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3
汉字古代书体之一。近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认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篆书,广义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等;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书变体,极为繁伙,。古人认为篆书为苍颉所造,但不可信。周宣王太史籀著《史籀篇》,汉人名为'大篆',详'大篆'条。其后列国分治,诸侯力政,文字异形,至秦相李斯乃同一之,汉人称为'小篆','详小篆'条。篆书字划圆转,结构依六书之义,故唐孙过庭谓:"篆
大篆的演变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也称籀(zhòu)文;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小篆之祖李斯;秦始皇统一中国,发布了“书同文”的命令;公元221年的一天晚上,在咸阳皇宫里,秦始皇正和;李斯是怎样统一文字的呢?据说就是把当时各国的通用;小篆同大篆相比,一是结构简化,匀圆,整齐;二是图;李斯可能是汉字书法史上第一位有名姓与作品流传的书 大篆的演变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
大篆一般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大篆,也称籀(zhòu)文。
史籀是周宣王时的史官,他把金文整理成“大篆”,用大篆写成15篇文字,作为教儿童识字的教材,并且成为当时的标准字体。但史籀大篆15篇早已佚亡。
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唐初在天兴县陈仓(今陕西宝鸣)南之畴原出土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底平象馒头似的十个像鼓一样的石敦子。
上面刻下的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原刻的 700多字,现存300多字。
这十个石敦现存故宫。因内容记载畋猎之事,命名为“猎碣或雍邑刻石”,唐诗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改名“石鼓文”,现作为大篆的代表。
小篆之祖李斯 秦始皇统一中国,发布了“书同文”的命令。当时官书浩繁,而“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秦始皇一天要看120斤竹木简写成的官文,而且有许多字各诸侯国各有不同写法。所以统一文字势在必行。
小篆就是以大篆(秦文)为标准,废除六国文字中不同于秦国的文字,加以整理,做到字有体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卓有成效的汉字改革运动,在我国文字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公元221年的一天晚上,在咸阳皇宫里,秦始皇正和文武大臣们商议着如何巩固秦王朝的大事。当时在场的李斯献了一条妙计:要巩固中央集权制,全国必须有统一的交际工具——统一的文字。
秦始皇听了非常高兴,连连点头,当即批准了李斯的建议,并命令李斯去办。 李斯是怎样统一文字的呢?据说就是把当时各国的通用文字搜集起来,以秦国文字为依据,参照古文,加以整理,制定一种简体字,作为标准文字,这就是“小篆”。
不合标准的各国文字,一律废除。如韩、赵、魏三国的“马”字,均写作“”或“”;秦国写作“马”。
小篆的“马”字,就以秦国为标准。又如“败”字,籀文写作“”,小篆写成“”。
小篆同大篆相比,一是结构简化,匀圆,整齐;二是图画的味道少了,更线条化了。如“车”字,写成“车”。
李斯可能是汉字书法史上第一位有名姓与作品流传的书法家。 李斯书写的《 峄山碑》常常是写小篆者的范本。
但是原碑其实早已丧失。现在流行的版本是晚到南唐时代徐铉的临摹本,宋朝时依据徐的摹本再翻刻为石碑。
流传的《峄山碑》因此并没有秦篆的古拙,线条太过精巧秀丽,结构也太过严谨成熟。 秦统一文字,是我国汉字改革史上的一件大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秦始皇为了在全国各地推行小篆,还让李斯等人编写了儿童识字课本,作为大家学习的范本。相传,秦始皇东巡时刻的“泰山”、“琅琊”、“碣石”和“会稽”等七块碑石,都是李斯用小篆写的。
(一) 公元前246年的秋天,一个早上。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天空中的太阳分外明净,朝霞散尽,阳光普照在青青的草地上,照在开始变黄的小麦穗子上,早上的小露珠在秋风中闪着晶莹的珠光。
田野间,有一座不太起眼的小山包,山脚下有一片梧桐林,林间有数间草屋,草屋搭得十分的厚实,屋墙是梧桐树枝作梗,夹着麦桔,再用泥巴糊上去,同样的糊得很严厚,这是一座十分典型的河南乡间温暖的农家草屋。 一个青年人背着包袱,伫立在西边的一间草屋门前。
青年人着灰布长衫,腰间扎着青色的腰带,腰带扎得很紧,长条脸,一副古铜脸色,高而笔挺的鼻梁上方配着一对锐目,更显出青年人的精悍气度。 他显然站的时间不短了,背上落下了梧桐树的些许枯皮碎末。
当听到草屋中有了响动,他微皱起来的眉头轻轻地舒展了开来。 “你站的时间不短了,真的要走了吗?”里面一个沉稳的声音问。
“是的,老师,我听说,一个人遇到了机会,就不要轻易放过,现在各国诸候都在互相争霸,都希望有谋略的人投奔而来。弟子认为,现在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青年人在门外,恭敬地抱拳作揖,把背也弯了下去。 “你真的要到西方?” “现在西方的秦国野心很大,秦王自称皇帝,有吞并天下,治理万方的大志,所以我认为正是我去投靠的时机。
我要用先生教给我的学识,去游说秦王。” “自秦孝公用商鞅之法治国,秦政治都以法家学说来富国强兵,效果也很好。
你此番入秦,依你的造化,前程无量,只是,法家学说治乱世有余,但修身养性不足,在秦国那样的国家,。
建议你一个个问先给你一个媚”字的基本信息: mèi ㄇㄟˋ 女,部外笔画:9,总笔画:12531521325111 CJK 统一汉字 U+5A9AVNHGVAHUZMXL47467 --------------------------------------------------------------------------------● 媚mèi ㄇㄟˋ 1. 谄,逢迎:~外。
~世(迎合世俗)。~眼。
~惑。~态。
谄~。献~。
奴颜~骨。 2. 美好,可爱:~景。
明~。秀~。
妩~。娇~。
3. 喜爱:“我既~君姿,君亦悦我颜。”方言集汇--------------------------------------------------------------------------------◎ 粤语:mei4 mei6◎ 客家话:[梅县腔] mi5 [宝安腔] mi2 [客语拼音字汇] mi2 [海陆丰腔] mi6 [客英字典] mi5 [东莞腔] mi2 [台湾四县腔] mi5English--------------------------------------------------------------------------------charming, attractive; flatter详细字义--------------------------------------------------------------------------------◎ 媚 mèi〈动〉(1) (形声。
从女,眉声。“眉”也有示意作用,表示以目媚人。
本义:爱;喜爱)(2) 同本义 [love]媚,说也。——《说文》思媚周姜。
——《诗·大雅·思齐》。传:“爱也。”
媚兹一人。——《诗·大雅·下武》(3) 又如:媚子(所爱之人;爱子);媚好(爱悦);媚靥(女子两颊讨人喜欢的酒窝)(4) 逢迎取悦 [fawn on;flatter;toady;favor with]人服媚之如是。
——《左传·宣公三年》若是乃能媚于神。——《国语·周语》吴音相媚好。
—— 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自媚于众。——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欲媚上官。
——《聊斋志异·促织》甘言媚词。——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5) 又如:谄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媚上(取悦主上);媚色(取悦于人的神态);媚世(讨好世俗的人);媚抚(抚爱;取悦);媚术(逢迎谄媚的伎俩);媚爱(取悦;取宠);媚灶(比喻阿附权贵)词性变化◎ 媚 mèi〈形〉(1) 姿态可爱,侧重于婀娜多姿,逗人爱 [charming;enchanting;fascinating]媚,美也。
——《尔雅》媚,好也。——《广雅》烟视媚行。
——《吕氏春秋·不屈》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陆机《文赋》绿筱(竹)媚清涟。
——谢灵运《过始宁墅》(2) 又如:明媚(景物鲜明可爱;眼睛明亮动人);媚好(美好;娇美);媚秀(娇美秀丽);媚曼(娇美);媚景(谓春景;美好的景物);媚娇(容貌声音妩媚动人);媚趣(优美动人的意趣)(3) 假借为“魅”。具有魅力,具有诱惑力或吸引力的 [enchanting]鬼媚不能欺。
——《列子·方命》(4) 又如:媚人的景色常用词组媚骨 媚惑 媚态 媚外 媚妩 媚笑 媚眼,媚眼儿 【康熙字典丑集下】【女字部】媚 ·康熙笔画:12 ·部外笔画:9 〔古文〕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