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出自宋代黄庭坚的《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想见 一作:想得)
译文
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
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
你支撑生计也只有四堵空墙,艰难至此;你治理国家就像三折肱的良医一样,不需要去请求别人的经验。
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注释
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
“我居北海君南海”,起势突兀。写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各缀一“海”字,更显得相隔辽远,海天茫茫。作者跋此诗云:“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掌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
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
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典故的释义要比掌故来得宽泛。
掌故要比典故更民间化、俚俗化、口语化,与逸闻、佚事往往成双出对;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顾名思义,典故也可解释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词句。因此,它更书面化、正规化,是正统文学的一个分支。
如果把掌故比喻为野史,典故则像是正史。事实上,我们习惯把古文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称之为典故,而把一些积古的老人口头所述的话,统括为掌故,当然这个掌故与长于世故有别。
此外,掌故往往给人以长篇累牍之感,而典故则用很精炼的语言概括了整个故事的大概,以成语等固定的词或短语约定俗成了下来。譬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守株待兔、邯郸学步、画蛇添足等等,令人一目了然,一读题目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所以,典故通常与成语紧紧联系在一起。成语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过程中形成的固定词组或短语。
成语典故是汉语词汇中的特殊部分。它们结构简练、含义丰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但是,许多成语典故中,字面上不易准确理解,必须认真加以查考。这是成语典故逐渐被人们遗忘和弃用的主要原因。
分类 成语典故,如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按图索骥 等 历史典故,如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等 文学典故,如 晓风残月,大江东去 等 文化典故,如 牛郎织女 等 掌故和典故虽然有区别,但它们又同宗同脉,同根同源。一般来说,适合于掌故的分类,典故也适合。
譬如,我们把掌故按内容分为文学掌故(如:《西游记》掌故)、文化掌故(如:饮食掌故、佛教掌故、民族掌故、服饰掌故等)、人物掌故(如:《中国十大名曲》掌故)、历史掌故(如:三国掌故)、地方景点掌故(如:中国十大风景名胜的掌故)等等。因此典故也可以分为上述类型,但无论掌故和典故都是为文学创作服务的,它们的使用都具有局限性。
此外,掌故和典故还可以按国别分类,外国文学中也有典故,由于国外不像中国古代重文不重理,因此典故涵盖的范围更广,分类也更多,如数学典故、物理典故、科技典故等等。典故的运用 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
诗词史上,用典故多的尤以李商隐、苏东坡为甚。有人说李商隐“好积故实”,如《喜雪诗》,一篇中用了18个典故。
事实上,似乎用典就是相伴诗而来的,诗与典故是密不可分的。外国也不例外,就是反对用典的人,其诗作中也往往自觉不自觉用起典故来。
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典故的凝缩委婉和诗歌的简练生动有关。在创作诗词中如何能运用好典故呢? (一)要熟悉掌握大量典故,这样在需要时才能用得上,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典故。
要避免创作时头脑空空联想不到有关典故。如:“将立夏,叹春晚花泣,四月梅子催写词。
一骑青衫穿烟雨,沐雾早上,悠然过天池。天池水初沸,乳燕翻飞,剪云乱径,纷纷柳絮可入诗。
黄昏去楼榭,凭栏拍遍,周围渺人烟。正是一年绝好处,我独赏,最乐事。
往年此时,红男绿女渐渐来,嬉笑别谷雨,清明寒食伤亲怨,总有淡淡思。观料峭突岩,草长莺飞啼,人在图画中,画在人眼里,两般竞相趣。
常言劝君不惜光阴旧,到老恐悔环腰瘦,翻云又覆雨,哪日得闲看:天池之上竞船渡,横往纵来总是直!我自带清茶,水自惠泉汲,逍遥备得陈年柴,三五刻后茶香起。不邀友,不宴宾,闲庭孤独身,一杯茗苦天地泣。
雨中天池别有景,涓涓滴打散不尽,人生亦如斯,喜怒哀乐总无穷,何必悲叹息?一任雨打风吹去,平生终归止。日已从中,雾散虹熠云淡却,长空一片清净。
不见蓑衣钓,浮萍游鱼闹。此番自然能几时,明年归来难再持!不由恨。
倘若席上多素色,入耳便捕鸟鸣栖。手无金描笔,只能喃喃语。
心乱绪,披发归闹市,人唤犹沉痴。”(选自改梧桐落雨《归家》) (二)要准确理解有关典故的正确含义和使用方法,避免用错,用偏,产生笑话,影响意思表达,比如“琴心”之典故源于汉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运用在男女相爱中贴切,运用到其他亲情,友情,交情上就会不当或牵强;比如“望帝”这个典故渲染的是一种悲哀的气扮,如果用于喜庆就不当了。
(三)写诗词要特别掌握典故的活用,可以根据句子声韵文字的需要变换调整,如:“高山流水”的典故,在古人诗词中就有各种各样提法:“子期”、“知音”、“弦断”、“高山一弄”、“子期耳”、“钟期听”、“流水引”、“断弦人”、“伯牙高山”、“钟殁废琴”、“流水高山”、“琴曲流水”、“流水心”、“断弦人”、“弄琴牙”等等多种用法。其实还可以更多,但是要注意关键字是不能改变的,如:“伯牙”、“钟期”、“琴”、“弦”、“断”等字就不好换为别的字。
(四)要注意典故的生命力。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原典故是佛祖给众弟子讲授佛法,佛祖拈花。众弟子不解,唯独迦叶会心一笑,佛祖说迦叶已明佛法。 禅宗在唐代开始盛行,其教义讲究渐悟和顿悟,有南宗北宗之分。 渐悟是量变转换质变,追求长期的修行才能明了佛法,顿悟不要求长期的苦修,也能在瞬间明白佛法的含义。 拈花微笑的公案讲的就是顿悟。 另外他还有一层禅意就是佛教的一个传统,叫做“不立文字”。佛家认为最高深的道义是需要人用最深密的内心去接近的,而不是写在文字上被广大的教徒所接受,这与禅悟是一脉相承的。佛家这一点与道家的思想极为相似。 解释得比较乱,希望楼主能明白,不好意思。
佛祖拈花 迦叶微笑 一天,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萝花献佛,并请佛说法。可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祖一言不发,只是用拈菠萝花遍示大众,从容不迫,意态安详。当时,会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妙悟其意,微笑(估计别的都在默思)。于是,释迦牟尼将花交给迦叶,嘱告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椠秒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转之旨,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你。 释迦牟尼佛祖在大庭广众之下,像这样一言不发,只是带在和他那不动生色的微笑,从容不迫,宁静安详,其中微妙究竟何在? 其实,释迦牟尼这里所传示的,正是一中无言的心态——一种至为安详,静谧,调和,美好的心态,这是不能用内用任何语言和行为来打破的。这种心态纯净无染,无欲无贪,坦然自得,乐观自信,无拘无束,不着形迹,不可动摇,与世长存——即所谓“真如秒心”,亦即“普照一切、含藏万法”的根本佛法——正法眼藏之所在。所以迦叶与佛祖在灵山会上心心相印,仅只拈话微笑而已,没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而释迦牟尼最后对迦叶所嘱咐的话,也正好是对这种心态的最好证明。 禅意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原典故是佛祖给众弟子讲授佛法,佛祖拈花。众弟子不解,唯独迦叶会心一笑,佛祖说迦叶已明佛法。 禅宗在唐代开始盛行,其教义讲究渐悟和顿悟,有南宗北宗之分。 渐悟是量变转换质变,追求长期的修行才能明了佛法,顿悟不要求长期的苦修,也能在瞬间明白佛法的含义。 拈花微笑的公案讲的就是顿悟。 另外他还有一层禅意就是佛教的一个传统,叫做“不立文字”。佛家认为最高深的道义是需要人用最深密的内心去接近的,而不是写在文字上被广大的教徒所接受,这与禅悟是一脉相承的。佛家这一点与道家的思想极为相似。 解释得比较乱,希望楼主能明白,不好意思。
典故依据《词海》解释: 1、典制和掌故; 2、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
这样看来,典故的释义要比掌故来得宽泛。掌故要比典故更民间化、俚俗化、口语化,与逸闻、佚事往往成双出对;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顾名思义,典故也可解释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词句。
因此,它更书面化、正规化,是正统文学的一个分支。如果把掌故比喻为野史,典故则像是正史。
事实上,我们习惯把古文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称之为典故,而把一些积古的老人口头所述的话,统括为掌故,当然这个掌故与长于世故有别。此外,掌故往往给人以长篇累牍之感,而典故则用很精炼的语言概括了整个故事的大概,以成语等固定的词或短语约定俗成了下来。
譬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守株待兔、邯郸学步、画蛇添足等等,令人一目了然,一读题目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所以,典故通常与成语紧紧联系在一起。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过程中形成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成语典故是汉语词汇中的特殊部分。
它们结构简练、含义丰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是,许多成语典故中,字面上不易准确理解,必须认真加以查考。
这是成语典故逐渐被人们遗忘和弃用的主要原因。
人面桃花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唐朝博陵(郡治在今河北省定县)人,字殷功,贞元进士,官岭南节度使。
崔护的这首七言绝句,字面简单,语言率真自然,明白流畅,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世人传诵,经久不衰,且“人面桃花”已被广为引做典故和成语使用。说到这首小诗,还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本事,《唐诗纪事》和《本事诗》对此都有所记载。《唐诗纪事》载此诗本事云:“护举进士不第,清明独游都城南,得村居,花木丛萃。扣门久,有女子自门隙问之。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启关,以盂水至。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崔辞起,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径往寻之,门庭如故,而已扃锁之。因题‘去年今日此门中’诗于其左扉”。
《唐诗纪事》和《本事诗》所记载的这个“本事”,其真实性很值得怀疑。兴许是先有了诗,然后据以敷衍成上述“本事”,也并非没有可能。但不管这个“本事”真假与否,有两点似乎应该可以断定,那就是这首诗一是有情节的,二是这个“本事”对理解这首诗有一定的帮助。
崔护此诗,整篇写今昔之感,寥寥四句包含了一前一后两个物是人杳而又相互依托、交互衬映的场面。
诗的今昔之感是从对一位乍见而又旋离的貌美情多、靓若桃花的少女的回忆引起的,由今思昔,利用追叙的手法,先写“去年”,由此引起了第一个场景:寻春艳遇——“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去年”、“此门”点出时间、地点,说的非常肯定,毫无含糊,可见认象之深刻、记忆之确切。当时“此门中”正春风拂煦、桃花盛开,立着一位美丽的少女,其容面与桃花交互映照,着实靓丽。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去描摹桃花的娇艳和女子的美丽,而是抓住“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只用“相映红”三个字一点,顿把人面花光交互辉映、互为陪衬又争妍斗胜的美好景象勾勒的栩栩如生。“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托出少女光彩照人的容颜,同时也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神驰目注、意夺情摇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通过这动人的一幕,从而激发读者对前后情事的许多美丽想象,留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
【读音】wéi biān sān jué
【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人读书勤奋;含褒义。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三绝韦编
【同韵词】庄生梦蝶、女中豪杰、晚生后学[1]
[编辑本段]成语典故
《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典故】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 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 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 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 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 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 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 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述怀[一]
[二] [三]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
[四] [五]
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
[六]
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
[七] [八]
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
[一]题一作 《出关》。这诗作于唐高祖(李渊)初称帝时。当时魏徵投唐未久,在统一战争中
自己要求有所贡献,所以请命赴华山以东地区,说服李密的旧部。诗中写作者的抱负和旅途 的艰险以
及重意气、报主恩的思想。
[二]这两句说当群雄在国中争夺政权的时期,自己弃文就武,投入战争。“逐鹿”,比喻争夺
政权。《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鹿”,喻政权。“投笔”,东汉班超
年轻时曾为抄写文书的小吏,一天,他投笔长叹道: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哪能长期在笔砚间讨生活
呢(见《后汉书·班超传》)!这里借班超故事自喻。“戎轩”,兵车。“事戎轩”,即从军。
[三]“纵横”,战国时苏秦、张仪在列国间游说。苏秦主张齐楚等六国联合抗秦,就是“合纵”
之计:张仪宣传诸国听命于秦,就是“连横”之计。苏、张因此被叫做“纵横家”。这里指自己曾向
李密献策。“不就”,无所成就(指献策不被采纳,以至失败)。“慷慨”,指为国效力的壮心豪气。
[四]这两句叙投奔李渊和奉使安抚山东。“杖策”,手持马笙,也就是说赶着马。“关”,指
----------------------- 页面 3-----------------------
潼关。
[五]这两句用终军和祁食其(音异忌)的故事比拟自己的山东之行,说明所负使命的性质。“请
缨”,西汉人终军出使南越,他向汉武帝作豪语道:“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见《汉
书·终军传》)就是说只要一根绳索就把南越王牵来,后来终于说服南越王降汉。
“凭”,依。“轼”,车前横木。“凭轼”,就是驾车而行的意思。“下”,降服。“东藩”,
东方属国。汉初郦食其说降齐王田广,“凭轼下齐七十余城”(见《汉书·郦食其传》)。
[六]这四句写旅途的景况。“郁”,阻滞。“纡(音迂)”,曲折。“郁纡”,是形容山道曲
折难于前进,也是形容心情不舒之词。(曹植《赠白马王彪》:“我思郁以纡”,“郁纡将何念”。)
“陟(音志)”,登。“岫(音袖)”,山。“出没”,时隐时现(山岭有时隔断视线)。
[七]这四句说途中艰险的景象怵目惊心,但是由于想着要报答唐主以国土相待的恩情,并不畏
惧。“伤千里目”,言远望心伤。《楚辞·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九逝魂”,屈原《哀
郢》:“魂一夕而九逝。”“九逝”,言精神不集中。“逝”,一作“折”。汉代益州有险地名九折
板 (见《汉书·王尊传》)。“九折”言道路曲折迂回。此处作“九逝”或“九折”都可以通,但与
“魂”字相连,作“九逝”较妥。“惮”.怕。“国士”,一国范围内的杰出人物。魏徵曾勉励别人说:
“主上既以国士见待,安可不以国士报之乎?”(见《旧唐书·魏徵传》)
[八]这四句表明重视信义不图功名的思想。“季布”,楚汉时人,以守信用著名。《史记。季
布传》引楚谚:“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侯赢”,战国魏信陵君的门客。信陵君救赵,
侯赢因年老不能随行,但表示要杀身以报,后来果然照他的诺言做了。“意气”,这里即指有诺必践、
有恩必报的精神。古乐府《白头吟》:“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那“意气”也相似,不过那是
属于夫妇之间,这是出于君臣之际。“功名”,功勋和名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年轻时就败曹操于赤壁,造成三国鼎立之势。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刘裕“奋起寒微,不阶尺土,讨灭桓玄,兴复东晋王室,北擒慕容超,南枭卢循,所向无前”,后又杀刘毅,斩谯纵,驱司马休之,使境内统一,继而收复洛阳、长安、灭后秦。真是“气吞万里如虎!”如今,刘裕的寓所已成“寻常巷陌”,但他的业绩,气概仍然令人向往。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4.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
公元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5.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整句话的意思是,到了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供奉,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6.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
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
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
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
玉溪此句是写: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
试看他在《秋日晚思》中说:“枕寒庄蝶去”,去即离、逝,亦即他所谓迷者是。晓梦蝴蝶,虽出庄生,但一经玉溪运用,已经不止是一个“栩栩然”的问题了,这里面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
本联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
杜宇啼春,这与锦瑟又有什么关联呢?原来,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颔联进而写女主人公对自己爱情遇合的回顾。上句用巫山神女梦遇楚王事,下句用乐府《神弦歌。
清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独处无郎。”意思是说,追思往事,在爱情上尽管也象巫山神女那样,有过自己的幻想与追求,但到头来不过是做了一场幻梦而已;直到现在,还正象清溪小姑那样,独处无郎,终身无托。
这一联虽然用了两个典故,却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有用典的痕迹,真正达到了驱使故典如同己出的程度。特别是它虽然写得非常概括,却并不抽象,因为这两个典故各自所包含的神话传说本身就能引起读者的丰富想象与联想。
两句中的“原”字、“本”字,颇见用意。前者暗示她在爱情上不仅有过追求,而且也曾有过短暂的遇合,但终究成了一场幻梦,所以说“原是梦”;后者则似乎暗示:尽管迄今仍然独居无郎,无所依托,但人们则对她颇有议论,所以说“本无郎”,其中似含有某种自我辩解的意味。
不过,上面所说的这两层意思,都写得隐约不露,不细心揣摩体味是不容易发现的。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亲射虎,看孙郎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在夜晚看到草丛中似乎有虎,引弓而射,早晨起来,结果非虎而石,箭已没簇。
“射猛虎”典即出此。常用此比喻有勇力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典故:.“持节云中”两句:用汉文帝与冯唐故事。
据《汉书·冯唐传》记载:云中太守魏尚治军有方,“使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一旦入侵,必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时“虏。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4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