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典制和掌故。
掌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典故依据《词海》解释:
1、典制和掌故;
2、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
这样看来,典故的释义要比掌故来得宽泛。掌故要比典故更民间化、俚俗化、口语化,与逸闻、佚事往往成双出对;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顾名思义,典故也可解释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词句。因此,它更书面化、正规化,是正统文学的一个分支。如果把掌故比喻为野史,典故则像是正史。事实上,我们习惯把古文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称之为典故,而把一些积古的老人口头所述的话,统括为掌故,当然这个掌故与长于世故有别。此外,掌故往往给人以长篇累牍之感,而典故则用很精炼的语言概括了整个故事的大概,以成语等固定的词或短语约定俗成了下来。譬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守株待兔、邯郸学步、画蛇添足等等,令人一目了然,一读题目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所以,典故通常与成语紧紧联系在一起。成语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过程中形成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成语典故是汉语词汇中的特殊部分。它们结构简练、含义丰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是,许多成语典故中,字面上不易准确理解,必须认真加以查考。这是成语典故逐渐被人们遗忘和弃用的主要原因。
成语
chéngyǔ
[idiom;set phrase] 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名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具有结构的凝固性。其形式以四字格居多,也有少量三字格和多字格的
典故。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literary quotation]。如:语出何典;典实(典故,史实);典证(出典和依据)。
成语必须是经过文字提炼的,短小精悍的几个字。而典故则不一定有浓缩成成语。有的成语来源于典故,而有的成语则没有典故。
比如成语“刻舟求剑”,来自于同名的典故。
比如,霍去病封狼居胥这个典故,并没有形成成语。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个典故,也算不上成语。
成语“别开生面”,来自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这就只能算成语,算不得典故了。
典故的意思是: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词句。
详细解释
①典制和掌故;
②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
③泛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
示例:
①《北史·高隆之传》:“隆之性好小巧,至於公家羽仪,百戏服制,时有改易,不循典故,时论非之。”
② 宋王谠《唐语林·补遗四》:“压角之来莫究其始,开元礼及累朝典故并无其文。”
③清·田兰芳《蓬莱(袁可立别业)纪胜杂体小引》:“则是编也,亦可备蓬瀛之典故,以资取信。”
一般是指成语的出处。
典故------典制和掌故,《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专》:“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宋史·宋敏求专》:“熟于朝廷典故。”
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例: 人们常爱用“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来称誉或形容他人的知识渊博、才学高深。
但你知道“学识”为什么能用“车”来载,“才高”又怎么可以用“斗”来量吗?告诉大家,它们分别出自两个典故。 “五车”出自《庄子·天下》篇:“惠施有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
说的是战国人惠施方术甚多,却杂乱不纯,而且言而不当。所谓“其书五车”是指他的藏书丰富可装五车。
古时的书都是用竹简(片)制成的,每片上刻有字,串起来就成了书。当时的五车书虽与现在的五车书不可等量齐观,但拥有五车藏书也可谓“饱学之士”了。
“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看来,谢灵运对自己的才学也是相当自负的。后来人们便把“才高八斗”这个成语比喻文才高超的人。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可叹》诗中写道:“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即曹植)八斗才。”诗中就借用了“才高八斗”这个典故。
明用典故指在诗歌中一看就知道运用了典故,作用为使所表达的清楚明白。
暗用典故指在诗歌中没有正面提出所运用的典故,表面上看用典处与上下文句合为一体,不细细品味就不知这里用典,作用为不正面提出,使文意表达更深邃,耐 人寻味。
正用典故指正面运用典故,作用为通过典故的表达表达出了自己所说。
反用指反原典故之意而用之,作用为更显作者态度,意味更加浓厚。
诗很讲究用典,这可使诗歌语言精练,还可丰富,使表达更为生动和含蓄,言简意丰、耐人寻味,使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大大增强。
典故------典制和掌故,《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专》:“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宋史·宋敏求专》:“熟于朝廷典故。”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例: 人们常爱用“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来称誉或形容他人的知识渊博、才学高深。但你知道“学识”为什么能用“车”来载,“才高”又怎么可以用“斗”来量吗?告诉大家,它们分别出自两个典故。
“五车”出自《庄子·天下》篇:“惠施有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说的是战国人惠施方术甚多,却杂乱不纯,而且言而不当。
所谓“其书五车”是指他的藏书丰富可装五车。古时的书都是用竹简(片)制成的,每片上刻有字,串起来就成了书。
当时的五车书虽与现在的五车书不可等量齐观,但拥有五车藏书也可谓“饱学之士”了。 “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
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看来,谢灵运对自己的才学也是相当自负的。
后来人们便把“才高八斗”这个成语比喻文才高超的人。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可叹》诗中写道:“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即曹植)八斗才。”
诗中就借用了“才高八斗”这个典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62秒