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桐柏县城西14公里处的淮源镇,有千里淮河第一镇美称。淮源镇有一著名的自然景观———江淮鸳鸯池,位于桐柏山北麓江淮分水岭上。江淮分水岭自桐柏山主峰太白顶西侧山脊一直延伸到淮源镇西岭。岭东之水流入淮河,岭西之水注入汉水流进长江。
奇特的是在山下并列三口池塘,东边的两个池塘清澈见底,西边的一个池塘却浑浊异常。我们慕名前往,听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以前,桐柏山有东西两个部落。有一年天久旱不雨,东部落首领桐花姑娘便约西部落首领柏子一同到山上去寻找水源。他俩找到了水,但因劳累过度倒在了山下。柏子之妻寻夫至此,见状误认为柏子和桐花有染,顿时醋性大发,大吵大闹,最后找到盘古奶告状评理。盘古奶就把他们三人还原成水,以水清浊来判断是非。柏子和桐花变成了清澈见底的池塘,而柏子之妻的池塘却浑浊异常,如此一来,是非对错便一目了然。后来大禹治淮时来到这里,听了这个故事,感慨地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不宜合流!”于是他便引导清池东流汇入淮河,疏通浊池西流注入汉水。“鸳鸯池”的故事从此世代相传,直到现在淮河两岸不少人在爱情方面遭到误解时,总爱到鸳鸯池边以古池为镜,寻求心理的慰藉和解脱。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讲的是事物发展的最终规律。在我们身边可能天天都在发生同一类的事。也许我们其中的一位或许就成了受害者。但是经过这件事后我更加坚信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当被别人误会的时候一定要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也许有些时候我们不被别人理解或者是让别人误会,但是只要我们想着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用换一个角度的方式去想就好了。
逐鹿
楚汉之争时期,汉将韩信为刘邦立下了战功,被封为齐王。这时,齐国有个叫蒯通的辩士,认为天下的胜负将取决于韩信,于是假托看相之名,前去游说韩信。他向韩信分析了得失利弊,劝韩信和楚、汉三分天下,可是韩信却执意不肯。
西汉建立后,刘邦担心韩信谋反,在丞相萧何的策划下,把韩信骗进未央宫给杀了。韩信临刑前悲愤地说:“我悔不用蒯通之计,以致今日死于妇人之手!”刘邦立即下令捉拿蒯通。蒯通理直气壮地对刘邦说:“当初秦朝法度败坏,政权瓦解之进,山东六国大乱,一时诸侯并起,这种情形犹如秦朝失去了它的鹿,天下人都来追逐,结果是本领高强、行动迅速的人先得到这只鹿,那时候,只知道韩信,不了解陛下,况且想要夺取天下的人很多。只是力量不足罢了,难道你能把他们统统都烹死吗?”刘邦哑口无言。
唐人魏征《述怀》运用了这个典故:“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涿鹿
帝与黄帝进行三次激烈的战役,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称为阪泉之战 (阪泉,今京郊延庆境内的阪泉村)。面对著统领熊、罴、貔、貅、貙、虎为图腾部落的强大对手,炎帝终告不敌,与之结盟并归顺之,黄帝以胜利的姿态结束了这场战争。
炎黄联盟不断扩展,归顺之部落越来越多,但蚩尤始终不服,大战一场在所难免。蚩尤带领著九黎,与联盟大战于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为传说时代的第二场战争,称为涿鹿之战,所谓涿鹿中原,源出于此
浊鹿
浊鹿一名浊城,亦名清阳城,在今怀州修武县东北。
泾清渭浊
泾水是渭水最大的支流,自古以来泾水和渭水就清浊不同。但历史上泾渭清浊状况常有变化。据说春秋时期是渭清泾浊,南北朝时期是泾清渭浊。到了唐代,又是是渭清泾浊。唐代以后又变成了泾清渭浊。
到了高中,学校位于清江与长江交汇处的宜都县城——陆城镇。当看到碧绿的清江与浑浊的长江在波翻浪涌处汇合时,对“泾渭分明”这条成语才有了切肤之感。碧绿的清江沉静、芬芳,洁身自好,与其说她汇入了长江,不如说她象一尊亭亭玉立的雕像,凝固在清江口。那一道铜墙铁壁似的水线,抗拒着浊水的冲击,而水线的两侧,几乎没有调和的水色。不由得使我联想到具有铮铮铁骨的明朝重臣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解释:水虽然浑浊,人心却清净不起波澜。这是字面意思。
2、典故出处:
清代板桥道人有一自题联:“人高山矮 水浊心清”。虽只有短短的八个字,却深蕴大道之理。
上联之“人高山矮”,含“山为绝顶我为峰”诗意,突出了“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家理念。有着“会当凌绝顶,一览群山小”的宏观思维。
下联之“水浊心清”,既包含“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心境,又包含“清静真一”的大道本性。真心清静道为尊。庄子曰:“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地。”文子曰:“天清地静故能长久,心清则内合乎道。”
上下联一山一水,交相呼应,以自然衬托人心,展示作者乐山乐水,超然物外,视一切功名利禄为浮云的淡定情怀。
泾清渭浊泾水是渭水最大的支流,自古以来泾水和渭水就清浊不同。
但历史上泾渭清浊状况常有变化。据说春秋时期是渭清泾浊,南北朝时期是泾清渭浊。
到了唐代,又是是渭清泾浊。唐代以后又变成了泾清渭浊。
到了高中,学校位于清江与长江交汇处的宜都县城——陆城镇。当看到碧绿的清江与浑浊的长江在波翻浪涌处汇合时,对“泾渭分明”这条成语才有了切肤之感。
碧绿的清江沉静、芬芳,洁身自好,与其说她汇入了长江,不如说她象一尊亭亭玉立的雕像,凝固在清江口。那一道铜墙铁壁似的水线,抗拒着浊水的冲击,而水线的两侧,几乎没有调和的水色。
不由得使我联想到具有铮铮铁骨的明朝重臣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此句出自屈原<<;渔父>>
名句赏读: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名句出处】
出自战国•屈原《楚辞•渔父》。
【作者素描】
屈原(前339?~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身楚国贵族。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著有《离骚》、《九章》、《天问》、《招魂》和《九歌》等。
【名句大意】
世界上的人都是污浊的,惟独我干净、清白;众人都已醉倒,唯独我一人清醒。
【原文节录】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赏析品茗】
本篇通过屈原放逐后和渔父的对话,显示出屈原的忠君爱国的崇高品质。大家都污浊,只有我一个人清廉;大家都沉醉,只有我一个人清醒。这就是被放逐原因。这话听起来似乎很离奇。但仔细一想,这真是亘古不易的道理。试想,大家都腐败,大家都沉醉,又怎能容得一个清廉、清醒的人呢?被排挤,被放逐了,还要落下奸邪的罪名。短短的两句话,把楚国的昏庸、腐朽概括得淋漓尽致;从另一个方面,则又把屈原的忠实、高洁对比地显示了出来。
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陈仓,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
《史记·高祖本纪》: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
【典故】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成功战例。
秦朝末年,政治腐败,群雄并起,纷纷反秦。刘邦的部队首先进入关中,攻进咸阳。势力强大的项羽进入关中后,逼迫刘邦退出关中。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刘邦此次脱险后,只得率部退驻汉中。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退走时,将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再返回关中。其实刘邦一天也没有忘记一定要击败项羽,争夺天下。公元前206年,已逐步强大起来的刘邦,派大将军韩信出兵东征。出征之前,韩信派了许多士兵去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势。关中守军闻讯,密切注视修复栈道的进展情况,并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各个关口要塞加紧防范,阻拦汉军进攻。
韩信“明修栈道”的行动,果然奏效,由于吸引了敌军注意力,把敌军的主力引诱到了栈道一线,韩信立即派大军绕道到陈仓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打败章邯,平定三秦,为刘邦统一中原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