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召棠,千年粤西唯一状元!
林召棠(1786~1872年) 字爱封,号芾南,谥文恭,吴阳霞街村人(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吴阳镇霞街村)。父泰雯,任东安县教谕。召棠少年随父教馆攻读。林召棠为人尚气节,淡仕宦,爱廉洁,重工农,怜贫苦。
清嘉庆八年(1803年),17岁为秀才,学使姚文田称赞为"海滨俊才"。
嘉庆十七年,学使程国仁评阅其考卷,认为极有前途,选拔为贡生,并让其与自己儿子一起研读。
嘉庆二十一年癸末科状元及第。皇帝阅其卷末批:"今科得一佳元,一字笔误偏旁,非关学问"。授职翰林院修撰。
道光五年(1825年),因父丧返家丁忧。道光八年返京供职。
道光十一年任陕甘正主考官。此次选择举人65名,其中呼延甲、张芾(曾任广东巡抚)、牛树梅等11名,后皆中进士,颇有成就。次年,他深感官场污浊,以终生奉母为名,告假还乡。
道光十三年(1833年),召棠受聘肇庆府端溪书院主讲,连续15年,弘扬文化,培养不不少人才,为教育事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如顺德罗忄享衍尚书、高要冯誉骑待郎等都曾受过教诲。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来粤查禁鸦片,与召棠书信来往,咨询谈论民生吏治,并赠召棠一联:"彩衣荣似三公衮,珂第祥留五色云。"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同年翰林黄广荫就仕,召棠辞谢。黄广荫复书中有"圣眷方殷,臣心似水,何高尚若是!"黄素知召棠生活淡泊,又从京都领取吴川盐围补给银寄与召棠,他不受,此款存省多年,后托翰林陈荔秋送返朝庭。在村中首创"义仓",救济贫民。为县倡议举办"宾兴"(奖学基金会),并作《吴川宾兴刍议》一文。
林召棠59岁母丧丁忧,从此,居家不出,在村边"金莲庵"旁作"寄庐",题曰:"四十树桃花禅室",结茅布石,种花植树,每当春和景明,潮生月上,携杖徜徉林霭间,或邀朋约友,载酒莲塘,吟诗梅下。暇则焚香静坐,观书临贴,意趣超然。著有《心亭亭居诗存》、《文存》、《笔记》等书传世。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农历十二月,林召棠逝世于家,终年87岁。
地仙和歌仙的故事
化州中部的六皇嶂有33峰,其中一座主峰叫刘仙顶,一座主峰叫玉盘峰。相传歌仙刘三姐曾在那里生活过,这二座峰因此而得名。在六皇一带的山径路口,立着一些奇妙的石像。它们形态可掬,面孔酷似农民,这就是地仙—牧童佛子。说起地仙佛子大哥,他和歌仙刘三姐还有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哩!
出生粤北的歌仙刘三姐,因传歌来到粤西。她步入橘州(化州)六皇时,环顾四野景色。一阵清风拂面,飘来了悠扬动听的笛声。当三姐循声觅人时,宏亮的歌声又从橘树林中飘了过来:
橘花开在山崖前,如花妹子站路边。
花想春风鱼爱水,马思青山雁恋天。
原来,牧童佛子在橘林子里憩息,见到一位少女在山径路口徘徊,象一朵鲜艳的彩霞,缓缓地向面前飘来,就情不自禁地唱起山歌。三姐遇上了如此聪慧又俏皮的男子,稍加思索,随口即出:
哎—
双峰山下树婆娑,我是嫩鸟初出窝;
黄蜂采蜜遇上刺,乌鸦撞上巧八哥。
三姐的歌才使牧童佛子佩服得五体投地,佛子的憨直、聪明也让三姐感到可亲可爱。山歌对答了大半天后,两人心中爱的桥梁也开始搭上了。此后,佛子跟三姐学唱山歌,橘州流行的山歌加了“哎”的起音,唱法上也改进了很多。
一天,佛子和三姐在六皇山上探胜观景,到了烟霞洞。佛子把牛拴在洞口的试剑石上,双双步入洞中,见将军石大小各一,平滑如席。他俩坐在石上对起歌来,一问一答,一唱一和。因时间太长了,大犍牛等得不耐烦,用力一踏,把试剑石踏裂成了三块。至今,试剑石上的牛脚印依旧很清楚哩!
他们走出烟霞洞,过九吊水,瀑布从峰前而降,万丈飞流直泻龙潭。这龙潭湾畔,翠竹青青,幽静柔美。三姐为了考验佛子对她的感情,假装失足,跌落深潭里。佛子连衣跳进潭中,把三姐托出了水面。三姐如出水芙蓉,仪态万千,一双明眸对着佛子笑。此后,他俩常双双到此流泉中沐浴,浴后到岩高百丈的东岭对歌。后人称此潭为龙凤潭,此山为刘仙顶。
三姐和佛子深深地相爱着,时光似箭,不觉已过数年。在佛子的再三要求下,三姐决定带他四出传歌。因佛子没有跨涧越谷的飞天本领,三姐让他拉着飘带乘鹤而去。佛子按照三姐的吩咐,闭上眼睛飘荡了一阵子。他想俯视橘州美景和偷看三姐腾空旅天的英姿,不自觉地睁开眼睛,当即从高空上摔了下来。三姐痛心地在三叉路口找到了昏迷不醒的佛子。为了救活佛子,三姐得到隐居高峰瑶池的罗辩仙人的帮助,在玉盘峰上炼起丹来。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炼丹救治,佛子终于转了阳。佛子康复后,三姐带他步行到桂林传歌去了。他俩把橘州盛产的橘红也带到了桂林,自此桂东南一带也象橘州一样,盛产橘红。
百岁坊的故事在广州中山四路大塘街内,有条狭窄的小巷叫“百岁坊”,说来还有段辛酸故事。
且讲清朝康熙末年,有位穷书生叫王健寒,他勤奋好学,饱读经书。为了糊口,就在本街开了间“卜卜斋”(私塾)教学童念书。
他尽职尽责、诲人不倦,故经他教出来的学生,很多都中了举。 古代的读书人苦守寒窗、铁砚磨穿,就是为求取功名,而求功名的唯一途径,就是参加科举考试,王健寒也不例外。
但他屡次考试,总是名落孙山,由黑发考到白头,仍是一介布衣,连秀才也考不上。他却毫不气馁,屡败屡考。
直到103岁高龄了,拄着拐杖走路,还要报考。街坊好心劝他说:“老先生,你偌大年纪,还搏什么功名呢?就算现在送了个官给你,你也做不来,不如死了此心吧!”王健寒长叹一声道:“唉,我不是为什么功名,而是心中不忿呀!” 到考试的时候,由于王健寒年老体弱、精神疲倦,一到号舍就睡着了,连出什么题也不知道,直至监考官巡到他这里,见他还睡,推醒他问:“文章做好了吗?”王健寒才揉揉双眼问道:“题目出了吗?”“哈,人家将近交卷了,你还未知试题?”王健寒一惊,想道:“糟了,这科又是不中了!如交白卷,很丢脸的呀!不如随便写吧!”于是问了试题,想到哪句就写哪句,不像以前那样精雕细琢、引经据典了,总之快手写完,好过交白卷就算。
怎知这科王健寒竟然中了,与他同场考试的孙子也考中。两爷孙同中秀才之事被传为佳话,人们纷纷表示祝贺。
王健寒喜极之余冷静想道:“为什么我以前用心去考却不中,这次随便写反而能中呢?啊,是了,因我以前落笔太高超,并以能引用冷僻典故为荣,连试官也不晓,怎会中呢?而这次写得通俗易懂,反合试官口味。正是‘不愿文章高天下,但愿文章中试官’啊!” 王健寒在科场中拼搏了七十载,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才得秀才之名,此事被传得沸沸扬扬,称他为“三朝百岁秀才”,他住的小巷就称为“百岁坊”了。
织女化神的传说广州黄埔南海神庙最后一座殿叫“昭灵宫”,是供奉洪圣大王的妻子沈氏夫人的。沈氏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织女,怎会做得尊贵洪圣大王的妻子呢?这里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广东顺德有位姓沈的姑娘,生得美貌如花,种桑、养蚕、织锦样样皆能,而且心地善良、助人为乐。 有一年顺德大旱,田地黾裂、庄稼枯焦,大家都心急如焚。
沈氏织女想道:“听说羊城有间南海神庙,何不前去求雨呢?” 织女说服父母,日夜赶路,到百里之外的南海神庙,跪在洪圣大王神前祷告:“大王,民女求求您了,现今顺德干旱,请普降甘霖,使叔伯哥哥能顺利开耕、姐妹们能养蚕织锦。如能所愿,等丰收之后,民女定织下最好的绸缎,给您作铺陈。”
洪圣大王见织女风尘仆仆、不顾个人劳苦为村民来求雨,实是难能可贵,定要相助。看官:“铺陈”本是装饰的意思,但由于织女声细又有点沙,洪圣大王误听为“夫人”,亦默许了。
果然织女走后,顺德就下起雨,百姓欢天喜地开耕,获得丰收。织女按照自己的诺言,用最好的蚕丝,织成最美的绸缎,带去南海神庙作铺陈还神了。
洪圣大王见织女一片诚心,便对众神宣布:封织女为“明顺夫人”。话音一落,织女便化作一堆泥土。
当晚洪圣大王报梦给庙祝,叫他把这堆泥土塑成像,并建殿供奉。 织女姓沈,这殿又称“沈氏夫人殿”。
因附近的庙头村很多人姓岑,“岑”与“沈”之音近似,故村民亲切地尊称织女为“姑婆”。传说此殿落成不久的一天傍晚,庙头村许多户人家的小孩都不见了,四下寻找,找到沈氏夫人殿,见小孩们全都在这里嬉戏玩耍。
孩子们说:“姑太婆婆和我们一起唱歌跳舞,玩得很开心呀!”村民悟道:“姑婆是很爱小孩的,是小孩的保护神。”故以后每当下田或出外不便带小孩去时,总是将小孩带到沈氏夫人殿,拜一拜神像,说声:“多烦姑婆关照一下。”
就可以放下小孩,安心而去。说也奇怪,据村民所说:多年来,在此寄下的小孩从未发生过意外,信不信由你。
洞神坊的由来广州龙津东路,有条街叫洞神坊,说来其得名还与一个尚未出世的胎儿有关哩!相传清朝时,广州有位书生叫刘秀,有天与怀孕的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的路上忽遇大雨,两人匆匆跑到一间古庙门口躲避,怎知雷声隆隆,在他们头上响着。夫妻俩慌了,自问没做过半点亏心事,为何会触怒神灵呢?这时,孕妇腹内的胎儿作动了,所蹬的位置正紧靠孕妇手中挽着的一包母亲所送的咸鸭蛋!正惊疑时,无意中一望门匾,写着“康王庙”三个大字,顿时明白了! 原来宋朝时,康王被金兵追赶,慌忙中跑入一间古庙,见有匹马,不理三七二十一,跳上马背就走。
刚跑过一条河,康王惊魂稍定,一看此马,咦,为什么是泥马呢?怎知此马仙气未足,被人一语道破,马上化回一堆泥土!康王后悔不已,又望见金兵已追到对岸,大惊:“糟了,对岸泥泞地上留下了马蹄印,如敌兵发现必定追过河来,怎么办呢?”正在危急之际,忽然有群鸭子走来,把马蹄印全部踩没了。金兵见没有踪迹,以为康王没过河,就沿着岸边追去,康王才逃过一动。
从此之后,康王把鸭子当作是自己的救命恩人,终生。
历史概貌 【简述】 广东,《吕氏春秋》中称“百越”,《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越与粤通,也简称粤,泛指岭南一带地方。
广东的先民很早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动、繁衍。在历史长河中,广州、广东等地名次第出现,逐渐演化成广东省及其辖境。
【先秦以前】 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出现了早期古人(马坝人)。商与西周时代,广东先民便与中原商、周王朝有了经济文化往来。
春秋战国时代,岭南与吴、越、楚国关系密切,交往频繁。历史上楚庭、南武城的传说,反映出这一时期岭南与楚、越的关系。
《国语。楚语上》也有“抚征南海”的记载,可见当时岭南与楚国有军事、政治关系。
【秦至南朝时期】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岭南。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郡、南海”3个郡。
南海郡辖境是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辖番禺、龙川、博罗、揭阳、四会5个县,郡治番禺。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此外,湛江等地属象郡,粤西有一部分属桂林郡,粤北部分地区属长沙郡。
这是广东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 秦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委任龙川县令赵佗代职。
任嚣死后,赵佗即起兵隔绝五岭通中原的道路。秦亡之际,赵佗武力攻并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
当时,广东除今连州及乐昌北境属长沙郡管辖外,都属南越国地盘。赵佗及其后的南越国,都与汉朝一样实行郡县制。
汉武帝平定南越。汉朝将南越地划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个郡。
为了便于监督各郡官吏,汉朝又设立13个常驻监察机构,称为“十三部”,其中设在苍梧郡广信县(今封开)的交趾部,专门负责纠核岭南九郡。东汉末,交趾部改为交州,除监察权外,还拥有军政大权,成为郡上一级政府,地方行政制度也就从郡县二级变为州、郡、县三级。
今广东省境包括交州辖下的整个南海郡(粤中、粤东),还包括苍梧郡、和浦郡、荆州贵阳郡和扬州豫章郡的一部。其中南海郡较秦代增置3个县:揭阳、中宿(今清远)和增城。
东汉末,赤壁之战后逐渐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210年(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吴国的孙权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率兵抵番禺。
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步骘把交州州治从广信东迁番禺。264年(吴景帝永安七年),东吴为便于治理,又把南海、苍梧、郁林、高梁4个郡(今两广大部) 从交州划出,另设广州,州治番禺,广州由此得名。
东吴时期,今广东省境除广州辖下的4郡外,还包括荆州始兴郡和海南岛。 西晋时,今广东省腹地属当时的广州,粤北属荆州,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属交州。
南北朝时代,中国政局南北分裂。 南朝时州郡县增置颇多,废并频繁,增设的州、郡、县也多集中在粤中、粤西、粤北地区,粤东地区设置较少。
因为当时粤东农业经济没有粤西发达,交通也没有粤西方便。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隋初,设广州、循州(今惠州)两个总管府统领诸州。
隋炀帝废州为郡,改为郡、县两级,大加省并,今广东省境分属10郡、74县。 唐初地方设州、县。
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655年以后,5府皆隶于广州,长官称为五府(管)经略使,由广州刺史兼任。
756年(肃宗至德六年),升五府经略使为岭南节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岭南道划分为东、西道,东道治广州,广东属岭南东道,这是广东省名中“东”字的由来,也是两广分为东西的开始。
五代十国时期,岭南为南汉王刘氏占据,行政区划基本上继承唐朝的建制。南汉升广州为兴王府,在州县稀疏的粤东和粤北,增置1府4州。
南汉后期,全境共辖60州、214县。 【宋、元、明、清时期】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军)、县三级。
今广东省境包括广南东路14州和广南西路境内的7州,共61县。宋朝对唐制有所继承又有所调整。
粤西及海南岛裁撤8个州,而粤东、粤北除循唐制外,仍保留南汉所增置的4个州。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东路治所在广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广东大部分属广南东路,“广东”即广南东路的简称。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军)、县四级,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转机构。今广东省境分为广东道和海北海南道。
广东道道治在广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成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
而且,过去长期与广西同属一个大区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划拨广东统辖,结束了广东以往隶属不同政区的状况,广东省区域轮廓自此基本形成。终明之世,广东设10府1直隶州,统辖7州75县。
其中,属明代新置的有顺德、从化、高明、饶平、惠来、大埔、普宁、澄海等22县。这些新置的县大多集中在粤东地区,基本形成当今县制的分布格局。
清初承袭明制,地方行政机关分省、道、府、。
潘茂名的故事:
潘茂名相信习静虚无之说,炼丹上升之旨 。其道家的思想出自清静、心印二经。他认为,上药三品,包括神、气、精。
他强调神能入石,神能飞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等,这些都是道教的内丹理论。他们认为,人是天地与阴阳冲和之气体造成,表现在精、神、气三方面,精为天,气为地,神为精气的化合。
心神动摇,精气散死,反之则长寿。这些观点与中华传统养生理论有相通之处。茂名晚期也受到儒家和佛家的思想影响。
相传存下签语一百条,内容大体分为三类一是以无为自化,清静自正。为其教派的基本宗旨。潘茂名宣扬的无为、虚静、守拙,与老子思想相合,是典型的贵虚自我无为主义。
二是笃信阴阳五行,宣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心为和的老子观点。
三是宣扬以民为本、济世救民的思想。综观潘茂名的道教思想,继承和发展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理论和思想。
扩展资料:
潘茂名不但是岭南道教的先驱,他与古代先贤神农氏一样,德高望重,读易明诗,云游四方,遍尝百草,悬壶济世,炼制丹药。
救治当时流行瘟疫,救活众多百姓,深受粤西人民敬仰,为世世代代传颂。晋代太熙元年隋朝开皇18年设立茂名县,是以潘茂名之名命县名,用以纪念潘茂名对粤西人民之恩德。
唐贞观8年又用潘茂名之姓改南宕州(贞观六年才改高州为南宕州)为潘州。孔镛、屈大均等人均有作品以缅怀潘真人。
明代人们喜爱道教,高州建于明代遗迹特别多,计有升真观、玉泉庵、潘仙祠、石船丹业、玉泉井、思乾井、清虚观、三元宫、域隍庙、东岳庙、火神庙、文昌阁、文昌楼等。
除了高州城有多处地方供奉崇祀潘仙外,高州城厢也曾创立潘仙会、以重阳赴观山虔祀,饮酒登高,有辟茱萸之意。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潘茂名
茂名民间故事:公婆石相传很久以前,现今的云开大山原称云雾大山,有一年,一对携带儿女的夫妇从北方逃难到达此地。
因见这里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林密枝繁,风景秀丽,便决定在此栖身度日。他们一家靠捕猎、采果为生,并把随身带来的一点谷种播下。
夫妇俩勤勤恳恳,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这一年,风调雨顺,收成较好。但好景不长。
远道而来的北方夫妻在深山定居的事,被当地县官知道了,即派差役传令他们:“按当地规定,每年向县上交纳山野味三百斤,野皮二百张。”这对北方夫妇一向是以耕种为活的,狩猎经验很少,一听每年要交贡这么多东西,丈夫不禁叹道:“老家要吃不要皮,这里要皮不要吃。”
他的话正好被差役听到,抓住他就是两个耳光:“什么皮呀、吃呀!看你这儿穷样,还会有什么好吃的?”他强忍着痛道:“老爷开恩,他们实在无法交贡这么多的山野味、野皮,不过家中还有点小米。”“快给我们试试!”差役们吃着煮煎的小米饭,觉得确实软口清香,便呈上给县太爷。
县太爷吃后,也大加赞赏,并传令这里所有的百姓务必种植谷子,并要如期交纳。从此,云雾山区一带就广泛种起谷子来了。
这就是现在云开山区一带称为“狗尾粟”和“黄粟”的作物。光阴似箭,又过了数载。
这一年,云雾大山区连续数月出现雨雾遮天、日昏夜暗的罕见天气。播下的种子不萌芽,花草树木不知春。
人们纷纷烧香拜神,求上天保佑旱日云开雾散。此时,北方夫妻俩便更是坐卧不安,每天一早就跑到峰顶观察气象,夜晚也难以安眠。
一晚,丈夫躺着床上,知道三更时分也未能入睡,朦胧中突然看见一位老态龙钟的长者,拄着手杖向他走来,神情严肃地说:“你想让这里的乡亲平安地度过这场灾难吗?”他说:“我日夜都想,但苦无良策,求长者指教。”长者摸了一下那垂至胸前的白胡子,语气坚定地说:“我现教你解除灾难一法,自明天起,你夫妻俩到这座山峰顶上,面朝东方,口中念:‘云开’二字,连续用木柴烧七天大火,云雾就会自然散去,但是,那时你们二人也将会变成两块石人。”
说完便升腾而去。丈夫醒来,告妻。
两人苦思良久,决定为解救儿女后代及众人亲舍除灾。翌日清晨,他俩毅然辞别亲人及乡邻,来到山上按长者吩咐烧起火来,并不停地念起“云开”、“云开”……烧呀烧呀,念呀念呀,一天、两天……至第七天,奇迹出现了:只见那浓雾滚滚的云雾山顿时云开雾散,阳关普照,霞光万道。
然而,这对恩爱夫妻也随之化为两个石人,永久兀立在山顶上。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盛饭的木盆也变成了石头,这就是当地人所称的“饭石”了。
乡亲们深为这对舍己救人的夫妻的高尚品德所感动。为了世代不忘他俩给大家带来的恩德,便以他俩的夙愿——“云开”为名,把云雾大山改为云开大山。
茂名民间故事:美女摄夫话说明末清初,化邑有位姓欧阳的显宦,其膝下仅有一女名娟,字彩霞,爱若掌珠。彩霞年少聪慧,饱读唐诗宋词,笔正咏絮,字写簪花,是一位震动全邑的才女。
父择婿甚苛,不少英姿少年高兴而来,败兴而去,彩霞二八妙龄将过也未能配定夫婿。 邑郊有位文静书生姓梁名之杠,卒业于城南门外学宫。
梁生与彩霞同里,自幼青梅竹马,两少无猜。两人花前觅句,月下联吟,有对有答,不亦乐乎。
一次于凤泉邂逅后,便作天盟,相誓旦旦。秋闱,生中科羊城,霞旋即归里,与世人不相来往。
邑中有位林家翩翩公子,常于郊外闲逛。他在凤泉井畔碰上彩霞拜泉,目睹耳闻姑娘花月其容,金玉其声,次日便托媒登门约订朱陈。
霞父母以为门第相对,遂允,但不告霞。事隔数日,一侍女向霞告知,霞初闻愕然,听母诉后则慌,知道中秋为佳期后,便苦求其父母作罢不成。
流光如水,中秋将至,霞修书于生未复,心急如燎。她白天佯装无事,可夜里通宵未寝,玉体日渐消瘦。
一天夜里,霞从书页中翻出生的相片,端祥良久后用帛包好放入怀中。皓月皎皎,凉风习习,她对着朗月于窗前焚烧自习诗文,到晨星高悬时分,便吞下金环长辞而去。
当天夜里,生于羊城也心乱如麻,辗转中梦见霞于窗畔,红颜素服,倚墙而立,双眉微蹙,纤手抚胸,似有无限愁思,最后竟痛哭起来。次日,生急赴乡途,快快而归。
待到生返乡里,霞已阴居凤坡泉下了。生于坟前恸哭数日,哭得乌不飞,花也含泪,声声“彩霞!娟妹!”喊叫,叫得人心都碎。
一天夜里,生步履沉重又到坟前,大声恸哭了半天后,又仰天长叹:“苍天啊苍天,你为什么不作美?彩霞!娟妹!你难道忘了我俩对天盟誓了吗?”他连跺三脚,一阵山摇地动后,新坟帛裂,生至此肝肠寸断,侧倒卧于坟裂坑中。事后,生的同窗书友把红绫盖于棺面,上书“生不同衾死同室”之字,为了褒扬这坚贞不渝的爱情,人们于凤坡上造了鸳鸯坟一座,镌石记事,“美女摄夫”的传说便在化邑流传。
茂名民间故事:子母涧在信宜市朱砂白土与双砥两地交界处,有个风水优美的地方叫子母涧。过去当人们步至涧头时,会突然闻到一股蒜头的芳香,故又名香蒜涧。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住着一户人家,只有母子二人,母亲叫叶氏,儿子取名阿牛,相依为命过活。家境虽穷,叶氏却很。
过完年,除了元宵,
粤西地区还有一个大节—“年例”!
年例是什么?
是可以天天去别人家吃大餐
而且还不用钱!
在粤西长大的小伙伴们就知道
年例像是给你皇帝一般的享受和待遇呢!
天天好吃好喝喝大鱼大肉
餐餐吃,日日吃,吃完张村吃李村
村村做年例,吃完一例又一例~
亲朋好友欢聚一堂
美味佳肴应有尽有
舞龙舞狮热闹非凡
其实准确点来说
年例是粤西地区特有的以祭祀为主的群体性节庆,主旨是敬神、拜宗、祭祀社稷,以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形式丰富多彩,富有神秘色彩,甚至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
但是年例源于哪里呢?
茂名地区与湛江地区的人们各执一词!按宋代《太平寰宇记》卷之百六十三窦州(今信宜市)风俗记载,年例最迟起源于宋代,明朝时期盛行。
因为茂名以前是归湛江管辖,所以也有说法年例是源于湛江,但现在茂名已经分管出来了,而且茂名大部分地区都会举行年例,而湛江只是吴川、麻章那一带会举行。
还有一种说法是起源于福建,因为湛江大部分都是从福建迁移过来的,所以很多民间传统习俗文化也跟着过来了。
而福建,潮州,湛江,茂名,海南多个地方都有“年例”,只是叫法有点不一样。
茂名市名起源于人名。
1、后人为了纪念潘茂名为民灭病除害和用石船救水灾居民的历史功绩,就把他住过的山叫做潘山,把他炼丹所在地叫潘仙坡,把潘仙坡附近一带地方称作茂名。
传说镇南大将军冯游后来来到两山间筑城,取潘道士的名字,建了潘州的茂名县。有些史书记载:隋始置茂名县。其实东晋就已置茂名县,后废,南朝梁复置,“隋唐因之”。
宋开宝五年,废潘州为高州,茂名改属高州。明清的茂名县,仍为高州府治。中华民国期间,废高州府,茂名县先后属高雷绥靖处督办、南路行署第七专区所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茂名县先后属南路、高雷、粤西、湛江专区(行政区)所辖。
2、茂名市初建时,因未定市名,而暂叫茂名工矿区。
省委要市筹建处提出意见上报这个市叫什么名称,有人建议,就叫“茂名市”。“茂名”是茂名县的县名,觉得夺去县名不妥,再加上“茂名”是纪念传说中的仙人潘茂名的,有封建色彩。又有人建议叫“公馆市”而公馆又带有庄园气味。
最后有的领导提出从金塘、羊角、石鼓、低山几个矿区的名称串成一个市名,从“金塘”中取“金”、从“羊角”中取“羊”,以同音取“阳”,叫“金阳市”,意思是在金色的太阳照耀下,创建美丽的城市。
现在的广府城北门和南门不对称,因为当时有:“南门冲北门,蝎子蜇死人,要想人不死,赶快移北门。”
传说。下面详细讲给大家。
广府城是一块风水宝地,每年要出几个大官。如果能把这风水宝地利用好,可以出三斗六升芝麻多的官。
不过,这块宝地在明朝正德初年出了点麻烦事儿。那一年,广府城内外,出现了很多大蝎子,大的有一尺多长,蜇死了很多人。
据当时迷信传说,是因为南城门直冲北城门,一股金陵紫气经过城里直袭燕山北边黄云洞。当时在黄云洞修炼的是一个大蝎子精,蝎子精非常恼怒,它说:“我在这洞修炼,丝毫对广府人没有妨害,为啥广府人却用金陵紫气来加害于我。”
它一怒之下,便派出很多蝎子去惩罚广府人,闹得广府人昼夜不得安宁。一天,广府城大孝子宁清泉到南城墙根打柴,不幸被蝎子蜇了,一直昏迷不醒。
他上有八十老母,下有不满一岁半的小儿,他死了,家里人咋着过。全城人都在为他难过,大人小孩的哭声,惊动了天地。
就在这时,从他门口走进一个人来,看样子不象是个平常人,身材高大,说话嗡声嗡气。他进门第一句话就说:“大家不要哭,宁孝子死不了。”
他从怀里掏出一个红色瓷瓶,倒出一点黄药面来,撒在蝎子蜇过的地方。说也真灵,不一会儿,宁清泉就清醒了,身上也不疼了,和以前一样精神。
这人看着宁清泉笑了笑,又从怀里掏出一大包草药籽,对大家说:“今天夜里要下雨,明天早起趁着雨后地不干,把这些种子撒在四城墙根和校场的闲地里,等药草出来后,就不怕蝎子了。以后谁要是被蝎子蛰了,就薅上几棵草,在蛰的地方用草搓搓,然后再用几棵草药熬成水,喝下去就没事了。”
说罢一晃就不见了。这时,人们才醒悟过来,这不是天皇爷下凡了吗?果然,当天夜里就下了一场雨。
第二天早起人们就按照天皇爷的吩咐把草药全种上。没过多久,药草全长出来了。
再有人们被蝎子蜇了,就按他说的办法治,果然人就不死了。多久,药草全长出来了。
再有人们被蝎子蜇了,就按他说的办法治,果然人就不死了。又过没多久,蝎个大大地增多了,有的人还见到一个三四尺长的大蝎子,街上还出现民谣,说是:南门冲北门,蝎子蜇死人,要想人不死,赶快移北门。”
当时的知府立即召开全城绅士会,说他昨晚连作了三个梦,都是天皇爷托的,梦中给他留了一首诗,要他必须在正德十年把诗中的事情办妥,否则全城人和他都要死于非命。诗是这样写的:“城门东移筑高墙,摆阵来擒蝎子王。
辘轳把上金鸡叫,广府才会有吉祥。移门莫错除夕夜,否则全城人均亡。
知府既是父母官,赶快动手莫彷徨。”知府要绅土们回去,立刻动员城里百姓,有钱出钱,有人出人,他还当众表示,愿意拿出一年俸禄作为东移城门之用,并申文呈请从广府的府库中拨出白银五万两,作为修城之用。
就这样,在他的带动下,广府城倾城出动,一个浩大的工程开始了。经过六个多月的施工,城门东移,原城门处筑成高台的工程告成了。
从那以后,永久永世地保佑着广府城的子民。在吕公堂西厢,有二乔牡丹,高四五尺,是清顺治六年从曹州买来的。
这株牡丹,与一般牡丹不同,她一棵花上开两样花色;一是深红,一是浅白,又是两半平分,驰媚争艳,好像姐妹两个。因此,人们都赞她叫“二乔牡丹”。
一次,广府知府王桂,见到“二乔牡丹”花开得大如碗口,色艳喜人,即兴提笔写了一副对联,就刻在门柱两边,对联是:抛开三醉楼高,为渡众生来冀北;锁住二乔花好,已无夫婿在江东。为什么人家都这样喜欢“二乔牡丹”呢?因为她有段动人的故事。
传说,本城东街有一名秀才叫武震天,学识渊博,乐于助人,人称“武善人”,整个广平府各地人们差不多都知道他,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一次他一连三天作了三个同样的梦:他去曹州游玩,在花园西侧一颗未开花的牡丹株下立着两个仙女,频频有礼地向他要求,请他把她姐妹两人带到广府南桥吕公祠安家落户。
他觉得这个梦很奇怪,其中必有缘故,于是他给乡亲们说了。乡亲们都认为:仙人托梦,是个好兆头,要他亲自到曹州花园看个究竟。
大家给他凑足路费盘缠钱,让他在清顺治六年三月清明节前,到曹州去一趟。说也奇怪,武震天从未到过曹州,但他到曹州后,所有看到的一切,都和梦里看到的完全一样。
他来到花园西侧,果然有一颗未开花的牡丹,枝叶高低也和梦里看到的一模一样。于是他找到花园里卖花的人,说要买这颗牡丹。
卖花的说:“这颗牡丹长得将近十年了,不知什么原因,也不长棵,也不开花,因此,是什么颜色,花开多大,我们不知道。既然您老想要它,您随便给个钱就算了。”
武震天掏出一些银子,交给卖花的,小心翼翼地把花抱回广府城,栽到南桥吕仙祠的西厢下。牡丹花第二年就开花了,花开得不但朵大,而且非常鲜艳,又是一半深红,一半浅白,好看极了。
这一下,把整个广府城的人都轰动起来了,全城男女老少,文人墨客,都争抢着去看牡丹,把广府十县的爱花者也招引来了,广平知府高兴地为这株牡丹贺号“二乔”。后来,每年开花时节,祠堂总会有两个美女歌曲于花间,听则有声,视则有影,于是“二乔”越来越被人所敬仰和爱。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7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