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本师释迦乃娑婆根本祖师。其开悟,修行,证道,度化,悲行,说法等种种的故事缘由,尽在正统佛经中有所记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至于有人说的看禅宗公案是好,但切勿本末倒置。很多禅宗近代古代祖师,有的依据金刚经开悟,有的依据心经修道,可见佛经之重要。
现代人看公案,很多估计都只是看个热闹和奇异,看个独特的思维。这也是舍本逐末,禅宗公案不是用来开悟不能助修行即是无用的。你要的开悟故事,释迦牟尼做忍辱仙人被歌利王肢解不执着相的故事,释迦牟尼舍身饲虎的故事,释迦牟尼供养诸佛的故事,怎么可能三言两语说得清,应该自己亲自读诵佛经,至于禅宗公案,宣化上人等祖师讲经说法时有提到的,你也可以自己去搜着看,恕我不能列举了。
修行小故事
从前有五个人在森林里修行,其中一位老师父证得了六神通,他的弟子是一个八岁的沙弥。
那老师因为有宿命通,知道小沙弥的命寿只剩下七天了。他心里想:"如果小沙弥在这里死了,
他的父母一定认为我照顾不周,才发生意外,心中就会怨恨我的"。
因此,老师父就告诉小沙弥:”你的双亲很想念你,你可以回家探望父母,过八天以后再回来。”
小沙弥很高兴地顶礼,辞别老师父。
小沙弥走到半路,天上开始下大雨。他看到雨水快要流进一个大蚂蚁窝时,他急忙用土把雨水堵住,使雨水没有淹到蚂蚁窝里去。
小沙弥回到家里后,一切都很好,没有发生任何变故。到了第八天的清晨,他又回到师父那里。
老师父看到小沙弥能够平安回来感到奇怪。他就入定观察原因,才知道小沙弥因为救了蚂蚁而延长寿命,
{蚂蚁为他请的寿}老师父说:”你做了大功德,你自己不知道吗?”小沙弥说:”我七天都在家里,
那里做什么功德?”老师父又说:”你的寿命只能活到昨天,因为你救了那么多蚂蚁,所以寿命可以延长八十多岁。”
小沙弥听了师父这番话,对于”善有善报”的原理更加相信,当然心中也很欢喜。于是他就努力用功修行,从不懈怠,后来也证得了六神通的圣果。
1、神秀与慧能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
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
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
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
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
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
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
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
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
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2、放下 老和尚携小和尚游方,途遇一条河;见一女子正想过河,却又不敢过。
老和尚便主动背该女子趟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与小和尚继续赶路。小和 尚不禁一路嘀咕:师父怎么了?竟敢背一女子过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后 终于忍不住了,说:师父,你犯戒了?怎么背了女人?老和尚叹道:我早已 放下,你却还放不下! 3、只因绳未断 民国初年,有自恃聪明的年轻农夫在村里闲逛时,偶然看到一头疯牛被人用粗绳拴在树上,似乎很痛苦。
他灵机一动,想到了旁边的寺庙里有一僧人似有道行,便想去试探一下。 入庙后,见僧人正在树下打坐,他便走上前打个招呼,并依刚才所见随口问道: “阿弥驼佛!为何团团转?” 没想到僧人头也没抬,依然入定模样,口中却念念有词: “阿弥驼佛!只因绳未断。”
农夫大惊,忙问道:“大师怎么知道我在问什么?” “我并不知道你在询问何事。”僧人摇头说。
“但我知道大凡整天晕头涨脑团团转的,无论人神鬼畜,都是被什么东西羁绊住了,不是绳子绞索,就是名利贪欲。” 农夫有些迷糊,可似乎又有些醒悟。
他嘟囔说:“大师,我说的是牛,它被人拴在树上,所以团团转。” “万事一理。
你说的是牛,我说的是万有。”大师睁开眼,微微笑道。
“不论是牛,还是人,只要有所执着,便犹如上了套,团团转就是必然的了。所执的东西越贪婪荒诞,团团转的程度就越深。
如此下去,牛会成疯牛,人会成疯狗,最终堕至阿鼻地狱。如此而已。”
“哦,大师,我有些明白了。那,如何解脱呢?”农夫变得谦恭了,小声说道。
僧人站了起来,轻咳一声道:“阿弥驼佛,解脱之道很简单。《西游记》世人皆知,里面有“悟净”、“八戒”、“悟空”三位师兄弟,而悟空本领最高,那不就告诉你解脱之道么?” “先要诚心向善,涤除妄念,让心境变得一尘不染;然后要戒除恶习,有所不为;再后才可以了悟万事皆空的佛界,成就一个无贪无欲的灵魂啊。”
僧人也不管农夫是否能听懂了,继续说。 年轻的农夫呆了,他原来看《西游记》只看个热闹,岂知其中竟有这么高深的佛理!此时,他脑子里想着树下那头牛,仿佛看到的是一个贪得无厌的鬼魂。
“我且问你。”农夫耳边响起僧人的话语,“我知道你们叫我们‘和尚’或‘僧’,可你知道什么是‘和尚’或‘僧’”么?” “不知,请大师赐教。”
农人赶紧说。 “和尚、僧都是外来梵语,和尚就是‘亲老师’,僧就是‘清净、干净的人’,所以想不团团转,就先要有僧的心境;想要解脱,就得拜你的‘亲老师’啊。
呵呵。”寺僧颔首作揖,有些俏皮地笑着说。
我一个伯母,她家里有位老人一辈子行善积德、烧香拜佛,有一天突然把自己的家人后辈都叫到跟前,跟他们说“我大限就要到了,我死后会前往垛子石一个庙里继续修行,那里有我的仙位,你们以后要是想我的话,可以去那里看我”,并且还告诉了他们她具体在哪个殿里。
然后我那个伯母本来还没太当回事的,也没太在意那个老太太说的是哪个殿,可是有次去那里烧香,到一个殿里,就感觉有个神像很亲切的样子,她回去之后就问家里人老太太临终前说的仙逝后修行是在哪个殿的,家人说的地方和她感应到亲切感的那个大殿是一个地方,她这才确信,老太太不是骗他们的。
佛学典故一:
拈花微笑
释加牟尼带领众弟子在灵山大会上,要宣布他的传人.当时释加牟尼手拿一枝菩提花,面带微笑.在场的大部分弟子都不解其意,只有迦叶也面带微笑.这时释尊说道:"吾有正眼法藏,已传给迦叶了".于是迦叶被指定为佛教的第二代传人.
这是佛教史上著名的拈花微笑公案.后来佛教传人的指定都采用这种当众宣布的作法.
佛学典故二:
五祖传人
佛教禅宗五租弘忍选传人的时候,要门人写心得.当时已身为上座的神秀写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惹尘埃.",而伙夫慧能写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傍晚弘忍到厨房看慧能,问到:"米熟了吗?",慧能答到:"米早就熟了,还差一筛子.".弘忍于是知道慧能的心灵修炼已好了,只是身体修炼还不够.弘忍又问道:"以前释尊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为什么迦叶会面带微笑呢?".慧能答到:"佛法相传,在于以心印心,又何必要言语呢?"于是弘忍选慧能为传人.为防止别人害慧能,弘忍传法后命慧能逃往南方.
3日后,弘忍当众宣布:"吾道南矣."(他的传人到南方去了)
16年后,慧能修成出山,正式以佛教禅宗第六代祖师的身份传道.
佛学典故三:
西游记与佛教
西游记是几百年前的玄幻小说,书中重点宣扬佛法无边.
根据传说,当初写西游记的人并不是信佛教的人,而是道教的人,其写西游记的目的是贬低佛教.意思是:佛教的徒弟不是猴子(孙悟空)就是猪(猪八戒)等等,怎么就没有人呢?
后来西游记流传下来却还是变成宣扬佛教的了.
关于西游记的最经典的说法:西游记是用打比喻的方法写的:唐僧是人的元神,孙悟空是人的意念,猪八戒是人的欲望,沙和尚是人的品徳,白龙马是人的肉体,西游记实际上写的是一个人经历九九八十一场磨难修炼的故事.
佛学典故四:
白居易与佛教
白居易以文学闻名,其实白居易最大的成就是在晚年修炼功夫到了极高的程度。他对道家、儒家、佛家都有极深的研究,具体在他写的心得中有体现。比如《动静交相养赋》就是儒家思想;《求玄珠赋》则是道家炼丹的总结。
白居易对佛家的研究主要受来自西域的“日凝公”的指点,这在他的《八渐谒》有记载。《八渐谒》是对佛家修炼方法的彻悟,分: 观、觉、定、慧、明、通、济、舍 八个字。
现在的玄幻小说写的修炼过程都太无聊、太浅薄。真正的修炼是要靠心灵磨练,提高领悟层次,从而达到高层次。就算是有先天机缘的,也必然在领悟之后才可开发出来。现以《八渐谒》中简单举例说明:(原文)
观:
以心中眼,观心外相,从何而有,从何而表,观之又观,则辨真妄。
觉:
慎真常在,为妄所蒙,真妄苟辨,觉在其中,不离妄有,而得真空。
定:
真若不灭,妄即不起,六根之源,湛如止水,是为禅定,乃脱生死。
……
舍:
众苦即济,大悲亦舍,苦即非真,悲亦是假,是故众生,实无度者。
过去许多世之前,有一个婆罗门隐居在一座叫“雪山”的深山里修行。这座“雪山”,实际上是青山绿水、果林满坡、清泉叮咚、鸟语花香的好地方。婆罗门独自一人坐禅修行,只有山中禽兽为邻,饿了采几只果子吃,渴了掬捧山泉喝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0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