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城冻米糖始产当在清乾隆年间。据称1756年,乾隆下江南品尝后评价为“脆酥香甜”。开始,是民间用炒米生产的,后改由冻糯米油炸,膨胀而成,辅料则有白砂糖、饴糖、桂花、红柚丝等多种。 原产主要在河东的杜市、铁路、洛市一带乡村,后来在县城有多家作坊生产。 到解放前夕,已畅销江南,名之为“江南小切”。
据1949年2月4日《民国日报》载:“丰城冻米糖自农历八月十六日上市至二、三月为止,一直行销本省及沪、港一带,是茶会中的应时细点,又是旧时拜年送礼的佳品。”
丰城冻米糖是江西名产和国家优质食品。2003年,已向美国纽约出口“蔬菜型”、“黑芝麻型”、“桂花型”等七个品种5000箱(件),创外汇5万多美元。
在中国,春节前,农村里有切糖制作冻米糖的风俗。传说此俗已流传了近千年,至今仍在延续着。 冻米糖是将上乘糯米蒸熟后放在露天晒、冻,然后下锅炒,使之膨化,再拌和白糖、饴糖做成。然后用刀切出一片片印痕,食用时用手分片即可。制作再讲究些的可加上红、绿米和桂花、芝麻、桔片米等天然香料,做成色、香、味俱全的糕点。
每年中秋一过,农村家家户户把糯米饭凉干,炒成爆花米,用米糖拌粘,切成块块,待客解茶。这种糕点叫做“炒米糖”、“米花糖块”。更讲究者,用上等糯米饭做成冻米“干饭”,再用清茶油煎泡“干饭”,使干饭,变成爆花米,再用饴糖粘结,冷却后用薄刀切成小块,前后经过半成品和成品共20个工序加工而成,俗称“小切”。
“子龙”牌冻米糖系列,诞生在民族英雄邓子龙的故里——丰城市杜市镇。该厂生产的“子龙”牌冻米糖系列,几十个品种,选用当地无公害优质桂香丝糯米,经食用植物油膨化,配以白糖、麦芽糖、芝麻、桂花等纯天然原料,采用传统工艺加现代科技精制而成,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份。食品清香酥脆,口感极佳,且食用方便,是居家、旅行的理想绿色食品。常食具有养容护颜、开胃健脾的良好功效,具有清白如雪,清香爽口,味甜酥脆,入口消溶的特点,风味独特口感美,食后令人回味无穷一直以来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该产品1985年被评为国优产品,1998年被评为江西省第十届运动会唯一指定产品。目前,“子龙”牌冻米糖已成为江西民航配餐、南昌铁路专供食品之一。
成语:卧冰求鲤(卧冰求鲤)
— 汉 典 Zdic.net —
--------------------------------------------------------------------------------
【解释】: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 王祥 ]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 祥 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事亦见《晋书·王祥传》。又记 王延 为继母叩凌求鱼, 楚僚 为继母卧冰求鱼,故事略同。后遂以“卧冰求鲤”为孝亲的典实。亦省作“ 卧冰 ”。《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泣竹卧冰也不及,百年侍养莫交亏。” 宋 梅尧臣 《胡夫人挽歌》:“谁复向寒月,卧冰求鲤鱼?” 明 沈受先 《三元记·及第》:“忆昔卧冰求鲤,泣竹笋生,第恐难成。” 聂绀弩 《谈鲁迅先生的》:“至于专门讲些繁文缛节,如所谓昏定晨省,冬温夏凊之类,或作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如卧冰埋儿之类的,正和挖空心事来虐待父母的人一样,连一个也没有。” 峻青 《海啸》第三章:“我一定对你老人家克尽孝道,即使卧冰求鲤,割股事亲也决不在话下。”
卧冰求鲤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
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
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
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在安徽合肥不远处有个三河小镇。
这里有一种籼米粉制作的带馅饺子极有名气,人称“三河米饺”。它与太平天国的青年将领陈玉成甚有瓜葛。
陈玉成生于广西藤县,14岁参加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他随太平军长期转战大江南北,屡立战功。
清咸丰四年,他率领太平军一举攻克了重镇武昌城,接着随秦日昌大破清提督孔广顺于应山,斩清西安将军扎拉芬于随州。陈玉成的太平军所向披靡,清军闻风丧胆。
不久,他被天王洪秀全授予正丞相之职。以后几年中,他四处作战,数次攻破清军主力江北大营,有力地保卫了天京安全,又被天王授于前军统帅之职。
1858年陈玉成率太平军与清军另一主力湘军决战于安徽合肥的三河镇。年轻的主帅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冲入敌阵,全军将士备受鼓舞,无不奋勇杀敌。
太平军犹如天降神兵,经数日苦战,全歼湘军李续宾部,彻底扭转了天朝后期军事上不利的形势。天王洪秀全为表彰陈玉成的赫赫战功,加授他“英王”称号。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太平军“三河大捷”。陈玉成的丰功永载史册。
英王陈玉成的军队爱护百姓,所到之处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三河镇老百姓拥护太平军,在战斗最艰苦的日子里,家家户户给太平军将士送吃送喝。
其间,最受太平军战士喜爱的就是“三河米饺”了。以后,陈玉成及太平军的足迹踏遍了江南江北,“三河米饺”的美名也被传扬到各地,至今盛名不减当年。
菜系及功效:美味糕点 米冻的制作材料: 主料:米 米冻的特色: 质地比九重粿和咸粿更为软嫩。
1、上好晚米1500克用清水浸泡一夜后捞出沥干,掺水3500克磨成稀浆,再加入食盐5克、10克熟石灰溶于100克清水的水溶液,搅拌均匀。 2、米浆倒入大锅,灶内烧中火。
在米浆的加热中不停地用锅铲搅动米浆以致加热均匀和不粘锅底(避免烧糊)同时适时逐渐地加入约1000克温开水(降低粿糊的稠度),当米浆全部炒成熟糊时,锅内退火加盖焐20分钟出锅装盆内成半成品。 3、半成品的米冻可切小菱形块加辅料用煮的方法,如海鲜煮米冻、三鲜煮米冻等,也可以切成长方块用煎的方法,如煎烧米冻,还可以在切成长方块后用清炸的方法。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 腊八节疫。
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
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
腊八节,民间大都流行喝腊八粥。关于喝腊八粥的由来,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故事。
一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
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
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
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 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
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 反觉江村节物新。”
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寿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一说,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
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 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
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一说,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
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
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一说,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无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过洗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
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一说,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
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
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还有一说,腊八节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
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
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另有一说是教育后辈要勤俭持家[1],早先有户农家,就老俩口守着一个儿子。
老头是个勤快人,整天泡在地里,早出晚归,精耕细作,调理的几亩农田年年五谷丰登。老婆是个勤俭人,院子里修整的瓜棚遮天,园菜铺地,一日三餐,精打细算,家境虽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
老俩口不但勤劳节俭,还心地善良,碰上谁家揭不开锅,常常拿些米粮接济人家,度过难关。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转眼间,他们的儿子已经十七八了。虽说大小伙子长的五大三粗,身强力壮,可是跟他爹娘不一样,懒得出奇。
这也是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娇惯坏了。长大了还是胡吃闷睡,游游逛逛,什么活也不干。
一天,老汉摸摸花白胡子,感到自己老了,对儿子说:“爹娘只能养你小,不能养你老。要吃饭,得流汗。
你往后学学种庄稼过日子吧。”儿子哼哼两声,这耳朵进,那耳朵出,照旧溜溜达达,胡吃闷睡。
不久,老俩口给儿子娶了媳妇。原想儿子成了家,小俩口该合计怎么干活过日子了。
哪知这个媳妇跟儿子一样,也是好吃懒做,横草不拿,日头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动针线,不进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 一天,老汉梳着满头白发,自知土已埋到了脖子,。
悬空寺又名玄空寺,位于山西浑源县,距大同市65公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悬空寺始建于15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北魏太和十五年,历代都对悬空寺做过修缮,北魏王朝将道家的道坛从平城,今大同南移到此,古代工匠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建设了悬空寺。
悬空寺距地面高约60米,悬空寺发展了我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
奇——远望悬空寺,像一付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近看悬空寺,大有凌空欲飞之势。
悬——全寺共有殿阁40间,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据说在悬空寺建成时,没有这些木桩,人们看见悬空寺似乎没有任何支撑,害怕走上去寺会掉下来,为了让人们放心,所以在寺底下安置了些木柱,所以有人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来形容悬空寺。
巧—体现在建寺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建筑,将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山门、大殿、配殿等都有,设计非常精巧。
不为五斗米折腰
[bù
wèi
wǔ
dǒu
mǐ
zhé
yāo]
更多图片(3张)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主要讲陶渊明任县令时有一天有个官要来,别人就劝他穿戴整齐,迎接那个官,他本来就是个向往自由随性的人,就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后来辞官,隐居山林,这个词主要是说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性格。
分
“来不及”是潮州菜中一道以香蕉为原料的菜肴,关于这道菜肴的成因,则有一段民间传说。
据说明末清初时期,潮州意溪有一陈姓富户人家,一日正午从省城来了一位往年同往京城赶考的朋友,匆促中急忙招呼家厨准备午宴。家厨杀鸡宰鸭之后,嫌菜肴太少,但家中离市一则太远,二则市场也恐怕已收市,此时家园中的香蕉一串串挂在香蕉树上,正是收获时节。家厨见状,灵机一动,便割下香蕉,略为加工,烹制出一道香喷喷的菜肴来。
这道菜外酥内嫩,香甜可口,客人从未吃过这样的菜,品尝之后,赞不绝口,忙问主人这道菜的名称,主人也不清楚,便把家厨唤来询问。家厨便如实说是因为来不及到市场购买肉菜,见到园中有香蕉,便就地取材,临时烹制出来的。
客人听了,哈哈大笑,说:“来不及,来不及,就把这道菜称为‘来不及’吧!”
“来不及”这道菜肴的制法是,把香蕉去皮,切成寸段,再从中间切开,夹上一块同样大小的冬瓜册,挂上蛋糊,下油锅炸至金黄色,撒上香芝麻即成。
“护国菜”是潮州名菜,相传在公元1278年,宋朝最后一个皇帝――赵南逃到潮州,寄宿在一座深山古庙里,庙中僧人听说是宋朝的皇帝,对他十分恭敬,看到他一路上疲劳不堪,又饥又饿,便在自己的一块番薯地,采摘了一些新鲜的番薯叶子,去掉苦叶,制成汤菜。少帝正饥渴交加,看到这菜碧绿清香,软滑鲜美。吃后倍觉爽口,于是大加赞赏。宋少帝看到庙中僧人为了保护自己,保护宋朝,在无米无菜之际,设法为他制做了这碗汤菜。十分感动,于是就封此菜为“护国菜”,一直延传至今。现在广州和潮州地区,许多菜馆都有此菜供应;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