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经典故事 » 询无典故(求田问舍的典故)

询无典故(求田问舍的典故)

分类:经典故事 日期:2022-09-20 04:00 浏览:9 次

1.“求田问舍”的典故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

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

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

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

2.食言而肥的典故

食言而肥 “食言”,据《尔雅》解释:“食,言之伪也。

……言而不行,如食之消尽,后终不行,前言为伪,故通称伪言为食言。”这就是说:凡假话都可以叫做“食言”。

因为吃的东西,吃下就没了。假话也如此,说过就完了,不需要实行和兑现的。

形容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用,只图自己便宜,即为“食言而肥”。表示坚决履行诺言,说话一定算数,即为“决不食言”。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哀公二十五年》载: 春秋时,鲁国大夫孟武伯,说话一贯无信,鲁哀公对他很不满。有一次,鲁哀公在五梧举行宴会,孟武伯照例参加,有个名叫郭重的大臣也在座。

这郭重长得很肥胖,平时颇受哀公宠爱,因而常遭孟武伯的嫉妒和讥辱。这次孟武伯借着向哀公敬酒的机会,又向郭重道:“你吃了什么东西这样肥胖啊?” 鲁哀公听了,很觉厌恶,便代替郭重答道:“食言多也,能无肥乎!”这句话分明是反过来讽刺孟武伯惯于说话不算数,而且在宴会上当着群臣之面,出于国君之口,孟武伯顿时面红耳赤,感到万分难堪。

【关闭窗口】。

3.什么是忘川

忘川,顾名思义,

就是让人忘记的河.

我曾经有一段特别喜欢的话,

原句记不住了,大致的意思是说:

以后,倘若能走在黄泉路上,我必定要带两个瓶子,

一瓶装忆河的水,一瓶装忘川的水.

我先喝忆河的那瓶,把过往的一切都重新温习一遍.

然后再喝忘川的水,洗刷掉所有,再去人间走一遭.

记得原句写的是极美的,当时欢喜的不得了.

现在觉得也和"生若彼岸花,死如忘川草"有相近的意思呢.

至于忘川草,我也只是在书上或者电视上听说过,

现实中应该没有吧.

如果有的话,那世上的人不是少了很多痛苦?

我们又何必为着许多放不掉的回忆黯然伤神?

不过,如此珍贵的植物,

如果真的存在,

恐怕会引发争夺忘川草的大战呢.

4.心无旁骛的出处和典故

第一:历代文献资料里,自《孟子》以后,直至清朝,都没有任何“旁鹜”的用例。我查过《成语典》、《佩文韵府》,《大汉和辞典》,《中文大辞典》等都没有“旁鹜”这个词。

第二:出自《孟子》的成语很多,如“鱼与熊掌”、“齐人之福”、“明察秋毫”、“始作俑者”、“缘木求鱼”、“揠苗助长”等等,成语与原文之间都有密切的文字关系,保留了原文特别的字眼。比如“茅塞顿开”出于《孟子、尽心下篇》,原文是“茅塞子之心”,“顿开”是后人加的,而“茅塞”两字才是这个成语的特殊字眼,凡是用这个典故的人,是不会改变这两个字的;否则如果改为“苇墐”、“纸窒”、或者“布堵”,别人是不会认为出于《孟子》。同理可推,如果说“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要写为成语的形式,也应该写作“心有鸿鹄”或者“心无旁鹄”,而不至于改头换面变成“心无旁鹜”的。想国语会应该不会说是“刻鹄不成尚类鹜”吧。

至于“心无旁骛”的来源,最佳的线索就是梁启超写的课文。课文这一段说:

“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试着将这段文字加以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的论点与线索:

第一:梁启超解释“主一无适”是用“做事”来说的,“忠于一件事”是指不要去做旁的事,而不是“不要想着别的事”,所以“不旁骛”也应该从“做事”上说的,“做”跟“想”是有差别的。

第二:朱子说“无适”的“适”,是动词,往也;“无适”就是“无他适”的意思。和“适”字对应的就是“不旁骛”的“骛”字。“骛”字《说文解字》说是“乱驰”,历代用例也大多作为动词用的;而“鹜”是鸭子,是名词,与“适”字显然不能相对。

第三:梁启超既然在文章中引用朱子的话,可见他是熟读朱子文章的。《朱子语类》中记载朱子多次谈论“心的追求”以及告诫门人求学所应戒慎的事。比如其中〈释诚意〉章记载朱熹的话说:

“今人当独处时,此心非是不诚,只是不奈何他。今人在静处非是此心要驰骛,但把捉他不住,此已是两般意思。”

他在论〈小戴礼祭义〉章里批评道家说:

“今之道家,只是驰骛于外,安识所谓‘载魄守一,能勿离乎’!”

他也屡屡训诫门人说:

“且做切己工夫,只管就外边文字上走,支离杂扰,不济事。…程子曰:‘心要在腔子里,不可骛外。’此个心,须是管着他始得。”

“科举也是夺志。…为学之道,圣经贤传所以告人者,已竭尽而无余,不过欲人存此一心,使自家身有主宰。今人驰骛纷扰,一个心都不在躯壳里。”

“且将一件书读。…且逐段看令分晓,一段分晓,又看一段;如此至一二十段,亦未解便见个道理,但如此心平气定,不东驰西骛,则道理自逐旋分明。”

“至孟子始说‘求放心’,然大概只要人不驰骛于外耳,其弊便有这般底出来,以此见圣人言语不可及。”

朱子谈论到心要如何时,都是用马部的“骛”字,而且当作动词“追求”解。他教训门人要以本心追求孔孟圣贤之道为“正驰”,而科举、外边文字、虚无道术等都是旁门左道,是“骛外”,学者不可受引诱而胡乱追求,失却本心的正轨。“骛外”、“驰骛于外”、“东驰西骛”其实都是“旁骛”的同义词,所以应该是马部的“骛”。

总结前述,“心无旁骛”这个成语不会出于《孟子》,而应源于宋代理学家程、朱之语;虽然当时并未形成为固定语词,但意念已相当明确。

“旁骛”一词,据查到清朝以后才有人使用,而梁启超这篇文章是民国十一年八月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讲演词,说不定他就是第一个用这个词的人,而他是根据朱子的话语来说解的。因此,“不旁骛”、“心无旁骛”字应该写作马部的“骛”而不是鸟部的“鹜”。朱子没有用错,梁启超没有说解错,课本的编审委员们也没有弄错,更希望所有的中华士子不要误认错用啊!

(此篇文章转载自国立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蔡根祥教授)

5.钟期既遇什么典故

“钟期”是“钟子期”的节缩,历史上记载伯牙探亲回国时,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原文“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意思是既然我遇见了你钟子期(这样的知己),就算我只能弹奏流水之曲(而不能有大的作为)又有什么值得遗憾的呢?出自唐代文学家王勃于上元二年(675年)所创作的一篇骈文《滕王阁序》。

作者以俞伯牙自喻,而将在坐的宾客比作钟子期。意思是自己既然遇到了知己,那么在知己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抒发自己的意趣志向也就不会感到惭愧了。

扩展资料:

后世影响

从内容上看,《滕王阁序》拓展了骈文的艺术境界。在艺术形式上,《滕王阁序》接受了六朝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在骈文的形式上加以散文化,达到了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滕王阁序》既是六朝骈文之新变,也是唐朝骈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声。

创作背景

高宗时,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此阁,并于上元二年(675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作者南下探亲,路过这里,也参加了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了这篇序。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滕王阁序

6.韦编三绝的典故(五十字)

韦编三绝的典故: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

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

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

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扩展资料:

韦编三绝是孔子勤读《易》书的一则典故。传统说法,孔子晚年喜欢读《易》,并且撰写了《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合称十翼。

又称《易大传》,韦是熟牛皮。古代用竹片写书,再用皮条编缀成册。三指多次。绝是断的意思。孔子勤读《易》书,致使编缀的皮条多次断开。

他还说:如果多给我几年功夫,那么,我对于《易》的知识会更加丰富的。《论语·述而》记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加与假意近。如果五十岁就开始学习《周易》,那么就可以不犯大错误了。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韦编三绝

7.晨朝受诏,暮夕饮冰,足明怖惧忧愁,内心熏灼

则千里运掌。”

清 钱谦益 《谭性教授承德郎制》饮冰,则必有阴阳之患。事情如果办不成,何况是诸侯呢!我很怕他。你曾跟我说过:‘凡事不论小大,很少不按大道去办能达到双方满意而成功的。事情如果办不成,就必然有人为的刑罚之祸患。主要注释形容十分惶恐焦灼,指受命从政,为国忧心;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齐之待使者,励节望知音。

典源

《庄子》内篇·卷二中《人间世》

「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怀火毕命。”

唐 宋之问 《送姚侍御出使江东》诗,无论成败都不遭祸患的人:“官事真伤锦,君恩更饮冰。”

(2)。这双重祸患,盖将甚敬而不急,典故名,爨无欲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吾食也执粗而不臧:“饮冰肃事?”[2]

释义

(1)。询道情切,达照此怀也。」[1]

典源译文

叶公子高将出使齐国,问孔子说,为国忧心。

唐 张九龄 《与李让侍御书》;大臣捐私曲:“不然则命非饮冰,幸安中土:“饮冰朝受命,衣锦昼还乡。”

宋 王安石 《游栖霞庵约平甫至因寄》诗:「凡事若小若大,也必有阴阳气失调的病患,已著於当时,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

《明史·李应升传》:“陛下振纪纲。”

(3).谓清苦廉洁。

唐 姚合 《心怀霜》诗:“还如饮冰士!』」唐·成玄英疏:「晨朝受诏,暮夕饮冰,则百司饮冰,只有得道的人才能做到。’我吃的是粗茶淡饭而不精细,烧火做饭的人没有请求乘凉的。现在我早晨接受使命而晚上就要喝冰水,我是心中有火吧!我还没有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就已经发作阴阳气失调的病患了.形容十分惶恐焦灼。

南朝 宋 鲍照 《谢永安令解禁止启》;事情办成了,则必有人道之患:“楚王派遣我的任务是重大的;事若成,则片纸若霆,必定遭到人为的祸患。是两也,典出《庄子》内篇·卷二中《人间世》:“饮冰之操,后也指清苦廉洁,又安能崎岖执事之末,子其有以语我来,足明怖惧忧愁,内心熏灼,齐国接待使者,表面上很恭敬而实际上不着急。普通人尚不能说服。子常语诸梁也曰。匹夫犹未可动,而况诸侯乎!吾甚栗之.谓受命从政;如水之心,可徵於受事。”

梁启超有饮冰室,著有《饮冰室文集》。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做人臣的实在承受不了,你有什么办法告诉我吗,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台谏任纠弹

8.成语鞭辟入里的典故是什么

成语鞭辟入里的典故,首先鞭辟入里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biān pì rù lǐ,意思是形容做学问切实。

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 也说鞭辟近里。

盛宣怀《上张香帅书》:“侄忝承付托,责无旁贷,必当鞭辟入里,成一完全商办大厂,为天下创。”成语出处,盛宣怀《上张香帅书》:“侄忝承付托,责无旁贷,必当鞭辟入里,成一完全商办大厂,为天下创。”

鞭:鞭打。辟:通透,触及。

鞭辟:鞭策,激励。里:衣服的内层。

鞭打触及到了衣服的最里层。所以说他的曲故就是形容作学问切实。

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 也说鞭辟近里。

我的答案对不对,如果回答对了,能不能给予我点鼓励和奖励。谢谢。

9.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的典故

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记载,许汜曾向刘备抱怨陈登看不起他。刘备批评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只知置地买房。

许汜说“我当年路过下邳,去登门拜访陈登,可他根本没有招待客人的意思,自己在床上睡大觉,只让我睡下床。”

刘备嘲讽许汜“你有国士之名,这天下大乱,就指着你思考国事,拯救乱世呢。可你倒好,就知道四处买卖田舍,陈登当然不喜欢你这样的做派,凭什么理你?要是我我就睡在百尺高楼上,让你打地铺。”

这句话出自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原文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翻译

别提家乡的鲈鱼肉精细味美,尽管秋风吹不会像季鹰不归?更不想许汜只顾谋私利。那将羞于见雄才大气的刘备。借时光如水忧愁国势如风雨,树犹如此倩人谁能去换来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辛弃疾从二十三岁南归,一直不受重视,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采纳。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词。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年),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其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现存词600多首,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询无典故

相关推荐:
  • 绝麟典故(韦编三绝典故)
  • 泡澡(阿基米德洗澡的故事,求关于数学的故事)
  • 典故含王维(山水诗人王维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 子龙亭典故(找关于严子陵的典故)
  • 褰帏典故(尖吻蝮的故事典故)
上一篇:后期制作英文(后期制作英文缩写) 下一篇:创新创业能力继续教育题库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典故诗词取名男孩(出自典故的男孩名字)
守信典故(有关诚信的典故)
经典古典故事(古代经典小故事)
诉衷情典故(《诉衷情》用典故)
功败垂成典故(功败垂成的成语故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7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