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的文化瑰宝,熏陶着人们的内心世界,感染着人们的精神情感,启迪着人们的聪睿智慧。
当我们徜徉在充满魅力的文学作品中,领略令人神往的中外名著永不熄灭的光辉的时候,不难发现,引诗、用典,是大师们创作中常用的手法之一。他们既是杰出的创作者,又是文化瑰宝的传承者。
他们博学强闻,精美的诗文典故烂熟于心,在自己创作中随手拈来,赋予新意,融为一体,运用自如,创造出美不胜收的经典作品。阅读大师们的作品,需要正确理解领会他们所引之诗、所用之典,这样才能领悟大师们作品的精髓,感悟他们蕴含在作品中的真谛。
同样,正确理解领会他们所引之诗、所用之典,也有益于我们自己的写作,乃至创作,使我们达到另一番境界。
典的作用 以典入诗别有意趣——古诗词的巧妙用典(宋玲)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
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修辞手法,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
的确,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古诗人常说的:力透纸背,掷地有声!下面,我主要讲四点,一是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二是用典的主要形式;三是用典的手法;四是用典要注意的三个问题。首先具体说一下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如:泊秦准(杜牧)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个典故,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0000。
典作“典故”之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地点、前人诗句、固定字词五种类型。以上五种都是用典故,典故是指“典例故事”,一般来说,典故都有确定的典源。它包括了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等。
用典”亦称“用事”,是指古典诗词中引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来比今事、今人,以抒发作者的个人情怀,增加词句含蓄与典雅的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典故。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literary quotation]。如:语出何典;典实(典故,史实);典证(出典和依据)
典
allusion; ceremony; law; standard;
典
diǎn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大。本义:重要的文献、典籍)
(2)
同本义 [work of standard scholarship;classics]
典,五帝之书也…庄都说,典,大册也。――《说文》。按,谓从册,从大,古文从古文册。
典,经也。――《尔雅·释言》
不可为典要。――《易·系辞》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左传·昭公十二年》
司晋之典籍。――《左传·昭公十五年》
不远而复,先典攸高(重贵)。――丘迟《与陈伯之书》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后汉书·张衡传》
(3)
又如:药典;字典;释典(佛经);法典;佛典;引经据典;典志(记载政典的文籍);典坟(《三坟》和《五典》的省称。都是上古的典籍)
(4)
常道,准则 [norm]。如:典型(常刑;常规);常典(常法);典要(不变的标准);典式(典范,法式)
(5)
法律;法规 [canon;law]
掌建邦之三典,轻典、中典、重典也。――《周礼·大司寇》
(6)
又如:典例(可依为准则的成例);典常(常法,常规);典诰(古代文体名。典指常法;诰指诏令)
(7)
典礼,仪节 [ceremony]。如:盛典;开国大典;庆典(庆祝典礼);典重涂山(比喻典礼重要,规模宏大。相传涂山是夏禹娶涂山氏及会见诸侯的地方)
用典的话一般就是为了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性。
我是这么认为的。典故之类的一般都是有据可依,有证可访的,所以,如果用典的话就让人读来比较能够容易相信,并且能从所用的典故上看出一个人相对而言的素养和作文水平。
当然,典故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用了就好,切记要精而不滥。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目录 要求 作用 种类展开 编辑本段 要求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用典既要师其意,尚须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
编辑本段 作用 用典之功用有四,略述于下: 使立论有根据 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即【文心雕龙】所谓“援古证今”也。
如李商隐之【有感】诗: 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 劝君莫强安蛇足,一盏芳醪不得尝。 其中“蛇足”一词,即引自【战国策】:“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之’。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李诗即以此作为引证,使为立论之根据。(以喻勿另生枝节也) 方便于比况和寄意 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
如前“命意”章中苏东坡之【仇池石】一诗,即借蔺相如“完璧归赵”之典故,委婉表达出作者之心意,而不致令受者有太大之难堪。另如【唐诗纪事】卷十六引“宁王李宪见卖饼者之妻明艳动人,而强娶为妾,且十分宠爱。
翌年,宁王问‘犹忆饼师否?’其妻颔首。宁王召饼师进府,其妻面对故夫,泪流满颊,凄婉欲绝。
时有十余文士在座,意皆感动,宁王命做诗以记其事。王维诗云: 莫以今时宠,而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借春秋息夫人之典故,以显出女人之坚贞,使宁王深受感动,而让其与故夫团聚。(按:典出【左传】,庄公十四年,楚子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
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 减少语辞之繁累 诗句之组成,应力求经济,尤其近体诗有其一定之字数限制,用典可减少语辞之繁累。如: 览古 李商隐 莫恃金汤忽太平,草间霜露古今情; 空糊赬壤真何益,欲举黄旗竟未成; 长乐瓦飞随水逝,景阳钟堕失天明; 回头一吊箕山客,始信逃尧不为名。
诗中“长乐”一词乃指汉之长乐宫。【汉书】平帝纪:“大风吹长安城,东门屋瓦飞旦尽”;“景阳钟”之典出自【南史】:“齐武帝数游幸,载宫人于后车,宫内深隐,不闻鼓漏,置钟于景阳楼上,应五鼓及三鼓。
宫人闻声早起妆饰”。“箕山客”一词乃指尧之许由也,【庄子】:“尧让天下于许由。
许由曰:‘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又啮缺遇许由曰:‘子将何之?’曰:‘将逃尧’。又史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
如此利用有限之文字,即将所欲表达之意念,呈现在读者眼前,故可减少语辞之繁累。 四:充实内容、美化词句--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与丰富之内涵。
如: 潭州 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其中“湘泪”一词,乃引【述异记】里故事:“舜帝南巡,死于苍梧。
舜妃娥皇女英伤心恸哭,泪下沾竹,而竹色尽斑”。“楚歌”一词指屈原“离骚”、“九歌”赋中,指斥令尹子兰之故事。
陶公句,借当年陶侃之战功显赫,以暗讽当今之摒弃贤能。贾傅句,借贾谊祠中之蛛网尘封,风雨侵凌景象,而寓人才埋没之感,又切合潭州之地,典中情景,与诗人当时之情景,融成一体,益觉凝炼警策,读之令人顿生无限感慨。
编辑本段 种类 典故之种类有三,即明典、暗典、翻典,分述于下: 明典 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如: 气春江上别,泪血渭阳情;(杜甫:奉送二十三舅录事崔伟之摄郴州五排) “渭阳”一词出自【诗经】唐风:“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之句,遂以代“舅氏”二字。
又如: 邻水延福寺早行 陆游 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 乱山徐吐日,积水远生烟; 淹泊真衰矣,登临独惘然; 桃花应笑客,无酒到愁边。 其中“化蝶”一词,典出于【庄子】之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
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后人遂以“化蝶”或“梦蝶”,借喻为“睡觉”。
而“闻鸡”一词则出自【晋书】:“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逖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剑”。此处借为清晨之意。
暗典 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如: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之四 元遗山 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 蛟龙岂是池。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2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