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苏轼《行香子》
【拓展资料】
《行香子》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解:①十分:古代盛酒器。形如船,内藏风帆十幅。酒满一分则一帆举,十分为全满。
②叹隙中三句:感叹人生短促, 如快马驰过隙缝,击石迸出的火花,睡梦中的经历。
③陶陶:和乐、无忧无虑貌。
译文:夜气清新,尘渣皆无,月光皎洁如银。杯中斟满美酒,仰望夜空,遐想无穷。想这世间之人追求名利,不过都是徒然劳神费力,万物宇宙都是短暂的,人的一生更是短暂,须臾即逝。虽有文才却无赏识之人,倒不如远离官场,归隐田园。不知何时才能实现这个愿望,每日间弹琴、饮酒、赏玩山水、吟风弄月。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位于秦淮河畔的南京夫子庙中的状元楼酒店,宴会厅里的一副对联:“一张琴半壶酒,三尺剑万卷书”,出自明末清初篆刻家程邃之手,透露出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整个宴会厅摆放了17桌,每张圆桌坐10人,主桌是长方形的,能坐30人。 程邃,字穆倩,又字朽民,号垢区、垢道人、青溪朽民等,又自署江东布衣,野合道者。
安徽歙县人。一生擅长金石考证,又具铜玉器鉴赏力,富于收藏,博学工诗文,于丹青造诣亦深,善用枯笔干皴法写山水,特有神韵。
程邃是一位有民族气节的且诗、书、画、印多方面修养极高的文学艺术家,生平嫉恶如仇,爱结交仁义之士。他生活在明末清初动荡的年代,曾久居南京,明亡后一直侨寓扬州。
纵观五百年流派印章艺术发展史,徽宗一系,显然是极为重要的一群人物;尽管明末清初的程邃并没有特别鲜明的开派意识,但由于他不落陈俗,倾心创造,以更新的印艺面貌与文彭(1498~1573年)、何震(生年不详,卒于1604年左右)及其他印人拉开了很大距离,程邃还是坐在了徽派开宗的高高席位上。近三百年来,令人仰目。
自程邃崛起印坛算起,而歙四家、邓石如直到吴让之,这些徽系印人以各自独有的篆刻风格和卓越成就,在篆刻艺术史上,写下了一页页炫赫夺目的不朽篇章。 程邃(1605~1691年),字穆倩,一字朽民,号垢区,又号垢道人、青溪、野全道者,自称江东布衣,安徽歙县人,居南京多年,明亡后移迁扬州。
程邃与朱简、万寿祺同师事明代书画家陈继儒门下,在人品志向上,他颇重气节大义,明末志在抗清复国的几位英雄人物如黄道周、陈子龙等,均与他来往密切。资料表明,程邃是一位博学之士,除涉事篆刻外,他又是书法、绘画、收藏、金石考证、诗文、医道等多方面的人物。
如此广博丰厚的学养,显然要比专门从事刻印的何震高明许多,这对他印章的意境提升也大有益处。程邃刻印,只是偶尔为之,“不轻为人作”,似乎无意全心全意地做一位印人,他的遗印颇少,恐怕也与他治印的数量不多有着直接关系。
已故著名书、印家沙孟海先生在其著作《新安印派简史》中提到,徽籍艺人程芝华的《古蜗篆居印述》,摹刻程邃、巴慰祖、胡长庚、胡唐四家的印,每家各一册,其中摹刻程邃的印章多达五十九方。这些摹印据金石学者易均室与有些原作相比较,认为刻得极好,可以乱真。
程芝华的摹印如果真是所本程邃真迹而刻的,那大概就是已知程邃最大一批的印作了。 程邃治白文印也取汉法,但有自己鲜明的创造风格,他避开了前人的涩竦、妩媚,而致力于与其画风相近的苍老、浑朴,刀法凝练,强调笔意,有别于何震白文印的破碎感,如这方自用的《程邃之印》,印文用缪篆,运刀冲刻中辅助以披刀,以刀背披擦笔道的石口,转折处不露圭角,方圆兼备,浑脱而有质感,刀法更见精微。
章法也见汉印的疏密随意而安详,较之何震的松散布局更贴近汉印的风神。所刻边款喜用行草书,亦显厚重有力,别具一格。
这类朴实无华的篆刻创作,不仅醇厚,整体上犹如初烹的茶,隐隐有一种清新的气韵,飘散开来。何震故去,程邃即出生,二人相距并不久远,但从印章技巧的把握程度看,程邃对篆刻的理解已比何震成熟许多,在程邃的印章创作中,我们绝对看不到如何震所刻《登之小雅》那样文字故作曲折、毫无笔意的拙劣之作。
这并不仅仅是程邃于技巧上的进步,而更应看作是他在创作观念上的更进一步,从印章整体的艺术质量上比较,程邃要高出文彭、何震一格。 站在明末印坛的角度看程邃,他最显奇异之处的,是参照钟鼎古文、复合款识最大小篆为一刻制的朱文印,这类印章,表现出与白文印截然不同风格的类型,这在当时可谓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大胆尝试。
在程邃之前,以大篆入印几乎是闻所未闻(这里所指的是采纳大篆系统而非偶一为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程邃才形成了自己突出的艺术个性和地位。从大篆的若大范围中去寻找印篆技巧的新源泉,程邃独具慧眼、聪明绝顶,他第一次真正从艺术上发掘并提醒人们注意古玺的价值。
尽管他采用的古文实属时俗古文,远非两周真面,与真正的古玺意境还相差很大距离,但这一开拓,不同凡响,震古烁今,特别值得在精神上给予肯定,它给后来印人在篆刻创作上带来了极大的启示意义,三百年后的今天,古玺风格仍然保持了自己不可动摇的地位,古朴的气质且与当今的审美要求相吻合,是印人们热爱趋从的一种篆刻艺术形式。当然,程邃仿古玺、以大篆入印,并非一帆风顺,好、恶皆有之,书法家姜宸英在《湛园题跋》中写道:“于今日余最爱近时程山人穆倩所作,而时辈竞哗之,以为诡怪不经,穆倩己矣!百世而后当必有识子云者。”
由于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尝试,程邃的朱文大篆印,没有这方面可供参考借鉴的先例,不可避免地总有它无法成熟的一面,如在章法上显得比较呆板,还缺乏古玺印在布局上那种生动的构造和古朴的韵味。可以明显地看出,程邃只是重视了大篆入印,目光还停留在表面形式的简单仿制上,而未对古玺的精神内涵作更深入的研究,所以他的作品虽为摹古而少真意。
程邃的运刀使刃是极有特色的,其刀法受过苏宣的熏。
意思是何时能归隐田园,不为国事操劳,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
出自《行香子·述怀》,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词作。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
此词抒写了作者把酒对月之时的襟怀意绪,流露了人生苦短、知音难觅的感慨,表达了作者渴望摆脱世俗困扰的退隐、出世之意。
原文如下: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译文如下:
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值此良辰美景,把酒对月,须尽情享受。名利都如浮云变幻无常,徒然劳神费力。
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短暂。虽有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无所施展。
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何时能归隐田园,不为国事操劳,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
词句注释如下:
⑴行香子:词牌名,又名“爇心香”。“行香”即佛教徒行道烧香,调名本此。平韵双调小令。《词谱》以晁补之词为正格,六十六字,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另有六十四字、六十八字、六十九字诸体。
⑵尘:尘滓,细小的尘灰渣滓。
⑶十分:古代盛酒器。形如船,内藏风帆十幅。酒满一分则一帆举,十分为全满。
扩展资料:
此词的写作时间不可确考,从其所表现的强烈退隐愿望来看,应是苏轼在宋哲宗元祐时期(1086—1093)的作品。当时宋哲宗年幼,高太后主持朝政,罢行新法,起用旧派,苏轼受到特殊恩遇。元祐元年(1086)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的重位。
但是政敌朱光庭、黄庆基等人多次以类似“乌台诗案”之事欲再度诬陷苏轼,因高太后的保护,他虽未受害,但却使他对官场生活无比厌倦,感到“心形俱悴”,产生退隐思想。他曾在诗中表示:“老病思归真暂寓,功名如幻终何得。
従来自笑画蛇足,此事何殊食鸡肋。”(《与叶淳老侯敦夫张秉道同相视新河》)此诗为元祐五、六年间(1090—1091)知杭州时作,此词思想与之相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香子·述怀
那厢是六宫粉黛,九重城阙,两雕弧,两扇门,两只雁,两行红泪尊前落
此处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一蓑烟雨任平生
楼主联不错,借用了类似《望海潮》、《定风波》等词的名句,尤其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是我素日所喜的句子,意境恬淡清高,因此上联我用了《长恨歌》、《醉落魄》等描写离愁伤悲的句子,与下联做个对比,愁则更愁,了则更了罢!另外,楼主自拟的对联也不错,不过也觉得前边半句平仄稍微出格,可以借鉴楼上两位的意见。
PS:“六宫粉黛”,“九重城阙”都是白居易《长恨歌》里的,六宫粉黛无颜色和九重城阙烟尘生。“两雕弧”出自王维《少年游》:一身能擘两雕弧;两扇门出自陆游的《浴罢闲步门外而归》:两扇荆门数掩篱;“两只雁”也是出自陆游的诗《两雁》:两雁东西来,合群以南翔。“两行红泪尊前落”出自晏几道的《醉落魄》。不过我突然觉得如果改成“两个黄鹂鸣翠柳”更合情和景。
出处:
【行香子】-述怀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
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
一壶酒,一溪云。
诗句是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
一壶酒,一溪云。
行香子·述怀翻译:
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短暂。虽有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无所施展。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何时能归隐田园,不为国事操劳,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
扩展资料
行香子·述怀赏析
1、作者首先描述了抒情环境: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此种夜的恬美,只有月明人静之后才能感到,与日间尘世的喧嚣判若两个世界。把酒对月常是诗人的一种雅兴:美酒盈樽,独自一人,仰望长空,遐想无穷。
2、唐代诗人李白月下独斟时浮想翩翩,抒写了狂放的浪漫主义激情。苏轼正为政治纷争所困扰,心情苦闷,因而他这时没有“把酒问青天”也没有“起舞弄清影”,而是严肃地思索人生的意义。月夜的空阔神秘,阒寂无人,正好冷静地来思索人生,以求解脱。
3、苏轼以博学雄辩著称,在诗词里经常发表议论。此词在描述了抒情环境之后便进入玄学思辩了。作者曾在作品中多次表达过“人生如梦”的主题思想,但在这首词里却表达得更明白、更集中。他想说明:人们追求名利是徒然劳神费力的,万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暂的。
参考资料:行香子·述怀——百度百科
【行香子】-述怀——苏轼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词牌背景]行香子,双调小令,六十六字,亦可略加衬字。上片五平韵,下片四平韵。
音节流美,堪称词林中之佳调。上下片领格字用去声,领下三言三句。
下片第一、二句,一般和上片平仄相同并押韵,然亦有并以仄收不押韵。东坡此词可为定格之典范。
[内容解析]题为述怀,不免有叹。纵是洒脱豁达如东坡者,对酒当月,仍不忘尘世浮沉。
想必清酒十分,倒影着是自己身外之身;银月一轮,寄托着是自己梦中之梦。于是乎,放眼未来之闲时,可得头顶轻松松一片云,手抚悠悠然一张琴,陶乐溪边,再饮一壶真正的舒怀酒。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