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县有历史名人,如: 1、相单程 相单程,东汉武陵郡沅陵人。
东汉建武年间,被公推为五溪少数民族领袖。建武二十三年,沅陵大旱,黎民生活无着,而朝廷征敛仍有增无减。
相单程遂率领当地壮勇数万起事,夺关据县,惩治贪官污吏,开仓济贫。镡城(今芷江、黔阳、洪江、靖州、会同、通道一带),迁陵(今保靖一带)、沅陵、辰阳(今辰溪、麻阳、溆浦)诸县“蛮民”闻风响应。
光武帝派武威将军刘尚,领兵万余,乘船溯沅江而上,镇压义军。相单程知尚军粮少,又不熟悉地形道路,于是屯聚守险,不与接战,待其粮尽退兵时沿途截击,全歼尚军。
2、张世准 张世准(1823-1891),字叔平,号二酉山人。祖籍沅陵县城,出生永绥。
世准自幼好学,尤爱书画,初从学于父,后得力于书法家刘庸指点,造诣颇深。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举,任刑部员外郎,仍常习书作画,以山水、人物为多。
后弃官从艺,遍游川黔名山大川。清光绪七年(1881)回到沅陵,建舍于县城北门,题名“鹤鸣山庄”。
3、李家典 李家典(1805-1892),湖南沅陵县八都(今清水坪苗族乡)人,苗族,略识文字,为人厚道,乐于助人。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久旱,草塘溪水不能灌溉两岸高田,禾苗枯槁。
家典见状,倡议在姚家湾筑坝,堵蓄草塘溪水,引灌田家寨、桐木坪、龙池坪苗寨溪岸田亩。经三寨苗民赞许议定,按受益田亩均摊工程费用,公推李家典领导,于当年冬季破土动工。
历时三个冬春,凿岩取石筑成一座乱石砌体坝,坝高6米,坝顶长33.3米,开引水渠2公里,灌田250亩。竣工后,所用工日费用,家典出榜公布,公平负担,众皆悦服。
沅陵县有历史名人,如: 1、相单程 相单程,东汉武陵郡沅陵人。
东汉建武年间,被公推为五溪少数民族领袖。建武二十三年,沅陵大旱,黎民生活无着,而朝廷征敛仍有增无减。
相单程遂率领当地壮勇数万起事,夺关据县,惩治贪官污吏,开仓济贫。镡城(今芷江、黔阳、洪江、靖州、会同、通道一带),迁陵(今保靖一带)、沅陵、辰阳(今辰溪、麻阳、溆浦)诸县“蛮民”闻风响应。
光武帝派武威将军刘尚,领兵万余,乘船溯沅江而上,镇压义军。相单程知尚军粮少,又不熟悉地形道路,于是屯聚守险,不与接战,待其粮尽退兵时沿途截击,全歼尚军。
2、张世准 张世准(1823-1891),字叔平,号二酉山人。祖籍沅陵县城,出生永绥。
世准自幼好学,尤爱书画,初从学于父,后得力于书法家刘庸指点,造诣颇深。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举,任刑部员外郎,仍常习书作画,以山水、人物为多。
后弃官从艺,遍游川黔名山大川。清光绪七年(1881)回到沅陵,建舍于县城北门,题名“鹤鸣山庄”。
3、李家典 李家典(1805-1892),湖南沅陵县八都(今清水坪苗族乡)人,苗族,略识文字,为人厚道,乐于助人。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久旱,草塘溪水不能灌溉两岸高田,禾苗枯槁。
家典见状,倡议在姚家湾筑坝,堵蓄草塘溪水,引灌田家寨、桐木坪、龙池坪苗寨溪岸田亩。经三寨苗民赞许议定,按受益田亩均摊工程费用,公推李家典领导,于当年冬季破土动工。
历时三个冬春,凿岩取石筑成一座乱石砌体坝,坝高6米,坝顶长33.3米,开引水渠2公里,灌田250亩。竣工后,所用工日费用,家典出榜公布,公平负担,众皆悦服。
唐末至五代时期,湖南地区被南楚王马殷父子所割据,马氏委任土司彭瑊为溪州刺史,辖永顺、龙山、保靖等县。马希范继马殷南楚王之位后,溪州由瑊之子彭士愁袭任刺史。后晋天福四年(939年),锦州、奖州、溪州的少数民族万余人,反抗南楚王的统治,由彭仕愁率领东出,取辰、澄二州。
据新旧《五代史》、《九国志》、《资治通鉴》所载,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九月,在今湘西与常德、沅陵接壤之处,金鼓动地,杀声震天,湘西历史上著名的溪州之战爆发。南楚王马希范派麾下静江节度使刘勍、决胜指挥使廖匡齐率兵五千征讨溪州,土家族苗族首领彭士愁立即带领溪、奖、锦三州一万蛮兵奋力抵抗。溪兵战败,退至靠近沅陵的地盘,“弃州保险,凭高结寨”,寨筑山顶,四面险峻,楚兵只得伐木缘山架设栈道仰攻。溪兵齐心坚守,在血战中将廖匡齐刺死,并于夜间在山顶点燃烽火,召集四方溪兵。刘勍见势不妙,迅即在溪涧内投放毒药,援兵饮其水者,或呕吐不止,或毒发身亡。一天,南风暴起,刘勍以火箭射入山寨,房舍尽焚,溪兵死伤甚多,彭士愁临危不惧,率部夜逾绝壁,投奔今麻阳、芷江一带的奖州。因彭士愁在五溪少数民族中威望颇高,马希范一时无可奈何,只得相约议和。天福五年会盟于今古丈县境内的会溪坪盟誓,南楚王马希范效法其烈祖马援“象浦立柱”的做法,以铜五千斤铸柱,并铭刻誓状于其上。
详情请百度百科“溪州铜柱”
沅陵这个名字,它的真实来历是什么呢?所谓陵者,最初是指大土山。《诗经·小雅》中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陵,也有陵墓的意思。《广雅·释邱》说:陵,冢也。那么,“沅陵”应该是指沅水有大山的地方;或者说,是沅水边有墓葬的地方。总之,沅陵作为一个地名,最早或许在秦朝就已经存在:里耶秦简中曾有“沅陵”的记载;在沅陵窑头古城——史书中记载为黔中郡所在地,曾发掘出土过“沅陵”二字的铜印。《汉书》上更明确指出汉初长沙王吴臣之子吴阳被朝廷封为沅陵侯。谁也没想到,正是这个吴阳,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以后,在当今被无意发现,也正是吴阳这个陵,让大家对沅陵的“陵”有了新的解释。
望采纳,谢谢
屈原获罪于楚顷襄王,第二次遭受流放。经这次贬官放逐的打击,屈原万念俱灰,对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充满了怀疑。他弄不明白,为什么忠臣会被国君抛弃,小人却得到赏识重用。在流放途中,他不停地问天问地问宇宙,心中充满矛盾与牢骚,他把种种问题和牢骚,诉诸笔端,这就是他给后人留下的《天问》和《离骚》。
理想得不到实现,才能得不到赏识,屈原心情苦闷,郁郁寡欢,愁肠百结,到了沅水之滨时,他早已是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路人见他这副模样,都远远躲避,生怕给自己带来晦气。
一天,江边一个渔人,对他表现出关心的询问,问他为什么事想不开,弄成这种人不象人,鬼不似鬼的模样。屈原于是告诉他,自己之所以牢骚满腹,愁肠百结,就是因为这世界上人人都昏溃不明,只他一人独自清白,人人都沉醉不醒,只他一人知道危险正在逼近。渔人说:“难道这就是使你憔悴如此的原因?难道你就没听说过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道理?既然世人都昏浊,你为什么不漏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你为什么不铺其糟而其离?”
屈原还想解释什么,但是渔人已不愿再听,唱着渔歌,划着小船渐渐远去了,只留下屈原一人孤伶伶地站在江岸发怔。
屈原自被放逐出来,已经很久没有人和他说话了,他也一直把自己禁锢在清高的境界中,今天渔人的话,他虽然一时还没有全部领悟过来,但也多少使他一向清高自赏的灵魂受到一下重重的撞击。
不久,他溯沅水而上,在经历瓮子洞、清浪、九矾诸多险滩后,他从那些劈波斩浪、勇斗岩礁的船夫们身上,感受到了与艰苦环境抗争的乐趣,于是,他这一时期的诗风,开始逐渐变化,笔端流露的不再是那些令人断肠的词语,而是一种飞扬着无限激情的诗句。
沅陵的民风民俗,让他感受到另外一种精神境界。特别是沅陵一年一度的端阳龙舟大赛,更是让他从中吸取一种奋发向上,昂扬激越的勇气和力量。这次放逐,他在沅陵及古时属沅陵管辖的今辰溪、溆浦一带生活了三年,对沅陵一带的巫傩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搜集、研究和整理,为后人留下了反映古沅湘文化现象的《九歌》。
屈原转变人生态度,振奋精神,与沅陵龙船关系密切相联。他从沅陵龙船的激烈竞争中,感受到了生命的辉煌与力量的完美,请看他在《湘君》中的诗句:“驾飞龙兮北征,吾道兮洞庭。薜荔柏兮蕙鲷,蒸桡兮兰旌。”这是他将离开沅陵往北方去时的心表表露。对这句诗,郭沫若翻译得十分精彩:“驾着龙舟我们往北飞,在洞庭湖中好打来回。我已插上槟榔、拴上蕙,鲜花装上桡片,兰花插旗徽。”遗憾的是,他此次北行,刚到岳阳,就传来楚国灭亡的消息,悲痛之下,于是怀沙投汩罗江以殉国。
对沅陵一带的龙舟,屈原还有过许多精彩的描写。例如他在《湘君》一诗中对龙舟的赞美和自己的祝愿:“美要渺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他认为,龙船之所以很美,就是它本型修长,又在汹涌的沅河上奋进。他真希望自己也能驾驶一艘用桂木做成的龙舟,和大家一起急流奋进。但是他更希望汹涌的沅湘之水能够少些波浪,安稳流淌,其含意是希望楚王多施惠政,以求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在《东君》一诗中,他更是写出龙船竞渡时的恢宏场面与气势:“驾龙舟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意思就是说驾在那飞驰的龙船上,就像坐在轰轰的雷声之中,船上的旗子象云一样,又多又厚,舞动开来,好似一条蜿蜒行进的巨龙。这种气势和场面,正是今天沅陵龙船赛的真实写照。换句话说,沅陵今天的龙船赛,完整地保留着二千多年前的旧楚遗风,是一副古老风俗画卷的动感体现。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