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西域有个妙庄王,生了3个女儿2113,名妙因、妙缘、妙善。
三女都到了出嫁的年龄,大女、二女高高兴兴嫁出去了,就是三女儿妙善死也不肯出嫁,执意出家。庄王大怒,把妙善赶出王宫。
5261妙善就到深山修行4102,成为香山仙长。后来庄王得了重病,危在旦夕,需要亲人的一只手、一只眼来作药引子。
大姐、二姐都不肯作出牺牲,只有出家修行的妙善1653献出了自己的手眼,救了父亲的命。妙善公主大愿大德的孝行,不仅教育了妙庄王,而版且,佛祖释迦牟尼亦被其孝心感动,为让妙善公主能时时拯救苦难众生权,佛祖便赏她一千只手,一千只眼,使之成为众所祈求的千手千眼的观世音菩萨。
观音,原名观世音,是佛教中阿弥陀佛的左协菩萨,无性。《悲华经》上说,观音原来是转轮王的儿子,名叫不煦。他曾与父亲一起跟随释迦牟尼出家修道,发誓“要排除众生一切苦恼。苦难众生,只要一心念我的名字,我就能即时观其声音,帮他脱离苦海。”释迦牟尼为不煦的决心所感动,亲自为他授记:“善男子,你要拯救三恶道一切众生,断除众生烦恼,使他们往生乐土。善男子!我就给你取名观世音“
据说观世音最初的艺术原形是古印度婆罗门教中一对可爱的孪生小马驹,所以又叫”双马童神“/佛教产生后,其艺术形象变为一匹小马驹,名称“马头观世音”,为一慈眉善目的菩萨。后来它又被人格化,表现为威猛的男相形象。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在一段时间内依然是男相,如河北平泉出土的北魏太和年间的铜铸观世音菩萨立像,形象粗犷威武,衣饰朴素。但是后来他为什么变成了女相呢?
一种说法是唐太宗做了皇帝后,真龙天子独一无二,观世音的形象便由男相改变为女相了。又说因其名字中的“世”字与皇帝名称相同,避讳而删去,就改称为观音。另一种观点认为,观世音像的变相更多地取决于当时人们审美的爱好。按站佛法说法,观世音菩萨有32种应变化身,其中即有一些女身。观世音为说法需要,可以变换性别和身份。因此在南北朝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把他们所喜爱的女性美赋予了心目中敬仰的观世音菩萨,女相观音变逐渐出现在寺庙之中。到了唐朝,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日益提高,艺术家便把对女性的爱恋之情移植到观音雕像上,观音像从此固定为体态婀娜`,神态妩媚,服饰华丽,富有风韵的女相形象了。观音通常脚踏仰莲莲坐,左手拿着净瓶,右手持柳枝,面露微笑,似乎正在把瓶中赶路撒向人间,把幸福带给人类。
传说观音菩萨有三十三个化身,杨柳观音就是其中之一。
据说有一天,观音菩萨听说中州地区民风很不好,百姓愚昧无知,贪财好利。慈悲的菩萨决定前去度化那些愚人。
乘着祥云的观音菩萨来到中州地区的太室山。当天夜里,她托梦给当地的百姓,说是明天观音菩萨要经过此地,点化有缘人,解救百姓的苦难。
第二天,当地的百姓纷纷谈起了昨夜所作之梦,发现大家居然作的是同一个梦。于是,众人满怀希望等待观音菩萨的到来。人们每见到一个陌生人,都要上前询问,看是否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但是让大家失望的是,没有一个人是观音菩萨。原来,观音菩萨化作了一个穷苦的老妇人,一路乞讨,没有一个人注意到她。
当时中州地区正值大旱,庄稼都枯萎了,百姓的粮食很紧张。化身为老妇人的观音菩萨乞讨了很多家,都没有要到一点吃的,她不禁叹息道:“干旱固然是天灾,可是也是人自作自受的结果啊。”正巧有一个叫刘世显的老人听到了菩萨的叹息,他心中一动,暗想:难道这老夫人就是观音菩萨不成?于是他上前问道:“老婆婆,你说的很有道理。你的意思是说,因为这里的人不肯一心向善,才遭到这样的天灾吧。如果从现在开始,每个人都积德行善,改过自新,今年的天灾还可以救的了吗?”
菩萨笑着说:“上天之心是最仁慈的,福善之心要比罚恶之心还胜三分。只要人们诚心悔过,上天是会看见的。”刘世显听了菩萨的点化,伏身拜道:“多谢观音菩萨点化。如今弟子茅塞顿开,愿菩萨大发慈悲,广施法力,降下甘霖。弟子愿建寺庙供奉菩萨,并且劝说众人,皈依佛门。”
观音菩萨说道:“难得你一片诚心替众人求情。明天午时三刻,我将显化真身,施法降下甘霖。请你告知当地百姓,到时候可以观看。”刘世显再三拜谢,菩萨却已悄然隐去。
刘世显把遇见观音菩萨之事告诉了众人,大家听说那个讨饭的老妇人就是菩萨,都半信半疑,只等到次日午时三刻再看个究竟。
第二天,将近晌午时分,太室山顶飘起一片白云,白云散去,观音菩萨显现了真身。只见菩萨丈六金身,头戴锦兜,身批袈裟,赤着双脚,手中捧着一只羊脂白玉净瓶,瓶中是甘霖和杨柳枝。众人见了,慌忙下拜,口中念诵“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法号。观音菩萨从净瓶中取出杨柳枝,蘸着甘霖,向农田中轻轻撒去,其法相也随之逐渐隐去。不一会儿,大雨倾盆,一直下了半个时辰才停住。
从那以后,中州地区没有不相信佛法的。刘世显捐资在太室山上建了一座庙,内中供奉手捧杨柳净瓶的观音菩萨像。
这次观音菩萨的显化,被称为“杨柳观音”。
观音信仰源自于佛教,而观世音的形象则在中国民间经受了长期的演变。
观音,又称观世音、观自在,是中国化的佛教信仰的重要的菩萨之一。民间对她的崇拜极盛,老百姓称她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唐代,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将观世音菩萨之世字免去,改称观音菩萨。
元代以前,由印度等地传入的观世音菩萨像皆为男性,元代初年,大画家赵孟的夫人管道升最早用“水墨”的方法画了一幅女性的观音像,因为她慈悲若女子;并撰写了《观音成道记》一书。
书内说,观音是天竺国妙庄王的第三女,名叫妙善,生而素食,长而事佛,矢志不嫁。父王就让妙善去做十件难做的事情,例如用竹箩挑水满一水池,一晚要织成一百疋布等,不能完成便要嫁人。
妙善完成不了,就诚心向天祷告,感动得天上诸神齐下凡间,帮助妙善去完成任务,结果十件难事都依限完成。
后来妙善为太白星君度之成道,成道后妙善又度父母姊一家人皆得成正果。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明显能看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对佛教的改造和影响。道教称观世音菩萨为洞天帝主圆通自在天尊。因为在宋代道教成为统治者支持的宗教,宣和元年,皇帝下诏,把佛祖改称为大觉金仙,罗汉改为尊者,观世音改称为观音大士,并入了道教。
观世音菩萨曾立誓度尽天下众生,众生得度,然后自己最后一个得道,所以数千百年以来,仍称观世音菩萨而不称佛。
详细的你可以到如下地址查看:
佛教上有不同的记载,民间有不同的传说。从唐代开始,中国民间已有大悲观音菩萨为妙庄王幼女妙英之传说。《观音得道宝卷》中说:往昔过去劫,有个妙庄严王,王后名叫宝应。夫妇俩生有三位如花似玉的公主,大公主名叫妙颜,二公主叫妙香,三公主叫妙英。妙英公主年龄最小,但最善良、最聪明,因此也最讨人喜欢。她五岁能诵经,知道尊重佛法、孝顺父母。她彬彬有礼,谦让、温和,善解人意。人们夸奖她疼爱她尤其是父王,更把她视为掌上是明珠。大公主、二公主先后出嫁了,妙庄严王决心要为三公主寻找一个最理想的郎君。可是做父亲的没有去问问女儿的意愿,没有去了解女儿的心思,只是用自己的眼光,物色了一位乘龙快婿。他把这个消息告诉妙英,要马上为她办婚事。谁知平时最听话的三公主,这时默默地摇摇头,表示不同意。
父王以为女孩子家害羞,便笑着对她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我为你找的是一个聪明英俊的小伙子,你们是十分相配的一对,你一定会满意的。"不料妙英公主坚决地说:"父王,谢谢您为我操心,但我不想嫁人。"妙庄严王还是耐心地劝说:"结婚是终身大事,不可任性地一口回绝。你要听父王的话。"可是妙英公主一点不肯让步,神色凝重地说:"父王,孩儿别的都听您的,但结婚之事万难从命。我决心皈依佛门,今生今世不想嫁人!"妙庄严王既失望,又生气,吹胡子瞪眼睛地说:"好吧,那你就去当尼姑吧!"一气之下,就把三公主逐出了宫门。可怜妙英孤苦伶仃,浪迹天涯,来到一座荒山,结庐拜佛,面壁苦修,终成菩萨。这尊菩萨由于自己曾受尽人生的苦难,所以最能体察世间的各种烦恼。人们在遇到困难或灾变时,只要念诵其名号--观世音,菩萨就会及时赶去拯救。
《香山宝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须弥山西有一兴林国,国王婆伽,年号妙庄。生二女,长女妙书,次女妙音;至妙庄十八年二月十九日,又生一女,名妙善,原为仙女转世,一意念佛修道。"妙庄王欲让妙善出嫁,她不从父命,出家修行。妙庄王几次劝说无数,便放火烧寺。妙善刺口喷血,救灭了火。妙庄王以为她是妖怪,下令将妙善绞杀。其幽灵遍游地狱,发愿普救众生。阎罗王怕她把地狱毁坏,便让其还魂归阳。于是,妙善在太白金星指引下,在惠州澄心县香山寺苦修九年,终于现观世音化身。这时,妙庄王因为毁佛而患重病,妙善化为老和尚,施以良药。后来又化为香仙人,施以手、眼合药。从此,她就成为千手千眼观音被供养。
《观音得道宝卷》中的妙英和《香山宝卷》中的妙善,虽然名字有异,但显然是同一个人--妙庄严王的第三个女儿。她得道而成为观世音菩萨的故事,是多么感人和充满戏剧性!
现存于河南省宝丰县的宋元符三年(1100)由蒋之奇撰文、蔡京书丹的"香山大悲菩萨传碑",记述了大悲观音菩萨修道的经过,并说明碑文原本是唐代终南山道宣传,由汝州香山寺住持沙门怀昼出示于蒋之奇。这块碑系珍贵的文物,在佛教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我们读了这一碑文,就觉得这位外来的法力无边的观音菩萨,从身世到形象都被改变,已被赋予浓烈的中国色彩,正因为这样,观音菩萨也就易于为中国信徒所接受了。
古时候西域有个妙庄王,生了3个女儿,名妙因、妙缘、妙善。
三女都到了出嫁的年龄,大女、二女高高兴兴嫁出去了,就是三女儿妙善死也不肯出嫁,执意出家。庄王大怒,把妙善赶出王宫。
妙善就到深山修行,成为香山仙长。后来庄王得了重病,危在旦夕,需要亲人的一只手、一只眼来作药引子。
大姐、二姐都不肯作出牺牲,只有出家修行的妙善献出了自己的手眼,救了父亲的命。妙善公主大愿大德的孝行,不仅教育了妙庄王,而且,佛祖释迦牟尼亦被其孝心感动,为让妙善公主能时时拯救苦难众生,佛祖便赏她一千只手,一千只眼,使之成为众所祈求的千手千眼的观世音菩萨。
观音信仰源自于佛教,而观世音的形象则在中国民间经受了长期的演变。
观音,又称观世音、观自在,是中国化的佛教信仰的重要的菩萨之一。民间对她的崇拜极盛,老百姓称她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唐代,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将观世音菩萨之世字免去,改称观音菩萨。 元代以前,由印度等地传入的观世音菩萨像皆为男性,元代初年,大画家赵孟的夫人管道升最早用“水墨”的方法画了一幅女性的观音像,因为她慈悲若女子;并撰写了《观音成道记》一书。
书内说,观音是天竺国妙庄王的第三女,名叫妙善,生而素食,长而事佛,矢志不嫁。父王就让妙善去做十件难做的事情,例如用竹箩挑水满一水池,一晚要织成一百疋布等,不能完成便要嫁人。
妙善完成不了,就诚心向天祷告,感动得天上诸神齐下凡间,帮助妙善去完成任务,结果十件难事都依限完成。 后来妙善为太白星君度之成道,成道后妙善又度父母姊一家人皆得成正果。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明显能看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对佛教的改造和影响。道教称观世音菩萨为洞天帝主圆通自在天尊。
因为在宋代道教成为统治者支持的宗教,宣和元年,皇帝下诏,把佛祖改称为大觉金仙,罗汉改为尊者,观世音改称为观音大士,并入了道教。 观世音菩萨曾立誓度尽天下众生,众生得度,然后自己最后一个得道,所以数千百年以来,仍称观世音菩萨而不称佛。
详细的你可以到如下地址查看: /read.php?tid=59726。
观音菩萨的故事—割肉救母 阿媛 在民间传说中,观音菩萨是天竺国妙庄王的三公主—妙善,她从出生就没有见过父母,一直因为躲避宰相的追杀而远避它乡,在养父母的慈爱和关怀中幸福成长。
十二岁时因为偶然发现生身母亲的信物而知道自己的身世,越发对养父母产生敬爱和感恩之心,同时也萌发对身生父母的思念与想往。 妙善公主天生悲天悯人,就是对一棵小草也爱惜备至,她十六岁出家学道,法名:观世音,意思是:观其世间的音声,关注众生的疾苦,有求必应,有难必帮,有缘必度。
她先后收善财童子和小龙女为徒弟。在她道果还未成熟那年,师徒三人来到妙庄王城,还未进城,她突然感到心疼欲裂,掐指一算,是至亲的亲人有难。
她们匆匆赶到城里,看见粘贴皇榜的地方人山人海,人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她们进前一看,是妙庄王宫为王后粘贴的招贤榜,大概意思是王后近年来日思夜想失去的三公主,加上国事纷扰、偶感风寒,遂发急病,全国上下无有能医者,现王后病体沉重,有能医者,揭榜为据,若能让王后痊愈,必定予半壁江山为谢! 妙善看见“王后日思夜想失去的三公主”几个字,不由得心疼难忍,潸然泪下。想想母亲怀胎十月,担惊受怕,妊娠反应,苦痛不堪,直至生产,血流如注,未及慈爱,被迫分离,思念牵挂,肝肠寸断;二十几年苦痛煎熬,身心憔悴,如今命悬一线,还不知道女儿在何方?她毅然揭榜在怀,早有官兵报告王宫,不一会就来了许多官兵,为首的一个看着妙善年轻貌美,清逸不凡,不像是医生,疑惑的问:“是你揭的榜吗?”妙善说:“是我揭的,赶快让我进去,耽误了王后的病情,你吃罪不起!” 来到王宫,见到日夜思念的亲娘,妙善强忍泪水,上前为母亲诊脉,母亲气血已乱,气若游丝,已经危在旦夕。
恰在这时,宰相突然闯入,以审查医者为名,想进一步干扰王后的治疗,当他看见妙善时,心里为之一振,他也是修道之人,颇有功力,他看出妙善就是三公主,便对妙庄王说:“王后的病,只有用亲生儿女的血肉做药引才能治好。”又对着妙善阴狠地说:“我说的对吗?这是《医典》上记载的,王后思念女儿成疾,解铃还需系铃人,只能用亲生女儿的血肉治疗。”
妙庄王问旁边的太医:“是不是有这种治法?”太医回答:“回禀陛下,医典,医书都有这种记载,但是我们都不曾试过,请陛下三思!”国王对王后一往情深,他不愿失去王后,便下令叫来妙可,妙心两个公主,要她们为王后割肉治病。大公主妙可听说要割肉给母亲治病,吓了一跳,沉思一会说:“父王,我看还是把这个为母后尽孝的好事让给妹妹做吧。”
二公主妙心急切地回答:“还是姐姐做吧!”两人推来推去,谁也不愿意割自己的肉为母亲治病。 这时, 妙善上前向妙庄王施礼道:“贫僧愿意割肉救治王后的病,请陛下恩准!”妙庄王看着端庄美丽的妙善,长叹一声道:“亲生女儿都不愿意做的事,你怎么愿意呢,这是为什么?”“她是一位贤德的王后,况且王后与贫僧有缘,望陛下成全贫僧的心愿。”
妙善含着泪水恳求道。妙庄王感动地说:“你真像我的三公主,她要是活着,也跟你一样大了。”
说着不由得落下泪来。妙善一看,差点想扑进妙庄王的怀里叫声“父王”然后大哭一场。
但是不能,还不是时候,。妙善叫人赶快割肉为王后煎药,在场的所有人,除了宰相暗自得意的冷笑以外,个个掩面落泪,感动不已。
厨夫双手颤抖地割下妙善左手臂上的一大块肉,奇怪的是肉割下来,血就止住了。太医们赶快为妙善敷上金创药,仔细的包扎好伤口。
妙善自始至终忍着剧痛,一声不吭。她在心里欣慰的想:终于可以报答一点母亲的恩情了。
她日夜守候,亲自给王后煎药喂药,三天后,王后的病就好了。王后紧紧握住她的手说:“你真像我的女儿,一看见你,我心里就爱的不行,以往的忧苦一点也没有了。”
妙善忍住泪水笑笑说:“贫僧也希望您是我的母亲,我一看见您,就觉得格外温暖和亲切,请允许我在您的膝下靠一靠,我要体会一下承欢膝下的母女幸福。”王后紧紧抱住妙善,那种情脉一通的喜悦和感动溢满心间,两人泪水盈盈,久久不愿分开。
王后暗暗发愿:“如果她是我女儿,就让我的泪水平复她的伤口。”于是王后说:“孩子,现在只有我们俩,我叫你一声女儿,你把伤口给我看看,行吗?”妙善看着王后恳求的泪眼,答应了她的要求。
王后轻轻抚摸着妙善的伤口,心疼万分,泪水奔涌,这时奇迹发生了,王后的眼泪滴在伤口上,伤口立刻平复如初。她大叫一声:“啊!我的心肝,我的宝贝,我日夜苦盼的女儿,你终于回来了!”母女相见,悲喜交集,涕泪横流,多年的渴望化作幸福的拥抱,妙善哽咽地请求母亲坐好,她要对母亲行跪拜礼,她脱去戒袍,深深地对母亲行了三个跪拜礼,感恩母亲十月怀胎之恩,感恩母亲牵挂思念之恩,祝福母亲福寿绵长,吉祥如意! 尽管王后舍不得离开女儿,但是为了女儿不再落入宰相之手,也为了女儿早日修成佛道,铲除以宰相为首的一批祸患,保证国泰民安,人民安乐幸福。
母女俩还是忍痛依依惜别,妙善要继续在珞珈山修炼,等待她的是更艰巨的行程,她要为天下苍生修行菩。
相传在唐朝宪宗元年(公元八零六年),陕西省某地突然出现了一个十分美貌的提篮子卖鱼少女。当地的少年见了,都争着想娶为妻子。于是少女就向所有的求婚者提出要求:『如果有人能在一夜之间背诵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我就嫁给他。』到了第二天清晨,能背诵普门品经的人竟有二十人之多。少女说我一个女子怎么能许配二十个人哪。于是少女给这二十个少年每人一部『金刚经』,说谁能在一夜之间背诵出,就嫁给谁。到了第二天清晨,又有十位少年能通顺地背诵『金刚经』。于是少女又给这十位少年每人一部七卷本的『法华经』,说如果有人能在三日内熟诵出七卷法华经,我就嫁给他。到了三日期限,只有一位姓马的少年能熟背法华经,于是提篮卖鱼的这位少女就答应嫁给这位马郎。马郎与提篮卖鱼少女按照当地的风俗,兴高采烈地举办了隆重的婚礼。当众人把这对新婚夫妇送进洞房时,提篮卖鱼少女说自己身体感到有些不舒服,请马郎暂时出洞房,让她休息片刻。可是,未等参加婚礼的客人散去,这位新娘竟然死去了,而且眼看着少女的尸体就要腐烂了。于是只好立即将这少女埋葬了。
少女埋葬几天后,来了一位手持锡杖的老和尚,要求见马郎新娶的媳妇。马郎告诉老和尚说媳妇病故已经埋葬了。老和尚要求去看马郎媳妇的坟墓。于是马郎带老和尚到新媳妇的坟前,老和尚只用手中的锡杖,很快地就把坟拨开了,等到把棺材打开一看,里面根本没有少女的尸体,棺材内只有一块用黄金制成的锁子骨。老和尚用锡杖把黄金锁子骨挑起来,给围观的人群看,同时向众人宣扬佛法说:『你们陕西的习俗喜欢骑马射箭,骁勇好斗,只知崇尚武功,说明你们尚不知道世上还有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佛、佛法和僧侣三宝,是导人向善真理的化身,如果不明向善的真理,就会犯下孽障,产生种种的恶报。这位嫁给马郎的卖鱼少女,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菩萨是用这种方法来教化、启迪明白向善的真理,普济众生,体现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威德。』老和尚说完这番话之后,就腾空飞去了。从此以后,陕西省信仰佛教的人就一天比一天多起来了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7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