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释义:(1).典制和成例。故,故事,成例。 【出处】:《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讌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示例】:《北史·高隆之传》:“ 隆之 性好小巧,至於公家羽仪,百戏服制,时有改易,不循典故,时论非之。”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压角之来莫究其始, 开元 礼及累朝典故并无其文。”清·田兰芳《蓬莱(袁可立别业)纪胜杂体小引》:“则是编也,亦可备蓬瀛之典故,以资取信。” 释义:(2).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出处】:清 昭连 《啸亭续录·大戏节戏》:“其时典故如 屈子 竞渡, 子安 题阁诸事,无不谱入,谓之月令承应。”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查初白诗一》:“语杂诙谐皆典故,老传著述岂初心。” 【示例】:老舍 《茶馆》第三幕:“‘青是山,绿是水,花花世界’,又有典故,出自《武家坡》!” 典故的来源大致有三个。第一,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如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嫦娥的女士偷吃了长生不老的药,但她吃的多了点,就不由自主地飞到月亮上去了。这就是典故“嫦娥奔月”的由来;第二,来源于一些历史书上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如古代有个叫谢灵运的诗人,说世界上所有人的才华加起来要有十斗的话,曹植一个人就占了八斗。他自己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后来人们就称才华超出普通人很多的人为“才高八斗”;第三,来源于佛经、圣经等宗教书上的故事、人物、礼仪等,如“天女散花”这个典故来源于佛经,后来常用来形容下雪、落花地的情形。“替罪羊”这个典故来源于圣经,喻指为代替别人承担过错的人。
历史故事的定义:
故事根据发生的时间不同,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指刚刚发生的故事,比如新闻故事;一种是指未来发生的故事,比如科幻故事;还有一种是指过去发生的故事,比如成语故事。
狭义的历史故事就是指第三种,而广义的历史故事除了包括第三种,还包括第一种。那是因为,已经发生的故事和刚刚发生的故事(主要是新闻故事),在某种意义上,无法进行严格地区分。
了解历史故事的意义:
了解一个国家就要先了解它的历史,历史故事是让我们最容易了解中国历史、外国历史、世界历史、清朝历史等不同地域,不同朝代历史最快捷方法。
扩展资料
中国历史故事:
1、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2、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3、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4、大义灭亲:
春秋时,卫国石蜡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共谋杀君篡位。石厚为了安定国内人心,去求计于自己的父亲。石蜡因之而设计,借陈桓公的帮助,乘他们到陈国之机,逮捕了州吁和石厚。
卫国派人到濮杀死了州吁,石蜡派家臣到陈杀死了石厚。《左传》因此称赞道:“君子曰:‘石蜡,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同与,就是一同处死的意思)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大义灭亲”原指为君臣大义而灭父子私情,后用以泛指炎维护正义而不徇私情。
5、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故事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
最早可追溯到汉朝释义:(1).典制和成例。故,故事,成例。
【出处】:《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讌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示例】:《北史·高隆之传》:“ 隆之 性好小巧,至於公家羽仪,百戏服制,时有改易,不循典故,时论非之。”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压角之来莫究其始, 开元 礼及累朝典故并无其文。”清·田兰芳《蓬莱(袁可立别业)纪胜杂体小引》:“则是编也,亦可备蓬瀛之典故,以资取信。”
释义:(2).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出处】:清 昭连 《啸亭续录·大戏节戏》:“其时典故如 屈子 竞渡, 子安 题阁诸事,无不谱入,谓之月令承应。”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查初白诗一》:“语杂诙谐皆典故,老传著述岂初心。” 【示例】:老舍 《茶馆》第三幕:“‘青是山,绿是水,花花世界’,又有典故,出自《武家坡》!” 典故的来源大致有三个。
第一,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如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嫦娥的女士偷吃了长生不老的药,但她吃的多了点,就不由自主地飞到月亮上去了。
这就是典故“嫦娥奔月”的由来;第二,来源于一些历史书上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如古代有个叫谢灵运的诗人,说世界上所有人的才华加起来要有十斗的话,曹植一个人就占了八斗。
他自己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后来人们就称才华超出普通人很多的人为“才高八斗”;第三,来源于佛经、圣经等宗教书上的故事、人物、礼仪等,如“天女散花”这个典故来源于佛经,后来常用来形容下雪、落花地的情形。
“替罪羊”这个典故来源于圣经,喻指为代替别人承担过错的人。
“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读淮阴侯韩信 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这首诗出自红楼梦。“壮士须防恶犬欺”是说韩信韬晦能忍胯下之辱,“三齐位定盖棺时”是说韩信在被封齐王之时,已注定了他的结局。三齐是指胶东、齐、济北三个诸侯国。韩信在破赵平齐后,派使者要求刘邦封他为齐国的假王,刘邦正要大骂被张良踩脚提示,马上改口骂道“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立即封韩信为齐王。 “寄言世俗休轻鄙”是指不要小瞧落魄时的韩信,“一饭之恩死也知”是指韩信封王时曾赠千金以报答老妇当年的“一饭之恩”。 大家都听说过韩信知恩图报,曾千金回报老妇当年“一饭之恩”,但是否有人听说起过韩信功成名就后如何对待那个使他受胯下之辱的年轻屠夫,列位不妨想一下,要是换成你会如何呢? 其实[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此记载,确超乎常人想象。 韩信封(楚)王后:召辱已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翻成白话就是:韩信召见使他受胯下之辱的人,任其为楚中尉。并对将相们说,这是壮士,当年他侮辱我时,我如果杀了他并没有什么道理,所以就忍让了他,才能达到今天这样的成就。 汉高祖与淮阴侯韩信某次论兵,高祖问韩信:“象我这样能率领多少兵?”,韩信道:“陛下不过能率领10万。”高祖问“那你能率领多少?”韩信回“我多多益善。”是故有“韩信用兵,多多益善”之说。高祖笑道:“既然你那么会用兵,为何还被我抓住?”韩信答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擒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韩信的回话可翻译如下:“陛下不善于率兵但善于驾驭将领,此我韩信被擒原因。况陛下权利天授,非人力可达。” 韩信在刘邦拜将后论天下大势和策略时,对项羽的“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有以下论述:项王发怒时,千百人都吓得胆战腿软,然而他却不能任用有才能的将领,此不过是匹夫之勇。平时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他能为别人的痛疾同情地流下眼泪,并把自己的食物送给他们吃。但到了别人有了功劳应加赏封爵时,他却将商封爵的印信玩弄的棱角都磨没了还舍不得授给人家,此即妇人之仁也。。。。。 淮阴侯韩信的雄才大略令人折服。他不是樊哙、曹参一类的攻城略地的猛将,也非孙膑、庞涓一辈的军事家,而是那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将之才,“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韩信在登坛拜将时,有段精彩的议论。他详细,深刻地分析了项羽、刘邦各自的形势,一针见血地指出项羽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而刘邦则是“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之后,他更是预见性地提出:“今天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是故,后人认为这段话可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并驾。 史记中部分原文以及感慨淮阴侯诗句欣赏: 蒯通劝韩信时说:“。。。,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臣请言大王功略:。。。。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也。” 楚王韩信被汉高祖擒时,韩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故当亨!” 读史--文天祥 自古英雄士,还为薄命人。 孔明登四十,韩信过三旬。 壮志摧龙虎,高词泣鬼神。 一朝事千古,何用怨青春。 「书淮阴侯传」罗隐 寒灯挑尽见遗尘,试沥椒浆合有神。 莫恨高皇不终始,灭秦谋项是何人。 「韩信庙」罗隐 剪项移秦势自雄,布衣还是负深功。 寡妻稚女俱堪恨,却把馀杯奠蒯通。 「漂母冢」罗隐 寂寂荒坟一水滨,芦洲绝岛自相亲。 青娥已落淮边月,白骨甘为泉下尘。 原上荻花飘素发,道傍菰叶碎罗巾。 虽然寂寞千秋魄,犹是韩侯旧主人。 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 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 ——李白「猛虎行」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二
掌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
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
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典故的释义要比掌故来得宽泛。
掌故要比典故更民间化、俚俗化、口语化,与逸闻、佚事往往成双出对;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顾名思义,典故也可解释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词句。因此,它更书面化、正规化,是正统文学的一个分支。
如果把掌故比喻为野史,典故则像是正史。事实上,我们习惯把古文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称之为典故,而把一些积古的老人口头所述的话,统括为掌故,当然这个掌故与长于世故有别。
此外,掌故往往给人以长篇累牍之感,而典故则用很精炼的语言概括了整个故事的大概,以成语等固定的词或短语约定俗成了下来。譬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守株待兔、邯郸学步、画蛇添足等等,令人一目了然,一读题目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所以,典故通常与成语紧紧联系在一起。成语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过程中形成的固定词组或短语。
成语典故是汉语词汇中的特殊部分。它们结构简练、含义丰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但是,许多成语典故中,字面上不易准确理解,必须认真加以查考。这是成语典故逐渐被人们遗忘和弃用的主要原因。
分类 成语典故,如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按图索骥 等 历史典故,如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等 文学典故,如 晓风残月,大江东去 等 文化典故,如 牛郎织女 等 掌故和典故虽然有区别,但它们又同宗同脉,同根同源。一般来说,适合于掌故的分类,典故也适合。
譬如,我们把掌故按内容分为文学掌故(如:《西游记》掌故)、文化掌故(如:饮食掌故、佛教掌故、民族掌故、服饰掌故等)、人物掌故(如:《中国十大名曲》掌故)、历史掌故(如:三国掌故)、地方景点掌故(如:中国十大风景名胜的掌故)等等。因此典故也可以分为上述类型,但无论掌故和典故都是为文学创作服务的,它们的使用都具有局限性。
此外,掌故和典故还可以按国别分类,外国文学中也有典故,由于国外不像中国古代重文不重理,因此典故涵盖的范围更广,分类也更多,如数学典故、物理典故、科技典故等等。典故的运用 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
诗词史上,用典故多的尤以李商隐、苏东坡为甚。有人说李商隐“好积故实”,如《喜雪诗》,一篇中用了18个典故。
事实上,似乎用典就是相伴诗而来的,诗与典故是密不可分的。外国也不例外,就是反对用典的人,其诗作中也往往自觉不自觉用起典故来。
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典故的凝缩委婉和诗歌的简练生动有关。在创作诗词中如何能运用好典故呢? (一)要熟悉掌握大量典故,这样在需要时才能用得上,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典故。
要避免创作时头脑空空联想不到有关典故。如:“将立夏,叹春晚花泣,四月梅子催写词。
一骑青衫穿烟雨,沐雾早上,悠然过天池。天池水初沸,乳燕翻飞,剪云乱径,纷纷柳絮可入诗。
黄昏去楼榭,凭栏拍遍,周围渺人烟。正是一年绝好处,我独赏,最乐事。
往年此时,红男绿女渐渐来,嬉笑别谷雨,清明寒食伤亲怨,总有淡淡思。观料峭突岩,草长莺飞啼,人在图画中,画在人眼里,两般竞相趣。
常言劝君不惜光阴旧,到老恐悔环腰瘦,翻云又覆雨,哪日得闲看:天池之上竞船渡,横往纵来总是直!我自带清茶,水自惠泉汲,逍遥备得陈年柴,三五刻后茶香起。不邀友,不宴宾,闲庭孤独身,一杯茗苦天地泣。
雨中天池别有景,涓涓滴打散不尽,人生亦如斯,喜怒哀乐总无穷,何必悲叹息?一任雨打风吹去,平生终归止。日已从中,雾散虹熠云淡却,长空一片清净。
不见蓑衣钓,浮萍游鱼闹。此番自然能几时,明年归来难再持!不由恨。
倘若席上多素色,入耳便捕鸟鸣栖。手无金描笔,只能喃喃语。
心乱绪,披发归闹市,人唤犹沉痴。”(选自改梧桐落雨《归家》) (二)要准确理解有关典故的正确含义和使用方法,避免用错,用偏,产生笑话,影响意思表达,比如“琴心”之典故源于汉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运用在男女相爱中贴切,运用到其他亲情,友情,交情上就会不当或牵强;比如“望帝”这个典故渲染的是一种悲哀的气扮,如果用于喜庆就不当了。
(三)写诗词要特别掌握典故的活用,可以根据句子声韵文字的需要变换调整,如:“高山流水”的典故,在古人诗词中就有各种各样提法:“子期”、“知音”、“弦断”、“高山一弄”、“子期耳”、“钟期听”、“流水引”、“断弦人”、“伯牙高山”、“钟殁废琴”、“流水高山”、“琴曲流水”、“流水心”、“断弦人”、“弄琴牙”等等多种用法。其实还可以更多,但是要注意关键字是不能改变的,如:“伯牙”、“钟期”、“琴”、“弦”、“断”等字就不好换为别的字。
(四)要注意典故的生命力。
1、《百发百中》:春秋时代,楚王手下有个名叫养由基的人,善于射 箭。
有 一次,他 站在 离 柳树 百步 以外 的 地方,张 弓 搭 箭,连发 数 箭,都 射中了 柳树 的 叶子。大家 看了 赞叹 不绝。
从此,辗转相传,就 把 他的 箭术 称为“百发百中”。 2、《不耻下问》: 春秋时,卫国大夫孔圉(yu3)死了,被 大家 称为 “文”,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 道:孔圉天资聪明而又勤奋好学,他不认为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是件羞耻的事,所以他死后给他这个称号。”
3、《胆大如斗》三国 时期,蜀国的姜维胆量很大,也有 才干,得到军师诸葛亮的器重,委任他为征西将军,并且竭力培植他。诸葛亮死后,蜀国的兵马就由他统率,任蜀国的大将军。
他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多次领兵攻打魏国,都没有取胜。后来魏国征伐蜀国,蜀国寡不敌众,遭到惨败,后主刘禅投降。
不久,魏国的钟会阴谋叛变魏王,姜维认为时机已到,便假意与钟会勾结,企图趁机恢复蜀。不料事机败露,姜维被魏兵所杀。
魏兵剖开他的肚子,发现姜维的胆像斗一般大。 4、《得过且过》传说,五台山上有一种 鸟 叫 寒号鸟,有 四只 脚,两扇 肉翅。
每当 盛夏 季节,它的 身上 长满了 五彩灿烂的 羽毛,因此 自鸣得意地 叫:” 凤凰 不如 我,凤凰 不如 我!” 等到 深秋,它的 羽毛 全 脱落了,像 刚 出壳 的 幼鸟 一样,在 寒风 中 瑟索 发抖。它 无可奈 何地 叫道:” 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天气 转暖,寒号鸟 又 继续 跳著 叫著,忘却了 冬天 的 威胁。
5、《点石成金》晋代,有个叫许逊的人,曾当过旌阳县令,时常 装鬼弄神,施符作法,如同 仙人 一般,老百姓 称 他 为“ 许真君”。 有 一次,他 看到 百姓 缴不上 租税,就 动了 恻隐之心,用 法术 把 石头 点化成 金子,替 百姓 上缴了 拖欠 的 租税。
典故,古人也称故典,或称古事、故事、故实、古典、典实、旧典、往典等等。
在诗文中运用典故,古书上也有不同的名称,一般称为用事,也有称为引事、隶事、使事、运典等的,我们今天一般就称用典了。 “事典”与“语典” 什么是典故呢?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由古代故事构成的典故,称为“事典”;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构成的典故,就称为“语典”。 事典所用的古代故事中,最大量的是历史故事。
如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的“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几句,就是连用苏琥不失节而还汉;黄公(商山四皓之一的夏黄公)避秦入商雒山中; 穆生因楚王戊忘设醴酒而离去;邹阳狱中上书以自明四个历史故事(均见《汉书》),借以表明李白参加永王李璘的幕府是出于对唐王朝的忠心,他决不跟随李璘谋叛,因而他被流放夜郎完全是冤案。
事典也有用神话、传说、寓言、诗歌、小说、戏曲等故事的,如李白《把酒问月》诗:“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用的是神话故事。韩愈《感春四首》之四:“画蛇著足无处用,两鬓霜白趋埃尘。”
就用了画蛇添足的寓言故事;汪元量《钱塘歌》:“南人堕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 ” 用的是杜甫《杜鹃》诗:“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 语典所用的是古书中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如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 后代因称十五岁为“志学之年”,三十岁为“而立之年”,四十岁为“不惑之年”,五十岁为“知命之年”,六十岁为“耳顺之年”,七十岁为“从心之年”。
这里所取的是有特殊意义的词语。这种情况, 在语典中是随处可见的。
此外,也有取专有名词的,包括人名、地名、宫殿名、篇名、典制名、官职名等等。 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轮台”为地名,在新疆,汉朝曾在那儿驻兵屯田。陆游诗中代指南宋边疆。
词典也有取格言、警语、俗语、诗文句的,如杜甫《哭王彭州抢》诗: “翠石俄双表,寒松竟后调。”用《伦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无论事典或语典,特别是事典,同是一个典源,在不同的诗文中,可用许多不同的词语来概括。如《韩非子·和氏》篇讲和氏献璧的故事,后人作典故使用时用词可谓千变万化。
因和氏所献的是未理的璞,经加工后才成为璧,璧也就是玉,成为著名的宝物。 因之在诗文中使用时可用“和璞”、“和璧”、“和玉”、“和宝”。
又因和氏姓卞,就可用“卞”代“和”,成了“卞璞”、“卞璧”、“卞玉”、“卞宝”。因和氏为楚人,又可用“楚璞”、“楚璧”、“楚玉”、“楚宝”。
楚又称荆,也就可称“荆璞”、“荆璧”、“荆玉”、“荆宝”。 又因璧得之于楚(荆)山中,故也可称“楚山璞”、“荆山璞”等。
或者干脆称为“和氏”等。 事典如此,有些较长的语典也是如此。
如曹植《名都篇》有“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后代常用作饮美酒的典故,如王维《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辛弃疾《玉楼春·再和》:“十千一斗饮中仙。
” 典故的用法 典故在古诗文中有种种用法,这里只就主要的用法略作介绍。 正用和反用。
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来意义入诗文;反用则在诗文中反用原典的意义。如上举和氏璧的典故,在使用时往往表现了对和氏不幸遭遇的同情,如李白《鞠歌行》:“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
”这是正用。但李商隐在《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中却说:“却羡卞和双刖足, 一生无复没阶趋。”
说自己反而羡慕卞和被刖去双足,免得继续作一小吏, 受到阶前逢迎奔走的耻辱。这是愤激之词。
又如“求田问舍”一典,本来是刘备批评许汜在天下大乱时,无忧国志家的救世之心,而只求买田置地,经营自己的安乐窝(见《三国志·陈登传》)。 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说:“求田间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这是正用。而王安石在《读蜀志》中却说:“无人说与刘玄德,问舍求由意最高。”
这是反用,充分体现了王安石在变法失败后的苦闷与愤激。事典有反用,语典也常见,如王安石《钟山即事》:“茅詹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反用了王籍《入若耶溪》中“鸟鸣山更幽”意。
这种反用,往往在大家熟悉的典故中, 语出意表,惊人耳目,受到后人称道。 明用和暗用。
明用是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用典。如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
李斯竭忠,胡亥极刑”就是。暗用则并不点明, 不让人感到是用典,当然,熟悉典故的人就能看出来。
如柳永《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暗用了谢脁《之宣城郡山新林浦向板桥》诗的“天际识归舟”句。
又如《长生殿》第三分:“全凭仗金投暮夜,把一身离阱穴。”幕夜投金。
显然是指黑夜行贿,但也是暗用了《后汉书·杨震传》的典故。杨震新任东莱太守,“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7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