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龙山洗车河沿岸的高山河谷,千百年来流传着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的传说。传说在远古的土家山寨有一位名叫西兰的姑娘,聪明美丽,能将世间的鲜花和所见之物随手编织显现于织锦图案中。远近的姑娘们纷纷找她传艺,四方的后生们吹着木叶向她求婚。她请教一位白胡子老公公:“世上还有没有我没织过的花?”老公公说:“有,有一种白果花。你家后园就有!”
西兰天天深夜独自守在后园的白果树下,在一个月明之夜,突然白果花开,西兰欣喜地摘下一朵。此时长兄酒醉回家,轻听嫂嫂谗言,以为西兰品行不端,火冒三丈,将西兰打死在白果树下。只见西兰变成一只鸟雀,高飞而去。每年清明春雨过后,小鸟又飞回山寨,殷殷鸣叫,催促土家人耕地播种。这种小鸟民间叫“阳雀”,也就是当今土家锦“阳雀花”纹锦中形态优美、造型独特的鸟型纹。
西兰死了,她的手艺却留在土家姑娘的心里。姑娘们为纪念西兰,就把她们的织锦取名为“西兰卡普。”西兰也成为土家人民心目中的织造女神。没有哪一个土家姑娘不知道这个故事,也没有哪一个洗车河流域的土家姑娘不会织锦。土家姑娘从七八岁开始随母学艺,出嫁时,西兰卡普花被锦是最珍贵的陪嫁品。
一、故事:苏仙传说 “苏仙传说”是历史悠久的地方民间传说故事。
苏仙,名耽,桂阳人。苏耽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
一年瘟疫流行,他与母亲用桔叶、根、井水配马岭山桃石熬制汤剂,救治了病人。后随道士出游,民间传说他已跨鹤成仙。
2014年11月11日,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申报的苏仙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中国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风俗习惯: 1、湖南方言 湖南方言,包括湘方言、西南官话、赣方言、客家方言,另外,还有湘南土话、乡话这一些尚未确定归属的方言。
湖南是一个方言复杂的地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许多人既能说本民族语言,又能用汉语方言进行交际。
2、湖南戏曲 湖南省现有地方戏曲19种,艺术表演团体近100个,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湖南花鼓戏。花鼓戏《老表轶事》入选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实现了在国家级精品剧目评选零的突破。
大型山水实景节目《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成功上演。 3、湖南小吃 长沙火宫殿臭豆腐,口味虾,水煮鱼头,鸭脖子,唆螺、鱼头豆腐、豆腐干、津市牛肉粉、耒阳坛子菜、荷叶包饭、腊鱼、腊肉、腊肠、剁辣椒、三角干子、龙脂猪血、岳阳烧烤、浏阳蒸菜。
扩展资料: 湖南的一些风景名胜: 1、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西北部,东经110°20'30"~110°41'15"、北纬29°16'25"~29°24'25"之间。由张家界市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慈利县的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和桑植县的天子山自然保护区组合而成,后又发现了杨家界新景区。
方圆369平方公里,奇山异峰3000多座,其中海拔在千米以上的有243座。 2、韶山风景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著名革命纪念地,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韶山位于湖南省湘潭县境内,距长沙市108千米,是长株潭城市群中一颗美丽的明珠,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故乡,也是他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劳动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湖南 百度百科-苏仙传说。
花灯戏是湖南的一种民间小戏剧种。
是由民间歌舞花灯、茶灯、地花鼓和“调子”发展而成。主要包括湘西花灯戏、以平江花灯戏为代表的湘北花灯戏和以嘉禾花灯戏为代表的湘南花灯戏。
花灯、茶灯、地花鼓等民间歌舞演出的盛况,明、清两代地方志书有许多记载。其演出形式大体为两种:一是有人物故事的“丑、旦剧唱”,被称为地花鼓、竹马灯、打对子和对子花灯等;二是“联臂踏歌”的集体歌舞,习惯称为“摆灯”和“跳灯”。
这些地花鼓、花灯等民歌舞形式,经过长期的演变,有的吸收戏曲的程式规律,逐渐发展成花鼓戏;有的则较多地保持着花灯的歌舞特点,搬演戏曲故事,被称为“灯戏”和“花灯戏”。由于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和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也由于流布地域的方言、音乐素材和风格以及受邻近姊妹艺术影响的不同,各种花灯戏在剧目题材、声腔结构、表演特点上,都各有特色,发展的历史过程也不尽相同。
湘西花灯戏,流行于湘西。民间习惯称为麻阳花灯、桑植花灯、保靖花灯等,都是同阳戏、傩戏相结合发展成的花灯戏。
湘西花灯戏前身花灯,因脱胎于灯节赛会而得名。吉首叫“调花灯”,桑植叫“打花灯”,永顺叫“地花灯”等。
花灯在形成了载歌载舞的形式以后,艺人们经过多年实践,将生活中的各种动作和民间武术加以艺术加工,创造和发展了风格不同的文、武花灯。文花灯秀丽洒脱,武花灯健美刚劲。
湘西花灯戏初步形成,并首先出现在今凤凰、麻阳一带,是在清咸丰、同治年间。 当时,阳戏、傩堂戏、辰河高腔、常德汉班已在湘西的一些地方演出,给花灯一定的影响,于是以歌舞演唱为主的花灯在内容上有了新的发展,即将民间故事和其它剧种的剧目改编为花灯戏演唱,如《香莲闯宫》、《山伯访友》等。
湘西花灯戏的唱腔曲调,多源于民歌、小调。对子花灯和花灯小戏的唱腔多半套用灯调,曲调保持民歌的结构特点,戏曲化程度不同。
由于题材的不断扩大,行当增多,唱腔曲调则广采博纳,融阳戏、傩戏、曲艺、高腔以及其他戏剧剧种曲牌于一炉而综合发展。 平江的花灯戏原名“灯戏”,外地也有称之为“平江花鼓戏”的,是湘北花灯的代表。
湘北花灯戏的特征:一是带有即兴发挥性的表演。二是仍具有花灯表演的痕迹。
三是吸收了说唱艺术的说和做。四是从民间歌舞中汲取表演技巧。
平江花灯戏,流行于平江县境及浏阳东乡一带,以歌舞形式演出叫地花鼓;以戏剧形式演出则称花灯戏,即平江花灯戏。平江花灯戏的剧目有100多个。
大多与花鼓戏相同。 嘉禾花灯戏,也就是湘南花灯戏,流行于舂陵河两岸。
桂阳叫“对子调”,郴县称“地花鼓”,嘉禾叫“花灯”。 嘉禾花灯戏的剧目有100多个,其中有轻松活泼的农村生活小戏,如《看花》、《打鸟》等,更多的则是反映家庭生活和民间故事的整本戏,如《苦茶记》、《金钏会》、《打铁》、《刘海戏蟾》等等。
花灯戏来自民间,剧本人物少,情节比较简单, 唱词和道白,通俗易懂,唱腔都是吸收民歌小调的特点,欢快明朗,表演动作活泼风趣,歌舞味很浓,多以表现生活的小喜剧见长,充满了泥土的芬芳。 剧目方面,几种花灯戏也各有特点。
湘西花灯戏的传统剧目比较少,流行比较广的有《捡菌子》、《盘花》、《扯笋》、《王三卖货》、《卖花》等。湘北花灯戏的剧目比较多,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灯戏艺人集体创作的剧目。
二是艺人们依据传统剧目移植、改编的一些剧目。湘南花灯戏随着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剧目也不断增多。
历代艺人从社会生活和民间故事中吸取素材,创作了不少的剧目。此外,花灯戏在湘南乃至粤北一带流传,与其它剧种在交流吸收移植的过程中也丰富了花灯戏的剧目,据不完全统计,湘南花灯戏传统剧目约有130多个,其中大戏59个,中型戏33个,小戏剧目40余个。
此外,还有对子调节目40个。 音乐方面,湘西花灯戏声腔主要来源是灯调,同时,也大量运用民歌小调为戏中的唱腔。
本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专业剧团的相继建立,剧目空前丰富,音乐也从主要为曲牌体发展为曲牌体、板腔体和综合体三者并存的音乐体制,吸收丰富了打击乐,增强了音乐表现力,使戏曲化程度得到新的提高。湘北花灯戏声腔分正调和小调两大类,另还有一种古老的尺调,仅一支曲子。
伴奏乐器分为文、武场面,有大琴、套胡、战鼓等。湘南花灯戏音乐源于当地民歌、小调及其他民间歌曲。
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化风俗音乐和外来的曲调。湘南花灯戏的过场音乐可分为吹打曲碑和丝弦曲牌两种。
湘南花灯戏的打击乐,源于当地民间的打击乐,随着花灯戏艺术发展,引用和变化了一些祁剧的锣鼓点子。 在表演艺术、脚色行当、舞台美术方面,这三种花灯戏也各呈特色。
湘西花灯戏在表演艺术上继承了花灯歌舞的“套子”、“圈子”及千姿百态的扇法、幽默风趣的矮桩身段。 艺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把各种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的不同动态,经过提炼加工,艺术地体现在这些“套子”和“圈子”中。
新中国成立之后,花灯戏得到新生和发展。湘南花灯戏对传统剧目和音乐进行了收集整理,并创作了。
牛郎织女在湖南郴州桂东的民间故事 从湖南省桂东县普乐乡东水村往红洞、上井的河流,从"哈喉脑"开始沿江而上,去新庄村的地方,留下了许多大小不一的疑为“冰臼群”,的石窟窿,大如"禾桶缸,"小如'谷箩框"当地语言),延绵数十里,当地人称为马蹄印.为什么会留下这么多大小不一的蹄印呢?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南阳城”据说是西晋时期湖南南方的桂阳郡城,现在的郴州市,简称为“南阳城”。
据桂东县志记载:宋嘉定四年(1211),析桂阳县(即今汝城县)的宜城、零陵二乡置桂东县,县治设上犹寨(即今寨前)。明洪武元年(1368),移县城于沤江上游的凤凰山前。)
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伏牛山”,即位于与桂东县交界资兴市的“石牛山”。
石牛山海拔1238m,属于八面山支脉,南北走向。资兴古八景之一,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的灰牛大仙被降伏于此,故古时也称“伏牛山”。)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牛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牛郎暗自伤心流泪,不知家去何方。 那头老牛看着被赶出家门的牛郎形单影只无家可归,顿生怜悯之心,告诉牛郎,自己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的地方是一个离天最近的地方,那里离天只有三尺三,至今仍处于原始状态,没有人为改造痕迹,千年铁杉竞秀,千年古道斗险。
原始森林间,飞禽走兽生活期间;那里由于离天较近,故而气候凉爽,当天上的神仙酷暑南耐时,神仙每年夏天下凡避暑纳凉的地方,于沤江河边洗澡降温,或游水嘻戏.它就经常看到有神仙在山顶上下棋,仙女在那河里洗澡,乃人间仙境,去那里生活将会比这里更加美好. 于是牛郎随着老牛一起离开那个伤心地,跋山涉水,来到了老牛所说的离天三尺三的地方,在一个叫牛氏坪(现也叫牛屎坪)的地方住了下来. (即如今湖南桂东八面山一带,古又人云: 八面山, 离天三尺三,人过要弯腰,马过要下鞍,现有景点有“八仙下棋”,古活化石银杏树等.盛产人间仙草灵芝,.桂东牛果等 .桂东县城,海拨800多米,是湖南省海拨最高的县,那里夏季气候凉爽,晚上睡觉还要盖被,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有天然空调城之美誉,怪不得神仙也下凡到此避暑纳凉了,呵呵。) 一天,天上酷暑难耐,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纳凉,在沤江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织女后来和诸仙女回天朝后对牛郎日夜思念,便骑一匹白色的天马偷偷下凡,来到人间.为了不让玉皇大帝发现,于是带着牛郎从牛氏坪沿沤江转至东水村去人迹罕至、偏远得神仙也很难找到的新庄村青石洞安家. 途经桂东牛塘界,没有路难以前行,在沤江边住了一个晚上,老牛也累了,牛郎陪老牛在沤江边上洗了一个澡,他们洗了澡的地方被老牛滚出了一口大塘,当地人后来把这个地方称为大塘,现称为大塘乡,他们在沤江边住过的地方称为牛难前,也就是牛郎难以再向前前进的意思。
(现也叫牛栏前,位于普乐乡沤江边), 进入东水村后,由于东水村的地势比沤江高,沤江水流不进东水村,而且山高路徒,没有水路可走的白马马蹄和老牛的牛蹄受伤,留下一个个蹄印,织女看到伤心落泪,泪流成河,便是今天的东水河,原来东水村本无水,因为水应从西向东流,沤江水不可能倒着往高处流,织女没来之前,当地百姓一直处干旱之中,经常颗粒无收,百姓食不果腹,饥荒连年.自织女的眼泪变成水后,当地百姓再也不用为水发愁了,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正是因为东水村的河水是织女的泪水演变而成的,所以水也就可以从东向东流,从高处看水是倒着流,故留下了"桂东东水水流东,东来东去"的千古佳话,这也是东水村村名的由来. 织女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在十分偏僻新庄村青石洞安下家来,做了牛郎的妻子。刚到此处牛郎织女人生地不熟,茶米油盐,样样皆缺。
牛郎只好每天上山挖竹笋、蕨菜根,黄菌等充饥。心灵手巧的织女把吃不完的竹笋烘烤成笋干,蕨菜根加工成蕨淀粉,黄菌晒成黄菌干 ,吃的解决了,但缺茶少油,织女于是又把牛。
在现在的湖南湘西花垣、保靖、吉首三县市交界之处,一到农历四月初八这天,附近苗寨里的年轻人都会不约而同地赶到一个叫仁共的大山去聚会,三个一群,五个一党,或挑野葱,或摘樱桃,或吃山野苞,其间的欢笑声、吹奏的木叶声,特别是悠扬动情的苗歌声此起彼伏。古往今来,不少未婚男女因为借助这个时日和这个大山而喜结良缘。这里的苗族年轻人为何要在这个时日、到这个地方去聚会呢?这其中有一个歌声引来缘如玉,歌声牵回大水牛美丽的传说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居住在湖南湘西吕洞山脉仁共山下的苗族部落,由于生产工具落后,每年种出来的粮食很难吃到年头,于是人们只好上山摘野果来补充以度过青黄下接的日子。
一年暮春,仁共山上的樱桃熟了。住在山下的苗族部落里,一个聪明勇敢的年轻后生名叫达西,他带领全部落的青年男女上山采摘樱桃,用樱桃帮助人们度过春荒。可是上天就是喜欢着弄人,一场暴风雨过后,满坡满岭的樱桃全掉落了。突然遇到这样的天灾,达西心里急得火烧火燎,心想难到求生的路就这样断绝了吗?人们今后的日子如何过?得另想个办法,山上的野果没了,我们还可以上山打猎。他的这个想法得到了部落族母娘熊的支持。娘熊告诉他,离我们仁共山很远的地方有一座名叫高业的大山,那里有一种身体很肥壮的野兽,但是那些野兽都是由一个非常漂亮的年轻姑娘看管,你如是有胆量可去试着讨些来。
达西按照族母娘熊指点的路径,过河跨溪,翻山越岭,连续走了七天七夜,穿烂了七双草鞋,终于到达了高业山。举目一望,只见山上漫山遍野的一群野兽在悠闲地吃草,山顶一个大石头上有一位姑娘一边绣花一边看守着。达西急步上前,很有用礼貌地对这位姑娘说:美丽的姑娘,我是仁共山下的达西,我们那里的苗家人遇到了粮食不够吃的荒月,我来向你讨几头放在山上的野兽带回去杀,好让我们那里的人们度过荒月。
姑娘听了达西的话,顿时柳眉倒立,气愤地说:你知道这些野兽叫什么名字吗?它们叫水牛,是上天放到凡间来拯救人类的,怎么能让你带去杀吃呢!
达西一时语塞,想不出用什么话来说服姑娘。当天只好无功返回山下住了一夜。这一夜,达西根本没有睡着,而是翻来覆去地想怎样才能向姑娘讨到水牛的主意。直到天亮时,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
第二天,达西又再次登上高业山,他用苗歌先唱仁共山山清水秀,山中樱桃好吃;高业山野兽肥壮,姑娘美丽;再唱仁共山下苗族人朴实忠厚,勤劳勇敢,但因生产工具及技术落后,至使如今人们生活仍然十分困难,希望得到姑娘的支持和帮助……接连唱了三天三夜。
精诚所至,金石即开。达西情深深,意切切,心绵绵的歌声终于打动了姑娘的心。姑娘开口唱到:这个达西阿哥,你是苗家人的好后生,你有一个潇洒的外表,又有一颗忧民爱家善良的心,你是苗家人的希望,你是仁共山摆脱春荒的福音。一个帅阿哥,一位美姑娘,两人一唱一答,答了又唱,彼此的心越唱越近,彼此的情越唱越真,彼此的意越唱越切,达西求助于姑娘,同时看上了姑娘,姑娘理解达西,同时更爱上了达西。于是,这位姑娘选了一公一母两头膘肥体壮的野兽(后来苗族人叫大业),背着家人,带着水牛跟达西一起来到了仁共山下,这天正是农历初八,达西和姑娘成亲了。姑娘把两头水牛作为礼物献给族母娘熊,她还教会了仁共山下苗家人用牛耕地。从此,仁共山下苗家人的农作工具改进了,种粮技术提高了,收成堆积如山,丰衣足食,因而每年春夏天不用再靠上山摘樱桃来度荒了。
后来,仁共山下的苗家人为了纪念达西和这位姑娘带回耕牛的日子,把农历的四月初八这天定为牛的生日,并作为苗家摆脱春荒走向富裕的起点日子;为继承先辈不屈不饶同困难作斗争的民族精神,宏扬苗族民间传统文化,提倡志同道合的自由婚姻,约定在仁共山这个地方,每逢四月初八作为苗族年轻人聚会社交的日子,并将达西和姑娘以物寄情、以歌作媒,最终结成百年连理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世代传说。
常德德山山有德 相传在尧舜时代,枉山(今德山)脚下住有一位名叫善卷的先生,他很有德行,农闲时,在德山孤峰岭开设学堂,教学农家子弟,农忙时,自己耕田各地。
平时,对方圆几里内老的少的,都肯行善积德,对隔辟乡邻就更是以礼相待,和睦相处。 尧帝得知,便拜访善卷先生。
这时,善卷正用牛耕田,尧帝问到:“先生,耕田不是用水牛好些吗,为什么要用黄牛?”善卷先生没有马上回答,而是继续耕田,等一犁耕到头,他才将黄牛叫住,停止耕田,并把黄牛放到山上吃草去了。这时,善卷先生便过来对尧帝说:“刚才先生问我为什么不用水牛而用黄牛,这叫我怎么说呢?耕田是水牛好,力气也大,黄牛当然要差些。
但当时黄牛正在为我耕田,我不忍心讲它的坏话。”尧帝听后对善卷先生的为人更加了解了。
心想,他对牲畜都这样讲道德,对人们积的德那就不用说了。果真是难得的人才。
于是尧帝便对善卷先生说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还说明了来意,想以天下“禅让”给他。善卷先生谢绝了尧帝的好意,并说“我自力更生,养活自己,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亦乐乎。”
尧帝不好勉强,与善卷先生告辞。从此善卷先生患病死了,就葬在沅水河畔的花船庙(亦叫永庆宫),这里的百姓为了永远不忘记他,便把这个地方取名为善卷垸。
隋朝时,朗州刺史樊子盖钦慕善卷先生高尚的品德,将善卷先生居住过的枉山改名为善德山,即今常德市德山。 “常德德山山有德”的掌故源出于此。
在现在的湖南湘西花垣、保靖、吉首三县市交界之处,一到农历四月初八这天,附近苗寨里的年轻人都会不约而同地赶到一个叫仁共的大山去聚会,三个一群,五个一党,或挑野葱,或摘樱桃,或吃山野苞,其间的欢笑声、吹奏的木叶声,特别是悠扬动情的苗歌声此起彼伏。
古往今来,不少未婚男女因为借助这个时日和这个大山而喜结良缘。这里的苗族年轻人为何要在这个时日、到这个地方去聚会呢?这其中有一个歌声引来缘如玉,歌声牵回大水牛美丽的传说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居住在湖南湘西吕洞山脉仁共山下的苗族部落,由于生产工具落后,每年种出来的粮食很难吃到年头,于是人们只好上山摘野果来补充以度过青黄下接的日子。一年暮春,仁共山上的樱桃熟了。
住在山下的苗族部落里,一个聪明勇敢的年轻后生名叫达西,他带领全部落的青年男女上山采摘樱桃,用樱桃帮助人们度过春荒。可是上天就是喜欢着弄人,一场暴风雨过后,满坡满岭的樱桃全掉落了。
突然遇到这样的天灾,达西心里急得火烧火燎,心想难到求生的路就这样断绝了吗?人们今后的日子如何过?得另想个办法,山上的野果没了,我们还可以上山打猎。他的这个想法得到了部落族母娘熊的支持。
娘熊告诉他,离我们仁共山很远的地方有一座名叫高业的大山,那里有一种身体很肥壮的野兽,但是那些野兽都是由一个非常漂亮的年轻姑娘看管,你如是有胆量可去试着讨些来。达西按照族母娘熊指点的路径,过河跨溪,翻山越岭,连续走了七天七夜,穿烂了七双草鞋,终于到达了高业山。
举目一望,只见山上漫山遍野的一群野兽在悠闲地吃草,山顶一个大石头上有一位姑娘一边绣花一边看守着。达西急步上前,很有用礼貌地对这位姑娘说:美丽的姑娘,我是仁共山下的达西,我们那里的苗家人遇到了粮食不够吃的荒月,我来向你讨几头放在山上的野兽带回去杀,好让我们那里的人们度过荒月。
姑娘听了达西的话,顿时柳眉倒立,气愤地说:你知道这些野兽叫什么名字吗?它们叫水牛,是上天放到凡间来拯救人类的,怎么能让你带去杀吃呢!达西一时语塞,想不出用什么话来说服姑娘。当天只好无功返回山下住了一夜。
这一夜,达西根本没有睡着,而是翻来覆去地想怎样才能向姑娘讨到水牛的主意。直到天亮时,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
第二天,达西又再次登上高业山,他用苗歌先唱仁共山山清水秀,山中樱桃好吃;高业山野兽肥壮,姑娘美丽;再唱仁共山下苗族人朴实忠厚,勤劳勇敢,但因生产工具及技术落后,至使如今人们生活仍然十分困难,希望得到姑娘的支持和帮助……接连唱了三天三夜。精诚所至,金石即开。
达西情深深,意切切,心绵绵的歌声终于打动了姑娘的心。姑娘开口唱到:这个达西阿哥,你是苗家人的好后生,你有一个潇洒的外表,又有一颗忧民爱家善良的心,你是苗家人的希望,你是仁共山摆脱春荒的福音。
一个帅阿哥,一位美姑娘,两人一唱一答,答了又唱,彼此的心越唱越近,彼此的情越唱越真,彼此的意越唱越切,达西求助于姑娘,同时看上了姑娘,姑娘理解达西,同时更爱上了达西。于是,这位姑娘选了一公一母两头膘肥体壮的野兽(后来苗族人叫大业),背着家人,带着水牛跟达西一起来到了仁共山下,这天正是农历初八,达西和姑娘成亲了。
姑娘把两头水牛作为礼物献给族母娘熊,她还教会了仁共山下苗家人用牛耕地。从此,仁共山下苗家人的农作工具改进了,种粮技术提高了,收成堆积如山,丰衣足食,因而每年春夏天不用再靠上山摘樱桃来度荒了。
后来,仁共山下的苗家人为了纪念达西和这位姑娘带回耕牛的日子,把农历的四月初八这天定为牛的生日,并作为苗家摆脱春荒走向富裕的起点日子;为继承先辈不屈不饶同困难作斗争的民族精神,宏扬苗族民间传统文化,提倡志同道合的自由婚姻,约定在仁共山这个地方,每逢四月初八作为苗族年轻人聚会社交的日子,并将达西和姑娘以物寄情、以歌作媒,最终结成百年连理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世代传说。
湖南特产灯芯糕:
相传,当时湘潭县忠臣乡,住着个叫易奎的穷书生,母子两人相依为命,艰苦度日。易奎聪明好学,17岁就中了秀才。他本来第二年可以去考举人的,为了照顾生病的老母,接连三次放弃了这种机会。到了28岁那年,母亲说什么也要上他去应考。考试完毕,他匆忙回家一看,吓得目瞪口呆。原来老母已人事不知,口里衔着一根灯芯。易奎心里十分难过,后悔自己不该离开母亲。他急得团团转,东找西找终于找到一点糯米。
君山银针:
他赶紧把糯米磨碎,放点糖,蒸成糕,切成灯芯模样,一根根喂给母亲吃,说也奇怪,喂着喂着,母亲睁开了眼,很快还能说话了。易奎十分高兴,逢人遍告。不久,来了喜报,他考取了举人。这时,他母亲也完全恢复了健康,真不双喜临门。从此,忠臣乡一带,家家户户都学着做这种糕,名字就叫“灯芯糕”。后为,灯芯糕传到县城,经过糕点作坊科学配料,反复试验,精心制作,便成了湘潭的名贵食品。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出产银针名茶,据说君山茶的第一颗种子还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后唐的第二个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时候,侍臣为他捧杯沏茶,开水向杯里一倒,马上看到一团白雾腾空而起,慢慢地出现了一只白鹤。这只白鹤对明宗点了三下头,便朝蓝天翩翩飞去了。
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叶都齐崭崭地悬空竖了起来,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笋。过了一会,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坠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问侍臣是什么原因。侍臣回答说“这是君山的白鹤泉(即柳毅井)水,泡黄翎毛(即银针茶)缘故。”明宗心里十分高兴,立即下旨把君山银针定为“贡茶”。君山银针冲泡时,棵棵茶芽立悬于杯中,极为美观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4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