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娅石头村是河南南阳境内的一个古村落 ,位于省道豫52线(超二级油路)一公里处的石头山坡上。这个山乡村落始建于清代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距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现存石头房200余家,整个村庄象一个青灰色的石头城堡,掩映在茂林修竹古藤老树之中。石板桥,石台阶,石楼门,石院墙,石厕所,石磨房,石畜圈,石窑,石井,石盆,石槽,石桌,石凳,随处可见石头房以石头为基本材料,顺应自然依势而建,错落有致。从基石到屋顶,全由青石垒砌。
1、“云骨”奇石,在绍兴柯岩,原是一座石山,千百年前的采石,造就了一朵高31米巨大的蘑菇。山顶老柏尤青,底脚石薄处却不足1米宽,竟经千年不倒。大画家米癫见“云骨”而癫狂,守数日不肯去。米芾是闻名古今的石痴,他玩石成癖,见奇石便呼兄弟,对石下拜,被称为“米癫”。
2、“败家石”更是一个大典故。明代太仆米万钟为运此石,赀财不继,未能如愿以偿,人们以米家因此石而败家,戏称为“败家石”。后来乾隆拆坏了皇家清漪园的门才运进院里,题其名为“青芝岫”。而今,此石横卧在颐和园乐寿堂院内,不过就是一块巨大的北太湖石。
3、“仇池石”说的是苏东坡在扬州获得两块奇石,一绿一白,石上山峦迤逦,有云穿于山脊,他十分珍爱,就借杜甫“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诗句为之命名。
4、“梅丘”石,张大千视为珍宝。他客居美国洛杉矶时,曾在海滩上发现一块宛若一幅台湾地图的巨石,题名“梅丘”。后来他移居台湾,这块巨石置放在“摩耶精舍”的“听寒亭”和“翼然亭”之间。而在他的故乡四川青城山,也有“听寒”和“翼然”两亭,其间也有块“梅丘”石。此石寄托一腔故园山水之情。
5、曹雪芹爱顽石,宋徽宗贪“花石”,石涛迷怪石,郑板桥写竹石……石、石、石,红尘灵性源于石。花能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1、女娲炼石补天
女娲造人后,人类慢慢地繁衍开来,他们采摘野果,追猎猛兽,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忽然有一天,一道晴天霹雳闪过,接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同,天空突然裂开一道大口子,大雨倾盆而下,淹没了田野和村庄,转眼间地上变成了一片汪洋。
女娲看到人们哭喊着四处逃命,就决心要把天空的裂缝补起来。女娲背着砍山斧,从东山采来红砂石,从西山采来白玉石,又从南山、北山、中山采来其他三种颜色的石头,把他们一起放进熔炉里。
过了九九八十一天,终于练成了与天空颜色一模一样的五彩石,女娲就用这些五彩石补住了天空的裂缝。大雨停歇,洪水消退,人们又过上了自在的生活。
2、望夫石
以前,一对靠撑船为生的夫妻,正值数九寒冬,他俩逆水行船,倍受辛劳。傍晚,夫妻俩泊船到江边,遇到一个老妇人,拖儿带女的来向他们讨米。夫妻俩见她们着实可怜,就把仅有的一斗米送给了老妇人。
夫妻俩断粮后,只盼上下游有船往来接济。可那时偏偏没有往来船只。接而遭连夜雨,屋中漏水。于是,丈夫便天天爬上山去看有没有来往船只。
有一天,妻子见丈夫久不下山,就上山去找,结果发现丈夫已被大雪冻僵,饿死在山上。妻子一急,也死在丈夫身边。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对好心肠的夫妇,就把他们泊船的地方称作"斗米滩"。后来夫妻俩化为石头,人们便称丈夫为"仙人石",妻子为"望夫石"。
3、田黄石
相传乾隆皇帝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受玉皇大帝的召见,玉皇大帝赐给他一块黄色的石头,还赐给他“福寿田”三个大字。乾隆皇帝醒后高兴得不得了,觉得这是一个“瑞兆”,但是对梦境中的情况,又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他召集群臣给自己“圆梦”,一位闽籍大臣听后连忙跪倒禀告:玉皇大帝赐给皇上的一定是产于福州寿山的田黄石,因为这正合玉皇大帝赐书的“福寿田”三字。乾隆皇帝听后极为高兴,认为这确实是老天他对自己的恩赐。从些,他就在行祭天大礼的时候在祭桌中央供上了田黄石。
4、孙悟空从石头出世
孙悟空出生于娑婆世界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自开辟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但仙石并非毫无来历,处于十洲三岛的祖脉上,其高围按二十四气,其上窍孔对应九宫八卦(九窍八孔)。
一天仙石迸裂,产一石卵, 经风一吹,化作一石猴,石猴出世后,眼里冒出两道神光,射冲斗府,惊动的天上的玉皇大帝。之后因为成功闯入水帘洞,被花果山诸猴拜为“美猴王”。
5、合婚石
相传在上古时期,世间洪荒遍野,万户灭绝,天地之间只剩下伏羲和女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后代,缔造人类,伏羲提出要和女娲成亲,女娲说什么也不同意:“哪有兄妹成婚的道理。”但仔细想想,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好说道:“只要上合天意,下顺地理,咱们就结婚。”
女娲提出在东西山头上各点然两堆山火,若冒起的青烟能结合在一起,就算合了天意。于是,伏羲上了西山顶,女娲上了东山顶,各自捡了一堆山柴点了起来,只见两股青烟,袅袅升起,突然刮来一股旋风把两股烟搅到了一起,在云阳河谷上方互相缠绕,直冲云霄。
天意已明,该轮到下顺地理了。女娲又提出了从山顶往山下滚石头,若滚下的石头能结合在一起,就算下顺地理。两人又登上山顶,同时将两块大石往山下推。山石踏坡飞岩,在河底相撞,发现轰隆巨响,牢牢地合在一起,于是,伏羲对女娲说:“这次顺了天理,咱们该结合了吧?”
伏羲、女娲便就此结合,拜为夫妻。为了纪念这件事,当地人就把伏羲,女娲滚到一起的那块石头叫合婚石。还在合婚石两边的斗山腰各修了一座庙宇,西边的叫伏羲殿,殿里供奉着中华民族的祖先——伏羲氏;东边的叫老母庙,殿里供奉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女娲氏。
望夫石
相传古时,夏河湾湖边住着一对贫穷而又恩爱的夫妻,过着男耕女织的农家生活.因外敌入侵,丈夫应征入伍.妻子每天都爬上家屋后的山上,盼望丈夫能回来.年复一年,结果等到的却是丈夫的死讯.她大哭过后就坐在了山上,长久望着丈夫出去的方向,最终化成了一块石头——“望夫石”
乌鸦喝水
在一块大石头附近有一个瓶子,瓶子里有一些水。一只乌鸦又热又渴,飞到瓶子站着.但他喝不到水,因为瓶颈很长。乌鸦想了想,然后飞走了.过了一会儿,他叼着一块小石子回来了.他把头伸到瓶子口上,然后把石子扔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涨到了瓶颈,他终于喝到了水,他非常开心。
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
点石成金
有个穷困潦倒、沿路求乞的书生遇到了一位仙翁,书生向仙翁祈求帮助,仙翁欣然答应,叫书生看看地上的石块,接着用右手食指轻轻一点,石块立即变成了黄金.仙翁叫书生拾起黄金变卖为生.书生俯身拾起了黄金,恭恭敬敬地交还给仙翁,说:“这块黄金我不要,我要你的手指头.”
木鱼石的传说
木鱼石的传说,起源于清雍正乾隆年间,雍正皇帝在位时,一直都在忧虑他的皇位继承问题,最后他想了一个办法,把他的皇子们召集在一起,对他们说:你们去寻找一种会唱歌的石头,谁找到,我就把皇位传给谁。皇子们就很纳闷,世界上哪会有会唱歌的石头呢?于是有的皇子压根就不当一回事,而有的找了几天没有结果就放弃了,最后只有一位皇子找到了,他就是乾隆皇帝。
相传那时候,乾隆皇帝为了找石头,下到了江南来到泰山一带,在一个叫馒头村的地方借宿一晚。乾隆发现这个村里的人大部分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而很多的老人手里都拿着一个紫檀木颜色的茶杯或者是茶壶,也就是相传的木鱼石茶具。乾隆好奇的拿过来看看,哟,好重的石头啊,不过说是石头吧,里面的纹理居然是和木头的年轮一样的,轻轻用手敲打,居然发出了叮叮咚咚的声音,非常的悦耳。顿时,乾隆灵机一动,莫非这就是会唱歌的石头?于是,乾隆就把这会发出悦耳声音的茶具拿回去献给了雍正皇帝,继承了皇位。
奇怪的大石头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小时候,他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每次他都爱藏在一块大石头的后面。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一听到小伙伴的脚步声,他就悄悄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时间长了,他对这块大石头发生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李四光跑去问老师,老师想了想,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小的时候它就在那儿了。
“是谁把它放在哪儿的呢?”“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这我可说不上来了。”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爸爸也说不清楚。
这块突兀的大石头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它的四周都是平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呢?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终于弄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经过进一步的考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冰川活动的遗迹。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
西西弗斯的传说
西西弗斯触犯了众神,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
旅游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已经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了,经济条件的允许和交通的便利,都让人们可以更好地去外地旅游,旅游项目也在这种推动下越来越多,山水风貌、古色建筑、探险奇观、回归田园等。相比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高楼林立之下,人们更愿意去远离城市喧嚣的村庄小镇旅游,听山间泉水潺潺、林中鸟儿啼叫,舒适惬意的生活瞬间让人们忘却了身上的烦恼,同时也能尽情的感受淳朴的民风,了解当地奇特的民间习俗。
在我国河南焦作就有这样一个“奇特”的村子,在这个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建筑物件都是石头堆砌的,大到房屋、墙体,小到村里的桌子、凳子等,而且这些石头都是饱经时代的洗刷,建造房屋的石头,少说也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据当地人介绍,最早的一幢石头房子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是在清朝雍正年间修建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村子也在不断改革变化,但是当地人为了保持整体的石头意境,依然采用石头或者与石头颜色相同的混凝土砖修建房屋。
远远望去,整个村子依旧是以石头为主的,依山而建,非常贴近于大自然。而另一个让人感到“奇特”的是这里的民俗,在这里的结婚的夫妻,都没有离婚,因为这里有个不成文的习俗,那就是凡是嫁到这里的人,都不能离婚。在当今这个人心浮躁、视婚姻如儿戏的时代,这里犹如一方净土,人们也形象地称之为“爱情第一村”。
爱情是神圣的,在这个村子里体现得淋漓尽致,首先从它的名字就能看出来,第一次来旅游的游客,都会被村口的一块大石头所吸引,上面书写着“中国爱情第一村-陪嫁妆”,没错,这个村子的村名就叫“陪嫁妆村”。村民信奉爱情,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渴望爱情的游客前来。
在村头有一大片榔榆林,当地人表示榔榆林象征着爱情长长久久,人们也在这里许下爱情的诺言,将心中最美好的祝愿挂在树上,也有一些准备结婚的新人,在这个爱情圣地拍婚纱照,希望自己的婚姻能够天长地久、幸福美满。关于陪嫁妆村的由来,当地人也有很多传说,但在小编看来,无论传说多么神奇,都需要我们内心渴望爱情、尊重爱情、保护爱情,才能守护住婚姻,也才有了“爱情第一村”的美誉。
作为一个爱旅游的游客来说,参观完这个村子,还可以去村子所属的青龙峡景区内游玩,感受一下云台山第一大峡谷的险峻,放松一下疲惫的身体和心灵,非常惬意。对于这个“奇特”的石头村,你还有什么看法呢?
全村共有石头房屋4000多间、石头街道3700多米、石头井窖池1000多眼,石梯田2000多亩,石头用具2000多件,石头碑碣200多块(现尚存数十块),是名副其实的石头村。
石头村整个古村落东西长500多米,南北宽300多米,基本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布局。石头村的房屋都用石头垒砌的。
院落的布局,房屋的建造,大门的设置都遵循一定的规矩。于家村的先人们对建房布局和街道设置都有明确规范,东西为街,南北为巷,不通谓胡同,全村共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总长3700多米,古旧街巷,街宽3至4米,巷和胡同宽约2至3米,这些窄窄的街道,全为青石铺就。
全村六街七巷十八胡同,纵横交错、结解曲伸,每条街道均以乱石铺成,石街两旁是一座座石头院落,古式门楼,黑漆大门,家家相接,户户相连。其间还有深宅大院,高房绣楼,古庙古阁,整个村落街依房建、房与街齐、呼应顾盼、规划有序。
石头村里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清凉阁,足以让于家人引以为豪。据碑载,整个建筑不打地基,不用辅料,设计奇巧,结构独特。
在古代条件下,如此巨大石块,宏大工程,由一人所为,实在是个难解之迷。这些明清古道,追溯其历史多达五百载,少有三百年,岁月沧桑,人来畜往,每块石头都被磨得细腻光滑,铮铮发亮,尤其在雨天,在雨水的冲刷下,熠熠闪光,更成为石头村一道难得的风景线。
整个村落街依房建、房与街齐、呼应顾盼、规划有序。于家村的另一个景致便是村中随处可见的水井,如今全村共有新旧水井700多眼,水窖近300口,水池18个,是总户数的两倍多。
遍布全村的花草树木春绿夏艳,将原本有几分冰冷的石门石街装扮得妩媚动人起来。“深山藏古秀,瑞石撒幽香”,漫步于石门、石阶、石墙之间,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石头古街石头村是石头的世界,其中的石头古街堪称于家村的一大景观。于家村的先人们对建房布局和街道设置都有明确规范,东西为街,南北为巷,不通谓胡同,全村共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总长3700多米,古旧街巷,街宽3至4米,巷和胡同宽约2至3米,这些窄窄的街道,全为青石铺就,其大小不等,形状各异、乱石铺锦、巨细相间,高低俯仰,结解曲伸,纵横交错,如诗如画。
这些明清古道,追溯其历史多达五百载,少有三百年,岁月沧桑,人来畜往,每块石头都被磨得细腻光滑,铮铮发亮,尤其在雨天,在雨水的冲刷下,熠熠闪光,更成为石头村一道难得的风景线。于家石头民俗村 - 建筑特色 于家石头民俗村图册 于家村的古村落东西长500多米,南北宽300多米,基本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布局。
先祖对选址十分考究,且非常注意"风水"。如今,先祖迁来时拱券的石窑洞仍保存完好,令人称奇的是,除站在南山上能见其窑洞外,其他任何方向都不能见其房影。
后经数百年的发展,村落逐步扩大,但直到文革前,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进村,村已近在咫尺且不见村,俗称"不到村口不见村",显得既安详又隐蔽,是块"风水宝地"。于家的古村落有各式石头四合院近300座,四合院的房屋皆用石头垒砌,院子用石头铺就。
院落的布局,房屋的建造,大门的设置都遵循一定的规矩。但在规矩之内,四合院、房屋、大门,千姿百态,无一雷同,充分显示了于家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
于家村的四合院各有特色,有的全为石墙瓦房,有的皆为石券窑洞,也有的瓦房窑洞混建。四合院大多为坐北朝南,正房建在三至五级的石台阶上,院落的大小、形状也各不相同,大多用石板铺砌,显得洁净雅致。
院内还有石桌、石凳,石槽,小石磨以及石头阶梯,蓄水的石砌井、窖等,比比皆石。于家村的古旧房屋基本有两类,一类是明清时期建的瓦房,现仍保存有近千间,青石墙,灰瓦顶,古色古香,雅俗兼备。
另一类是石券窑洞,这是当地的特有建筑。窑洞墙宽近一米,用加工的石头垒砌,顶厚一米许,以天然石拱券。
石头窑洞就地取材、无梁无柱、左拱右券、结构奇特、坚固耐用、美观大方、墙宽顶厚、冬暖夏凉,实乃民居之精品。村里除了窑洞和瓦房外,还有一种界于两者之间的建筑,俗称"无梁殿"。
无梁殿主体为石券窑洞,房顶或前檐扣瓦,屋内石拱券,屋外瓦飞檐,里看是窑洞,外看是瓦房,独具风采、别开生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村里有两座保存完好的石楼四合院,建于明末清初,占地两亩,房屋百间,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
该石楼宅分东西两院,北高南低,布局独特,错落有致。正房下层为三室九间无梁殿,居室高大宽敞。
登上二十一级石阶,即到楼上箧位(当地对楼房二层的称谓),房间开阔明亮。东西厢房是居室小楼和小姐绣楼,南屋为迎客厅。
整个楼院高大宏伟、结构新颖,在这僻壤山村有如此建筑,并且该院家族在明清两代出过十二名文武秀才,着实令人叫绝。于家古村落的规划布局非常严谨,全村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街巷纵横交错,高低俯仰,总长七华里,街道名称也颇具城镇特色:东西称街,南北为巷,不通谓胡同。
街宽四米,巷宽三米,胡同宽两米。所有街巷全石铺就,石头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乱石铺锦,形同碧玉。
历经数百年沧桑岁月,风侵雨蚀,人行畜走,街巷石头磨的光洁。
望夫石
禹娶了涂山氏女,婚后不久便离家治水去了,一别十三年不回家园。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他开渠排水、疏通河道,把洪水一路引向了黄海。为了疏通淮河,禹劈开荆、涂二山,从此这两座山便夹淮河而对立了。而此时他的妻子涂山氏也生 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从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就此流传。
涂山氏女日夜向丈夫治水的方向远眺,但望穿秋水,也不见禹的归来。她朝思暮想,最终精诚所至,化作一块望夫石,端坐在涂山的东端,后人把它叫做启母石。而涂山氏女这一望,就望了4000多年。
望夫石传说2
望夫石,在广东茂名市电白县望夫镇与阳江市阳西县新圩镇交界之地有一座山,头望南海,叫“望夫石”,民间流传一首歌谣:“石作佳人在山岗,又无枕席又无床,千秋未见亲夫面,万年不换旧衣裳。” 唐代诗人王建路经此地看后,为《望夫石》作诗:“望夫石,浪悠悠,化为石,不低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不应语。”
望夫石曾留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古代,有一对居住在山下的恩爱夫妻,务农为主,膝下无男,只有一女。因战乱,丈夫被征守疆,妻子盼郎早回,每天早晚两次带女儿上山向南遥望,等待,年复一年,仍无音讯。后来,盼夫心切,与女儿上山向南遥望,期盼,茶饭不进。一夜,忽电闪雷鸣,暴风骤雨,母女俩变作大小两座岩石,屹立山上。望夫石的优美传说吸引着很多游人,凡古今到电白的文人墨客,大都登临望夫山,或留有墨迹,明朝电白县尹刘元隆曾赋诗赞颂:
堂堂挺出一天贞,左右无亲石作邻。
云鬓懒梳千岁髻,月眉常锁四时春。
雾为腻粉凭风抹,霞作胭脂向日匀。
莫道面前无宝镜,一轮明月照夫人。
何代征夫去不还?相思变化在青山。
万年遗像应无赛,千古离情尚未阑。
云锦漫铺螺髻上,月梳斜插翠眉间。
久传岩畔多珍异,几欲登临恨路难。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7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