譬喻命名为传灯。
《维摩经》中说:“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这是说传灯的作用,能使佛法永不停止,且发扬光大,普及到任何一个地方,所谓法轮常转。借此实质的传灯,暗喻佛法的弘扬将无边无尽。同时,以灯灯相传、光光互照,燃起我们的心灯,使大慈大悲的大爱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把佛法的甘露妙雨洒遍每个人的心中。
因为佛法犹如明灯,能照破世间黑暗,所以把传法称为传灯。《大智度论》中说:“为令法不灭,当教化弟子,弟子展转教,如灯燃余灯。”可见,传灯能使佛陀的法脉展转相传而不绝,代表佛法延续不断、永不穷尽。
先前,历代传承上师、祖师大德们,以他们的慈悲和智慧,给我们传来了解脱的希望;如今,我们也同样以我们的真心和力量,把解脱的种子传向世人。让佛法给大家带来无限光明、无限温暖、无限祥和、无限美满,这就是传灯。
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破暗为明;佛法,是让菩萨们牺牲自己,利益众生,以佛智慧破除众生的愚痴暗障。
传灯法会,就是把这种象征具体化,以实质的形式表达出来,大家手捧莲花座灯,相互传递,将光明传向四方;象征将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光明传遍十方,具有代代薪传的意义。
香烛是象征心光。因为众生和佛一样,本来有着心光,但被妄想执著所蒙蔽了。现在礼敬佛菩萨,是要把原有的香光显露出来。同时,也是对佛菩萨表示一种敬意。
因此香只要点一炷(支)到三炷,烛只要有亮就可以了,有些人不懂道理,以为香点得越多,烛点的越大,就越有功德,就愈能得到佛菩萨的保佑。这是错会了点香烛的意义。而且有些地方,为了防止火患,即使不点香烛,只要有虔诚心,也一样能得到供养的功德。
而且供养佛时也不要过于复杂,通常可用香、花、灯、清水、饭菜、瓜、果等物。如果不容易办到,缺几样或全都没有也可以的,但决不可以供奉酒和荤,更不能在佛前焚烧纸锭。
最主要的就是一定要虔诚拜佛,心诚则灵。
在佛塔、佛像、经卷前燃灯,能获大功德,于佛教诸经典中之例甚多。
如《施灯功德经》谓,信仰佛法僧,布施少许灯明,其所得之福报无限。又谓佛陀入灭后,以灯明布施塔寺,于此世可得三种净心;命终时,由于善心不失,可得三种智慧,死后则可生于三十三天。
《法华经》卷六《药王品》于叙述药王菩萨之舍身布施故事中谓,燃一指乃至一足趾供养佛塔,胜过于用其他财宝之布施。《贤愚经》卷三亦言,贫女以至诚所献之一灯,永远不灭,王者所献之诸灯则已灭尽;此即所谓‘贫者一灯,长者万灯’,乃强调诚心之重要。
又我国佛教必于佛堂或佛坛供灯明,即依诸经所说而行。 灯依燃料之别,分为多种。
如《法华经》卷七《陀罗尼品》,列举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优钵罗华油灯等七种。《旧华严经》卷十六,列举宝灯、摩尼灯、漆灯、沉水香灯、一切香王灯、无量色光焰灯等十种。
灯明多置于烛台、灯台或灯笼中。又不分昼夜所点之灯(通宵燃明之常夜灯),称为常灯明,或长明灯。
点燃众多灯以供养佛之法会,称为万灯会。 灯可破暗为明,故经中常将法、智慧比喻为灯。
如谓以智慧照破愚痴诸障,遂有称智慧为无明长夜灯炬者。又法脉亦称法灯,师父传法于弟子,称为传灯;承续之,称为续灯;延续不绝,称为无尽灯。
***** 查看潮之家的精华贴,早就给你解答了.---->。
【燃灯佛(梵Di^pam!kara,巴Di^pam!kara,藏Mar-me-mdsad)】 在过去世为释迦菩萨授记的佛陀。
音译提和竭罗、提洹竭。又作定光如来、锭光如来、普光如来、灯光如来。
《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记载,此佛初生之日,四方皆明,日月火珠复不为用。 以有此奇特,故名为普光。
《大智度论》卷九亦云,燃灯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成佛后亦名燃灯。 依《修行本起经》卷上所述,往昔,提和卫国(Di^pavati^)有圣王,名灯盛。
临命终时,将国政嘱付太子灯(锭)光,太子知世间无常,更将国政授与其弟,即时出家。 成佛后,游行世界,开化群生。
是时有梵志儒童,值灯光佛游化,乃散花供佛,并解髻布发于泥道上,请佛蹈之,佛乃为儒童授来世成佛之记。此儒童即释迦牟尼佛。
《增一阿含经》卷十三、《四分律》卷三十一等,亦述及燃灯佛之本缘,但所说略有差异。 另据《贤愚经》卷三〈贫女难陀品〉所载,过去久远二阿僧只九十一劫,阎浮提有大国王,名波塞奇。
王有太子名勒那识只(即宝髻),出家学道而成佛。时比丘阿梨蜜罗日日燃灯供养彼佛,佛乃为比丘授记,告知当来成佛,名定光如来。
此系燃灯佛昔时曾从宝髻佛受记之因缘。 关于此佛出现之时劫,《增一阿含经》卷十三、《佛本行集经》卷三〈发心供养品〉等,单说过去久远劫;《修行本起经》卷上、《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等,则谓系在过去九十一劫。
燃灯佛为过去佛中之最著名者,在诸经论中,颇多以此如来为中心而说其前后出现诸佛之事例者。如《无量寿经》谓过去久远劫,锭光如来出世,教化众生,其后历经十劫,依次出现五十三佛。
最后之世自在如来时,修因行而成道者即为阿弥陀如来。《大悲经》卷三〈殖善根品〉谓此如来以后,有莲华上佛乃至过去七佛等,总有十四佛出世。
《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更说释尊于第三阿僧只劫曾遇七万七千佛,其中之首位,即为燃灯佛。 依《大唐西域记》卷二所述,北印度那揭罗曷国有释尊供养燃灯佛而受记之遗迹。
今印度山崎(Sanchi)塔门之刻画中,有定光如来化作大城之图像,此与《四分律》所述相合。 ◎附∶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九章第二节(摘录) 在《佛本起》中,释尊过去世,为然灯佛所授记,当来成释迦牟尼佛(Sakyamun!i)。
这是各部‘律藏’所没有的,《四分律》却例外。说一切有部,也有然灯佛授记的传说(是一切部派所公认的),却没有编入‘三藏’,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三说(大正27·916b)∶‘然灯佛本事,当云何通?(中略)答∶此不必须通,所以者何?此非素怛缆、毗奈耶、阿毗达磨所说,但是传说;诸传所说,或然不然。
’ 然灯佛授记,是传说(属于‘杂藏’),是不必尽然的。与说一切有部有关的佛传,如《众许摩诃帝经》,《佛说普曜经》等,也就没有编入然灯佛授记的事。
然在大众部、分别说系(Vibha^jyava^dina^h!)中,然灯佛授记,对于释尊的历劫修行,是一关键性大事。 因为确认然灯佛授记时,菩萨‘得无生法忍’,然后‘菩萨为欲饶益有情,愿生恶趣、随意能往’;大菩萨的神通示现,普度众生,都有了理论的根据。
〔参考资料〕 《增一阿含经》卷十一、卷三十八、卷四十;《师子明佛本生经》;《异出菩萨本起经》;《六度集经》卷六〈然灯授决经〉;《大智度论》卷九、卷三十五。 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又名锭光佛。
释迦佛在因行中第二阿僧只劫届满时,刚好此佛出世,他买了五茎莲花去供佛,又以头发□地给佛走路,佛即为他受未来成佛的记别。智度论说:「如然灯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然灯太子,作佛亦名然灯。
」 。
从小到大,去拜佛都会看到佛前点着灯,那时候小,一直想不明白是为什么。
直到长大后才知道。为什么要点佛前灯?那是因为灯是光明与智慧的象征,在佛前点灯,可藉著佛的智慧光明,照破我们的无明,成就我们的智慧波罗蜜,而获无上功德。
因而《无量寿经》说:“为世之灯明,乃人间最胜之福田。”《菩萨藏经》也说:“百千灯明,忏除悔罪。”
这位伟大的母亲,灭掉了她的心头怒火,也令一个误入歧途的生命,迷途知返,得以新生。她的行为虽悖常情,但却具无上慈悲,她的良善和宽容,令人无比的感动。
然而,生而为人,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如己意或被他人损害,于是自然会生气。这心头火就是佛教讲的嗔心。
这种愤怒、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也是人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佛家讲: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宋代的张九成造访喜禅师时,喜禅师问∶“你来这里为何故?”张九成答∶“打死心头火,特来参喜禅。”喜禅师听了,就知他尚未悟道,故意试探说∶“缘何起得早,妻被别人眠?” 张九成一听禅师平白无故说自己老婆和别人睡觉,心中无明火起,气愤地说∶“无明真秃子,焉敢发此言?”喜禅师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说∶“轻轻一扑扇,炉内又起烟。”
张九成听了,惭愧不已,更加诚笃地皈依佛门。 日本的山冈铁舟和尚也有类似的遭遇。
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为了表示自己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心、佛、众生,三者皆空。
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
但他突然举起烟管将山冈打了一下,青年禅者大为恼怒,吼道∶“您打我干嘛?”独园反问∶“一切皆空,哪儿来的这么大脾气?” 生气、发怒、怨恨,这些都是由烦恼而引发的心头火,也就是嗔心之毒。当我们遇到了违背自己意愿或不顺心的事,就会生起憎恚,身心就不能平静,由此产生的忿、恨、恼、嫉、害等危害极大的情绪,由此而起的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人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
《佛遗教经》云:“当知嗔火,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
又,寒山子有诗偈云:“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 仔细想想,人在生气的时候,就好像乌云盖在心头,你愈想驱散它,愈驱之不走。
其实,没人喜欢生气,但往往境界现前,却没办法不生气,而且是越想越气。由于众生习气不同,有人是沾火就著,有的看起来似乎不会生气,但心里却是暗自生闷气。
不管怎样,这心头火,却是被这怒和怨,慢慢点燃,最后形成熊熊烈火,不管不顾,烧掉了所有的功德—亲情、爱情、友情;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福报善果。当然,人非圣贤,谁也不能时刻都保持良好状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修持,来慢慢调整自己,学会在大事临头时“忍耐”克制,故寒山子诗偈云:“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
宋代高僧慈受禅师亦有《退步》诗:“万事无如退步人,摩头至踵自观身,只因吹灭心头火,不见从前肚里嗔。”这首诗的大意是,劝人在受到伤害或吃亏的时候,不要立刻就发火或心生报复,而是反观自身,想想这件事因何而起,自己有没有过错?如果发怒,之后会有什么结果?若不生气又会有什么结果?这样孰是孰非就很清楚,怒火也就慢慢消退,相互之间的矛盾,就不再那么尖锐了。
一旦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现实,自然就可以找出化解矛盾的方法,一场可能发生的争吵或灾难,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了。 晚清名将曾国藩,未求取功名前,去长沙读书。
他的书桌就在窗前,后来有个叫展大宽的同学来了,因为来得晚,书桌只好安排在墙角。有一天,他突然冲著曾国藩大吼:“亮光都是从窗子照进来的,你凭什么遮挡别人?”曾国藩一声不响地把桌子挪开。
但展大宽仍不满意,第二天,他趁曾国藩不在,竟把自己的书桌挪到窗前,把曾国藩的书桌移到墙角。曾国藩看了没说一句话,之后他就一直在墙角的位置读书。
后来曾国藩考中了举人,展大宽又来寻衅。他气呼呼地说:“你读书的地方风水好,那本来是我的,结果让你给夺去了。”
旁边的同学为曾国藩抱不平,问道:“书案的位置不是你吆二喝三的,非要换过来的吗?”展大宽无理取闹的说:“所以呀,他才夺了我的好风水!”那同学说:“那好啊,你再搬回墙角吧,明年准能中举!”众人哄堂大笑。展大宽一脸狼狈,而曾国藩在旁,始终和颜悦色的听著,不置一词。
的确,曾国藩有大智,智在善忍!而他之后数十年的官场,纵横和名利双收,都证明了他能以过人胆识和高超的手腕,“忍小忿以就大谋”,化逆境为坦途,屡历艰险而屡屡成功。他的成功,最终归功于一个“忍”字,官场失意,忍忿;同僚排挤,忍气;战事溃败,忍辱;名利无收,忍欲;功高震主,忍嫉…,一个“忍”字,贯穿了曾国藩的一生,一个。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